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图像中主体之间的“观看”及其伦理是视觉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特质在俄国宗教画中尤为突出,并于十九世纪经历了世俗化进程下的双重变革.第一重变革属于作品内部,十九世纪俄国宗教画打破东正教圣像传统,消解了圣像面容向观看者发出的“不可见的”目光,使图像成为了被观看者把捉的文本,画中的宗教事件从神圣时空落入世俗时空;另外,图像中主体目光中心的转移使其宗教叙事从上帝恩典转向了“无求于外”的“因信称义”,俄国宗教画自此进入世俗化进程.第一重变革直接影响了属于作品外部的第二重变革,俄国宗教画对人类自身力量的确信与同
【机 构】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出 处】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像中主体之间的“观看”及其伦理是视觉文化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特质在俄国宗教画中尤为突出,并于十九世纪经历了世俗化进程下的双重变革.第一重变革属于作品内部,十九世纪俄国宗教画打破东正教圣像传统,消解了圣像面容向观看者发出的“不可见的”目光,使图像成为了被观看者把捉的文本,画中的宗教事件从神圣时空落入世俗时空;另外,图像中主体目光中心的转移使其宗教叙事从上帝恩典转向了“无求于外”的“因信称义”,俄国宗教画自此进入世俗化进程.第一重变革直接影响了属于作品外部的第二重变革,俄国宗教画对人类自身力量的确信与同时代社会思想产生了密切联系,基督教叙事隐喻的是十九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践.由此,十九世纪俄国宗教画在世俗化进程中的“观看伦理”和俄国社会思想产生了共鸣,并为十九世纪俄国遗留的一些难题提供了启示.
其他文献
共同内群体认同以社会分类理论为视角,通过扩大感知到的群际边界,将内外群体构建为一个包摄水平更广的“共同内群体”,从而使内群体认同成为共同体的共同认知,强调成员身份的共享性、整体性与统一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其铸牢路径可通过引入共同内群体认同研究范式进行探索.通过梳理共同内群体认同的内涵,阐述共同内群体认同中群体表征范畴和感知相似性的意义,可以发现二者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扩大群体表征范畴强化共有社会身份可以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知相似性则作为
文化治理是民族地区乡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乡村文化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基础薄弱,故需走一条外源性发展向内源式发展转变的道路.在文化治理实践中,这一道路体现为文化代理向文化自理的阶段性转变,通过重塑乡村文化的价值、塑造多元性治理主体、丰富文化治理内容、保障文化治理的可持续性等实践路径能够实现民族地区的有效文化治理,进而推进乡村的全面振兴.
巴赫金表述诗学中表述的实质是参与对话,并引起对话.在此基础上,表述必定具备对话的条件,巴赫金对话的条件是建立在表述主体参与性功能基础上的,作为言语的行为产品的表述,具有参与功能,参与事件的形成和价值的实现.同时,表述也具有自己的边界,并参与边界的建构,表述的边界由言语主体决定,不只表现在我与他人表述之间,还表现在表述时空和人文领域中.表述需要突破边界的局限,在言语交际中与其他表述进行交往,从而形成对话.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秘,让所有的难题成了乐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一首优美的歌曲,使我从儿时就充满了对教师的热切向往。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我进入了师范学校,并如愿以偿地踏进了教师队伍行列。从第一次踏上三尺讲台开始,就被台下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双眼感动和吸引了,一颗颗童稚的心,天真烂漫与纯洁无瑕,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蕾,生机勃勃,亟待去热情浇灌,尽力呵
作为汉藏交流重要节点的松潘,不仅是一个多民族互动交往与民族关系展开的空间,而且城镇本身的形成与发展也是多民族集聚与活动的产物.历史地看,松潘古城承担着驻防之地、贸易中心、旅游胜地等角色,不同时期的多民族人群集聚于此并且以古城墙为界,跨越城墙内外实现着互动与交流,使得松潘成为一个多民族共生之地,并呈现出多元交融的文化景观.松潘的城镇的发展与族际互动,使得松潘成为一个跨越城墙内外的多民族城镇共同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与当前民族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为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传统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改革的主要思路是:以“各有所长,各尽所能”为
中西文化及其相互关系的论战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思想论战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所要阐述的基本问题之一;百年来,党的中西文化观从“西优中劣”发展到“平等互鉴”,每个阶段变化的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语境和思想动因;党的中西文化观百年演变历程告诉我们,正确的中西文化观对于我们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积极学习和借鉴中西文化优秀成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而要获得科学的中西文化观,就必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根据实践发展推动观念变革,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感召
教研工作是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的桥梁,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力途径,我们在几年的教研工作中,立足本园实际,脚踏实地,锐意创新,把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以研促教,努力寻求有自身特色的教研之路。 一、改革传统教研模式,浓化教研氛围 1.教研管理规范化。(1)进一步规范全园教研活动,建立以横向教研组为面,纵向教研组为点的教研体系;(2)重新制定和建立了有利于教师主体性发展的教研制度;(3)重视教研组
《趣味纸雕》课程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作为学校校本课程,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工作的需要,拓展教学空间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益,开发教学资源,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利用纸雕艺术的可塑性进行创新,开阔学生视野,拓展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体验探索的愉悦与成功感。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2.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3.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4.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家长的关心支
以艺术作品展示不可见之物,一直是艺术实践、艺术理论中的重要目标与论题.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对此问题也作了独到论述.首先,审美理念凭借其中的丰富直观展示不可见之物的理性理念;然后,想象力为审美理念附加一个作为艺术作品可感形式的审美标志.审美理念和审美标志的运用必须以“美的艺术”为基础.不同于现代视觉艺术理论以视看者在主体阈限内自主的“创造”去展示“不可见之物”,康德的路径则强调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主体向那个被给予的理念极力趋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