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的《中国文化发展史》系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由著名文化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终身教授龚书铎为总主编,一批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主创团队积十余年之功潜心研究和精心打磨而成。请您谈谈这套书的布局特色、内容特色和写作特色。
陆炎:《中国文化发展史》由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晚清卷和民国卷八卷本构成,是一部后出益精、特色鲜明的展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著作。
就全书的布局特色来看,这套书既能突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演进脉络,又能兼顾文化通史应当注意的共性,达到了共性与个性、横向与纵向的和谐统一。在共性方面,全书8卷中均涉及有关文化史的10个层面的内容,即社会与文化、地域文化、思想变迁与文化、学术流变与文化、教育与文化、分层文化、宗教与文化、科学技术与文化、文化交流与文化辐射、文学艺术与文化。在个性方面,则视各卷的特点列出若干文化热点问题,围绕着多元文化的渊源与趋同、儒学的独尊、文化交流与融合、大一统下的开放文化、理学及其文化形态、传统文化面临的转型、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现代文化的选择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就全书的内容特色和主要观点来看,这套书突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动,彰显了文化是民族血脉的珍贵价值。《先秦卷》凝结了作者对中国文化之发端先秦文化多元一体浓厚情结;《秦汉卷》揭示了大一统的文化价值取向,表达出秦汉文化所呈现的兼容并包、博大圆融的恢弘气度;《魏晋南北朝卷》倾述了在一个社会激烈变化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变动转型和披荆斩棘;《隋唐卷》展现的是这一时期的文化,既有中外文化融合与物态的时代特征,又有继承古老传统以通变求新的民族特征;《宋元卷》鉴于两宋与金元社会不同特征,论述了宋元文化在这风貌迥异的两大历史空间的变幻中的发展与切换、繁荣与积淀、碰撞与交融;《明清卷》阐述了处于传统社会晚期的明清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达到的顶峰,又呈现着传统文化最后的辉煌和凄美;《晚清卷》揭示了步入近代中国的文化是在古与今、中与西的冲突和融合中孕育、生长的历史特点;《民国卷》则论述了从中古的大一统向近现代社会转变中艰难的文化选择和变迁。
这套书的写作特色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从总主编到各卷主创者们达成的共识就是紧密联系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采用专题连贯式的研究来突出各卷所承载的各个时段的文化史特色,既要有观点、有史料、有权威性,还要必须根据各自的研究专长写出精辟的论断,达到各卷特色鲜明、全书贯通为一的效果,并且做到一不崇洋、二不复古,而是着意于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因此,这套书尽管文出众手,各卷的视角和表述风格各有特点,但做到了论点精辟与深刻,文风统一而典雅,史料精到且翔实。
记者:《中国文化发展史》与其他文化史书籍相比有着突出的特点,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陆炎: 自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悄然兴起以来,在文化史研究方面先后有冯天瑜的《中华文化史》等一批名著出版,繁荣了这个领域的研究。这套书在编写之初就立足于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呈显新意,这就需要在选题的视角、主要结构和贯通性研究等方面予以体现之外,更需要关注并发挥好这套书各卷主创者们能够站在学术的前沿进一步深化研究,进而使这套书的每一卷均成为对各时期文化史研究的典范之作。比如,对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是前此文化类通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因为在这个时期的前后分别是秦汉与隋唐文化的两个高峰。对此,《魏晋南北朝卷》的作者汲取了陈寅恪、严耕望、唐长孺、王仲荦、周一良、韩国磐等先生杰出研究的养分,将该时期文化的基本特点定位为“错综复杂,流动多变”,通过对魏、蜀、吴、五凉与河西等地域文化特点的分析,对玄、佛、道各种思想发展演变的论述,对思想与学术、教育与科技、民俗与文学等领域出现的创新与突破性的发展作出具体的阐述,充分地展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变秦汉而启隋唐的文化转型时代的基本特征。
记者:《中国文化发展史》这套书功力深厚,专家队伍资历深厚,学术贡献十分突出。请您具体谈一谈。
陆炎:丛书主编为著名文化史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龚书铎先生,他对这套书的整体布局、内容要求和如何选择对各个历史文化时期有影响力的专家来承担,以及稿件的最终审定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各分卷作者均为在该领域学有专长的著名学者,整套书集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秀学者,从而保证了图书的质量。
《中国文化发展史》各卷的主创者们,分别是:先秦卷的廖明春先生,秦汉卷的黄朴民、王子今先生,魏晋南北朝卷的韩昇先生,隋唐卷的李岩先生,宋元卷的王育济先生,明清卷的毛佩琦先生,晚清卷的罗检秋、黄春生先生,民国卷的郑大华先生等。各位作者均为著名专家、学者,为了这套书而集合在一起,尽职尽责,群策群力。这样强大的作者阵容,这样的潜心尽力,使本套书真正实现了框架丰满齐备、内容丰实厚重,特色鲜明,具有空前的学术影响力。
记者:请谈谈山东教育出版社的组织投入情况。
陆炎: 作为出版人,我们深知: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是一个出版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最有效、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为将此书打造成表里贯通的精品图书,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付出了诸多心血。从项目启动之初,山东出版集团和山东教育出版社领导就高度重视,将其纳入集团精品图书出版规划,要求我们精心准备。在编辑准备阶段,社抽调相关骨干组成编辑团队,学习编写体例,明确编辑要求,研究设计风格,加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在出版资金方面,由于得到了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与支持,使项目的推进更加顺利,我们打造精品力作的理想得以更好地实现。通过对本项目的运行实施,增进了山东教育出版社与诸多专家学者的联系与友谊,使诸位专家学者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编辑队伍,积累了大项目的出版管理经验。
记者:请您个人谈谈主持策划出版的主要收获。
陆炎: 回顾自己策划和组织出版这样一部特色鲜明、功力深厚的中国文化史大书,我感到既非常荣幸,又颇有收获。对于谈一谈这方面的体会,我想首先是平时注意学习、积累的结果,关注中国文化,学习历史知识,把握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和社会上对文化需求的热点,因此我在策划文化史图书方面最初是从策划编辑《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起步的,接着就是策划这部文化史大书,能策划出好的选题需要学习和研究的功夫积淀;其次,向作者学,关注和发现专家学者在文化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注重体察他们身上从事辛勤耕耘的闪光点,通过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给读者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这也是能策划出好的选题的真正动因和动力所在;第三,用心地去编辑,一方面在组稿、修改、定稿的过程和编辑加工的流程互动中,努力提高编辑能力与出版水平,尽力在把书稿打造成精品力作的追求中,让书稿承载的文字能够流淌进入人心,使作品更好地绽放其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素养得以提升,我从中华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撰写了应当重视对中华文化典籍的准确引用和魏源与《皇朝经世文编》的辑纂等文章,分别发表于《中国出版》和《光明日报》。
陆炎:《中国文化发展史》由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宋元卷、明清卷、晚清卷和民国卷八卷本构成,是一部后出益精、特色鲜明的展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著作。
就全书的布局特色来看,这套书既能突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演进脉络,又能兼顾文化通史应当注意的共性,达到了共性与个性、横向与纵向的和谐统一。在共性方面,全书8卷中均涉及有关文化史的10个层面的内容,即社会与文化、地域文化、思想变迁与文化、学术流变与文化、教育与文化、分层文化、宗教与文化、科学技术与文化、文化交流与文化辐射、文学艺术与文化。在个性方面,则视各卷的特点列出若干文化热点问题,围绕着多元文化的渊源与趋同、儒学的独尊、文化交流与融合、大一统下的开放文化、理学及其文化形态、传统文化面临的转型、中西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现代文化的选择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就全书的内容特色和主要观点来看,这套书突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动,彰显了文化是民族血脉的珍贵价值。《先秦卷》凝结了作者对中国文化之发端先秦文化多元一体浓厚情结;《秦汉卷》揭示了大一统的文化价值取向,表达出秦汉文化所呈现的兼容并包、博大圆融的恢弘气度;《魏晋南北朝卷》倾述了在一个社会激烈变化的时代,中国文化的变动转型和披荆斩棘;《隋唐卷》展现的是这一时期的文化,既有中外文化融合与物态的时代特征,又有继承古老传统以通变求新的民族特征;《宋元卷》鉴于两宋与金元社会不同特征,论述了宋元文化在这风貌迥异的两大历史空间的变幻中的发展与切换、繁荣与积淀、碰撞与交融;《明清卷》阐述了处于传统社会晚期的明清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达到的顶峰,又呈现着传统文化最后的辉煌和凄美;《晚清卷》揭示了步入近代中国的文化是在古与今、中与西的冲突和融合中孕育、生长的历史特点;《民国卷》则论述了从中古的大一统向近现代社会转变中艰难的文化选择和变迁。
这套书的写作特色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从总主编到各卷主创者们达成的共识就是紧密联系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采用专题连贯式的研究来突出各卷所承载的各个时段的文化史特色,既要有观点、有史料、有权威性,还要必须根据各自的研究专长写出精辟的论断,达到各卷特色鲜明、全书贯通为一的效果,并且做到一不崇洋、二不复古,而是着意于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因此,这套书尽管文出众手,各卷的视角和表述风格各有特点,但做到了论点精辟与深刻,文风统一而典雅,史料精到且翔实。
记者:《中国文化发展史》与其他文化史书籍相比有着突出的特点,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陆炎: 自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悄然兴起以来,在文化史研究方面先后有冯天瑜的《中华文化史》等一批名著出版,繁荣了这个领域的研究。这套书在编写之初就立足于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能够呈显新意,这就需要在选题的视角、主要结构和贯通性研究等方面予以体现之外,更需要关注并发挥好这套书各卷主创者们能够站在学术的前沿进一步深化研究,进而使这套书的每一卷均成为对各时期文化史研究的典范之作。比如,对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研究可以说是前此文化类通史研究的薄弱环节,因为在这个时期的前后分别是秦汉与隋唐文化的两个高峰。对此,《魏晋南北朝卷》的作者汲取了陈寅恪、严耕望、唐长孺、王仲荦、周一良、韩国磐等先生杰出研究的养分,将该时期文化的基本特点定位为“错综复杂,流动多变”,通过对魏、蜀、吴、五凉与河西等地域文化特点的分析,对玄、佛、道各种思想发展演变的论述,对思想与学术、教育与科技、民俗与文学等领域出现的创新与突破性的发展作出具体的阐述,充分地展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变秦汉而启隋唐的文化转型时代的基本特征。
记者:《中国文化发展史》这套书功力深厚,专家队伍资历深厚,学术贡献十分突出。请您具体谈一谈。
陆炎:丛书主编为著名文化史研究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龚书铎先生,他对这套书的整体布局、内容要求和如何选择对各个历史文化时期有影响力的专家来承担,以及稿件的最终审定等都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各分卷作者均为在该领域学有专长的著名学者,整套书集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优秀学者,从而保证了图书的质量。
《中国文化发展史》各卷的主创者们,分别是:先秦卷的廖明春先生,秦汉卷的黄朴民、王子今先生,魏晋南北朝卷的韩昇先生,隋唐卷的李岩先生,宋元卷的王育济先生,明清卷的毛佩琦先生,晚清卷的罗检秋、黄春生先生,民国卷的郑大华先生等。各位作者均为著名专家、学者,为了这套书而集合在一起,尽职尽责,群策群力。这样强大的作者阵容,这样的潜心尽力,使本套书真正实现了框架丰满齐备、内容丰实厚重,特色鲜明,具有空前的学术影响力。
记者:请谈谈山东教育出版社的组织投入情况。
陆炎: 作为出版人,我们深知:不断推出精品力作是一个出版社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最有效、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为将此书打造成表里贯通的精品图书,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付出了诸多心血。从项目启动之初,山东出版集团和山东教育出版社领导就高度重视,将其纳入集团精品图书出版规划,要求我们精心准备。在编辑准备阶段,社抽调相关骨干组成编辑团队,学习编写体例,明确编辑要求,研究设计风格,加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在出版资金方面,由于得到了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与支持,使项目的推进更加顺利,我们打造精品力作的理想得以更好地实现。通过对本项目的运行实施,增进了山东教育出版社与诸多专家学者的联系与友谊,使诸位专家学者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编辑队伍,积累了大项目的出版管理经验。
记者:请您个人谈谈主持策划出版的主要收获。
陆炎: 回顾自己策划和组织出版这样一部特色鲜明、功力深厚的中国文化史大书,我感到既非常荣幸,又颇有收获。对于谈一谈这方面的体会,我想首先是平时注意学习、积累的结果,关注中国文化,学习历史知识,把握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和社会上对文化需求的热点,因此我在策划文化史图书方面最初是从策划编辑《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起步的,接着就是策划这部文化史大书,能策划出好的选题需要学习和研究的功夫积淀;其次,向作者学,关注和发现专家学者在文化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注重体察他们身上从事辛勤耕耘的闪光点,通过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给读者提供更好的精神食粮,这也是能策划出好的选题的真正动因和动力所在;第三,用心地去编辑,一方面在组稿、修改、定稿的过程和编辑加工的流程互动中,努力提高编辑能力与出版水平,尽力在把书稿打造成精品力作的追求中,让书稿承载的文字能够流淌进入人心,使作品更好地绽放其价值;另一方面使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素养得以提升,我从中华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撰写了应当重视对中华文化典籍的准确引用和魏源与《皇朝经世文编》的辑纂等文章,分别发表于《中国出版》和《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