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佛门的瑰宝,茶与佛门自古以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在唐代得到了全盛发展,禅宗也在此时期尤为体现出来。在唐代,禅宗的发展和全盛为茶叶的生产,饮茶风气的形成以及茶诗茶词的出现,禅茶之意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在此时期,唐朝佛教和茶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富有佛教内涵的茶文化和蕴含茶意的中国特色佛教文化。
关键词:唐朝佛教;茶文化兴盛;禅茶一味;海外传播;影响深远
一、 唐朝佛教与茶叶生产
唐朝建立使得分裂三百多年的中国重归统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繁荣发展,南北交通便利无阻。良好的社会环境加之宽松的思想政策,为佛教在此时期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基础。在唐代,佛教与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的名茶大多出于寺庙,如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以及北宋时期,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水月茶。”和尚由于不参加生产劳动,因而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来研究茶叶。而我国寺院又多建立在偏僻的山区,自然环境良好,云雾多,易排水,土壤条件适宜,为僧侣的摘茶種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寺院则自然成为产茶的源区,僧侣成为栽茶种茶的主力。中唐以后,南方寺庙几乎是无庙不种茶,无僧不饮茶。唐代寺庙种茶风气也逐渐推动了民间种茶风气的形成,茶叶成了全国最流行的种植作物;茶的种植和生产也趋于规模化和专业化,全国各地也出现了茶园,茶户。
二、 唐朝佛教与饮茶风气
在寺院,僧侣长时间的打坐会造成身体疲乏,精神困倦等问题,饮茶风气也逐渐形成。到了唐代中期,经济的繁荣,南北交通的便利,使南茶北运成为可能,饮茶风气普及全国。城市茶肆的兴起,乡村茶店的兴起皆体现了茶已成为民众品尝饮用的常态;在寺庙中,和尚静坐打禅,宿夜不寐,难免产生困倦,而茶便成了僧人所喜爱的饮品。随着茶叶在寺院饮用的增加,社会民间大众的饮茶风气也逐渐形成,邻里街坊喝茶谈趣便成了民间乡里生活的常态。自然,在人们的闲暇时间中,纳凉休息,吟诗下棋,茶,可谓是必不可少。
唐代茶叶生产的发达,需求量的增大,也使得茶叶技术不断提升,制茶方法不断精细,对于茶的讲究也越来越多。唐人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在饮茶方式上,讲求煎茶所用饼茶,煮茶讲求“三沸”,酌茶讲求“隽永”;在唐代寺院中,设有“茶堂”,僧人们在茶堂里招待宾客,畅聊茶事;茶僧在外采茶摘茶,精研茶叶;而每日堂前,佛前还会摆放茶汤,来作为供奉之品。饮茶风气的流行,茶事的兴盛,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也在此时期,我国的茶文化传播到了海外,其中日本的茶道便是这一体现。
三、 唐朝佛教与茶话诗词
在唐朝,佛教大为兴盛,诸多热爱诗词的文人涌现了出来,他们将佛教的“虔诚,静心,无虑”与诗词结合起来,以此表达内心的情感;更为甚之,除了以文学形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禅理外,禅宗思想也逐渐转化为诗人词者的思想观念,为人处世和个人领悟。杜甫,与佛教一生有缘。喜游历佛山,参拜佛寺,研习佛经,尊崇佛理,他的诗词也蕴含佛般意蕴。晚唐时期,生不逢时,他的诗词多蕴含现实主义思想,惆怅命运,因而也往往萌发出世的思想。开元二十四年后,杜甫游洛阳龙门,并夜宿寺院,面对月色,他不觉感到平淡自然,心生佛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王维,晚年时期,无心仕途,潜心佛教。他在诗与佛教中寻找人生的真谛,还常常穿梭于寺庙间,创作诗画,并且画了很多的佛像。唐朝时期,仕途不顺的政客官人,心情不快的文人墨客常常借茶消愁,面对坎坷失意的现实,品茗清淡无奇的茶水,便不觉有感而发。
四、 佛教与禅茶
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佛教讲求清心安逸,远离世俗繁杂之事,追求精神的超脱与自在,而茶,清心寡欲,宁静恬美,讲求神怡安然;佛教与茶,禅宗与茶意便可通,可融。禅的精神融入茶中,而茶的韵味与佛教皆通。佛法讲“四大皆空”意在告知我们认清社会自然万物,寻求内心的超脱与自在,淡泊名利,心容四方,提升精神境界,以达到人生真正的洒脱。于社会实际中讲,则体现为“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感恩世界,感恩自然,怀着感恩的心去面对事物,处理问题;包容万物,于天地间,于社会中,有容乃大;善于分享,分享痛苦,享受快乐;结缘,结善缘,善结缘,像缘于茶一样,净化社会,温暖人生。
综而观之,唐朝佛教对茶叶生产,饮茶风气,茶诗茶意产生了深远影响,“禅茶一味”,禅与茶结缘已久,佛教赋予茶文化独特的禅宗魅力,茶文化也使禅宗更具有中国韵味。
参考文献:
[1]吕维新.唐代佛教和茶文化[J].茶叶机械杂志,1994.
[2]丁以寿.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J].农业考古,1999.
[3]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Z].第一茶叶网,2015.
[4]吕维新.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诗歌文学的繁荣[J].农业考古,1995.
[5]东篱小菊.禅茶精神[Z].百度百科,2017.
作者简介:
郭晨晨,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农业大学。
关键词:唐朝佛教;茶文化兴盛;禅茶一味;海外传播;影响深远
一、 唐朝佛教与茶叶生产
唐朝建立使得分裂三百多年的中国重归统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繁荣发展,南北交通便利无阻。良好的社会环境加之宽松的思想政策,为佛教在此时期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基础。在唐代,佛教与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的名茶大多出于寺庙,如四川雅安的“蒙山茶”,福建武夷山出产的“武夷岩茶”;以及北宋时期,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水月茶。”和尚由于不参加生产劳动,因而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来研究茶叶。而我国寺院又多建立在偏僻的山区,自然环境良好,云雾多,易排水,土壤条件适宜,为僧侣的摘茶種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寺院则自然成为产茶的源区,僧侣成为栽茶种茶的主力。中唐以后,南方寺庙几乎是无庙不种茶,无僧不饮茶。唐代寺庙种茶风气也逐渐推动了民间种茶风气的形成,茶叶成了全国最流行的种植作物;茶的种植和生产也趋于规模化和专业化,全国各地也出现了茶园,茶户。
二、 唐朝佛教与饮茶风气
在寺院,僧侣长时间的打坐会造成身体疲乏,精神困倦等问题,饮茶风气也逐渐形成。到了唐代中期,经济的繁荣,南北交通的便利,使南茶北运成为可能,饮茶风气普及全国。城市茶肆的兴起,乡村茶店的兴起皆体现了茶已成为民众品尝饮用的常态;在寺庙中,和尚静坐打禅,宿夜不寐,难免产生困倦,而茶便成了僧人所喜爱的饮品。随着茶叶在寺院饮用的增加,社会民间大众的饮茶风气也逐渐形成,邻里街坊喝茶谈趣便成了民间乡里生活的常态。自然,在人们的闲暇时间中,纳凉休息,吟诗下棋,茶,可谓是必不可少。
唐代茶叶生产的发达,需求量的增大,也使得茶叶技术不断提升,制茶方法不断精细,对于茶的讲究也越来越多。唐人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在饮茶方式上,讲求煎茶所用饼茶,煮茶讲求“三沸”,酌茶讲求“隽永”;在唐代寺院中,设有“茶堂”,僧人们在茶堂里招待宾客,畅聊茶事;茶僧在外采茶摘茶,精研茶叶;而每日堂前,佛前还会摆放茶汤,来作为供奉之品。饮茶风气的流行,茶事的兴盛,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也在此时期,我国的茶文化传播到了海外,其中日本的茶道便是这一体现。
三、 唐朝佛教与茶话诗词
在唐朝,佛教大为兴盛,诸多热爱诗词的文人涌现了出来,他们将佛教的“虔诚,静心,无虑”与诗词结合起来,以此表达内心的情感;更为甚之,除了以文学形式的方式表现出来的禅理外,禅宗思想也逐渐转化为诗人词者的思想观念,为人处世和个人领悟。杜甫,与佛教一生有缘。喜游历佛山,参拜佛寺,研习佛经,尊崇佛理,他的诗词也蕴含佛般意蕴。晚唐时期,生不逢时,他的诗词多蕴含现实主义思想,惆怅命运,因而也往往萌发出世的思想。开元二十四年后,杜甫游洛阳龙门,并夜宿寺院,面对月色,他不觉感到平淡自然,心生佛理;“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王维,晚年时期,无心仕途,潜心佛教。他在诗与佛教中寻找人生的真谛,还常常穿梭于寺庙间,创作诗画,并且画了很多的佛像。唐朝时期,仕途不顺的政客官人,心情不快的文人墨客常常借茶消愁,面对坎坷失意的现实,品茗清淡无奇的茶水,便不觉有感而发。
四、 佛教与禅茶
佛教崇尚饮茶,有“茶禅一味”之说。佛教讲求清心安逸,远离世俗繁杂之事,追求精神的超脱与自在,而茶,清心寡欲,宁静恬美,讲求神怡安然;佛教与茶,禅宗与茶意便可通,可融。禅的精神融入茶中,而茶的韵味与佛教皆通。佛法讲“四大皆空”意在告知我们认清社会自然万物,寻求内心的超脱与自在,淡泊名利,心容四方,提升精神境界,以达到人生真正的洒脱。于社会实际中讲,则体现为“感恩”,“包容”“分享”“结缘”。感恩世界,感恩自然,怀着感恩的心去面对事物,处理问题;包容万物,于天地间,于社会中,有容乃大;善于分享,分享痛苦,享受快乐;结缘,结善缘,善结缘,像缘于茶一样,净化社会,温暖人生。
综而观之,唐朝佛教对茶叶生产,饮茶风气,茶诗茶意产生了深远影响,“禅茶一味”,禅与茶结缘已久,佛教赋予茶文化独特的禅宗魅力,茶文化也使禅宗更具有中国韵味。
参考文献:
[1]吕维新.唐代佛教和茶文化[J].茶叶机械杂志,1994.
[2]丁以寿.中国茶道发展史纲要[J].农业考古,1999.
[3]佛教对中国茶文化的影响[Z].第一茶叶网,2015.
[4]吕维新.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诗歌文学的繁荣[J].农业考古,1995.
[5]东篱小菊.禅茶精神[Z].百度百科,2017.
作者简介:
郭晨晨,安徽省合肥市,安徽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