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800万件百科全书式的收藏中遴选出100件展品,从不同角度来讲述世界的历史,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而要将如此多种多样的故事串联成一段统一的历史,也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任务。
这些天,“大英博物馆百物展”轻轻松松在朋友圈里刷了屏。这个为期100多天的展览一直会延续到10月8日,但激动心切的人们还是在开幕第一天就早早地到上海博物馆门前排起了长队,一连十多天,天天如此,每天的队伍长度加起来可以绕百物100圈都不止了。
一边是朋友圈的刷屏、上博门口的长队,另一边,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观众的疑惑:这100件展品里既有传统博物展上会出现的历史、艺术价值颇高的展品,也有不那么常出现在此类展览中、谈不上有多少艺术价值的现代商品,比如太阳能灯、充电器,而且,大英博物馆带来的也并非都是镇馆之宝,为何还能引得众人竞相排起长队一睹为快?
大英博物馆自带光环
说到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数埃及罗塞塔碑(Rosetta Stone)、法老阿孟霍普特三世头像(Amenhotep)、弗兰克斯首饰盒(Franks)、波特兰花瓶(Portland Vase)等等,但这次百物展中出现的——是印度河流域印章石,并非罗塞塔碑;是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并非法老阿孟霍普特三世头像;是夏威夷编篮头盔,并非弗兰克斯首饰盒……若论历史与艺术价值,前者当然都无法与后者匹敌。
不过,百物展那么火,显然还是因为它前面加上了“大英博物馆”的金字招牌。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馆一直是历史与文物爱好者的向往之地。她收藏了全世界的珍品,共有800万件。从来都是文博爱好者对大英博物馆心向往之,难得大英博物馆亲自送展到家门口,错过自然太可惜。
而此次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其策展理念也与往常不同,大有来头——它其实来源于大英博物馆和 BBC合作的系列广播节目,这档节目非常受观众欢迎,节目中的内容也早在2010年就结集成书,由著名的企鹅图书出版,畅销一时。几年前,大英博物馆又开始将这个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物品组成的展览推向世界,向全世界的人们述说全人类共同的历史——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一直办到了中国的台北、北京、上海。
在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格·费舍尔看来,“这个独特的展览旨在向世人讲述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历史。这个故事并非通过文字来讲述,而是通过具体的物品——这些物品是人类长久以来创造与发明的产物,在过去的两百万年间帮助人类度过了种种难关与挑战。透过这些物品,人们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到那些并未留下文字记载的历史,更有幸对全球的人类祖先们的生活以及未被记录的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800万件百科全书式的收藏中遴选出100件展品,从不同角度来讲述世界的历史,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而要将如此多种多样的故事串联成一段统一的历史,也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任务。尤其,许多人的生命不像名垂青史的伟人,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几乎不曾留下存在过的痕迹。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唯有靠留下来的物品來反映。也正是这些物品,揭示了许多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比如:对知识的渴望,探索和学习的迫切需求,对死亡进行的反抗,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除了那些展现人类出类拔萃的工艺和艺术潜能的精美物品之外,展览中更突出了那些看似最微不足道、却在讲述非凡故事的展品。比方说,一枚小小的石质印章引领人们再次发现某个失落的文明;被弃于非洲一处沙滩的陶器碎片向世人揭示了早期的商船曾经不远万里穿越过印度洋。所有展品聚在一起,向人们叙述着整个世界跨越各大洲、跨越千万年的精彩故事。最为重要的是,该展览证明了人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且内心怀有相同的渴望。作为一馆之长,我希望参观展览的朋友们对于我们所共享的世界历史产生新的认识,并反思自身在其中的位置。”
对人类命运充满关切
没错,看起来只是一些小硬币、雕塑,有些是私人藏品,有些能为整个社群所用,但这些物品,无论它的艺术价值如何,都是历史的幸存者,它们汇集起来,讲述的就是一个全局性的伟大的故事——世界的历史。
这也是为什么,百物展在序厅和尾厅之外,将整个展览按时间顺序分成了八个单元:开端(200万年前—公元前2500年)、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权力与哲学(公元前700—公元100年)、仪式与信仰(公元1—800年)、贸易与侵略(公元300—1100年)、创新与适应(公元900—1550年)、邂逅与联结(公元1500—1800年)、我们制造的世界(公元1800年至今)——它让我们有幸看到,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有多少是来自2500年甚至200万年的漫长积累;从冰河期到农耕时代,从大型城市和国家的出现到仪式与宗教信仰的产生……百物展的背后,有一整个人类200万年的历史浓缩其中。
所以,对百物展的追捧,说到底,是因为对人类命运的好奇与真心关切——百物展并不是唯一的网红,近来,一本叫作《人类简史》的书也悄然走红,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短短400多页里简述了人类200多万年的历史,被奥巴马、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名人力荐,如今已在45个国家出版,中文版的销售量也破了百万。
在书的开头,赫拉利写道:“早在25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现代人类的动物。然而,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他们与一同共享栖地的其他生物相比,并没什么特别突出之处……这些远古时期的人类已懂得爱和玩乐,能够产生亲密的友谊,也会争地位、夺权力,不过,这些人和黑猩猩、狒狒、大象也没什么不同。这些远古人类,和一般动物比起来就是没什么特别。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后代某一天竟能在月球上漫步、分裂原子、了解基因码,还能写写历史书。说到史前人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在当时根本无足挂齿,对环境的影响也不见得比大猩猩、萤火虫或是水母来得多。”
这些天,“大英博物馆百物展”轻轻松松在朋友圈里刷了屏。这个为期100多天的展览一直会延续到10月8日,但激动心切的人们还是在开幕第一天就早早地到上海博物馆门前排起了长队,一连十多天,天天如此,每天的队伍长度加起来可以绕百物100圈都不止了。
一边是朋友圈的刷屏、上博门口的长队,另一边,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观众的疑惑:这100件展品里既有传统博物展上会出现的历史、艺术价值颇高的展品,也有不那么常出现在此类展览中、谈不上有多少艺术价值的现代商品,比如太阳能灯、充电器,而且,大英博物馆带来的也并非都是镇馆之宝,为何还能引得众人竞相排起长队一睹为快?
大英博物馆自带光环
说到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数埃及罗塞塔碑(Rosetta Stone)、法老阿孟霍普特三世头像(Amenhotep)、弗兰克斯首饰盒(Franks)、波特兰花瓶(Portland Vase)等等,但这次百物展中出现的——是印度河流域印章石,并非罗塞塔碑;是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并非法老阿孟霍普特三世头像;是夏威夷编篮头盔,并非弗兰克斯首饰盒……若论历史与艺术价值,前者当然都无法与后者匹敌。
不过,百物展那么火,显然还是因为它前面加上了“大英博物馆”的金字招牌。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馆一直是历史与文物爱好者的向往之地。她收藏了全世界的珍品,共有800万件。从来都是文博爱好者对大英博物馆心向往之,难得大英博物馆亲自送展到家门口,错过自然太可惜。
而此次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其策展理念也与往常不同,大有来头——它其实来源于大英博物馆和 BBC合作的系列广播节目,这档节目非常受观众欢迎,节目中的内容也早在2010年就结集成书,由著名的企鹅图书出版,畅销一时。几年前,大英博物馆又开始将这个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物品组成的展览推向世界,向全世界的人们述说全人类共同的历史——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一直办到了中国的台北、北京、上海。
在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格·费舍尔看来,“这个独特的展览旨在向世人讲述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历史。这个故事并非通过文字来讲述,而是通过具体的物品——这些物品是人类长久以来创造与发明的产物,在过去的两百万年间帮助人类度过了种种难关与挑战。透过这些物品,人们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到那些并未留下文字记载的历史,更有幸对全球的人类祖先们的生活以及未被记录的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800万件百科全书式的收藏中遴选出100件展品,从不同角度来讲述世界的历史,这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而要将如此多种多样的故事串联成一段统一的历史,也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任务。尤其,许多人的生命不像名垂青史的伟人,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几乎不曾留下存在过的痕迹。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唯有靠留下来的物品來反映。也正是这些物品,揭示了许多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比如:对知识的渴望,探索和学习的迫切需求,对死亡进行的反抗,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除了那些展现人类出类拔萃的工艺和艺术潜能的精美物品之外,展览中更突出了那些看似最微不足道、却在讲述非凡故事的展品。比方说,一枚小小的石质印章引领人们再次发现某个失落的文明;被弃于非洲一处沙滩的陶器碎片向世人揭示了早期的商船曾经不远万里穿越过印度洋。所有展品聚在一起,向人们叙述着整个世界跨越各大洲、跨越千万年的精彩故事。最为重要的是,该展览证明了人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都面临着相同的问题,且内心怀有相同的渴望。作为一馆之长,我希望参观展览的朋友们对于我们所共享的世界历史产生新的认识,并反思自身在其中的位置。”
对人类命运充满关切
没错,看起来只是一些小硬币、雕塑,有些是私人藏品,有些能为整个社群所用,但这些物品,无论它的艺术价值如何,都是历史的幸存者,它们汇集起来,讲述的就是一个全局性的伟大的故事——世界的历史。
这也是为什么,百物展在序厅和尾厅之外,将整个展览按时间顺序分成了八个单元:开端(200万年前—公元前2500年)、最初的城市(公元前3000—前700年)、权力与哲学(公元前700—公元100年)、仪式与信仰(公元1—800年)、贸易与侵略(公元300—1100年)、创新与适应(公元900—1550年)、邂逅与联结(公元1500—1800年)、我们制造的世界(公元1800年至今)——它让我们有幸看到,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生活,有多少是来自2500年甚至200万年的漫长积累;从冰河期到农耕时代,从大型城市和国家的出现到仪式与宗教信仰的产生……百物展的背后,有一整个人类200万年的历史浓缩其中。
所以,对百物展的追捧,说到底,是因为对人类命运的好奇与真心关切——百物展并不是唯一的网红,近来,一本叫作《人类简史》的书也悄然走红,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短短400多页里简述了人类200多万年的历史,被奥巴马、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名人力荐,如今已在45个国家出版,中文版的销售量也破了百万。
在书的开头,赫拉利写道:“早在25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了类似现代人类的动物。然而,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他们与一同共享栖地的其他生物相比,并没什么特别突出之处……这些远古时期的人类已懂得爱和玩乐,能够产生亲密的友谊,也会争地位、夺权力,不过,这些人和黑猩猩、狒狒、大象也没什么不同。这些远古人类,和一般动物比起来就是没什么特别。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后代某一天竟能在月球上漫步、分裂原子、了解基因码,还能写写历史书。说到史前人类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他们在当时根本无足挂齿,对环境的影响也不见得比大猩猩、萤火虫或是水母来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