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大连市城乡老年人进行的调查表明,在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提出依托社区、依靠专业力量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老年群体的专业心理保健措施。
关键词:老年;心理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一、引言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心理健康维护,将成为养老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老龄化形势日趋严重,老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因为躯体疾病,或是经济问题、家庭矛盾,出现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时难以排解而导致精神崩溃的事件时有发生。
为全面了解、准确评估和判断目前大连市老龄人口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2010年春季,我们在我市城乡开展了老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大连城市的机构养老中的老年人和居家的老年人为一个对照组,以市内城市居民和郊区乡村居民为另一个对照组进行抽样调查。被调查对象年龄都在60岁以上,被调查对象60岁之前从事的工作有工人、农民、干部、技术人员和私营业主等。
采用自编的《大连市老年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和SCL-90心理卫生状况自评量表开展调查。调查内容涵盖老年人的个人信息、经济情况,个人对生活的评价与感受以及对心理健康的观念等,共12题。SCL90为检测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应用很广泛的心理测量量表,共有90道题。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选取无躯体重大疾病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7份,其中男性263人,女性224人。其中居住在城市疗养院的173人,城市居家的老人39人,农村村镇居家老人275人,70岁及以上的219人,70岁以下的268人。
对老年人目前生活状况的评价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经济状况,另一个是对快乐感的自我评价,调查显示,9%的老人家庭经济状况很好,35%的经济状况较好,42%的一般,4%的为贫困。对于自我生活评价,42%的人感到生活是快乐的,55%的人感觉一般,3%的人认为活得不快乐。
经分析,经济状况对生活快乐感、幸福感的影响较大。
现代化进程逐渐加速,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日益显现,调查数据显示,心理压力同样也出现在老年人群。
问到生活中的苦恼是什么,48%的人回答是身体健康方面的,16%回答是经济方面的,各有14%回答是家庭问题和生活环境问题,只有6%的人承认自己没有烦恼,调查中还遇到10个左右的老人明确提出在疗养院太想家,想孩子,要回家,十分难过。
对于问题“当您有心理压力时,您会……”,有56%的人选择“独自承受”,24%的人选择“向亲朋好友倾诉”,两项总和占了80%,而选择寻求心理帮助和向服务人员倾诉的各占2%,只有5%的人认为自己无压力无须排解。可见,在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困扰方面,社会支持显得十分薄弱。他们大多还是处于比较原始的向亲朋好友倾诉或者独自承受的状态,一旦亲友疏于关照或自我承受力降低,都有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脆弱与失控。
44%的被调查者认为“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13%的人认为“心理健康问题是现代人常见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有42%的人很少关注心理健康,另外还有1%的人认为“有心理问题是很丢人的事”。这说明随着现代传播与生活面的扩大,人们对心理健康已经有所认识,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养生保健不仅仅要在躯体健康方面下功夫,同样,心理保健也应该积极加强,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心理状况对自身的影响,缺乏心理健康意识。
对于目前老年人身边是否有心理健康服务存在这一点的调查,验证了笔者的假想,那就是老年人能够享受到的心理健康服务极度匮乏。82%的老年人表示自己的生活环境里没有心理健康服务。问题“您希望提供的心理服务是?”有42%的人选择“面对面的咨询”,有21%的人选择“做心理讲座”,有17%的人选择“团体咨询”,只有7%的人选择“电话咨询”,还有13%的人不需要做心理咨询,从中可以看出,老年人们对心理保健服务的迫切需求。
另一个调查是以临床常用的SCL-90心理量表为蓝本,对照全国常模,结果是:
(一)均分比较
城市老人与村镇老人总均分的比较,城市组老人,除了在敌对因子方面低于村镇组之外,其它各项得分均高于村镇组,说明城市老人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两组都在强迫症状和睡眠不好、胃口不好等方面表现较为严重。
与全国常模比较,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因子和偏执因子三项低于常模之外,其他都高于全国常模,其中村镇组的抑郁因子也低于常模。
(二)阳性项目数
总分超过160分,或者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该项调查中,城市组老人总分超过160分的占总人数的19%,村镇组老人总分超过160分的占总人数的18%,二者没有显著差异。而阳性项目数无论是城市还是村镇老人,都占总数的2%。
其中,城市老人中有1%呈现出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任一因子分超过3分,即为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明确提示该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加以特别关注,进行调适,必要时可进一步采取积极对策,如求助心理咨询师等。
四、我们的思考
调查表明,多数老年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是正确的,面对心理问题都能主动寻找应对措施,他们能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日常能注意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这是积极的心态。但也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 (一)目前全社会也包括我市缺乏科学的、健全的机制来开展老年人心理卫生保健。虽然也有一些诸如社区指导师、养老110等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整体上还不够完善,不能惠及所有的老年人,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二)老年人自身心理健康意识比较薄弱。这方面的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次调查,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对心理健康很少关注、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遇到相关问题比较被动,往往影响心理困扰的及时解决。
(三)心理治疗机构对老年人群的忽视。由于老年人的观念和意识偏于保守,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偏见,对心理问题难于启齿,也不肯在这方面投入资金,使得一些专业机构不愿介入这个群体。但是调查可见,老年人对这方面的知识是很渴望的、诉求极强的。
有效解决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政府要加大管理力度,重视老年心理健康,完善政策体系,强化为老服务,努力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要加强政策导向,政府部门要切实重视老龄社会的安全稳定问题,制定与时俱进的、为社会营造和谐氛围的、适合“未富先老”局面的政策。实现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加强市场培育,在充分运用市财政资金建设的同时,出台专门针对老年人心理危机干预、社区老年心理救助等特殊优惠、甚至免费政策。一些经营管理应采取社区经营或“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形式,鼓励社会化、市场化方式运营。
加强人才培养,如社区心理指导师,仿照大中小学每个学校都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模式,在社区按一定比例配置相应数量的心理指导师,统一培训上岗,保证专业水准,继而保障服务质量。
2、以社区或老年服务站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以教育为主的讲座,以解决共性问题为主的团体咨询,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实施心理安慰的个体咨询等;也可开展面向更多老年人的心理热线,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情感护理中心等。
3、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如心理医院和诊所、高校的专家力量,集中研究老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培训社区老年心理工作者,推动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走向专业化。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建立正确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观念。从社会到家庭,从子女到自身,使老年心理保健成为常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主动适应能力,学会求助。不仅追求“健康老龄化”,还要追求“积极老龄化”。
5、丰富社区活动,满足老年人高层次需求。在社区和老年服务站,开设书法、绘画、音乐等培训班,丰富老年生活情趣;组织老年人学习养生知识、老龄知识等,让一些高素质的老人参与社区青少年德育教育,在与下一代互动的过程中,真正发挥社区满足老年人的老有所学、老有所教和老有所为等需求的作用。
总之,一个社会懂得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才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卫东.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价模式研究[J].心理科学,2001,(05):24.
[2]邢学亮,汪莹.老年心理问题与社区老年心理服务[J].宁波大学学报,2008,(2).
[3]王婷,王波.长春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自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4).
关键词:老年;心理健康;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1-0-02
一、引言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心理健康维护,将成为养老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老龄化形势日趋严重,老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因为躯体疾病,或是经济问题、家庭矛盾,出现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时难以排解而导致精神崩溃的事件时有发生。
为全面了解、准确评估和判断目前大连市老龄人口心理健康状况,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2010年春季,我们在我市城乡开展了老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大连城市的机构养老中的老年人和居家的老年人为一个对照组,以市内城市居民和郊区乡村居民为另一个对照组进行抽样调查。被调查对象年龄都在60岁以上,被调查对象60岁之前从事的工作有工人、农民、干部、技术人员和私营业主等。
采用自编的《大连市老年生活状况调查问卷》和SCL-90心理卫生状况自评量表开展调查。调查内容涵盖老年人的个人信息、经济情况,个人对生活的评价与感受以及对心理健康的观念等,共12题。SCL90为检测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应用很广泛的心理测量量表,共有90道题。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调查选取无躯体重大疾病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共发出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7份,其中男性263人,女性224人。其中居住在城市疗养院的173人,城市居家的老人39人,农村村镇居家老人275人,70岁及以上的219人,70岁以下的268人。
对老年人目前生活状况的评价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经济状况,另一个是对快乐感的自我评价,调查显示,9%的老人家庭经济状况很好,35%的经济状况较好,42%的一般,4%的为贫困。对于自我生活评价,42%的人感到生活是快乐的,55%的人感觉一般,3%的人认为活得不快乐。
经分析,经济状况对生活快乐感、幸福感的影响较大。
现代化进程逐渐加速,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理压力日益显现,调查数据显示,心理压力同样也出现在老年人群。
问到生活中的苦恼是什么,48%的人回答是身体健康方面的,16%回答是经济方面的,各有14%回答是家庭问题和生活环境问题,只有6%的人承认自己没有烦恼,调查中还遇到10个左右的老人明确提出在疗养院太想家,想孩子,要回家,十分难过。
对于问题“当您有心理压力时,您会……”,有56%的人选择“独自承受”,24%的人选择“向亲朋好友倾诉”,两项总和占了80%,而选择寻求心理帮助和向服务人员倾诉的各占2%,只有5%的人认为自己无压力无须排解。可见,在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困扰方面,社会支持显得十分薄弱。他们大多还是处于比较原始的向亲朋好友倾诉或者独自承受的状态,一旦亲友疏于关照或自我承受力降低,都有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脆弱与失控。
44%的被调查者认为“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13%的人认为“心理健康问题是现代人常见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有42%的人很少关注心理健康,另外还有1%的人认为“有心理问题是很丢人的事”。这说明随着现代传播与生活面的扩大,人们对心理健康已经有所认识,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养生保健不仅仅要在躯体健康方面下功夫,同样,心理保健也应该积极加强,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意识到心理状况对自身的影响,缺乏心理健康意识。
对于目前老年人身边是否有心理健康服务存在这一点的调查,验证了笔者的假想,那就是老年人能够享受到的心理健康服务极度匮乏。82%的老年人表示自己的生活环境里没有心理健康服务。问题“您希望提供的心理服务是?”有42%的人选择“面对面的咨询”,有21%的人选择“做心理讲座”,有17%的人选择“团体咨询”,只有7%的人选择“电话咨询”,还有13%的人不需要做心理咨询,从中可以看出,老年人们对心理保健服务的迫切需求。
另一个调查是以临床常用的SCL-90心理量表为蓝本,对照全国常模,结果是:
(一)均分比较
城市老人与村镇老人总均分的比较,城市组老人,除了在敌对因子方面低于村镇组之外,其它各项得分均高于村镇组,说明城市老人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两组都在强迫症状和睡眠不好、胃口不好等方面表现较为严重。
与全国常模比较,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因子和偏执因子三项低于常模之外,其他都高于全国常模,其中村镇组的抑郁因子也低于常模。
(二)阳性项目数
总分超过160分,或者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需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该项调查中,城市组老人总分超过160分的占总人数的19%,村镇组老人总分超过160分的占总人数的18%,二者没有显著差异。而阳性项目数无论是城市还是村镇老人,都占总数的2%。
其中,城市老人中有1%呈现出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任一因子分超过3分,即为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明确提示该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加以特别关注,进行调适,必要时可进一步采取积极对策,如求助心理咨询师等。
四、我们的思考
调查表明,多数老年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是正确的,面对心理问题都能主动寻找应对措施,他们能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日常能注意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这是积极的心态。但也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 (一)目前全社会也包括我市缺乏科学的、健全的机制来开展老年人心理卫生保健。虽然也有一些诸如社区指导师、养老110等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整体上还不够完善,不能惠及所有的老年人,人力、物力投入不足。
(二)老年人自身心理健康意识比较薄弱。这方面的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次调查,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对心理健康很少关注、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遇到相关问题比较被动,往往影响心理困扰的及时解决。
(三)心理治疗机构对老年人群的忽视。由于老年人的观念和意识偏于保守,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有偏见,对心理问题难于启齿,也不肯在这方面投入资金,使得一些专业机构不愿介入这个群体。但是调查可见,老年人对这方面的知识是很渴望的、诉求极强的。
有效解决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政府要加大管理力度,重视老年心理健康,完善政策体系,强化为老服务,努力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要加强政策导向,政府部门要切实重视老龄社会的安全稳定问题,制定与时俱进的、为社会营造和谐氛围的、适合“未富先老”局面的政策。实现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加强市场培育,在充分运用市财政资金建设的同时,出台专门针对老年人心理危机干预、社区老年心理救助等特殊优惠、甚至免费政策。一些经营管理应采取社区经营或“民办公助”、“公建民营”等形式,鼓励社会化、市场化方式运营。
加强人才培养,如社区心理指导师,仿照大中小学每个学校都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模式,在社区按一定比例配置相应数量的心理指导师,统一培训上岗,保证专业水准,继而保障服务质量。
2、以社区或老年服务站为依托,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心理健康服务,以教育为主的讲座,以解决共性问题为主的团体咨询,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实施心理安慰的个体咨询等;也可开展面向更多老年人的心理热线,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热线、情感护理中心等。
3、充分发挥专业机构如心理医院和诊所、高校的专家力量,集中研究老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培训社区老年心理工作者,推动老年心理健康服务走向专业化。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建立正确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观念。从社会到家庭,从子女到自身,使老年心理保健成为常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主动适应能力,学会求助。不仅追求“健康老龄化”,还要追求“积极老龄化”。
5、丰富社区活动,满足老年人高层次需求。在社区和老年服务站,开设书法、绘画、音乐等培训班,丰富老年生活情趣;组织老年人学习养生知识、老龄知识等,让一些高素质的老人参与社区青少年德育教育,在与下一代互动的过程中,真正发挥社区满足老年人的老有所学、老有所教和老有所为等需求的作用。
总之,一个社会懂得对老年人进行精神赡养,才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卫东.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评价模式研究[J].心理科学,2001,(05):24.
[2]邢学亮,汪莹.老年心理问题与社区老年心理服务[J].宁波大学学报,2008,(2).
[3]王婷,王波.长春市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自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