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也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服务对象,受到来自网络上的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标准和要求。高校应该努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紧跟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发展潮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着力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在高等教育领域随着对互联网的不断开放,各种丰富的教育资源供大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享用,但同时互联网上的消极内容也给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高校应该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积极探索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面的弊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各类高校通过建立属于自己学校的校园运用、微博和微信平台,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源,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分享优秀资源、搜索论文资料、查阅各种时事热点、观看各种网络公开课,打破时空的限制拓宽交友平台,也可以培养各种爱好、完善技能,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让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更为生动,不仅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广阔的教育资源更新教育内容,老师和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使学生可以较早地接触教学信息,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灌输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核实老师给出的观点和问题的答案,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大量的网上信息,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多加以认真观察与引导,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量。学生过度使用互联网,又非常容易造成上课思想不集中、精神颓废、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与父母朋友的沟通渐渐变少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急需要老师平时多注意观察多加引导。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完善对移动互联网的监察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老师必需要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和熟练互联网的使用技能,建立大学生移动互联网行为评价和反馈体系。一方面学校也必须加大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良好政治素质的培训,并通过建立表彰和奖惩制度,加强高校政治老师的思想素质;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把制度规章作为学校整治管理互联网的重要手段;也可以通过加大经费投入的方式,完善相关的教育设备与活动场所,建设安全的互联网教育基地,从而为高校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网络监控体系,对有害网站上的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处理,构建安全的互联网运用监控技术屏障;另一方面应该建立健全的人员监控机制,通过组建专门的互联网监控队伍、网络文明志愿者等方式,肃清网上的虚假信息。高校的思想政治老师应该采用网上、网下两种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全天候的认真监察,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与使用互联网,养成良好的互联网使用习惯。
2、正确使用互联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媒介
由于互联网更倾向用图片、视频等直观表达,具有鲜活生动、轻松活泼等特点,高校可以采用“微课堂”的方式,利用互联网上生动的例子做成课件,再通过网上课堂传递给广大学子,使学生的学习打破传统的时间地点的限制,更有利于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高校也可以通过建立网上移动图书馆的形势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大学生通过利用无线方式接收来自网上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查阅资料、浏览图书、下载文件,互联网具有便捷性、及时性等各种优势,学生在学习的途径上更为灵活与开放,更为有力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方式的创新。高校也可以通过建立移动互联网管理平台,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体系,及时为高校大学生发布各种讲座培训信息、社团活动信息和就业招聘信息,并将宿舍管理、课程安排、勤工俭学等各种服务融入互联网,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力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3、加强大学生的主题教育
高校应该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为最终目的,多开展有益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自觉抵制互联网上淫秽低俗的文化。学校作为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共享功能,致力于广大高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实践当中。学校也可以在主题活动上奖励或表扬具有高尚精神的先进个人,通过给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榜样的形式,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或行为上对优秀个人的自觉认同感,并强化自己的行为向先进个人学习。
参考文献
[1]汪文斌.移动互联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潘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M]北京:北京言实出版社2007
[3]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张娇娇(1992.10.13—),女,山西省保德县,沈阳理工大学研二在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校:沈阳理工大学。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學)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
在高等教育领域随着对互联网的不断开放,各种丰富的教育资源供大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享用,但同时互联网上的消极内容也给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高校应该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积极探索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面的弊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各类高校通过建立属于自己学校的校园运用、微博和微信平台,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源,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平台。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分享优秀资源、搜索论文资料、查阅各种时事热点、观看各种网络公开课,打破时空的限制拓宽交友平台,也可以培养各种爱好、完善技能,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让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更为生动,不仅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广阔的教育资源更新教育内容,老师和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使学生可以较早地接触教学信息,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灌输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使传统的教育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核实老师给出的观点和问题的答案,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大量的网上信息,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多加以认真观察与引导,从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量。学生过度使用互联网,又非常容易造成上课思想不集中、精神颓废、不愿意参加课外活动、与父母朋友的沟通渐渐变少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急需要老师平时多注意观察多加引导。
二、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完善对移动互联网的监察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老师必需要牢固的掌握专业知识和熟练互联网的使用技能,建立大学生移动互联网行为评价和反馈体系。一方面学校也必须加大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良好政治素质的培训,并通过建立表彰和奖惩制度,加强高校政治老师的思想素质;另一方面,学校也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建设,把制度规章作为学校整治管理互联网的重要手段;也可以通过加大经费投入的方式,完善相关的教育设备与活动场所,建设安全的互联网教育基地,从而为高校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网络监控体系,对有害网站上的不良信息进行屏蔽处理,构建安全的互联网运用监控技术屏障;另一方面应该建立健全的人员监控机制,通过组建专门的互联网监控队伍、网络文明志愿者等方式,肃清网上的虚假信息。高校的思想政治老师应该采用网上、网下两种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全天候的认真监察,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与使用互联网,养成良好的互联网使用习惯。
2、正确使用互联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媒介
由于互联网更倾向用图片、视频等直观表达,具有鲜活生动、轻松活泼等特点,高校可以采用“微课堂”的方式,利用互联网上生动的例子做成课件,再通过网上课堂传递给广大学子,使学生的学习打破传统的时间地点的限制,更有利于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高校也可以通过建立网上移动图书馆的形势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大学生通过利用无线方式接收来自网上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查阅资料、浏览图书、下载文件,互联网具有便捷性、及时性等各种优势,学生在学习的途径上更为灵活与开放,更为有力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方式的创新。高校也可以通过建立移动互联网管理平台,完善互联网信息服务体系,及时为高校大学生发布各种讲座培训信息、社团活动信息和就业招聘信息,并将宿舍管理、课程安排、勤工俭学等各种服务融入互联网,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力提升教育的实效性。
3、加强大学生的主题教育
高校应该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为最终目的,多开展有益青少年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的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判断是非的价值标准,自觉抵制互联网上淫秽低俗的文化。学校作为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共享功能,致力于广大高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实践当中。学校也可以在主题活动上奖励或表扬具有高尚精神的先进个人,通过给广大高校学生树立榜样的形式,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或行为上对优秀个人的自觉认同感,并强化自己的行为向先进个人学习。
参考文献
[1]汪文斌.移动互联网[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潘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实践[M]北京:北京言实出版社2007
[3]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张娇娇(1992.10.13—),女,山西省保德县,沈阳理工大学研二在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校:沈阳理工大学。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