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品德与生活》也承载着新理念步入了校园与课堂,回归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来。生活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教学中,应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样,才能使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凭借新教材所呈现的一个个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精心构筑生活化、有童趣、多形式、开放性的活动平台,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获取富有个性的真切体验,提取蕴涵多重价值的生活经验。
一、 课堂生活化——融入生活,激活真情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向学生呈现了活生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常识、社会常识、科学常识、手工制作等生活素材,为学生回归生活、体验感悟提供了清新的源头。因此,在教学中,要大胆地从教材出发,通过创设鲜活的载体来引导学生走进并“点击”生活的精彩、享受生活的情趣、体验生命的价值。
1.真心参与——融入生活
新教材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层面设置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了真情拥抱生活的时空,如《美丽的校园》《春天说了什么》《上超市》等。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通过考察、调查、访谈、服务等自己乐于参与的方式去熟悉生活环境、体验生活情趣、感受内在价值。如教学《春天说了什么》一课时,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校园、田野找春天——在沟崖迎春的嫩黄中、在山坡清新的草香中、在小河潺潺的流水中、在舒展腰姿的柳条上、在钻出泥土的小芽中,学生闻到了春天、听到了春天、看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他们情不自禁地用欢笑亲吻着大地、用歌声迎接着春天、用画笔描绘着春天……在生活气息浓郁的自然环境中,学生率真无忌地展露着情感、充盈着心灵、飞扬着个性——这就是生活化的课堂。
2.影像回放——激活真情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换,某些生活中完全逼真的场景往往难以迁移到学习中来,如《我是中国人》这一单元是从儿童的视角看我们的祖国,以中秋节、国庆节为载体,将儿童融入祖国这个大家庭,融入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之中。其中《中秋节》、《国庆节》这两节课,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借助直观、形象、动态、多维的声像信息的回放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撞击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国庆节》这一课,学生“亲临其境”般来到了开国大典和国庆盛典的历史性时刻,听到了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庄严宣告,看到了海陆空三军将士的飒爽英姿和中华儿女的欢庆振奋以及祖国处处花团锦簇的场景,学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由衷自豪,并纷纷情绪饱满地投入到下面的“我们也来用实际行动来庆祝国庆节”这个环节中来。这样,就做到了以儿童的眼睛去看待节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初步了解,并激发儿童热爱生活之情。
二、 教学活动化——超越文本,碰撞生成
“儿童对于活动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强烈”。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低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作为场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为学生融入生活、体验内化构筑了宽泛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冲破“先借助虚构的生活故事的演绎(激情、学文本)来阐释某一道德观念或价值规范(明理),后联系实际并通过虚拟的场景和情形来调节并考察行为效应(导行)”的传统的思品课教学模式,以真实性、多元化的生活实践活动为纽带,十分顺畅地将空泛的道德价值、生活常识等说教和训诫融化为低年级学生自主的、内在的“亲历习得”。
1.开心俱乐部——在快乐中内化
所谓的“开心俱乐部”,指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讲故事、唱歌、跳舞、画画儿、吟诵诗文、编演小品剧等,使他们的“亲身所得”在快乐中内化。如在《进厨房》一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组编演“厨房里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厨房的了解以及体会爸爸妈妈做家务的辛苦;在《春天说了什么》这一课,在“找春天”的实践活动后,再设计“用自己的笔画春天、用悦耳的歌声唱春天、用美妙的语言吟诵春天、用自己的双手装扮春天”的自主化活动,既深化了学生对春天、对生活的情感,又展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如,在教学《学习真快乐》这一单元中的《下课了》这一课时,先播放一段下课时从学生身边拍摄的录像,通过录像中的片段来层层展开,让学生辨析是非,讨论下课后应该做些什么,在做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接着,组织学生讨论:进行适当的活动和合理做好课前准备有什么好处?再分组人人参与编儿歌活动,编好后以组为单位唱一唱、演一演。然后,通过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开展“实话实说”活动,让学生回忆下课时“我”在做些什么,“我”做得对吗。最后,在下课前几分钟请小朋友想一想,接下来是什么课,你下课后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随着下课的铃声,老师说:“小朋友下课了,你想做什么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好!”老师的这句话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中,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2.沙龙聊天室——在碰撞中生成
所谓“沙龙聊天室”,指的是引导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展现自我、加强交流,并学会倾听、乐于沟通,逐步形成健康与健全的人格。如在《亲亲热热一家人》一课教学中,把学生由“家人对我的爱”转移到“我向家人回报爱”这个主题后,引导学生5人一组成立了一个个“聊天室”,让每个学生都仔细回想、广泛交流——有的学生感受到回报亲情的自豪,有的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对亲人的“吝啬”,找到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默默地学习、思考着回报亲情的方式……又如《快乐的春游》一课,教师可以以主持人的角色参加,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在春游购物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春游时该注意什么……最后,老师才总结学生的发言,并提出要求,这就真正促使学生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对话中倾听着、在倾听中碰撞着、在碰撞中领悟着。
3.爱心金点子——在爱心中收获
所谓的“爱心金点子”,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舒展的思维和爱心,进行行为与价值的判断,在“道德法官”与“爱心使者”的角色体验中促进知与情的升华、知与行的统一。如教学《我帮你、你帮我》一课,第一个教学环节为观赏故事、移情入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观赏《夏夜多美》动画故事(或学生表演课本剧),并要求学生边观看边想:我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学生对故事中的睡莲姑姑、蜻蜓姐姐、萤火虫哥哥等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小蚂蚁回到家的动画故事看得非常认真,听得非常仔细。看完故事片后,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感受:我喜欢______,因为……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第二个环节为游戏体验、互相帮助。在上一环节学生看动画故事、感受我们大家要互相帮助的前提下,教师组织说说你有什么困难?让其他同学出出主意,该如何解决?学生通过相互帮助慢慢体验到自己也会碰到困难,也需要别人帮助,大家及时地伸出帮助之手,生活才会更幸福。在《有人生病时》一课组织学生“聊天”后,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畅想“有人生病时,我们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学生在“金点子”中捧出了颗颗爱心,在颗颗爱心的“实现”中感觉到了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感情。
4.相信我能行——在自信中超越
所谓的“相信我能行”,是指通过拓展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自信中超越”。如在《有人生病时》一课的尾声部分,我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给花瓣涂色彩”活动,激励他们帮病人做事情、给病人添欢乐;在《我会学习》一课教学后,我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每天能坚持学习,做到画一个☆,每周都进行评比。学生优良的行为在激励中实践着,良好的习惯在自信中坚持着,健康的道德价值在过程中形成着。
生活就是教材,生活中的学生是一星星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问题,面临着各种关系,他们有各种困惑,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要学会去判断,去选择,去认识,而单纯的教育是不容易做到的。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他们在建构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成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
责任编辑:白文军
一、 课堂生活化——融入生活,激活真情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以现实的生活为背景,围绕低年级学生生活中“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四个主题向学生呈现了活生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常识、社会常识、科学常识、手工制作等生活素材,为学生回归生活、体验感悟提供了清新的源头。因此,在教学中,要大胆地从教材出发,通过创设鲜活的载体来引导学生走进并“点击”生活的精彩、享受生活的情趣、体验生命的价值。
1.真心参与——融入生活
新教材从低年级学生的生活层面设置学习内容,为学生创设了真情拥抱生活的时空,如《美丽的校园》《春天说了什么》《上超市》等。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通过考察、调查、访谈、服务等自己乐于参与的方式去熟悉生活环境、体验生活情趣、感受内在价值。如教学《春天说了什么》一课时,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融入校园、田野找春天——在沟崖迎春的嫩黄中、在山坡清新的草香中、在小河潺潺的流水中、在舒展腰姿的柳条上、在钻出泥土的小芽中,学生闻到了春天、听到了春天、看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他们情不自禁地用欢笑亲吻着大地、用歌声迎接着春天、用画笔描绘着春天……在生活气息浓郁的自然环境中,学生率真无忌地展露着情感、充盈着心灵、飞扬着个性——这就是生活化的课堂。
2.影像回放——激活真情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换,某些生活中完全逼真的场景往往难以迁移到学习中来,如《我是中国人》这一单元是从儿童的视角看我们的祖国,以中秋节、国庆节为载体,将儿童融入祖国这个大家庭,融入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之中。其中《中秋节》、《国庆节》这两节课,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借助直观、形象、动态、多维的声像信息的回放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撞击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国庆节》这一课,学生“亲临其境”般来到了开国大典和国庆盛典的历史性时刻,听到了毛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庄严宣告,看到了海陆空三军将士的飒爽英姿和中华儿女的欢庆振奋以及祖国处处花团锦簇的场景,学生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由衷自豪,并纷纷情绪饱满地投入到下面的“我们也来用实际行动来庆祝国庆节”这个环节中来。这样,就做到了以儿童的眼睛去看待节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初步了解,并激发儿童热爱生活之情。
二、 教学活动化——超越文本,碰撞生成
“儿童对于活动的需求往往比食物更强烈”。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品德与生活》以低年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作为场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为学生融入生活、体验内化构筑了宽泛的平台。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冲破“先借助虚构的生活故事的演绎(激情、学文本)来阐释某一道德观念或价值规范(明理),后联系实际并通过虚拟的场景和情形来调节并考察行为效应(导行)”的传统的思品课教学模式,以真实性、多元化的生活实践活动为纽带,十分顺畅地将空泛的道德价值、生活常识等说教和训诫融化为低年级学生自主的、内在的“亲历习得”。
1.开心俱乐部——在快乐中内化
所谓的“开心俱乐部”,指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讲故事、唱歌、跳舞、画画儿、吟诵诗文、编演小品剧等,使他们的“亲身所得”在快乐中内化。如在《进厨房》一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组编演“厨房里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厨房的了解以及体会爸爸妈妈做家务的辛苦;在《春天说了什么》这一课,在“找春天”的实践活动后,再设计“用自己的笔画春天、用悦耳的歌声唱春天、用美妙的语言吟诵春天、用自己的双手装扮春天”的自主化活动,既深化了学生对春天、对生活的情感,又展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如,在教学《学习真快乐》这一单元中的《下课了》这一课时,先播放一段下课时从学生身边拍摄的录像,通过录像中的片段来层层展开,让学生辨析是非,讨论下课后应该做些什么,在做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接着,组织学生讨论:进行适当的活动和合理做好课前准备有什么好处?再分组人人参与编儿歌活动,编好后以组为单位唱一唱、演一演。然后,通过小记者采访的形式,开展“实话实说”活动,让学生回忆下课时“我”在做些什么,“我”做得对吗。最后,在下课前几分钟请小朋友想一想,接下来是什么课,你下课后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随着下课的铃声,老师说:“小朋友下课了,你想做什么呢?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好!”老师的这句话把学生从课堂推向了现实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明白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中,实现了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2.沙龙聊天室——在碰撞中生成
所谓“沙龙聊天室”,指的是引导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展现自我、加强交流,并学会倾听、乐于沟通,逐步形成健康与健全的人格。如在《亲亲热热一家人》一课教学中,把学生由“家人对我的爱”转移到“我向家人回报爱”这个主题后,引导学生5人一组成立了一个个“聊天室”,让每个学生都仔细回想、广泛交流——有的学生感受到回报亲情的自豪,有的学生认识到了自己对亲人的“吝啬”,找到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默默地学习、思考着回报亲情的方式……又如《快乐的春游》一课,教师可以以主持人的角色参加,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想说的都说出来,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在春游购物时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是错误的,春游时该注意什么……最后,老师才总结学生的发言,并提出要求,这就真正促使学生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在对话中倾听着、在倾听中碰撞着、在碰撞中领悟着。
3.爱心金点子——在爱心中收获
所谓的“爱心金点子”,指的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舒展的思维和爱心,进行行为与价值的判断,在“道德法官”与“爱心使者”的角色体验中促进知与情的升华、知与行的统一。如教学《我帮你、你帮我》一课,第一个教学环节为观赏故事、移情入境。教师可以让学生观赏《夏夜多美》动画故事(或学生表演课本剧),并要求学生边观看边想:我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学生对故事中的睡莲姑姑、蜻蜓姐姐、萤火虫哥哥等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小蚂蚁回到家的动画故事看得非常认真,听得非常仔细。看完故事片后,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感受:我喜欢______,因为……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第二个环节为游戏体验、互相帮助。在上一环节学生看动画故事、感受我们大家要互相帮助的前提下,教师组织说说你有什么困难?让其他同学出出主意,该如何解决?学生通过相互帮助慢慢体验到自己也会碰到困难,也需要别人帮助,大家及时地伸出帮助之手,生活才会更幸福。在《有人生病时》一课组织学生“聊天”后,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畅想“有人生病时,我们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学生在“金点子”中捧出了颗颗爱心,在颗颗爱心的“实现”中感觉到了那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伟大感情。
4.相信我能行——在自信中超越
所谓的“相信我能行”,是指通过拓展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自信中超越”。如在《有人生病时》一课的尾声部分,我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给花瓣涂色彩”活动,激励他们帮病人做事情、给病人添欢乐;在《我会学习》一课教学后,我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每天能坚持学习,做到画一个☆,每周都进行评比。学生优良的行为在激励中实践着,良好的习惯在自信中坚持着,健康的道德价值在过程中形成着。
生活就是教材,生活中的学生是一星星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问题,面临着各种关系,他们有各种困惑,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要学会去判断,去选择,去认识,而单纯的教育是不容易做到的。在低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一定要从真实的生活源头出发,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定要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他们在建构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才是真正的、成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