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号称“20年来世界最大宗军火交易”的印度126架中型多用途战斗机项目(MMRCA)有了眉目,长年无法实现军机出口“零突破”的法国达索公司,出人意料地将自己的“阵风”战机推销给印度空军,打败了之前呼声最高的欧洲“台风”战斗机法国《巴黎竞赛画报》称此举不仅意味着法国保住难得的军机研发及生产能力,为法国航空工业延续香火提供了条件,還显示印度相信“阵风”有能力抗衡其主要地缘政治对手——中国的歼-10、歼-11系列战机。而一贯持右翼立场的《印度斯坦时报》则声称,“阵风”落户印度空军后,将优先投放到防范巴基斯坦和中国的一线部队。
印度的此次军购花费110亿美元,按最近的比价折合693亿人民币,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句成语“穷兵黩武”不错,印度经济发展很快,但依然非常贫穷,据《印度时报》2月9日报道,印度计划委员会目前承认,印度至今仍有一半左右的人口在户外大小便,这严重危害到妇女儿童的尊严和健康。693亿人民币可以盖多少厕所?买来的国防现代化能立刻带来自尊吗?
“美人”跌价,印军开心
按照法方的说法,MMRCA招标已进入“独家谈判”阶段,即购买方印度国防部只与一家竞标公司进行谈判,涉及内容也单纯到具体议价、维修保障及人员服务等细节领域,这表示此时买卖双方到了“有心成交”的地步。据《印度斯坦时报》透露,达索公司在谈判最后阶段“几乎改变了传统的不降价策略”,终于靠“低价撒手锏”把“阵风”的标底从1亿美元拉到8000万美元左右,顿时令强劲对手、推销“台风”的英国BAE系统公司无可奈何,因为后者之前把简化版“台风”卖给奥地利的单价也不少于1.1亿美元,显然在价格空间上已不可能做出比法国人更大的让步。
不过,法国政府坚称“阵风”胜出不光是价格因素,“该机在技术性能及使用寿命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而且经过利比亚实战的考验”。法国总统萨科齐更是强调,印度的订单不仅是对法国飞机制造业的信任,更是对法国经济具有信心的积极信号。据悉,印度打算购买的126架战机中,18架由法方生产,其余108架将通过技术转让的形式,由国营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生产。
正如一名印度空军高级官员所说,MMRCA项目竞争就如同在最高端的奔驰、宝马、捷豹和法拉利跑车间寻找心仪的对象,“阵风”能够胜出确实也不简单。前印度空军参谋长维纳伊·潘迪上将就运露,包括“阵风”在内,当初参加MMRCA竞标的战机都必须达到以下条件:起飞重要20吨级,达到国际三代机以上的标准(最好是“三代半”,如果有条件,四代机更好),能执行中远程防空与对地支援任务。具体性能指标上,MMRCA首先需要装备先进的雷达,拥有远程探测、地形匹配等能力;其次要拥有最新的卫星导航系统,使飞机能在低空精确导航;第三是拥有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尤其能干扰地面防空武器的雷达和红外跟踪系统,第四要拥有类似数据链的通信系统,使飞机能在网络中心战环境下与其他支援保障机种协同作战;第五,飞机要有空中加油能力。至于神奇的推力矢量技术,鉴于印军已列装的苏-30MKI战斗机上有类似功能的发动机,使之在近距离空战中表现优异,因此MMRCA最好也能具备这一特技。
从这些指标来衡量,“阵风”在隐身、武器及电子火控性能方面保持着相对优势地位,特别是刚刚参加过2011年西方联军对利比亚的空袭行动,展示出不逊于美俄战斗机的威力。特别是“阵风”从制空格斗到对地攻击,乃至渗透侦察都能“玩一票”,显然比印军现役的大量用途单一的战机强多了,况且与被印度空军视为重要潜在对手的中国空军歼-10以及巴基斯坦F-16战斗机相比,“阵风”大致有领先“半代”的技术优势,且法国已承诺向印度转移核心制造技术,因此披挂上印度战袍的“阵风”势必成为“南亚霸主”。另外,“阵风”還是法国海军航母的标准舰载机,未来印度引进“阵风”,也打开了法国向印度传授航母舰载机技术的大门,今后的发展完全是“瓜田李下”的事情。
然而“阵风”战斗机的优点乃至缺点都是“法国味太浓了”,该机完全是按照法军的作战设想与战场环境开发的,未来是否适合印度空军的口味尚待观察。要知道50年前印度同样买过被法国吹上天的“飓风”式战斗机,结果用不惯该机的印度飞行员将其骂作“空中牛车”。此外,“阵风”属于多用途战斗机,总体性能必须兼顾空战和对地攻击,这在与突出制空作战的歼-10的性能对抗上显然不占上风,况且中国自主研制的歼-10“一切操之在我”,不断有改进型问世,等到2017年左右印度空军拿到首批“阵风”,不晓得它所遇到的歼-10還是不是今天的歼-10。曾经写过《印度MMRCA战机抉择》报告的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分析师阿什利·特利斯就指出,印度选择特立独行的“阵风”机,并不符合其最终使用目的。在这位驾驶过多种型号战机的退伍老兵看来,已被欧洲和沙特阿拉伯空军接受的“台风”才是最符合印度空军当初发出的MMRCA照片征求书(RFP)的要求,因为从纯技术的角度看,它无疑是欧洲最先进的航空技术组合体,拥有完全成熟的武器配置,而且具备某种程度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而且自身雷达信号特征也降低不少,连体验过“台风”的印度飞行员也称该机的人机界面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印度人似乎不在乎这些,潘迪上将就自信满满地表示,从历史上看,印度空军一度大量装备俄罗斯、英国和法国战斗机,因此对这三种风格的战斗机都拥有丰富的使用和后勤保障经验,特别是HAL与俄英法三国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无论我们引进谁的飞机,都不存在任何问题,要知道HAL从苏联和俄罗斯获得过6种战斗机的生产许可证,而英国和法国也联合向HAL颁发过组装制造‘美洲虎’战斗机的许可证。”
印度军费“含水量大”
美国列克星敦研究所分析师丹尼尔·古尔指出,印度空军需要为自己所有豪华的采购项目投入多少资金?印度2011年国防预算较2010年国防预算上升了12%,达到360亿美元,其中印度空军占比仍不到三分之一强,可是包括MMRCA在内的一系列新飞机采购花销无疑要分解到今后众多年份的国防预算里,考虑到印度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全球经济恶化的大环境,种种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他认为,印度的邻国与区域对手——巴基斯坦与中国——正在进行空军现代化建设,这意味着印度空军的现代化建设不能无限期的拖延下去,如果印度的经济增长放缓,那么印军就需要作出困难的选择——“要大炮還是要黄油”。 尽管印度连续数年名列世界第一军火进口大国,還大力研发国产武器,但印度对中国的畏惧情绪却与日俱增,特别是中国歼-20隐身战机试飞和“瓦良格”号航母试航后,印度对中国的不安情绪上升到空前程度。印度军方认为其在装备现代化方面与中国的差距逐渐拉大,但他们却将原因归咎于中国军费多过印度。据印度Sify新闻网援引一名印度防务思想库专家的话说:“我们的国防预算是360亿美元,中国是915亿美元(原文如此),我们怎么赶得上呢?”印度国防部远景规划理事会负责人拉贾什·坎德拉上校也说,过去60年间,印度国防预算一直缺乏连贯性,“时起时落”,都是对危机作出反应,而不是主动预防危机。许多印度军方人士认为,要想不被中国在军力方面甩得更远,印度应将军费开支提高到GDP的3%,而不是现在的2%。
表面上看,印度军事现代化计划雄心勃勃,三军武器采购清单动辄上千亿美元。印度主要国防研发机构——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也不断宣称取得“突破性进展”(实际都名不副实)。然而,只要细究其落实的过程,就会发现问题丛生。自拉吉夫·甘地政府因军购弊案下台后,后来的印度政府为防止军购弊案引火烧身,采取放慢采购新装备步伐的措施。也就是说,每项军购单光看数字的确诱人,且外购款项也很充足,但印度政府故意将采购项目的完成时间大大拉长,以减小采购人员吃回扣的概率。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不仅无法杜绝腐败,反而拖延印军现代化。一些印度学者指出,这么多年过去了,印军拼命想要实现现代化,却又不断将花不完的资金流回国库。
大量对外军购不仅引发严重的腐败,還限制了印度国产武器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DRDO组织启动了不少规模庞大且资金充裕的武器研究项目。钱花了不少,却没有一样东西令印军满意,即便是勉强成军的国产弹道导弹也好不到哪去。截至去年,印军尚无一种弹道导弹能够改变与中国甚至巴基斯坦对抗时的战略态势。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DRDO组织总希望从国外获得核心武器技术,不肯下苦功进行攻关。而印度军方又缺乏耐心,一旦看到本国产品稍稍拖期就迅速转向外购,这进一步打消了DRDO的研发热情,以致形成恶性循环——越想外购越自研不出,越自研不出越想外购,并最终让DRDO成为以研发武器为名、实际骗经费维持生存的机构。
中印军工将展开“六大对决”?
实际上,无论外购還是自产,印度大力扩充军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军事强权,而在这一“军事崛起”过程中,近邻中国无疑是主要竞争对手。印度“雷迪夫新闻网”曾出现过一篇网友文章,称现在衡量一个国家军力是否强大的指标主要是主战坦克、航母、核潜艇、反导系统、战斗机以及太空监视系统等六大武器平台的质量,因此印度如果要想在军力上超过中国,就要在这些武器装备上建立对中国的技术优势。该报认为,印度目前在航母方面超过了中国,这不仅表现在印度已经开始建造国严航母以及研制成功了国产舰载战斗机,而且還表现在印度拥有丰富的航母使用经验;在战斗机方面,印度正在俄罗斯帮助下组装性能超过中国歼-11的苏-30MKI战斗机,并与俄罗斯联合研制更先进的隐身战斗机:在反导系统方面,印度自研的AAD已在近10次反导试验中成功击落弹道导弹靶弹,意味着印度在此领域已与中国不相上下;在核潜艇和太空监视系统方面,印度也正迎头赶上中国——印度第一艘国产核潜艇已经形成战斗力,太空监视系统也已开始构建,而且这两者的技术水平都不亚于中国,“印度卫星的探测精度甚至還高出中国一截”;印度唯一在技术上落后于中国的是坦克,但这个弱项也将随着DRDO组织即将展开“未来主战坦克”(FMBT)的研制项目而不复存在。
对于印度人所描绘的“中印军工对决”前景,一贯对中国军事发展抱质疑态度的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似乎不大看好印度。该刊认为,中国军工业整体上体现“克隆时代”特征,这是中国技术储备和独立设计不足造成的,“克隆”的好处是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缩小本国军工企业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而且能节约大笔研制费用。“中国许多翻版自俄罗斯的武器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甚至有些武器的技术水平已经超过了俄罗斯的原版。”但《汉和》也承认,中国只是将“克隆”作为权宜之计,并非武器开发的长期战略。经过20多年对俄罗斯武器技术的消化吸收,今天的中国军工企业已经具备了独立研制先进武器的经验和实力。在中国计划研制的新一代武器中,“克隆”的色彩正在迅速减少,适应中国军队自身需求的技术风格则日益明显。
印度在武器发展方面与中国面临的情况相似,所采取的手段也基本相同,都是从“克隆”走向自主研发。不过印度军工企业所取得成就比起中国同行就逊色得多,许多武器的研制进度都严重拖后。这点就连一贯偏爱印度的西方媒体也经常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印度军工企业的低效率和懒散作风对印度自主进行武器发展造成了极大制约。然而,印度媒体和思想库却不这样认为,他们称许多自研武器的进度之所以拖后是因为在研制过程中不断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所致。《印度时报》就曾指出,由于印度拥有比中国更加开放的武器外购与技术合作环境,几乎没有武器进口的政治限制——俄罗斯要什么技术给什么技术、英联邦全力支持、美国和以色列也争相向印度提供技术,所以印度军工企业绝不会被中国抛在后面。“假以时日,印度军工企业的研发能力不但将赶上甚至会超越中国,与俄、法等国并驾齐驱。”
不过,归根结底决定中印军工业未来胜负的关键仍是国家工业基础与总体科研能力,在这方面,号称“世界办公室”的印度未必是“世界工厂”的中国的对手。因为印度经济的增长点主要是服务业,其工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权重很低。印度多项武器之所以拖拖拉拉,根本原因并不是印度媒体所说的不断采用新技术,而是自身工业基础过于薄弱。以印度的“烈火”3远程弹道导弹为例,由于其军工企业无力解决大直径弹体问题,也生产不出高性能的推进剂,因此该型导弹只能采用加长弹体来实现射程的增长。但是细长的弹体对导弹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而且严重限制弹头的重量,最终造出的导弹只是“银样蜡枪头”的样子货。
印度的总体科研实力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但印度并不愿踏踏实实地从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做起,只想通过外国提供技术援助而达到“一步登天”的目的。而且印度在引进技术时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全然不考虑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更严重的是,印度在武器研制过程中遇到困难后,往往不是集中力量去突破技术瓶颈,而是转而向国外大肆采购同类武器,结果因为注意力的转移和资金的挤占而导致自研武器举步维艰。专家认为,如果印度不改变好高骛远的作风,要想在武器技术上赶超中国只能是空想。
印度的此次军购花费110亿美元,按最近的比价折合693亿人民币,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句成语“穷兵黩武”不错,印度经济发展很快,但依然非常贫穷,据《印度时报》2月9日报道,印度计划委员会目前承认,印度至今仍有一半左右的人口在户外大小便,这严重危害到妇女儿童的尊严和健康。693亿人民币可以盖多少厕所?买来的国防现代化能立刻带来自尊吗?
“美人”跌价,印军开心
按照法方的说法,MMRCA招标已进入“独家谈判”阶段,即购买方印度国防部只与一家竞标公司进行谈判,涉及内容也单纯到具体议价、维修保障及人员服务等细节领域,这表示此时买卖双方到了“有心成交”的地步。据《印度斯坦时报》透露,达索公司在谈判最后阶段“几乎改变了传统的不降价策略”,终于靠“低价撒手锏”把“阵风”的标底从1亿美元拉到8000万美元左右,顿时令强劲对手、推销“台风”的英国BAE系统公司无可奈何,因为后者之前把简化版“台风”卖给奥地利的单价也不少于1.1亿美元,显然在价格空间上已不可能做出比法国人更大的让步。
不过,法国政府坚称“阵风”胜出不光是价格因素,“该机在技术性能及使用寿命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而且经过利比亚实战的考验”。法国总统萨科齐更是强调,印度的订单不仅是对法国飞机制造业的信任,更是对法国经济具有信心的积极信号。据悉,印度打算购买的126架战机中,18架由法方生产,其余108架将通过技术转让的形式,由国营印度斯坦航空公司(HAL)生产。
正如一名印度空军高级官员所说,MMRCA项目竞争就如同在最高端的奔驰、宝马、捷豹和法拉利跑车间寻找心仪的对象,“阵风”能够胜出确实也不简单。前印度空军参谋长维纳伊·潘迪上将就运露,包括“阵风”在内,当初参加MMRCA竞标的战机都必须达到以下条件:起飞重要20吨级,达到国际三代机以上的标准(最好是“三代半”,如果有条件,四代机更好),能执行中远程防空与对地支援任务。具体性能指标上,MMRCA首先需要装备先进的雷达,拥有远程探测、地形匹配等能力;其次要拥有最新的卫星导航系统,使飞机能在低空精确导航;第三是拥有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尤其能干扰地面防空武器的雷达和红外跟踪系统,第四要拥有类似数据链的通信系统,使飞机能在网络中心战环境下与其他支援保障机种协同作战;第五,飞机要有空中加油能力。至于神奇的推力矢量技术,鉴于印军已列装的苏-30MKI战斗机上有类似功能的发动机,使之在近距离空战中表现优异,因此MMRCA最好也能具备这一特技。
从这些指标来衡量,“阵风”在隐身、武器及电子火控性能方面保持着相对优势地位,特别是刚刚参加过2011年西方联军对利比亚的空袭行动,展示出不逊于美俄战斗机的威力。特别是“阵风”从制空格斗到对地攻击,乃至渗透侦察都能“玩一票”,显然比印军现役的大量用途单一的战机强多了,况且与被印度空军视为重要潜在对手的中国空军歼-10以及巴基斯坦F-16战斗机相比,“阵风”大致有领先“半代”的技术优势,且法国已承诺向印度转移核心制造技术,因此披挂上印度战袍的“阵风”势必成为“南亚霸主”。另外,“阵风”還是法国海军航母的标准舰载机,未来印度引进“阵风”,也打开了法国向印度传授航母舰载机技术的大门,今后的发展完全是“瓜田李下”的事情。
然而“阵风”战斗机的优点乃至缺点都是“法国味太浓了”,该机完全是按照法军的作战设想与战场环境开发的,未来是否适合印度空军的口味尚待观察。要知道50年前印度同样买过被法国吹上天的“飓风”式战斗机,结果用不惯该机的印度飞行员将其骂作“空中牛车”。此外,“阵风”属于多用途战斗机,总体性能必须兼顾空战和对地攻击,这在与突出制空作战的歼-10的性能对抗上显然不占上风,况且中国自主研制的歼-10“一切操之在我”,不断有改进型问世,等到2017年左右印度空军拿到首批“阵风”,不晓得它所遇到的歼-10還是不是今天的歼-10。曾经写过《印度MMRCA战机抉择》报告的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分析师阿什利·特利斯就指出,印度选择特立独行的“阵风”机,并不符合其最终使用目的。在这位驾驶过多种型号战机的退伍老兵看来,已被欧洲和沙特阿拉伯空军接受的“台风”才是最符合印度空军当初发出的MMRCA照片征求书(RFP)的要求,因为从纯技术的角度看,它无疑是欧洲最先进的航空技术组合体,拥有完全成熟的武器配置,而且具备某种程度的超音速巡航能力,而且自身雷达信号特征也降低不少,连体验过“台风”的印度飞行员也称该机的人机界面给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印度人似乎不在乎这些,潘迪上将就自信满满地表示,从历史上看,印度空军一度大量装备俄罗斯、英国和法国战斗机,因此对这三种风格的战斗机都拥有丰富的使用和后勤保障经验,特别是HAL与俄英法三国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无论我们引进谁的飞机,都不存在任何问题,要知道HAL从苏联和俄罗斯获得过6种战斗机的生产许可证,而英国和法国也联合向HAL颁发过组装制造‘美洲虎’战斗机的许可证。”
印度军费“含水量大”
美国列克星敦研究所分析师丹尼尔·古尔指出,印度空军需要为自己所有豪华的采购项目投入多少资金?印度2011年国防预算较2010年国防预算上升了12%,达到360亿美元,其中印度空军占比仍不到三分之一强,可是包括MMRCA在内的一系列新飞机采购花销无疑要分解到今后众多年份的国防预算里,考虑到印度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全球经济恶化的大环境,种种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他认为,印度的邻国与区域对手——巴基斯坦与中国——正在进行空军现代化建设,这意味着印度空军的现代化建设不能无限期的拖延下去,如果印度的经济增长放缓,那么印军就需要作出困难的选择——“要大炮還是要黄油”。 尽管印度连续数年名列世界第一军火进口大国,還大力研发国产武器,但印度对中国的畏惧情绪却与日俱增,特别是中国歼-20隐身战机试飞和“瓦良格”号航母试航后,印度对中国的不安情绪上升到空前程度。印度军方认为其在装备现代化方面与中国的差距逐渐拉大,但他们却将原因归咎于中国军费多过印度。据印度Sify新闻网援引一名印度防务思想库专家的话说:“我们的国防预算是360亿美元,中国是915亿美元(原文如此),我们怎么赶得上呢?”印度国防部远景规划理事会负责人拉贾什·坎德拉上校也说,过去60年间,印度国防预算一直缺乏连贯性,“时起时落”,都是对危机作出反应,而不是主动预防危机。许多印度军方人士认为,要想不被中国在军力方面甩得更远,印度应将军费开支提高到GDP的3%,而不是现在的2%。
表面上看,印度军事现代化计划雄心勃勃,三军武器采购清单动辄上千亿美元。印度主要国防研发机构——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也不断宣称取得“突破性进展”(实际都名不副实)。然而,只要细究其落实的过程,就会发现问题丛生。自拉吉夫·甘地政府因军购弊案下台后,后来的印度政府为防止军购弊案引火烧身,采取放慢采购新装备步伐的措施。也就是说,每项军购单光看数字的确诱人,且外购款项也很充足,但印度政府故意将采购项目的完成时间大大拉长,以减小采购人员吃回扣的概率。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不仅无法杜绝腐败,反而拖延印军现代化。一些印度学者指出,这么多年过去了,印军拼命想要实现现代化,却又不断将花不完的资金流回国库。
大量对外军购不仅引发严重的腐败,還限制了印度国产武器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至今,DRDO组织启动了不少规模庞大且资金充裕的武器研究项目。钱花了不少,却没有一样东西令印军满意,即便是勉强成军的国产弹道导弹也好不到哪去。截至去年,印军尚无一种弹道导弹能够改变与中国甚至巴基斯坦对抗时的战略态势。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DRDO组织总希望从国外获得核心武器技术,不肯下苦功进行攻关。而印度军方又缺乏耐心,一旦看到本国产品稍稍拖期就迅速转向外购,这进一步打消了DRDO的研发热情,以致形成恶性循环——越想外购越自研不出,越自研不出越想外购,并最终让DRDO成为以研发武器为名、实际骗经费维持生存的机构。
中印军工将展开“六大对决”?
实际上,无论外购還是自产,印度大力扩充军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军事强权,而在这一“军事崛起”过程中,近邻中国无疑是主要竞争对手。印度“雷迪夫新闻网”曾出现过一篇网友文章,称现在衡量一个国家军力是否强大的指标主要是主战坦克、航母、核潜艇、反导系统、战斗机以及太空监视系统等六大武器平台的质量,因此印度如果要想在军力上超过中国,就要在这些武器装备上建立对中国的技术优势。该报认为,印度目前在航母方面超过了中国,这不仅表现在印度已经开始建造国严航母以及研制成功了国产舰载战斗机,而且還表现在印度拥有丰富的航母使用经验;在战斗机方面,印度正在俄罗斯帮助下组装性能超过中国歼-11的苏-30MKI战斗机,并与俄罗斯联合研制更先进的隐身战斗机:在反导系统方面,印度自研的AAD已在近10次反导试验中成功击落弹道导弹靶弹,意味着印度在此领域已与中国不相上下;在核潜艇和太空监视系统方面,印度也正迎头赶上中国——印度第一艘国产核潜艇已经形成战斗力,太空监视系统也已开始构建,而且这两者的技术水平都不亚于中国,“印度卫星的探测精度甚至還高出中国一截”;印度唯一在技术上落后于中国的是坦克,但这个弱项也将随着DRDO组织即将展开“未来主战坦克”(FMBT)的研制项目而不复存在。
对于印度人所描绘的“中印军工对决”前景,一贯对中国军事发展抱质疑态度的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似乎不大看好印度。该刊认为,中国军工业整体上体现“克隆时代”特征,这是中国技术储备和独立设计不足造成的,“克隆”的好处是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缩小本国军工企业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而且能节约大笔研制费用。“中国许多翻版自俄罗斯的武器技术水平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甚至有些武器的技术水平已经超过了俄罗斯的原版。”但《汉和》也承认,中国只是将“克隆”作为权宜之计,并非武器开发的长期战略。经过20多年对俄罗斯武器技术的消化吸收,今天的中国军工企业已经具备了独立研制先进武器的经验和实力。在中国计划研制的新一代武器中,“克隆”的色彩正在迅速减少,适应中国军队自身需求的技术风格则日益明显。
印度在武器发展方面与中国面临的情况相似,所采取的手段也基本相同,都是从“克隆”走向自主研发。不过印度军工企业所取得成就比起中国同行就逊色得多,许多武器的研制进度都严重拖后。这点就连一贯偏爱印度的西方媒体也经常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印度军工企业的低效率和懒散作风对印度自主进行武器发展造成了极大制约。然而,印度媒体和思想库却不这样认为,他们称许多自研武器的进度之所以拖后是因为在研制过程中不断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所致。《印度时报》就曾指出,由于印度拥有比中国更加开放的武器外购与技术合作环境,几乎没有武器进口的政治限制——俄罗斯要什么技术给什么技术、英联邦全力支持、美国和以色列也争相向印度提供技术,所以印度军工企业绝不会被中国抛在后面。“假以时日,印度军工企业的研发能力不但将赶上甚至会超越中国,与俄、法等国并驾齐驱。”
不过,归根结底决定中印军工业未来胜负的关键仍是国家工业基础与总体科研能力,在这方面,号称“世界办公室”的印度未必是“世界工厂”的中国的对手。因为印度经济的增长点主要是服务业,其工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权重很低。印度多项武器之所以拖拖拉拉,根本原因并不是印度媒体所说的不断采用新技术,而是自身工业基础过于薄弱。以印度的“烈火”3远程弹道导弹为例,由于其军工企业无力解决大直径弹体问题,也生产不出高性能的推进剂,因此该型导弹只能采用加长弹体来实现射程的增长。但是细长的弹体对导弹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而且严重限制弹头的重量,最终造出的导弹只是“银样蜡枪头”的样子货。
印度的总体科研实力与世界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但印度并不愿踏踏实实地从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做起,只想通过外国提供技术援助而达到“一步登天”的目的。而且印度在引进技术时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全然不考虑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更严重的是,印度在武器研制过程中遇到困难后,往往不是集中力量去突破技术瓶颈,而是转而向国外大肆采购同类武器,结果因为注意力的转移和资金的挤占而导致自研武器举步维艰。专家认为,如果印度不改变好高骛远的作风,要想在武器技术上赶超中国只能是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