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了解儿保门诊家长对佝偻病防治知识掌握情况。方法:对儿童保健门诊221例家长采用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结果:家长对佝偻病防治知识的掌握不容乐观。结论:应加强对父母及看护人宣传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纠正不良育儿方法,指导家长参与科学保健。
关键词 佝偻病 婴幼儿 防治知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234
新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在维持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能预防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乳腺、卵巢、结肠直肠、前列腺)以及2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结果也表明,婴儿和儿童早期补充维生素D可减少1型糖尿病的发生。因此,预防维生素D缺乏不仅能预防儿童期佝偻病,对成人期维生素D相关性疾病的预防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进一步做好佝偻病防治工作,对来本院就诊的221例婴幼儿家长进行了佝偻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选取2009年10~12月来本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0~1岁儿童家长,以愿意配合者作为调查对象。
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答对1个答案得1分,满分6分,由门诊医生当场完成。本次调查共273份,其中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81%,其中父亲大专及以上学历118例,高中及以下学历103例;母亲大专及以上学历130例,高中及以下91例。将数据录入计算机,利用Excel进行统计,并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文化程度不同的家长佝偻病防治知识得分比较,见表1。
221例婴幼儿家长佝偻病防治知识问卷结果,见表2。 儿童补充维生素D、钙剂及户外活动情况,见表3。
讨 论
佝偻病不仅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也与维生素D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佝偻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由表1可知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较高学历家长掌握佝偻病防治知识的程度差,且差异显著。因此这些家长应成为我们宣教的重点对象。
对维生素D的正确应用认识不足调查结果表2显示:大多数家长能够回答出服用维生素D制剂可以预防佝偻病以及佝偻病的一些症状。但是在221例问卷中,只有60例知道小儿服用维生素D开始时间,有47例知道小儿服用维生素D的剂量,有20例知道服用维生素D制剂持续时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1]指出:①婴儿(包括纯母乳喂养儿)生后2周摄入维生素D 400U/日至2岁;②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 800~1000U/日,3个月后改为维生素D 400U/日。
误认为晒太阳或通过膳食就可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日光照射是预防佝偻病的重要措施,此次调查中有72.8%的人在户外活动>2小时。然而,对于婴儿和儿童,预防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所需要日光照射的量(如皮肤暴露的面积和时间)难以确定,而且影响日光照射的环境因素太多,如季节、气候、空气污染程度、时间、纬度等,同时皮肤色素沉着、遮光剂、衣着等亦明显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
食物中维生素D水平严重不足,即使婴儿的最好食品——母乳,其维生素D水平也远远不能满足生理需要。母乳中维生素D水平约为20IU/L,维生素D缺乏的母亲给婴儿提供的维生素D水平更少。而且,天然的食物中极少含有维生素D。因此,仅仅通过膳食补充维生素D的生理需要量很难达到。
婴儿进食婴儿配方奶粉约1L/日配方奶,才能摄入维生素D 400~666 IU。因此,摄入奶量<1L/日配方奶的婴儿可以选择(并非必须)补充维生素D 400IU/日[2]。
一些父母认为佝偻病就是缺钙,表3显示:有16.3%家长在给孩子单独补钙。“缺钙”是继发于维生素D不足,当然,也有部分小儿是单纯摄钙不足,或两者兼而有之,而最常见的是维生素D不足,所以把佝偻病称为缺钙是不恰当的,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由于这样的误解,导致一些父母十分重视补钙,而不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结果是无效补钙。相反,补钙过多,不仅不能被有效利用,影响铁、锌的吸收,还可导致小儿便秘、厌食等。
对钙营养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认识:调查显示64.8%家长在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给予钙剂,38.2%的人能说出≥1种钙含量较高的食物,显示家长对钙营养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母乳是婴儿钙的优质来源,只要母乳充足,婴儿钙营养足够;当因各种原因母亲不能哺乳或母乳不足,充分的配方奶粉喂养仍可提供充足的钙营养。因此,一般佝偻病治疗可不补钙[1]。
调查发现,虽然高学历者掌握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较好,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是存在以上一些误区,因此我们要重点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作,消除误区。
表1 文化程度不同的家长佝偻病防治知识得分比较
表2 221例婴幼儿家长佝偻病防治知识问卷结果
表3 服用维生素D、钙剂及日光照射情况
参考文献
1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90-191.
2 周建烈,陈炜俊,吴光驰.维生素D补充的研究进展.中华儿科杂志,2009,47:714-715.
关键词 佝偻病 婴幼儿 防治知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234
新的证据表明,维生素D在维持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并能预防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乳腺、卵巢、结肠直肠、前列腺)以及2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结果也表明,婴儿和儿童早期补充维生素D可减少1型糖尿病的发生。因此,预防维生素D缺乏不仅能预防儿童期佝偻病,对成人期维生素D相关性疾病的预防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为进一步做好佝偻病防治工作,对来本院就诊的221例婴幼儿家长进行了佝偻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选取2009年10~12月来本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0~1岁儿童家长,以愿意配合者作为调查对象。
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答对1个答案得1分,满分6分,由门诊医生当场完成。本次调查共273份,其中有效问卷221份,有效率81%,其中父亲大专及以上学历118例,高中及以下学历103例;母亲大专及以上学历130例,高中及以下91例。将数据录入计算机,利用Excel进行统计,并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文化程度不同的家长佝偻病防治知识得分比较,见表1。
221例婴幼儿家长佝偻病防治知识问卷结果,见表2。 儿童补充维生素D、钙剂及户外活动情况,见表3。
讨 论
佝偻病不仅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也与维生素D缺乏相关的疾病有关,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不同文化程度家长佝偻病防治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由表1可知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较高学历家长掌握佝偻病防治知识的程度差,且差异显著。因此这些家长应成为我们宣教的重点对象。
对维生素D的正确应用认识不足调查结果表2显示:大多数家长能够回答出服用维生素D制剂可以预防佝偻病以及佝偻病的一些症状。但是在221例问卷中,只有60例知道小儿服用维生素D开始时间,有47例知道小儿服用维生素D的剂量,有20例知道服用维生素D制剂持续时间。《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1]指出:①婴儿(包括纯母乳喂养儿)生后2周摄入维生素D 400U/日至2岁;②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 800~1000U/日,3个月后改为维生素D 400U/日。
误认为晒太阳或通过膳食就可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日光照射是预防佝偻病的重要措施,此次调查中有72.8%的人在户外活动>2小时。然而,对于婴儿和儿童,预防佝偻病和维生素D缺乏所需要日光照射的量(如皮肤暴露的面积和时间)难以确定,而且影响日光照射的环境因素太多,如季节、气候、空气污染程度、时间、纬度等,同时皮肤色素沉着、遮光剂、衣着等亦明显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
食物中维生素D水平严重不足,即使婴儿的最好食品——母乳,其维生素D水平也远远不能满足生理需要。母乳中维生素D水平约为20IU/L,维生素D缺乏的母亲给婴儿提供的维生素D水平更少。而且,天然的食物中极少含有维生素D。因此,仅仅通过膳食补充维生素D的生理需要量很难达到。
婴儿进食婴儿配方奶粉约1L/日配方奶,才能摄入维生素D 400~666 IU。因此,摄入奶量<1L/日配方奶的婴儿可以选择(并非必须)补充维生素D 400IU/日[2]。
一些父母认为佝偻病就是缺钙,表3显示:有16.3%家长在给孩子单独补钙。“缺钙”是继发于维生素D不足,当然,也有部分小儿是单纯摄钙不足,或两者兼而有之,而最常见的是维生素D不足,所以把佝偻病称为缺钙是不恰当的,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由于这样的误解,导致一些父母十分重视补钙,而不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结果是无效补钙。相反,补钙过多,不仅不能被有效利用,影响铁、锌的吸收,还可导致小儿便秘、厌食等。
对钙营养问题缺乏足够的科学认识:调查显示64.8%家长在给孩子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给予钙剂,38.2%的人能说出≥1种钙含量较高的食物,显示家长对钙营养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母乳是婴儿钙的优质来源,只要母乳充足,婴儿钙营养足够;当因各种原因母亲不能哺乳或母乳不足,充分的配方奶粉喂养仍可提供充足的钙营养。因此,一般佝偻病治疗可不补钙[1]。
调查发现,虽然高学历者掌握科学育儿和佝偻病防治卫生知识较好,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是存在以上一些误区,因此我们要重点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作,消除误区。
表1 文化程度不同的家长佝偻病防治知识得分比较
表2 221例婴幼儿家长佝偻病防治知识问卷结果
表3 服用维生素D、钙剂及日光照射情况
参考文献
1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儿童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90-191.
2 周建烈,陈炜俊,吴光驰.维生素D补充的研究进展.中华儿科杂志,2009,47:71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