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影响床突旁动脉瘤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置入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205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所有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测量动脉瘤的大小和载瘤动脉远、近端直径,选择合适尺寸的PED置入,必要时填入弹簧圈。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卒中,进一步采
【机 构】
: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10007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 100070,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10007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 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影响床突旁动脉瘤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置入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205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所有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测量动脉瘤的大小和载瘤动脉远、近端直径,选择合适尺寸的PED置入,必要时填入弹簧圈。术后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缺血性卒中,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患者术后发生脑缺血性事件的危险因素。
结果205例患者共229个床突旁动脉瘤,均成功置入PED。其中,对110个动脉瘤单纯行PED置入术,对另119个行PE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205例患者中,术后18例(8.8%)出现缺血性卒中,187例(91.2%)未出现。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临床表现、花生四烯酸(AA)抑制率高、颅内动脉瘤最大径及手术方式均不是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均P>0.05),而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低、ADP诱导的血凝块最大振幅(MA-ADP)高、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术中采用复杂手术技术及手术时间长是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影响因素(均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存在氯吡格雷抵抗(OR=6.161,95% CI:1.480~25.649,P=0.012)、术中采用复杂手术技术(OR=8.405,95% CI:1.437~49.146,P=0.018)及手术时间长(OR=1.011,95% CI:1.002~1.020,P=0.022)是患者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存在氯吡格雷抵抗、术中采用复杂的手术技术及过长的手术时间是床突旁动脉瘤PED置入术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在癫痫再次手术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8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收治的SEEG监测前有癫痫手术史且监测中有癫痫发作的患者,共39例。分析SEEG的评估结果及再次手术的疗效。结果39例患者中,SEEG起始部位与初次手术部位临近者14例(36%);不临近者25例(64%),其中主要为同侧远隔部位,共21例(54%)。起始波形以高
目的探讨根据Lawton-Young Supplementary(LYS)分级评估结果行介入栓塞后即刻手术切除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神经外科,冬雷脑科医生集团收治的9例AVM患者(占同期收治的AVM患者的10.6%)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采用LYS分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手术计划。LYS分级4级2例、5级3例、6级3
目的探讨11C-蛋氨酸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CT(MET-PET/CT)联合头颅MRI在弥漫内生型脑干胶质瘤(DIPG)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经病理学诊断为DIPG的患者41例。术前患者均行MET- PET/CT和头颅MRI检查。MET-PET/CT的测量参数包括:肿瘤代谢体积(MTV)、标准化最大摄取值(SUVm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未破裂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11例)和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外科(3例)采用PED治疗的未破裂Willis环远端动脉动脉瘤患者,其中单纯置入PED 10例,联合弹簧圈4例。14例均为单发动脉瘤;11例为初次治疗,3例为复发性动脉瘤
目的评价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安全性和疗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8月至2019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FD治疗的22例(22个)VADA患者。其中复发性动脉瘤4例,破裂动脉瘤1例,未破裂动脉瘤17例。临床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影像学评估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结果22例患者共置入24枚F
目的总结血流导向装置(FD)桥接技术治疗颅颈部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探讨该技术的适应证、技术要点及并发症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8月至2019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FD桥接技术治疗的颅颈部复杂动脉瘤患者15例(15个动脉瘤)。其中5例采用Pipeline FD,10例采用Tubridge FD;7例行计划性桥接,8例行补救性桥接;9例采用由远端向近端桥接,6例采用由近端向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侵袭性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神经导航辅助内镜经鼻蝶手术治疗(内镜组),另20例采用传统经鼻蝶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完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内分泌检查结果、垂
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是导致婴幼儿残疾和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损伤机制与小胶质细胞密切相关。在发育性大脑中,小胶质细胞可以维持神经元的存活以及促进其死亡,同时也有助于突触的形成并参与其修饰,使未成熟大脑正常发育。作为颅脑损伤机制的核心成员,小胶质细胞在发育性大脑TBI急性期对损伤大脑主要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而其过度激活会加重脑损伤,严重影响神经元和突触的正常发育,最终干扰神经回路的正常建立。小儿大脑尚
施万细胞瘤病是神经纤维瘤病的第3种亚型,由于肿瘤多发且易复发,临床特征不明显,极易被误诊为2型神经纤维瘤病等疾病,给临床诊断和后续治疗带来挑战。研究发现,SMARCB1和LZTR1基因与其发病密切相关。本文报道了1例临床表现为全身多发包块、颅内有占位性病变的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对其行颅内占位性病变切除术,术后病理学诊断为神经鞘瘤,取外周血行基因检测,结果显示LZTR1强阳性,符合施万细胞瘤病的诊断特
血管内治疗在近20年来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随着动脉瘤愈合机制的深入研究,动脉瘤治疗的理念从单纯的"瘤内填塞"向载瘤动脉"血管重建"、"血流重构"转变。其中,"血流重构"通过改善瘤颈部血流动力学促进载瘤动脉的修复及动脉瘤愈合,在动脉瘤的治疗中显示出极大的优势。随着血流导向装置性能的改进、技术的进步及经验的积累,"血流重构"将是动脉瘤治疗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