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使中学生更好地鉴赏古诗词,提高其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增进中学生对祖国浩瀚历史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学素养,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古诗词诵读的训练,感受诗词的音韵美;注重对诗词写作背景的了解,从而感受其情感美;注重诗文的拓展教学,进一步体会诗词的意境美。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 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读古诗词应注重有意识地在诵读、积累、赏析、感悟、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解读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祖国浩瀚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历代文学家灿若群星,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把他们引进古诗词的海洋,让学生打下扎实、厚实的文学功底。江泽民同志曾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曲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丰富思想。用朗诵加上音乐诠释的形式表现古典诗文,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古典诗文的了解,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课外古诗词鉴赏或与相关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题型。尽管学生能将老师讲过的诗词理解透彻,熟记于心,但由于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没有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及课外古诗词的拓展训练,导致学生在做这一类题时不知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每个教师提到的诵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汉语具备其他语言都不具备的音韵美,所以初读古诗文时,在读准字音的同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律、节奏。而且诵读要贯穿教学始终,在讲授的不同进度中对诵读提出不同的要求,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训练。
例如:教学之前的读则主要是掌握诗词的断句、节奏,这是为了后面理解诗文作铺垫;而在学的过程中读的重点是针对字词理解,深刻地感受诗词中每一个字的妙处,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容及作者的感情;那么,在学完之后的诵读,则应该是最意味深长且最投入的,因为此时已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将自己置身于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当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其次,不同的作品背后反映的都是不同的时代特征。相应的,每一位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环境恰恰影响了他们的作品主题。诗人在自己人生经历的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情感,因此也会写下具有代表性的诗句。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自然对他们所作的诗词有了初步理解。我们无法穿越到每一个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无法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自然对于他们作品中反映的时代特征及特殊的情感也就无法更好地去理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会穿插讲解诗人的相关经历,带着这些对诗人的了解,相信学生通过之前的诵读和自己的思考,便能更好地把握住每首诗的内涵,从而理解诗人的情感,也更清晰地记录下每一位诗人的足迹。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诗词本身字句的理解,不会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取了杜甫的三首诗,这三首诗分别是杜甫青年时期生活在盛唐时所作的《望岳》,以及唐朝后期出现安史之乱时所作的《春望》和《三壕吏》。三十岁以前的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此时的豪情壮志;然而三十岁以后的他经历了仕途失意、感受了世态炎凉、目睹了奸佞进谗后发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叹,展现了一位忧国伤时、关心百姓疾苦的诗人的才情。同时在初中的語文教材中还选取了诗圣晚年生活和感情的真实写照的代表作品《登高》。他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朝由盛至衰的过程,故被人称为“诗史”。
再如,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为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词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身士大夫阶层的李清照有着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自然的能力,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所以在她早期的作品中有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诗句。而晚年的李清照目睹了北宋的破灭,经历了家族的衰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成了她作品的主格调。但她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了对宋王朝的愤恨。
当然,对于古诗文的教学不能只是诵读诗词、了解内容、理解情感,更要发挥想象,体会意境。
最后,可以用同一作者的任意时期诗词作为训练,要求学生对其内容进行赏析,巩固课堂中所学到的内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三个步骤,也可要求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总结其他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诗词风格。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 教学方法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读古诗词应注重有意识地在诵读、积累、赏析、感悟、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解读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内容,有助于学生了解祖国浩瀚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历代文学家灿若群星,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把他们引进古诗词的海洋,让学生打下扎实、厚实的文学功底。江泽民同志曾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曲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丰富思想。用朗诵加上音乐诠释的形式表现古典诗文,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古典诗文的了解,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课外古诗词鉴赏或与相关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题型。尽管学生能将老师讲过的诗词理解透彻,熟记于心,但由于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没有重视学习方法的积累及课外古诗词的拓展训练,导致学生在做这一类题时不知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每个教师提到的诵读。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汉语具备其他语言都不具备的音韵美,所以初读古诗文时,在读准字音的同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读出古诗文的韵律、节奏。而且诵读要贯穿教学始终,在讲授的不同进度中对诵读提出不同的要求,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训练。
例如:教学之前的读则主要是掌握诗词的断句、节奏,这是为了后面理解诗文作铺垫;而在学的过程中读的重点是针对字词理解,深刻地感受诗词中每一个字的妙处,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容及作者的感情;那么,在学完之后的诵读,则应该是最意味深长且最投入的,因为此时已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将自己置身于诗文所创造的意境当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其次,不同的作品背后反映的都是不同的时代特征。相应的,每一位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环境恰恰影响了他们的作品主题。诗人在自己人生经历的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情感,因此也会写下具有代表性的诗句。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自然对他们所作的诗词有了初步理解。我们无法穿越到每一个作者所生活的时代,无法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自然对于他们作品中反映的时代特征及特殊的情感也就无法更好地去理解。所以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会穿插讲解诗人的相关经历,带着这些对诗人的了解,相信学生通过之前的诵读和自己的思考,便能更好地把握住每首诗的内涵,从而理解诗人的情感,也更清晰地记录下每一位诗人的足迹。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诗词本身字句的理解,不会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选取了杜甫的三首诗,这三首诗分别是杜甫青年时期生活在盛唐时所作的《望岳》,以及唐朝后期出现安史之乱时所作的《春望》和《三壕吏》。三十岁以前的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此时的豪情壮志;然而三十岁以后的他经历了仕途失意、感受了世态炎凉、目睹了奸佞进谗后发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叹,展现了一位忧国伤时、关心百姓疾苦的诗人的才情。同时在初中的語文教材中还选取了诗圣晚年生活和感情的真实写照的代表作品《登高》。他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朝由盛至衰的过程,故被人称为“诗史”。
再如,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词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为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词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身士大夫阶层的李清照有着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自然的能力,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所以在她早期的作品中有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诗句。而晚年的李清照目睹了北宋的破灭,经历了家族的衰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成了她作品的主格调。但她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了对宋王朝的愤恨。
当然,对于古诗文的教学不能只是诵读诗词、了解内容、理解情感,更要发挥想象,体会意境。
最后,可以用同一作者的任意时期诗词作为训练,要求学生对其内容进行赏析,巩固课堂中所学到的内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三个步骤,也可要求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自己去总结其他作者的生活经历和诗词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