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变

来源 :商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前言
  2012年12月1日,青岛市公布了最新的区划调整方案,撤销市北区、四方区,设立新的市北区,以原市北区、四方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市北区的行政区域。撤销黄岛区、县级胶南市,设立新的黄岛区,以原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岛区的行政区域。
  至此,1891年建置的青岛,完成了其在121年历史上的第九次区划大调整。世易时移,这座当时的小渔村,由德国人描绘的第一份建设规划图开始,从一个商埠贸易城市的雏形,最终发展为世界知名的海滨城市。
  青岛以港兴市,其规划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898年9月2日,青岛第一个城市规划方案公布。同时期,德国正式宣布青岛为自由港,实施自由贸易政策,青岛成为我国大陆第一个实行自由港体制的城市;1900年编制的《青岛城市规划》,使青岛成为了我国大陆第一个实施现代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1991年,青岛市辖五县均已撤县设市,建立了市管市(县级)体制。成为全国第一个地区城市群……
  山海未变。城已百年。一张张陈旧的城市规划图,记录着这座城市最复杂的经纬脉络和沧海桑田的变迁。把它们叠加在一起,就有了今天青岛的模样。
  城市不是对过往的重复。它每天都在变化。正是这些变化,改变了一座城市的风貌。它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一个梦,寄托着他们的情怀。
  社会学家说:城市,是人类不断为自己建树的永恒丰碑。
  是的,这座丰碑上篆刻着它的过去和现在。而“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60年是一个甲子,也称作花甲。“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花甲,指一个人已经到了老年,事业已毕。但对于青岛这座城市而言,虽走过两个甲子,却仍年轻。
  人们在历经世事之后,喜欢讲他们年轻时的故事,因为青春永远是人生最鲜活、明亮的色彩。—个年轻的城市,也会有许多值得回望的过去,因为成长充满诉说。
  新城之梦
  相比于崂山的知名度,浮山逊色不少,它为青岛人所熟悉,但却不足为外人知。相较于20年前中山路的繁华,浮山后逊色更多,因为那个时候的浮山后是一大片棚户区,极不协调地“点缀”在青岛的红瓦绿树和碧海蓝天之间。
  20年前,滞后的区划格局,延缓了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当时人口密度最高、棚户区数量最多的台东区和市北区,发展缓慢。1994年,青岛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区划调整,形成了七区五市。在这一调整中,当时的市北区、台东区和四方区部分区域被合并为新市北区。
  “绝不把棚户区带入21世纪”。当时,成立后的新市北区立即着手进行棚户区改造。1999年底,在改造完成的棚户区之上,有了今天的浮山新区。
  “巍峨的浮山,正欣喜地注视着她北麓这片广袤的热土,注视着一座现代化新城在她的脚下崛起、延伸。”青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旭如此描述他眼中的这片新城。作为当时浮山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的文化顾问,李旭后来将其写成了长篇报告文学《世纪之诺》,并主编了《沸腾的浮山》一书。
  在《沸腾的浮山》一书的《新城之梦》的篇章中,作者樊泽顺如此描绘这个“梦”:“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站在城市地平线上的人们就开始在有关未来发展的思维中跨越老城的局限,寻找一个新城之梦升起的地方。这个也许还带有一些朦胧色彩的城市之梦,这个刚刚摆脱了修修补补的城市改造思路、整体兴建新城的梦想,在1995年至2010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得到了最初的体现。”
  浮山新城的崛起并不偶然,按照青岛1995年至201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主城未来的居住区将向东发展,浮山后就在“眼界”之内。
  浮山新区的建设,在当时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正如时任浮山新区开发建设指挥部总指挥王建军当时的感慨:“在浮山后区域,建设一座相当于中等规模的新城区,既是市委、市政府城市发展战略的最好体现,也是彻底摆脱老城区限制,为城市发展寻找崭新空间的有力尝试。从整个城市发展来看,浮山新城的建设,为缓解老城区人口拥挤的压力、完善城区人口布局结构提供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城市向东。还是向西?
  浮山新区的崛起,是1994年青岛区划调整后,城市拓展新空间的一个剪影。1994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其意就在以老市区为依托,加快向东部开发拓展,改变南北狭长的城市布局,缓解老市区过于拥挤和饱和的矛盾,扩大城市空间,加强城市对内、对外的辐射能力。
  城市向东,还是向西?答案既是为了解决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也表明了城市延伸的空间指向。
  现代城市形态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城市会沿轴向带形发展。南北狭长的青岛当时可依靠的正是胶济铁路,但带形发展的城市布局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却又会带来城市内部联系的不经济。南宿北工成为上世纪80年代前后,青岛发展的重要桎梏。
  上世纪80年代,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急于拓展城市空间的青岛,将目光对准了胶州湾西岸的黄岛。但从青岛老市区到黄岛新区有着长约120公里的陆上距离,胶州湾的阻隔和交通不便并没有带给黄岛可期望的未来。
  无法向西延展的青岛,将未来发展的方向聚向东部。1992年,青岛将出让市委办公楼的新闻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随后,青岛市出台《加快东部开发建设的决定》:“争取两到三年在市区东部建成一个新的市级政治、经贸、文化中心,并以此带动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市委、市政府东迁,使其“成为青岛迅速走向开放之路的显著标志”,东部成为了新中心。
  据相关资料记载,东迁之后的青岛,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1993年青岛提前7年完成第二个翻番,199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0亿元,连续三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除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外,在全国大中城市中位居第八。1995年达到642亿元,1998年则达到888亿元。”   市中心东移,也让曾经繁华的中山路渐趋没落。那个始建于1932年,位于中山路53号的青岛饭店,也在2004年迁到了香港路。当年市民排队买青岛大包的景象,从此成为李旭和居住在中山路附近的青岛人的回忆。
  1949年出生的李旭,在当时市北区海关后的冠县路34号(当时的海关后是现在市北区小港路、莘县路和冠县路交界处附近)一直生活到1966年,后来又陆续搬了几次家,从莱芜一路17号、市北区无棣四路2号,到大连路9号,再到如今居住的市南区珠海一路文化公寓。他经历了中山路当年的兴盛,也见证了香港中路今日的繁华。
  “时间不论是往前一年,还是往后一年,时间长短没有变,但感觉截然不同。”李旭觉得这些年过去,青岛给他最大的感觉上的变化是,城区在变大的同时,交通便捷了。“(老家)上马镇辛屯村最早是即墨地,后来划归城阳区。从冠县路回老家,要先坐公共汽车,然后倒车到板桥坊,再倒长途汽车,至少需要‘半拉天’。”
  1992年,青岛开发区与黄岛区体制合一。2001年4月,青岛市发布《关于加快青岛开发区发展的决定》,经济重心全面转移。2002年,青岛港将外贸集装箱整体西移,前湾港成为港口重心。正是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青岛开发区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港口、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造修船、海洋工程等六大产业集群。
  2011年,青岛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74.6亿元,工业总产值3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4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1亿美元,外贸进出口91.5亿美元。以青岛2.4%的陆域面积创造了全市1/4的工业总产值、1/5的地区生产总值。近日,商务部公布了2011年度国家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评价结果,青岛开发区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总指数连续9年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五位。
  如今,2012年底新的区划调整,将原先的黄岛区和胶南市合并成立新的黄岛区。青岛市社科院城市研究所副所长冷静认为,这次调整的目的之一就是围绕西海岸经济新区,承接国家战略,形成合力,使项目和政策落地,提升其辐射力和吸引力。
  百年九调
  崂山区东海东路78号,这里曾是青岛现代艺术中心的所在地,如今,烂尾多年的建筑已被改造成青岛规划展览馆。在这里,你可以清晰地看到青岛百年的演变和规划脉络。
  1898年,德国人绘制的我国大陆第一份现代城市规划方案《拟在青岛湾新建城市的建设规划》的绘制图被翻拍后挂在展览馆内的墙壁上,它规划确定了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和重要公共建筑的选址。由此开始,一张张年代久远的规划图纸记录着这座城市由小渔村到一座海湾型都市的成长历程。
  1900年编制的《青岛城市规划》,将青岛定位为军事基地和港口贸易城市。规划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规划注重利用自然和地形条件,形成分区明确、功能完善的规划格局,沿南部滨海一带布置生活功能区,沿胶州湾东岸布置港口、铁路、工厂等设施。青岛的早期城市建设基本按照该规划进行,使其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实施现代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
  20世纪20年代,为满足城市扩张的需求,编制了城市排水、道路等相关专项规划,该时期青岛的市政工程建设、城市地籍管理等方面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958年在青岛召开的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上,以“解剖一只麻雀”的方式对青岛的规划建设进行专题研究,使青岛成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理论的重要实践地之一。梁思成在该会议形成的《中国建筑学会专题学术讨论会的报告——青岛》的序言中写道:“作为一个现代城市,青岛说明,在山地城市建设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效果是很好的……青岛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幅幅的规划图,是这本城市大书的段落篇章。每一篇新章节的开始,都会带来城市新的外延。沿着这些规划图一步步往里走,展览室最里面展示的是2011年至2020年的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图。由此图止,青岛的城市性质由当初德国人设想的军事基地和交通口岸城市,将在2020年成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与滨海旅游度假城市、蓝色经济领军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引领和先导,它展望式地标注出一座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蓝图。随着时间的推进,渐次实现。在这一实现的过程中,城市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区域地位和发展策略的不断改变,使得区划调整成为大规划框架内的必要动作。
  区划不是简单的区域合并,每次区划都是城市发展的需求,带着慢烈的时代印记。
  1910年,内界九区(按照1900年的《德属之境分为内外两界章程》,将胶澳租界内的新建市区“青岛”附近作为内界,在内界中划分了青岛、大鲍岛、小泥洼、孟家沟、小鲍岛、杨家村、台东镇、扫帚滩、会前)碎杂且不利管理,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于是将其合并为青岛、大鲍岛、台东镇、台西镇四个区。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后,将其划分为第一区、第二区、台东区、四沧区、李村区和海西区;1939年,日据时代的青岛在“青岛大都市计划”中,将即墨县、胶县划为青岛市辖,称“大青岛市”;1949年,在国民党政府警保区划统一的政策下,青岛市区划分为市南、市北、台东、台西、四沧、浮山,乡区划为李村、崂东、崂西、夏庄、阴岛、薛家岛;解放后,为稳定革命政权,加快城市功能恢复,青岛区划调整为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台西区、四沧区、李村区、浮山区。
  1958年,青岛为使农业支援工业,加强城乡合作,将原属昌潍专区的胶南县、胶县,莱阳专区的即墨县划归青岛市管辖,形成了七区三县:市南区、市北区、台东区、台西区、四方区、沧口区、崂山郊区和胶南县、胶县、即墨县;1983年,潍坊地区的平度县和烟台地区的莱西县也划归青岛管辖,全市区划调整为市南、市北、四方、沧口、黄岛五区和崂山、即墨、胶县、胶南、莱西、平度六县;1994年的调整形成了七区五市的区划格局,直到去年年底新的区划出台。
  如今的青岛,走过120余年,历经九次大的区划调整和数次“小动作”,最终形成了今天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城阳区、崂山区、黄岛区、即墨市、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等六区四市的行政区划格局。   合区要“1+1>2”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的行政区划调整,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撤县设市”和2l世纪之后的“撤县设区”。但如果按照行政区划调整变革的内容。则通常可分为6类:建制变更、行政区域界线变更、行政机关驻地迁移、隶属关系变更、行政等级变更、更名和命名。
  此次城市新一轮的行政区划调整,可以追溯到2005年的广州,在“南拓、东进”战略下,广州撤销东山区,将其区域并人越秀区。撤销芳村区,将其区域并入荔湾区,新设立南沙区和萝岗区;2009年4月,为更好地承接国家战略,上海将原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2009年11月,天津市撤销塘沽、汉沽、大港三区,设立滨海新区;2010年,沈阳、重庆、深圳、厦门等城市也都进行了针对不同发展目的的区划调整;2011年,上海黄浦区和卢湾区合并成立新的黄浦区。同年,北京撤销东城区、崇文区、西城区、宣武区,成立新的东城区和西城区;2012年9月,苏州将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合并为姑苏区,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吴江区。
  纵观这一轮的城市区划调整,其多采用了“强弱联合、肥瘦搭配”的模式,青岛此次的调整也不例外。强区因此获得了更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增强了外延式发展的动力。弱一点的区则通过并区,在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在冷静看来,此轮调整与13年前县改市激活基层活力不同,这次直指行政为经济让路的目标,首先在直辖市和经济特区等最核心的城市群展开,既是为了更好地推进和落实国家战略,也是在城市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提高核心区的承载力和服务水平,避免产业同构,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均衡发展。
  在此轮调整中,天津滨海新区的模式给许多新区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在“三区合一”之后,天津滨海新区形成了9个功能区,城区管理机构主要行使社会管理职能,而功能区管理机构则主要行使经济发展职能,职能的分开,避免了“大区”套“小区”、“区”中有“区”和同质化竞争。
  胶州湾跨海大桥和海底隧道的开通,使得青岛西海岸早已不再是过去的“青黄不接”。作为承担着“三个再造”使命的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来说,它是功能区,而不是行政区,也更有利于发挥自身功用。在去年年初新区管理体制确立后,新区工委、管委曾赴苏浙等地学习考察,确立了要以天津滨海新区为标杆,首先赶超昆山开发区。
  两区合并不是简单的“1+1=2”,而是要取得“1+1>2”的效果,但如若处理不好,也会造成“1+1<2”的结果。如何让“1+1>2”,这也成为并区的城市要考虑的重要命题。
  青岛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隋映辉告诉记者,调整不是简单的重组,两区合并应该要使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发掘,将资产、资源、人才等要素进行整合,寻求比较优势。西海岸的整合,应该注重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项目,不能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搞一次性GDP,而应该借助此次区划调整的机遇,为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打下基础。
  2011年上海黄浦区和卢湾区合并后,区域经济专家、上海社科院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在接受媒体果访时,就表示:“如果通过区划调整,不仅平衡区域发展,还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从而实现功能性的突破,带来的效益就决不是简单的‘1+1’。”
  结语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引发r各种“城市病”,城市面临着空间不足、资源优势不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发展方式滞后等诸多问题。
  在大的城市规划框架下的区划调整,在一定层面上可以带来资源整合、边界整合、管理整合等利好效应。但区划调整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也可能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这些负面效应大多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规模扩大化,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二是不计门槛,盲目追求项目的“大而全”,注重表面文章和经济政绩;三是编制、机构、投资盲目扩张。
  在早期的西方国家,城市规划深受形体规划(Physical Design)思想的影响,“这一规划思想把动态的城市发展看成是一个静态过程,寄望于建筑师和规划师绘制的整体的形体规划总图,试图通过技术和金钱来实现图纸描绘的诗一般美妙的理想模式,从而彻底摆脱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但这一思想后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判,学者J·雅各布就指出,“大规模计划只能使建筑师血液澎湃,使政客、地产商冲昏头脑,而广大群众往往成为牺牲者。”这些“人本主义思想”的代表们认为,城市发展应该将“利人原则”放在城市更新的核心地位,强调“合理的交通组织”、“适度的城市规模”和“有机的城市更新”。
  对于规划应该扮演的角色,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副教授李东泉认为,“虽然城市规划表现的是城市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但它本身并不能决定城市发展方向,即城市规划不是城市发展的直接动力。城市规划的作用是根据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城市自身的特有条件,发现城市发展动向,并确定合适的干预时机和手段。城市发展本身往往会为城市规划指出工作方向。”
  作为一名青岛人,李东泉常年研究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关系、社区发展规划,她认为百年青岛的蜕变,得益于三次决定性的规划决策: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人在青岛殖民统治期间,通过城市选址、港口和胶济铁路的建设,为青岛城市的形成及此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物质基础;1931—1937年,青岛实施的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市区与乡区兼筹并进的城市发展政策,使城市迎来了第一次全面发展的高潮,青岛开始向现代化城市迈进;1992年开发东部的战略决策,则为大青岛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格局,为青岛走向国际性大城市提供了保障。
  如今,伴随着新的区划调整和2011年至2020年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出台,青岛人已经开始想像:下一个十年,城市会是什么模样?
其他文献
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首要问题。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则事关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贯彻落实。为此,在我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目标的独特性要求建立起具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学体系,加强语言技能的训练,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逐步形成注重语言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语言和涉外业务能力的培养。只有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完成合理的教学内容,经过科学的检测,才能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一、适应社会需要,改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和突出教师的作用,以教师为中心。在每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
从2008年以来,我国大力治理产能过剩。然而,某些行业“越治理越过剩”以及“低端高端皆过剩”的现实,说明除了市场调节外,还必须消除地方的GDP挂帅情结。  “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制造业危机和产能过剩危机。”经济学家郎咸平说。  这并非危言耸听。中国一直以制造业大国自居,但并没有掌握最关键的定价权。专家称,中国高端芯片80%依靠进口,每年花的外汇上千亿美元。而产能过剩一直是中国产业发展的“痼疾”,这些年
期刊
大师是这一带远近闻名的智者,说话做事都令人如沐春风,心生敬佩。他有四个徒弟,除小徒弟年方十二、心性未定之外,其余三个皆出类拔萃,或才能出众,或德行高尚。一日,大师外出
期刊
在越剧发展史上,1942年的越剧改革具有里程碑意义.而改革的发起者就是袁雪芬.rn袁雪芬出生在浙江嵊县(今嵊州市)农村,父亲是乡村私塾的教书先生.11岁那年,被生活所迫的袁雪芬
期刊
江泽民同志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在香港举行的论坛上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已经进行了15年,中国的立场始终如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将有步骤地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
青海等19个省份将该目标设定在20%及以上,需要警惕投资带来的新一轮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投资仍然是大部分省份搞经济成绩的“抓手”。  随着这两个星期各地“两会”陆续召开,各省份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了2013年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后者普遍为两位数,且大多设定在20%以上。  根据梳理,许多省份为今年设定投资增速目标基本与去年增速持平或仅略作下调。青海等19个省份将该目标设定在20%及以
期刊
企业的文化建设也需要创新和发展,也需要领导者施展其人格魅力。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态势,就必须不断打造自身的竞争优势,全方位提升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 The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