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因分析型综合题一般以某一区域为背景材料,引导考生对某一问题或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解答,设问中一般有“成因”“为什么”等字眼,目的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国高考地理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四项考核目标和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而成因分析型综合题恰好能充分检测考生的这四项能力,故深受命题者的青睐。通过分析近几年的地理高考真题可以看出,该类型的试题在高考综合题中占有较大的分值。以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为例,第36题以剑麻这一热带经济作物为切入点,分为四个小题,有两道小题属于成因分析型地理综合题,即第(1)题和第(3)题,分别考查了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和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第37题以山地垂直带的内部分异为切入点,分为四个小题,也有两道小题属于成因分析型地理综合题,即第(3)题和第(4)题,分别考查了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由此可见,成因分析型地理综合题在高考地理综合题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通过对高三学生的长期调查发现,他们对该类型试题的设置方式、设置特点以及如何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备考等方面都存在着困惑。针对这一点,笔者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现将内容总结如下,以期对高三学生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题型特色
1.试题命制贴近生活、问题设计突出实践性
这类试题在命制时充分考虑了新课程下“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因此在命题时,命题者力求从生活中的例子着手,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实际能力。
成因分析型综合题设计新颖,取材面广,材料源于生活。从近年来的考题来看,该类试题多从区域气候、地形、河流、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商业等方面的形成原因来进行考查,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这类考题是在一标多本的大环境下出现的,完全摆脱了原来以教材为纲的传统,有利于考查考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答案既多样又固定
成因分析型综合题答案的设置没有太多的限定条件,因而答案呈现出了一定的多样性,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是由于该类问题的贴近生活性与问题设计的实践性等特点,该类问题的答案又具有相对的固定性,需要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从信息中来到信息中去。
二、备考策略
1.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掌握
成因分析型综合题的解答过程其实是对人地关系分析的过程,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或在我们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不掌握基础知识,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考生在平常的复习过程中掌握了区位发展的原因、区位特征形成的原因等问题,那么在高考中就只需要结合试题提供的背景来分析即可。
2.重视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可以从身边的小问题来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以水土流失原因这一问题为例,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学生可以思考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或者与黄土高原相比,分析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后危害更大的原因;而西南地区的学生则可以分析石漠化的成因或滑坡、泥石流的成因等。
3.總结规律,整合成固定的答题模板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地理现象的形成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试题的设问角度,要看试题是让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的,还是让从其中一个方面来分析的,要注意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探究。
(1)抓住影响因素是关键。如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洋流、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坡向等。
(2)地理事物时空特点成因分析。在答题时要进行逆向推理。
(3)自然灾害或生态问题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方面综合分析。①天——气候因素;②地——地形地貌因素;③人——人为因素。
一、题型特色
1.试题命制贴近生活、问题设计突出实践性
这类试题在命制时充分考虑了新课程下“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因此在命题时,命题者力求从生活中的例子着手,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实际能力。
成因分析型综合题设计新颖,取材面广,材料源于生活。从近年来的考题来看,该类试题多从区域气候、地形、河流、农业、工业、交通、人口、城市、商业等方面的形成原因来进行考查,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这类考题是在一标多本的大环境下出现的,完全摆脱了原来以教材为纲的传统,有利于考查考生调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答案既多样又固定
成因分析型综合题答案的设置没有太多的限定条件,因而答案呈现出了一定的多样性,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是由于该类问题的贴近生活性与问题设计的实践性等特点,该类问题的答案又具有相对的固定性,需要从材料中来到材料中去,从信息中来到信息中去。
二、备考策略
1.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掌握
成因分析型综合题的解答过程其实是对人地关系分析的过程,因此在备考过程中,或在我们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不掌握基础知识,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考生在平常的复习过程中掌握了区位发展的原因、区位特征形成的原因等问题,那么在高考中就只需要结合试题提供的背景来分析即可。
2.重视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可以从身边的小问题来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以水土流失原因这一问题为例,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学生可以思考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或者与黄土高原相比,分析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后危害更大的原因;而西南地区的学生则可以分析石漠化的成因或滑坡、泥石流的成因等。
3.總结规律,整合成固定的答题模板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地理现象的形成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试题的设问角度,要看试题是让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的,还是让从其中一个方面来分析的,要注意运用联系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探究。
(1)抓住影响因素是关键。如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有纬度、洋流、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坡向等。
(2)地理事物时空特点成因分析。在答题时要进行逆向推理。
(3)自然灾害或生态问题的综合成因分析。多从“天、地、人”三方面综合分析。①天——气候因素;②地——地形地貌因素;③人——人为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