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大班型课堂教学由于其自身的限制存在很多的弊端。改变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将大班化整为零变成小组协作,而要充分调动协作小组的学习热情还与任务分配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本文将以任务驱动为视角,从分析大班授课的问题入手,着重研究改善传统大班课堂教学质量的协作分组教学模式。
关键词:任务驱动;协作分组;大班课堂
我们一般把每节课学生人数在30人左右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小班教学;把每节课学生人数在i00人以上的称为大班教学。大班教学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中常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班授课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一、大班授课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的角度看
首先,大班型授课教师容易产生消极应付心理。由于班型较大人数较多,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就会相对下降,这样教师从精神上就会比较放松,表现为应付了事的态度。这种消极的教风,会从大班波及到小班,导致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滑坡。另外,从教学手段上看,大班型授课不利于师生进行有效互动,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效果。
其次,大班型不易于教师的日常管理。教师面对一百多人,甚至是二三百人的课堂,想全面顾及到是不可能的。这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课堂的听课质量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逃课代课的现象成为普遍。
(二)从学生的角度看
首先,学生的课堂投入度不高。一般情况下,大班课的教学内容多为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等非专业必修课。这样,学生从主观的重视程度就不够,认为这类课程无关轻重,考试容易通过,自然听课质量和投入程度都不及小班授课。
其次,师生课堂交流不充分。“大班授课互动少,老师像完成任务似的教学,我们像应付任务似的听课”学生的这种想法就是大班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情况的一种真实反映。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价值认识不到位,也是造成学生不愿和老师交流的原因。
再次,教师的教法单一。在高校的大班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有一部分老师甚至是“一讲到底”,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氛围死板,教学质量低下。
最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如果不能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诉求,教师即使具备再高超的教学能力也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上述大班授课中存在的问题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症结,如不加以重视和改进,势必会影响高校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此,本文着重从改善大班授课的现实困境入手,提出“任务驱动”下的协作分组教学模式理念。
二、“任务驱动”下的协作分组教学的理念
()协作分组教学理念
针对大班型授课的弊端,很多学者提出了协作分组教学这一理念。所谓协作分组是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协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种分组可以将大班教学人数较多的问题化整为零,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学习小组,对活跃课堂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起到很明显的促进作用,缓解大班授课单调枯燥的课堂氛围,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二)“任务驱动”与分组的关系
要顺利实施分组教学,关键是要求教师设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任务,也就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通过设定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让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协作独立完成,同时运用积极的教学手段进行正确引导,最终给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合理分组是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和保证,完成任务是合理分组的内容与目标。也就是说,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它立足于学生本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技能的能力。
因此,在大班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协作分组教学与具体的教学任务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热隋,改变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良授课氛围。
三、任务驱动下协作分组教学的实践模式
(一)任务选择的策略原则
任务驱动模式下,任务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是问题的关键。教师一般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本学期的课程分成若干个具有代表性教学任务。如果某一教学模块内容过多,可以将其细分为若干个子任务。教学任务的选择要遵循下列原则:
首先,任务的设定要具有可操作性。任务设置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由于任务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的难度应逐级递进,理想的任务递进形式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使教学呈阶梯式地向前层层推进。
其次,任务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合理分解任務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进行任务分解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在的逻辑关系,保证任务有效合理的划分。
最后,任务设计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个学期要讲授的知识点很多,在有限的课时分配中,要尽量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完成。
(二)合理的划分学习小组
小组是分组教学模式的细胞,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保证分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在构建学习小组时,要注重结构的合理性。首先,是人数要合理。对于大班授课来说,一个班有时最多可达200人左右,这样可根据具体情况以4~8人为宜,多了则会影响参与度。
其次,分组应遵循“平衡互补、协作共赢”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尽可能的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特色、性格特点等差异性因素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的学生结构层次拉开。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协作,为全班各个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有些基础公共课,由于人数过多,教师无法客观清楚的进行互补式分组时,也可采取按学号随机分组的方式,这种分组方式,会给每一个小组成员带来新的挑战,会使学生面临如何去了解其它成员,如何去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的问题,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会在新的小组中进行自己的角色定位。
最后,小组成员之间要进行合理分工,职责到人。组内要设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组织讨论、协调管理和最后的组内的成绩评价工作。组长人选可由教师指派或由小组成员推选。小组成员要配合组长工作、积极承担个人责任、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发扬团队精神,有效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非常重要,如果教师没能把握好组员分配工作,将可能导致小组学习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甚至适得其反。
(三)科学的建立评价机制
在协作分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对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公平的测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评价机制制定不合理,会影响教学成果评估,也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产生不良的心理阴影。在制定教学评价机制过程中,主要遵循的原则是“3+2+5”、“学生自评+教师打分”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方式。也就是说平时成绩的考查作为大班课程考查的主要部分,其中的“3”代表30%,作为教师对各组成员平时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及课堂参与度和参与质量的测评;另外“2”的20%的分数交由各组组长给出,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学生自评,组长可以结合组内成员对项目完成的贡献情况、与组内其他成员的合作情况以及课堂出勤率等多方面因素给出综合测评。这一部分的考核可以弥补大班教学人数较多,教师精力有限的不足,减轻教师对班级管理的工作量,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在课程设计和其他教学环节上。同时也可以更客观真实的评价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组内成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约束作用;最后的50%分值作为期末的综合测验结果,当然是需要组内成员共同协作完成。这一部分的成绩可以教师单独给出或者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给出,这要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和性质酌隋决定。
这种学生白评和教师打分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学科的兴趣,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评价方式上打破了传统的一张卷子定天下的局面;在评价主体上,充分尊重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力量。这既可以培养评价者的反思、批判、协调、管理的能力,同时也使被评价者获得了更多的可以比较的评价信息。所有这些设计,都旨在将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本身,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在教育、督促、发展方面的力量,促进以实际能力为导向的学习模式的养成,改善大班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实现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任务驱动;协作分组;大班课堂
我们一般把每节课学生人数在30人左右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小班教学;把每节课学生人数在i00人以上的称为大班教学。大班教学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中常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大班授课存在的诸多问题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
一、大班授课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师的角度看
首先,大班型授课教师容易产生消极应付心理。由于班型较大人数较多,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就会相对下降,这样教师从精神上就会比较放松,表现为应付了事的态度。这种消极的教风,会从大班波及到小班,导致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滑坡。另外,从教学手段上看,大班型授课不利于师生进行有效互动,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接受效果。
其次,大班型不易于教师的日常管理。教师面对一百多人,甚至是二三百人的课堂,想全面顾及到是不可能的。这就会造成一部分学生课堂的听课质量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逃课代课的现象成为普遍。
(二)从学生的角度看
首先,学生的课堂投入度不高。一般情况下,大班课的教学内容多为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等非专业必修课。这样,学生从主观的重视程度就不够,认为这类课程无关轻重,考试容易通过,自然听课质量和投入程度都不及小班授课。
其次,师生课堂交流不充分。“大班授课互动少,老师像完成任务似的教学,我们像应付任务似的听课”学生的这种想法就是大班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情况的一种真实反映。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价值认识不到位,也是造成学生不愿和老师交流的原因。
再次,教师的教法单一。在高校的大班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讲授法。有一部分老师甚至是“一讲到底”,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氛围死板,教学质量低下。
最后,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如果不能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诉求,教师即使具备再高超的教学能力也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上述大班授课中存在的问题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症结,如不加以重视和改进,势必会影响高校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此,本文着重从改善大班授课的现实困境入手,提出“任务驱动”下的协作分组教学模式理念。
二、“任务驱动”下的协作分组教学的理念
()协作分组教学理念
针对大班型授课的弊端,很多学者提出了协作分组教学这一理念。所谓协作分组是在教学形式上强调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协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形式,力求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这种分组可以将大班教学人数较多的问题化整为零,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学习小组,对活跃课堂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起到很明显的促进作用,缓解大班授课单调枯燥的课堂氛围,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二)“任务驱动”与分组的关系
要顺利实施分组教学,关键是要求教师设定出合理科学的教学任务,也就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通过设定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让学习小组通过相互协作独立完成,同时运用积极的教学手段进行正确引导,最终给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合理分组是任务顺利完成的前提和保证,完成任务是合理分组的内容与目标。也就是说,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它立足于学生本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技能的能力。
因此,在大班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将协作分组教学与具体的教学任务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热隋,改变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良授课氛围。
三、任务驱动下协作分组教学的实践模式
(一)任务选择的策略原则
任务驱动模式下,任务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是问题的关键。教师一般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本学期的课程分成若干个具有代表性教学任务。如果某一教学模块内容过多,可以将其细分为若干个子任务。教学任务的选择要遵循下列原则:
首先,任务的设定要具有可操作性。任务设置应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避免由于任务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的难度应逐级递进,理想的任务递进形式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使教学呈阶梯式地向前层层推进。
其次,任务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合理分解任務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进行任务分解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在的逻辑关系,保证任务有效合理的划分。
最后,任务设计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个学期要讲授的知识点很多,在有限的课时分配中,要尽量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完成。
(二)合理的划分学习小组
小组是分组教学模式的细胞,合理组建学习小组是保证分组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在构建学习小组时,要注重结构的合理性。首先,是人数要合理。对于大班授课来说,一个班有时最多可达200人左右,这样可根据具体情况以4~8人为宜,多了则会影响参与度。
其次,分组应遵循“平衡互补、协作共赢”的原则。也就是说,教师尽可能的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特色、性格特点等差异性因素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的学生结构层次拉开。这样分组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协作,为全班各个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有些基础公共课,由于人数过多,教师无法客观清楚的进行互补式分组时,也可采取按学号随机分组的方式,这种分组方式,会给每一个小组成员带来新的挑战,会使学生面临如何去了解其它成员,如何去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的问题,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会在新的小组中进行自己的角色定位。
最后,小组成员之间要进行合理分工,职责到人。组内要设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组织讨论、协调管理和最后的组内的成绩评价工作。组长人选可由教师指派或由小组成员推选。小组成员要配合组长工作、积极承担个人责任、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发扬团队精神,有效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非常重要,如果教师没能把握好组员分配工作,将可能导致小组学习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甚至适得其反。
(三)科学的建立评价机制
在协作分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对小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客观公平的测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评价机制制定不合理,会影响教学成果评估,也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产生不良的心理阴影。在制定教学评价机制过程中,主要遵循的原则是“3+2+5”、“学生自评+教师打分”相结合的一种评价方式。也就是说平时成绩的考查作为大班课程考查的主要部分,其中的“3”代表30%,作为教师对各组成员平时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及课堂参与度和参与质量的测评;另外“2”的20%的分数交由各组组长给出,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学生自评,组长可以结合组内成员对项目完成的贡献情况、与组内其他成员的合作情况以及课堂出勤率等多方面因素给出综合测评。这一部分的考核可以弥补大班教学人数较多,教师精力有限的不足,减轻教师对班级管理的工作量,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在课程设计和其他教学环节上。同时也可以更客观真实的评价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组内成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约束作用;最后的50%分值作为期末的综合测验结果,当然是需要组内成员共同协作完成。这一部分的成绩可以教师单独给出或者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给出,这要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和性质酌隋决定。
这种学生白评和教师打分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学科的兴趣,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评价方式上打破了传统的一张卷子定天下的局面;在评价主体上,充分尊重每一个成员的智慧和力量。这既可以培养评价者的反思、批判、协调、管理的能力,同时也使被评价者获得了更多的可以比较的评价信息。所有这些设计,都旨在将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本身,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在教育、督促、发展方面的力量,促进以实际能力为导向的学习模式的养成,改善大班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实现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