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游戏是适应儿童的天性、促进幼儿自我认知发展的活动。在当今现代教育理念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探索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对西藏自治区拉萨市A公立幼儿园游戏化教学中的民族特色以及游戏化教学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游戏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民族地区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研究理论,为民族地区幼儿教育贡献微薄的力量。
关键词:民族教育;幼儿园;游戏化教学
游戏是幼儿教学中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其能够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思维机能处于一种自然愉快地体验与感知知识的积极活跃状态,推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1]。而游戏化教学的实质就是把幼儿自由游戏进行根本的改造以利于向幼儿灌输系统知识、达到教育目标为目的[2]。皮亚杰认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的现实世界,所以幼儿需要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3]。已有研究表明,幼儿所感知的世界与成人想要展现出的世界是不相符的,其不能及时在冲突性表征中得到转换,但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快乐以便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提升幼儿的认知灵活性与创造性[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游戏未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幼儿教育发展一百多年来受苏联分科教育的影响较大,时至今日很多幼儿园都是以集体教学为主,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未能发挥其自身作用,并且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并未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只有完善游戏化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相对内地的幼儿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幼儿教师的素质并未完全满足幼儿游戏化教学高水平的需求。本研究通过对西藏自治区拉萨市A公立幼儿园的游戏化教学现状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A公立幼儿园小班及大班幼儿共73名,专任教师8名,该园是拉萨市最早建立的一所公办学前教育单位之一,在西藏幼儿园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了解该幼儿园在游戏化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对该园教师和幼儿进行户外游戏时的观察,发现自然观察法及個案研究法能真实有效地反映游戏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幼儿在此行为下的表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游戏化教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教学内容上,融入藏族文化、民间传统游戏与民族特色节日,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观察发现该园开展了极具西藏特色的民间传统游戏“押加”,在户外幼儿玩得不亦乐乎,游戏中一名幼儿输了几次游戏后表现得非常沮丧,教师鼓励他再来一次,他拒绝了,可是五分钟后他走过来问教师:“老师,我可以再来一次吗?”由此可见,带有较强竞技性的民间传统幼儿游戏使得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成就感或挫败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剖析自己的不足,克服自己的弱点,越挫越勇。
同样,该园还经常举办雪顿节等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节日主题活动。L教师表示每到七月中旬临近雪顿节会提前筹办节日主题活动,教师会为幼儿准备一系列的藏族美食,如奶渣、干牛肉以及各种口味的酸奶等。活动上,还会有简单的藏戏安排,如让幼儿制作精美的藏戏面具。因此举办民族特色节日主题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幼儿了解雪顿节的来历,另一方面可以传承民族文化,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亲近、了解、热爱生活。幼儿通过模仿现实生活中人或事物,可以了解本民族文化。
(二)环境创设上满足幼儿需要
正如杜威所说:“要想改变一个人,必先改变他的环境,环境改变了,他自然也就跟着改变。”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A园的环境创设上体现了浓厚的藏族文化内涵,贴近自然并与家庭生活相结合。观察发现,教师在各种活动中与幼儿一起布置场景、装饰教室,如准备藏戏表演时,教师先和幼儿一起制作藏戏面具,表演时,取下当作面具;不表演时,则将面具挂在墙上作装饰。幼儿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轻松愉快地逐步完成协调性动作和指令。区角游戏材料丰富,深受幼儿喜爱。游戏材料是幼儿用来表现游戏内容的玩具,是游戏的物质支柱[5]。在观察中发现,该园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游戏环境,都尽可能提供充足的玩具和材料,并不断随着幼儿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可见该园最大限度地使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间的交往能力等。
(三)游戏化教学中的不足
加强对幼儿游戏化教学的研究、对实施幼儿游戏实现科学的指导,已经成为业界特别关注的问题。目前,在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援建下,该园已经拥有较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齐全的硬件设施。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该园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但研究发现该幼儿园在游戏化教学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1.巧妙引入民间表演,但游戏时间不能充分保证
研究发现该园将藏戏表演引入幼儿园游戏化教学中,大班教师引导幼儿上场表演,其他幼儿根据自己的角色,有序上场进行表演。短暂表演后,幼儿拒绝回到各自班级,而在一旁加戏表演。教师要求幼儿收放道具,但大多幼儿不愿意回去。游戏时间过短,游戏情节难以充分展开,幼儿的游戏愿望就会得不到满足。如果在限定的时间内完不成就不得不放弃这个游戏,且这种情况多次发生,长此以往,幼儿就会放弃游戏,转而去做一些较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较低级的游戏,这样并不能达到激发幼儿内部机能的效果。
2.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缺乏隐性指导与评价
观察发现,在开展区域建构游戏前,M教师先向幼儿介绍了建构区中提供的材料,之后,幼儿就各自拿着积木进行自由拼搭。在此期间,Z幼儿意图将一个三棱柱积木的尖角端竖立在长方形积木上方,但几次尝试后无果,Z幼儿十分着急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M教师就上前进行帮助指导。但活动结束教师在组织评价时,并未对活动中出现的建构问题进行启发性教育,仅仅停留在显性的即时引导,而缺乏相对隐性的总结性评价和侧面指导,例如在教室建构区域周围张贴简易建筑物图纸,促进幼儿感知经验的发展。 三、建议和策略
(一)给予幼儿自主权,把握教师介入时机
幼儿乐于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积极思考与表现,有较强的自主性,游戏可以满足幼儿发展需要,是一种受其自主控制的活动。幼儿游戏愿望的激发、游戏过程的开展以及游戏活动结束时的评价都是教师指导的重要环节。教师的介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促进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一种情况则是阻止幼儿的游戏行为。遇到以下情况,如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在游戏中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可适时介入幼儿的游戏,促进其游戏的顺利开展,但是当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出现过激行为,如破坏玩具、故意捣乱、攻击性行为,或游戏内容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符合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阻止其不适行为的发生。
总之,教师要把握好游戏介入的时机,在幼儿最需要支持时给予其能起关键性作用的支持,用最少、最适宜的干预推动幼儿游戏进程,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指导,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持续性发展。
(二)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
游戏时间的长短影响游戏的质量和游戏水平,只有足够的时间才能使幼儿尽情地玩耍,如果游戏时间过短,幼儿只能放弃计划中要玩的活动,转而玩一些形式简单的游戏,如桌面游戏、运动游戏等,这就大大降低了游戏的质量,也无法完成游戏活动预定的目标。幼儿园首先要对以往的一日活动作息制度做适当调整,既要保证集体游戏时间,又要保证小组的游戏、自由游戏时间;既要保证室内游戏时间,又要保证户外游戏时间;上午、下午的游戏时间应稍长一些,入园早操时间、活动间隙时间的游戏时间应相对短一些。教师应认真执行作息制度,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使幼儿游戏活动得以更好的开展。
(三)丰富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把握好与幼儿互动的节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观察幼儿,并与幼儿开展有益的交流,了解幼儿的兴趣,使教学更加顺利。在游戏中,师幼互动其实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回应问题的过程,而节奏则关系着回应过程的时间问题。当教师抛出问题时,往往希望幼儿能马上回应或说出正确答案,或者希望自己的一次指导就能立竿见影,殊不知,幼儿学习的速度远远慢于成人的速度。所以,在师幼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学会等待,给幼儿思考的時间,还要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在反复探究中重复的学习,且学习结果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就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要给幼儿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自由探究与思考,给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究,允许他们反复失误,这期间是幼儿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
游戏应当成为活动进行的主要方式,游戏化教学强调在幼儿园的自由活动中发现有意义的、可作为设计活动主题的“素材”。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启发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事先制订目标,幼儿在游戏中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学会学习”,因此启发幼儿会学习应该成为教师的主要工作。
(四)指导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可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更加细致深入地了解幼儿,及时发现幼儿的需要,能在幼儿细微的表现中洞察其内心世界,并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根据幼儿的兴趣创设游戏环境,解读幼儿在生活中的行为,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指导者、幼儿游戏的分享者。游戏化教学开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建的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教师应随时关注游戏进展,与幼儿共同分享经验,推动游戏化教学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葛晓东.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探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7):26.
[2]张舒扬.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与对策[D].延安:延安大学,2016.
[3]彭海蕾. 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4]彭杜宏,廖 渝,苏 蕙.5~6岁幼儿认知灵活性的发展特征与个体差异[J].学前教育研究,2017(4):37-47.
[5]孙叶琴.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开放性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民族教育;幼儿园;游戏化教学
游戏是幼儿教学中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其能够创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幼儿思维机能处于一种自然愉快地体验与感知知识的积极活跃状态,推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1]。而游戏化教学的实质就是把幼儿自由游戏进行根本的改造以利于向幼儿灌输系统知识、达到教育目标为目的[2]。皮亚杰认为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的现实世界,所以幼儿需要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3]。已有研究表明,幼儿所感知的世界与成人想要展现出的世界是不相符的,其不能及时在冲突性表征中得到转换,但游戏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快乐以便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提升幼儿的认知灵活性与创造性[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游戏未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幼儿教育发展一百多年来受苏联分科教育的影响较大,时至今日很多幼儿园都是以集体教学为主,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未能发挥其自身作用,并且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并未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只有完善游戏化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全面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幼儿教育相对内地的幼儿教育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幼儿教师的素质并未完全满足幼儿游戏化教学高水平的需求。本研究通过对西藏自治区拉萨市A公立幼儿园的游戏化教学现状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策略。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西藏自治区拉萨市A公立幼儿园小班及大班幼儿共73名,专任教师8名,该园是拉萨市最早建立的一所公办学前教育单位之一,在西藏幼儿园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研究采用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了解该幼儿园在游戏化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对该园教师和幼儿进行户外游戏时的观察,发现自然观察法及個案研究法能真实有效地反映游戏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幼儿在此行为下的表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游戏化教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教学内容上,融入藏族文化、民间传统游戏与民族特色节日,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观察发现该园开展了极具西藏特色的民间传统游戏“押加”,在户外幼儿玩得不亦乐乎,游戏中一名幼儿输了几次游戏后表现得非常沮丧,教师鼓励他再来一次,他拒绝了,可是五分钟后他走过来问教师:“老师,我可以再来一次吗?”由此可见,带有较强竞技性的民间传统幼儿游戏使得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成就感或挫败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剖析自己的不足,克服自己的弱点,越挫越勇。
同样,该园还经常举办雪顿节等极具少数民族特色的节日主题活动。L教师表示每到七月中旬临近雪顿节会提前筹办节日主题活动,教师会为幼儿准备一系列的藏族美食,如奶渣、干牛肉以及各种口味的酸奶等。活动上,还会有简单的藏戏安排,如让幼儿制作精美的藏戏面具。因此举办民族特色节日主题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幼儿了解雪顿节的来历,另一方面可以传承民族文化,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亲近、了解、热爱生活。幼儿通过模仿现实生活中人或事物,可以了解本民族文化。
(二)环境创设上满足幼儿需要
正如杜威所说:“要想改变一个人,必先改变他的环境,环境改变了,他自然也就跟着改变。”幼儿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A园的环境创设上体现了浓厚的藏族文化内涵,贴近自然并与家庭生活相结合。观察发现,教师在各种活动中与幼儿一起布置场景、装饰教室,如准备藏戏表演时,教师先和幼儿一起制作藏戏面具,表演时,取下当作面具;不表演时,则将面具挂在墙上作装饰。幼儿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轻松愉快地逐步完成协调性动作和指令。区角游戏材料丰富,深受幼儿喜爱。游戏材料是幼儿用来表现游戏内容的玩具,是游戏的物质支柱[5]。在观察中发现,该园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游戏环境,都尽可能提供充足的玩具和材料,并不断随着幼儿的发展需要进行调整和补充。可见该园最大限度地使幼儿通过与环境材料的互动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伴间的交往能力等。
(三)游戏化教学中的不足
加强对幼儿游戏化教学的研究、对实施幼儿游戏实现科学的指导,已经成为业界特别关注的问题。目前,在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援建下,该园已经拥有较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齐全的硬件设施。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该园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但研究发现该幼儿园在游戏化教学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1.巧妙引入民间表演,但游戏时间不能充分保证
研究发现该园将藏戏表演引入幼儿园游戏化教学中,大班教师引导幼儿上场表演,其他幼儿根据自己的角色,有序上场进行表演。短暂表演后,幼儿拒绝回到各自班级,而在一旁加戏表演。教师要求幼儿收放道具,但大多幼儿不愿意回去。游戏时间过短,游戏情节难以充分展开,幼儿的游戏愿望就会得不到满足。如果在限定的时间内完不成就不得不放弃这个游戏,且这种情况多次发生,长此以往,幼儿就会放弃游戏,转而去做一些较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较低级的游戏,这样并不能达到激发幼儿内部机能的效果。
2.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缺乏隐性指导与评价
观察发现,在开展区域建构游戏前,M教师先向幼儿介绍了建构区中提供的材料,之后,幼儿就各自拿着积木进行自由拼搭。在此期间,Z幼儿意图将一个三棱柱积木的尖角端竖立在长方形积木上方,但几次尝试后无果,Z幼儿十分着急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M教师就上前进行帮助指导。但活动结束教师在组织评价时,并未对活动中出现的建构问题进行启发性教育,仅仅停留在显性的即时引导,而缺乏相对隐性的总结性评价和侧面指导,例如在教室建构区域周围张贴简易建筑物图纸,促进幼儿感知经验的发展。 三、建议和策略
(一)给予幼儿自主权,把握教师介入时机
幼儿乐于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积极思考与表现,有较强的自主性,游戏可以满足幼儿发展需要,是一种受其自主控制的活动。幼儿游戏愿望的激发、游戏过程的开展以及游戏活动结束时的评价都是教师指导的重要环节。教师的介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促进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一种情况则是阻止幼儿的游戏行为。遇到以下情况,如幼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挫折,难以实现自己的游戏愿望时,在游戏中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教师可适时介入幼儿的游戏,促进其游戏的顺利开展,但是当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出现过激行为,如破坏玩具、故意捣乱、攻击性行为,或游戏内容与社会道德规范不符合时,教师要及时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阻止其不适行为的发生。
总之,教师要把握好游戏介入的时机,在幼儿最需要支持时给予其能起关键性作用的支持,用最少、最适宜的干预推动幼儿游戏进程,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指导,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持续性发展。
(二)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
游戏时间的长短影响游戏的质量和游戏水平,只有足够的时间才能使幼儿尽情地玩耍,如果游戏时间过短,幼儿只能放弃计划中要玩的活动,转而玩一些形式简单的游戏,如桌面游戏、运动游戏等,这就大大降低了游戏的质量,也无法完成游戏活动预定的目标。幼儿园首先要对以往的一日活动作息制度做适当调整,既要保证集体游戏时间,又要保证小组的游戏、自由游戏时间;既要保证室内游戏时间,又要保证户外游戏时间;上午、下午的游戏时间应稍长一些,入园早操时间、活动间隙时间的游戏时间应相对短一些。教师应认真执行作息制度,安排合理的游戏时间,使幼儿游戏活动得以更好的开展。
(三)丰富教学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把握好与幼儿互动的节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观察幼儿,并与幼儿开展有益的交流,了解幼儿的兴趣,使教学更加顺利。在游戏中,师幼互动其实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回应问题的过程,而节奏则关系着回应过程的时间问题。当教师抛出问题时,往往希望幼儿能马上回应或说出正确答案,或者希望自己的一次指导就能立竿见影,殊不知,幼儿学习的速度远远慢于成人的速度。所以,在师幼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学会等待,给幼儿思考的時间,还要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他们喜欢在反复探究中重复的学习,且学习结果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教师就应该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要给幼儿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自由探究与思考,给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的探究,允许他们反复失误,这期间是幼儿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
游戏应当成为活动进行的主要方式,游戏化教学强调在幼儿园的自由活动中发现有意义的、可作为设计活动主题的“素材”。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启发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事先制订目标,幼儿在游戏中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学会学习”,因此启发幼儿会学习应该成为教师的主要工作。
(四)指导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可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更加细致深入地了解幼儿,及时发现幼儿的需要,能在幼儿细微的表现中洞察其内心世界,并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根据幼儿的兴趣创设游戏环境,解读幼儿在生活中的行为,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教师是幼儿游戏的指导者、幼儿游戏的分享者。游戏化教学开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建的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教师应随时关注游戏进展,与幼儿共同分享经验,推动游戏化教学的进行。
参考文献:
[1]葛晓东.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策略探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3(7):26.
[2]张舒扬.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研究与对策[D].延安:延安大学,2016.
[3]彭海蕾. 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4]彭杜宏,廖 渝,苏 蕙.5~6岁幼儿认知灵活性的发展特征与个体差异[J].学前教育研究,2017(4):37-47.
[5]孙叶琴.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开放性材料投放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