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北梆子是北方戏曲的重要代表,是山西梆子与陕西梆子流传到河北地区后改调的一种产物,从发源的开始,河北梆子就有着较高的起点与广泛的群众基础,对于中国戏剧表演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河北梆子也表现出了一种文化缺失。本文主要分析河北梆子的原创精神和文化缺失。
关键词:河北梆子;原创精神;文化缺失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47-1
艺术的生命就是其原创性,如果艺术离开了原创性,那么就等于失去了生命,河北梆子是山西梆子与陕西梆子流传到河北地区后改调的一种产物,从发源地开始,河北梆子就有着较高的起点与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河北梆子的文化也逐渐地开始缺失,下面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河北梆子的原创精神分析
(一)河北梆子对中国戏曲的开创意义
在河北梆子中,有一个独有剧目,即“时装戏”,在清朝光绪之前,河北梆子尚无自己排演与编写的剧目,到清朝末年,河北梆子逐渐发展成熟,在旧民主主义思潮等观念的影响之下,出现了一些自己编写的剧目,在这一阶段,“时装戏”逐渐的发展起来。
河北梆子的“時装戏”不仅揭露社会道德,描摹世态人情,针砭时弊,移风易俗,同时也起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效用,“时装戏”重视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及表现出人们追求理想的艰辛,也反映了道德制约与社会规范存在的必要性,在坚持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弘扬个性独立与思想解放,与“五四”精神相呼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和社会环境,是戏曲对现实生活认识的生动表达。因此,“时装戏”深刻、全面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与时代氛围的变化,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诉求。
(二)河北梆子女伶的价值
河北梆子女伶最早在19世纪末期崛起,短时期内在全国范围内风靡起来,这不仅有效扩大了河北梆子在社会上的影响,对于我国戏曲的发展也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也打破了表演的固定格局,确定了女性的地位,让舞台表演变得更加合理。
河北梆子起源于山西梆子与陕西梆子,在一段时期之中,河北梆子都表现出浓厚的母体艺术,在1900年之后,河北梆子的表演、声腔与音乐开始进行全面的革新,在唱腔上依然延续母体苍凉凄楚与慷慨悲凉的风格,与此同时,又增加了酣畅淋漓的韵味,令演奏变得更加震撼。与男演员相比,女演员在扮演女性形象时更加柔美、自然,表情也更加丰富、生动、细腻,有效增加了人物形象的造型美。
除此之外,河北梆子的女伶还对中国戏剧表演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以往的时间内,基本上没有女演员,因此,河北梆子女伶的出现打破了戏剧史中男扮女装的格局,对于中国戏剧而言,具有划时代的发展意义。
(三) “两下锅”演出形式的创新意义
“两下锅”的演出形式最早就是由河北梆子演员田际云提出,在我国戏剧表演史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这种演出形式的推动下,河北梆子也开始成为中国北方最为重要的剧种,河北梆子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一系列京剧武戏,影响逐步的得到扩大。
二、河北梆子的文化缺失
(一)文学性的缺失
从河北梆子的产生与发展史来看,在文学性的表现就有着先天的不足,虽然河北梆子有着民间的生动性与鲜活性,但是也有着民间的直白性与粗俗性,这对于戏剧艺术而言,都是一种障碍。此外,对外来文化的过度依赖与信任也使河北梆子的自觉性与原创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发展一直以来都处在懵懂的状态中,竞争力不强,其独特的时装戏的主要价值也体现在表演艺术上,并非戏剧文学,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时装戏的发展也逐渐表现出颓势,这就严重的影响了河北梆子文化价值的传承。
(二)地域文化精神的无意识融入
河北梆子的大多数剧目都是直接在山西梆子与陕西梆子中移植而来,其表达方式、文化思想与情感取向都带有浓厚的母体文化特征,当然,河北文化与山西、陕西文化在本质上依然有着一些区别,在思想意蕴与审美品格上必须依赖于当地的文化,河北梆子作为一张独立剧种,除了在表演艺术上与母体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他都有着浓厚的河北特色,但是能够深刻表达出河北体裁的作品却并不多。也没有人从剧种内部形态进行分析,也未从地域文化与审美形态上进行分析,忽略了剧本的重要作用,仅仅用现成的剧本来进行改造,难以脱离母体,这也是导致河北梆子文化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
总之,河北梆子的原创精神主要表现在时装新戏的演出、女伶兴起、首创梆黄合演形式,这使它数度兴盛。目前,戏剧界的学者已经意识到河北梆子文化缺失的现状,并开始积极探索河北梆子发展的道路,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研究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相信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河北梆子定可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赵惠芬.论河北梆子的原创精神和文化缺失[J].大舞台,2008,(09).
[2]杨世祥.东北戏曲史专题研究之二——梆子剧种在东北的兴衰史[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2,(01) .
[3]秦庆昆,田丽萍,靳涛.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艺术价值及其创新与发展[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
[4]杨红莉.河北梆子与京剧文化比较——以《武家坡》《大登殿》为例[J].大舞台,2009,(02) .
作者简介:
肖金英,河北省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
关键词:河北梆子;原创精神;文化缺失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147-1
艺术的生命就是其原创性,如果艺术离开了原创性,那么就等于失去了生命,河北梆子是山西梆子与陕西梆子流传到河北地区后改调的一种产物,从发源地开始,河北梆子就有着较高的起点与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河北梆子的文化也逐渐地开始缺失,下面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河北梆子的原创精神分析
(一)河北梆子对中国戏曲的开创意义
在河北梆子中,有一个独有剧目,即“时装戏”,在清朝光绪之前,河北梆子尚无自己排演与编写的剧目,到清朝末年,河北梆子逐渐发展成熟,在旧民主主义思潮等观念的影响之下,出现了一些自己编写的剧目,在这一阶段,“时装戏”逐渐的发展起来。
河北梆子的“時装戏”不仅揭露社会道德,描摹世态人情,针砭时弊,移风易俗,同时也起着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效用,“时装戏”重视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及表现出人们追求理想的艰辛,也反映了道德制约与社会规范存在的必要性,在坚持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弘扬个性独立与思想解放,与“五四”精神相呼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氛围和社会环境,是戏曲对现实生活认识的生动表达。因此,“时装戏”深刻、全面的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与时代氛围的变化,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诉求。
(二)河北梆子女伶的价值
河北梆子女伶最早在19世纪末期崛起,短时期内在全国范围内风靡起来,这不仅有效扩大了河北梆子在社会上的影响,对于我国戏曲的发展也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也打破了表演的固定格局,确定了女性的地位,让舞台表演变得更加合理。
河北梆子起源于山西梆子与陕西梆子,在一段时期之中,河北梆子都表现出浓厚的母体艺术,在1900年之后,河北梆子的表演、声腔与音乐开始进行全面的革新,在唱腔上依然延续母体苍凉凄楚与慷慨悲凉的风格,与此同时,又增加了酣畅淋漓的韵味,令演奏变得更加震撼。与男演员相比,女演员在扮演女性形象时更加柔美、自然,表情也更加丰富、生动、细腻,有效增加了人物形象的造型美。
除此之外,河北梆子的女伶还对中国戏剧表演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以往的时间内,基本上没有女演员,因此,河北梆子女伶的出现打破了戏剧史中男扮女装的格局,对于中国戏剧而言,具有划时代的发展意义。
(三) “两下锅”演出形式的创新意义
“两下锅”的演出形式最早就是由河北梆子演员田际云提出,在我国戏剧表演史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在这种演出形式的推动下,河北梆子也开始成为中国北方最为重要的剧种,河北梆子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一系列京剧武戏,影响逐步的得到扩大。
二、河北梆子的文化缺失
(一)文学性的缺失
从河北梆子的产生与发展史来看,在文学性的表现就有着先天的不足,虽然河北梆子有着民间的生动性与鲜活性,但是也有着民间的直白性与粗俗性,这对于戏剧艺术而言,都是一种障碍。此外,对外来文化的过度依赖与信任也使河北梆子的自觉性与原创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其发展一直以来都处在懵懂的状态中,竞争力不强,其独特的时装戏的主要价值也体现在表演艺术上,并非戏剧文学,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时装戏的发展也逐渐表现出颓势,这就严重的影响了河北梆子文化价值的传承。
(二)地域文化精神的无意识融入
河北梆子的大多数剧目都是直接在山西梆子与陕西梆子中移植而来,其表达方式、文化思想与情感取向都带有浓厚的母体文化特征,当然,河北文化与山西、陕西文化在本质上依然有着一些区别,在思想意蕴与审美品格上必须依赖于当地的文化,河北梆子作为一张独立剧种,除了在表演艺术上与母体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他都有着浓厚的河北特色,但是能够深刻表达出河北体裁的作品却并不多。也没有人从剧种内部形态进行分析,也未从地域文化与审美形态上进行分析,忽略了剧本的重要作用,仅仅用现成的剧本来进行改造,难以脱离母体,这也是导致河北梆子文化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
总之,河北梆子的原创精神主要表现在时装新戏的演出、女伶兴起、首创梆黄合演形式,这使它数度兴盛。目前,戏剧界的学者已经意识到河北梆子文化缺失的现状,并开始积极探索河北梆子发展的道路,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种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研究依然处于初级阶段,相信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河北梆子定可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赵惠芬.论河北梆子的原创精神和文化缺失[J].大舞台,2008,(09).
[2]杨世祥.东北戏曲史专题研究之二——梆子剧种在东北的兴衰史[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2,(01) .
[3]秦庆昆,田丽萍,靳涛.河北梆子的音乐特点、艺术价值及其创新与发展[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
[4]杨红莉.河北梆子与京剧文化比较——以《武家坡》《大登殿》为例[J].大舞台,2009,(02) .
作者简介:
肖金英,河北省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