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阐述职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学徒’—学生—实习生 ”这样的角色转换过程,对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成效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教培养模式;教育成效
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已成为各职业院校、中职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形式,培养模式也各尽不同,过去长走的路线是“理论—实习”,学生的角色为:学生—实习生,受德国“双元制”办学启发,我认为学生经过“学徒—学生—实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和角色转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能提高职教教育的成效。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谈到职教学生的思想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它一直是各职业院校、各中职学校研讨的一个课题,在教育类的各种期刊、报纸上都会经常出现有关的论文和研究讨论。归纳一下,大专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大约是这样的:对人生前途、就业前景缺乏信心;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具有盲目性或积极性不高;有自卑心理;有个人主义和自负心理。中职学校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这样的:对未来感到茫然或没有想法;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困难较大,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更低;娇气、没有吃苦精神,个人主义强,纪律性较差。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各校采取了许多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至今,上述问题仍然是大中专院校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还需要积极的去探讨,找寻提高成效的方法和途径。当然,不是一种方法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需要在许多方面积极改革、探索,共同提高教育效果。其中,在培养模式上,如果采用让学生经过“学徒—学生—实习生”的过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一些思想认识,使学生思想有所转变,从而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学徒—学生—实习生”模式比起传统的“学生—实习生”模式,只是多了一个“学徒”身份,但就是这个“学徒”身份,对职教的教育工作有很大帮助。职校招进学生后,先把学生送到企业当学徒半年。在这半年中,学生对企业的各个方面会有所了解。首先,学生初步了解到“企业”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是“企业”,在企业与在学校有什么不同;其次,逐渐了解到企业的要求和纪律。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很大。学校是教育机构,以教育为主,“手段”上是不能跟企业相提并论的,相比企业,学校要“软”得多。学生对企业的要求和纪律,亲自感受或实际观察到的效果,与在学校教师讲让学生了解到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这一点,我感受颇深。“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不会忘记“育人”工作,根据学生的表现,经常会在课堂或课余时间“教育教育”学生,其中,也会联系到企业对职工的要求和企业的纪律,告诉学生,职业素质不仅包含文化素质,同时也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学生在校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养成好的习惯,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充分认识纪律的重要性,也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但这样的“教育”,时常感觉在学生面前总显得“苍白无力”。从学生的眼神可以看出,少部分学生似乎相信,似乎还存疑问或不完全明白;一部分学生笑笑或感叹下,但似乎跟自己无关,不会与自己相联系;一部分学生像听天书、“遥远”的故事;还有一些学生则几乎不听。这些问题,通过学生“学徒”过程,就会让学生有真实感和近距离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第三,降低学生的盲目感和自卑感。在“学徒”过程中,对企业有所认识,对企业的部门、工种也有所了解,对自己适合干什么,也会有体会,这样会降低学生的盲目感。同时,通过对实际工作的了解,可以认识到这些实际工作的意义,特别是听到或看到企业职工或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企业有所作为时,不仅降低盲目感,而且还会逐渐消除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卑感,增添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第四,提高学习意识。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生源原因,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充分,所以,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够高,特别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尤为严重。通过“学徒”,认识到知识对生产的重要性,对创业的重要性,对发展的重要性,这样,当他们回到学校时,才会主动地去学习,珍惜在校的时间,尽力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为以后的职业道路拓宽范围和打好基础。第五,认识合作方式与思想,改善个人主义和自负思想。第六,改善“懒惰”“娇气”行为,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以及踏实的学习和工作态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主动和被动的结果是有区别的,有了上述学生思想上的转变,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认清学习目的和方向
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专业性、区域性、实用性、开放性、生产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学校的课程开发本身就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现在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它的需求,学校可以通过社会、企业、网络等途径进行调研,开发课程。如果职校学生先到企业当“学徒”后,学生自己对企业和工作需要什么知识也会有适当了解,一方面,教师可以把从回校学生处了解到的东西也作为教学内容的参考,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对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有更深一些的认识。
在学生完成了第一阶段“学徒”的任务后,学生的角色将转换到第二阶段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角色了。有了第一阶段的“效果”,学生在理论学习这一阶段,便能够目的明确地、自觉地、努力地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当然,这只是从比较的角度来看问题,至于学生的思想认识程度、思想转变程度、自觉程度、努力程度到什么等次,不同届、不同班、不同学生、不同过程的结果也是有区别的。在第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继续探讨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了第二阶段的“效果”,则对第三阶段学生的实习也将起到好的作用。综上所述,我认为,“学徒—学生—实习”这样的模式,对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成效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然而,在现阶段,实施这样的模式也需要解决一些困难,比如,能否找到合适的企业愿意接纳学生,这就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不过,随着校企合作的越来越深入,相信困难是可以得到逐步解决的。
【参考文献】
[1]赵伟.产教结合风正帆悬 校企合作波澜壮阔[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关键词】职教培养模式;教育成效
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已成为各职业院校、中职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校企合作形式,培养模式也各尽不同,过去长走的路线是“理论—实习”,学生的角色为:学生—实习生,受德国“双元制”办学启发,我认为学生经过“学徒—学生—实习”这样的学习过程和角色转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自觉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能提高职教教育的成效。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谈到职教学生的思想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它一直是各职业院校、各中职学校研讨的一个课题,在教育类的各种期刊、报纸上都会经常出现有关的论文和研究讨论。归纳一下,大专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大约是这样的:对人生前途、就业前景缺乏信心;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具有盲目性或积极性不高;有自卑心理;有个人主义和自负心理。中职学校的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这样的:对未来感到茫然或没有想法;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困难较大,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积极性更低;娇气、没有吃苦精神,个人主义强,纪律性较差。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各校采取了许多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至今,上述问题仍然是大中专院校学生比较突出的问题,还需要积极的去探讨,找寻提高成效的方法和途径。当然,不是一种方法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需要在许多方面积极改革、探索,共同提高教育效果。其中,在培养模式上,如果采用让学生经过“学徒—学生—实习生”的过程,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一些思想认识,使学生思想有所转变,从而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学徒—学生—实习生”模式比起传统的“学生—实习生”模式,只是多了一个“学徒”身份,但就是这个“学徒”身份,对职教的教育工作有很大帮助。职校招进学生后,先把学生送到企业当学徒半年。在这半年中,学生对企业的各个方面会有所了解。首先,学生初步了解到“企业”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是“企业”,在企业与在学校有什么不同;其次,逐渐了解到企业的要求和纪律。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对学生的教育意义很大。学校是教育机构,以教育为主,“手段”上是不能跟企业相提并论的,相比企业,学校要“软”得多。学生对企业的要求和纪律,亲自感受或实际观察到的效果,与在学校教师讲让学生了解到的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这一点,我感受颇深。“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不会忘记“育人”工作,根据学生的表现,经常会在课堂或课余时间“教育教育”学生,其中,也会联系到企业对职工的要求和企业的纪律,告诉学生,职业素质不仅包含文化素质,同时也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学生在校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养成好的习惯,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充分认识纪律的重要性,也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但这样的“教育”,时常感觉在学生面前总显得“苍白无力”。从学生的眼神可以看出,少部分学生似乎相信,似乎还存疑问或不完全明白;一部分学生笑笑或感叹下,但似乎跟自己无关,不会与自己相联系;一部分学生像听天书、“遥远”的故事;还有一些学生则几乎不听。这些问题,通过学生“学徒”过程,就会让学生有真实感和近距离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第三,降低学生的盲目感和自卑感。在“学徒”过程中,对企业有所认识,对企业的部门、工种也有所了解,对自己适合干什么,也会有体会,这样会降低学生的盲目感。同时,通过对实际工作的了解,可以认识到这些实际工作的意义,特别是听到或看到企业职工或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企业有所作为时,不仅降低盲目感,而且还会逐渐消除职业学校学生的自卑感,增添自己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第四,提高学习意识。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生源原因,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学习的意义认识不充分,所以,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够高,特别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尤为严重。通过“学徒”,认识到知识对生产的重要性,对创业的重要性,对发展的重要性,这样,当他们回到学校时,才会主动地去学习,珍惜在校的时间,尽力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为以后的职业道路拓宽范围和打好基础。第五,认识合作方式与思想,改善个人主义和自负思想。第六,改善“懒惰”“娇气”行为,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以及踏实的学习和工作态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主动和被动的结果是有区别的,有了上述学生思想上的转变,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认清学习目的和方向
职业技术教育具有专业性、区域性、实用性、开放性、生产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学校的课程开发本身就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了解企业。了解企业的现在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它的需求,学校可以通过社会、企业、网络等途径进行调研,开发课程。如果职校学生先到企业当“学徒”后,学生自己对企业和工作需要什么知识也会有适当了解,一方面,教师可以把从回校学生处了解到的东西也作为教学内容的参考,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也对学习的目的和方向有更深一些的认识。
在学生完成了第一阶段“学徒”的任务后,学生的角色将转换到第二阶段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学生”角色了。有了第一阶段的“效果”,学生在理论学习这一阶段,便能够目的明确地、自觉地、努力地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当然,这只是从比较的角度来看问题,至于学生的思想认识程度、思想转变程度、自觉程度、努力程度到什么等次,不同届、不同班、不同学生、不同过程的结果也是有区别的。在第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继续探讨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了第二阶段的“效果”,则对第三阶段学生的实习也将起到好的作用。综上所述,我认为,“学徒—学生—实习”这样的模式,对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成效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然而,在现阶段,实施这样的模式也需要解决一些困难,比如,能否找到合适的企业愿意接纳学生,这就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不过,随着校企合作的越来越深入,相信困难是可以得到逐步解决的。
【参考文献】
[1]赵伟.产教结合风正帆悬 校企合作波澜壮阔[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