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田园小说中的文化折射

来源 :西江文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we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废名的田园小说描绘了如画的田园风景和淳朴民俗,折射出佛儒道思想对他的影响。进一步来说,废名笔下的世界是西方现代文明视角下的小农经济“理想国”,充盈着仁爱、自由、平等与和谐。在急速发展的当代社会里,废名的田园小说别具文化价值。
  【关键词】:废名;田园小说;小农经济;民俗;佛儒道思想;现代文明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湖北黄梅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他曾参加语丝社,师从周作人,常被视为“京派文学”和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鼻祖。废名是现代文学中另类的“独行者”。一方面他没有紧跟现代革命的主潮流,而是从人文主义视角来进行文学创作。他的小说田园气息浓厚,多被称作为“田园小说”。另一方面他不断突破自己,创作了《莫须有先生传》等具有玄想色彩的小说。下面我们主要谈谈废名小说所折射出的文化价值。
  一、具有田园风味的“桃花源”
  纯真的田园生活是废名所表现的独特的主题之一。废名笔下的物象,多笼罩在安逸而又悠长的长江水气里,这片楚国故地像极了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有一种朦胧的美。《桃园》里的桃园,通过地名可以看出其风情源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竹林的故事》的平淡,《桥》的华美,都透露出浓浓的田园气息。《竹林的故事》开头写道:“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区区三十余字,描绘出一幅美丽如诗的田园图画。废名笔下的山川草木、花鸟鱼虫,是那么地清新,总有小桥流水、春花秋月,充满着诗情画意,看不出历史年轮的驶过,仿佛亘古未变。作者眼中的人们也好似“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互爱互助,和谐地生活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般来说小说里的人物是动态的、立体的,但废名小说中的人物是静态的、扁平的。時间在流逝,环境在改变,《竹林的故事》中的三姑娘,却如那静谧的竹林一样,似乎永远不会有大的改变。这正是田园里才能找到的人物形象,变化万千的都市社会是很难有这种人物形象出现的。虽然后期的《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玄想色彩浓厚,有些晦涩难懂,其字里行间也偶有对田园景色的描写,从中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的乡土文化逐渐消逝的焦虑,对新旧文化间断裂的担忧。
  正是由于田园生活的节奏缓慢,才造就了废名小说结构的松弛,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有大致的故事轮廓。以《桥》为例,书中男主人公程小林和女主人公史琴子、史细竹从小青梅竹马,读书吟诗,谈禅论道,抚琴赏月,像极了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他们的经历也真实得可以让人触摸。《桥》的每一章独立成段,有头有尾,可以拿来当作散文来读。《桥》虽然描写了男主人公程小林跟未婚妻琴子以及她的堂妹细竹之间的三角恋情,但它仅仅是描写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纯真的爱恋,没有大的感情冲突,“‘艺术’创造出了诗化的爱情,.赋予爱情以具体的超现实内容”[1]。《桥》更多的是在讲述三人在质朴的田园里共同读书游玩,享受唯美的田园生活。
  废名的小说以“散文化”闻名,他的田园小说透露出诗一般的意境,又可被称作“诗化小说”。废名将六朝散文、唐诗宋词和现代派等手法融会贯通,创造出一种简约悠长、平淡朴讷、极富意境的语言。只有“桃花源”般的田园,才能孕育出这样的语言,才能承载起这种诗化小说。在废名心中,在田园里诗意地栖居,是值得我们永远珍惜的。换句话说,废名的小说世界,是东方的“乌托邦”,是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里的。
  二、对小农经济社会的民俗刻画
  废名的小说反映了小农经济支配下的乡村社会里的古朴民俗,体现了其背后的人性美。“在礼俗社会,乡风民俗以其最悠远最持久也是最日常最有力的方式规约着乡村的情感与秩序”[2]。《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里提到腊月二十五做豆腐乳、拜年时给小孩发糖果、请族人吃饭,这些民俗让人感到心里暖暖的。废名在《桥》中除了描述了清明节上坟并河边“打杨柳”、端午节包粽子等常见民俗外,还描写了三月三看鬼火、给初次登门的孩子“送牛”、给死者“送路灯”等等古老的楚地习俗。这些民俗的描写充满着传统文化的意境美,体现了作者对民俗背后人文传统的追求。
  当然,民俗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内容物是良莠不齐的。《柚子》透露出有情人难成眷属的遗憾和对封建制度的些许批判。《浣衣母》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忧虑。《莫须有先生传》小说开头描写了莫须有先生租来驴骑着下乡,路上担心被抢钱财,这正是当时乡间习气的写照。不过,对乡间美好民俗的描写,更多地充盈在废名笔下的乡土世界中。对温柔敦厚民俗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可以抚慰人们的心灵,引起人们的追忆和回味。
  三、人间乐土所折射出的佛儒道思想
  废名是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为数不多的现代文学家之一,他甚至还写过佛学研究专著《阿赖耶识论》。他的故乡湖北省黄梅县历史上是禅宗五祖弘忍悟道传法之处,这里的佛教文化对废名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对于废名的小说世界影响最深,禅宗和佛教唯识论的思想反映在他的小说意象中。废名的小说行文跳跃,很多地方体现了禅宗式“顿悟”所形成的哲理。废名的笔下的田园多浸泡在空寂的氛围中。废名喜欢写落日和黄昏,表现出一种枯寂的美。小说中坟的意象也多次出现,反映出他对生死的关怀。《桥》男主人公程小林眼中的坟,“同山一样的是大地的景致”,流露出佛教徒般豁达的生死观。禅宗认为生死原本平等,它不过是轮回的一个过程。以慈悲领悟生死,表现出生死间超然的坦荡,正是佛教思想对小林的影响。小说里还多次出现莲花、灯、塔等意象,这些意象传达着对佛禅的关照。小林感悟着田园风景,他领略世相百态,眼中意象不停闪跳,心中不时顿悟,常常进入“无我之境”,超脱了苦难,体味到“人生如梦”,像极了一个未出世的参禅者。
  废名用朴素无华的小说语言,向世人传达出朴实世界背后的禅理。《桥》中小林跟琴子、细竹去游八丈亭,要过一座木桥,他让她们先过,自己看她们过桥。这里“桥就以中间为彼岸”,可以让人们隔河观人生,意象是空寂的。小林略带伤感地说道:“这个桥我并没有过”,“那一棵树还是同我隔了这一个桥。”他领悟到唯有无所牵挂,才能真正过桥,达到彼岸,达到涅槃的境界。生活中小林爱着未婚妻琴子,也爱慕细竹。过桥这个意境,让小林感觉到细竹远不可得,它将废名的感情体验,幻化到意味深长的禅境中。在禅宗看来,面对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感和缺陷微不足道。废名把普通的过桥场景描述为充满禅意的空灵意境,用力极深。此外,该小说中的“眼睛是与杨柳同色”、“想象的雨不湿人”等意象,也禅意十足。小林在观看河边浣衣的妇女时悟到“有多少地方,多少人物,与我同在,而首先消灭与我?不,在我他们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一次琴子也领悟到“花是年年开,所以远年的风景也总不谢了。”这种唯心的世界观,正是禅理的写照。这些发自内心的顿悟和观照体现了禅宗所追求的虚静灵动。   废名擅长将心中的梦幻般的心象表述写为具体的意象。“《桥》中呈现的是东方式的心象,它既有心的维度,又有象的维度,是心与象的水乳交融”[3]。小说中主体的能动作用“显现了想象的巨大力量,不仅是想象模仿现实,现实也在模仿想象”[4],该说用于《桥》也恰到好处。例如细竹跟琴子春日游花红山时,她同琴子说起如果骑马来会如何,继而想到马来也会只是踏青不会吃山上的草,因为山上只是花,继而感觉她眼前的“那一棵松树记住了她的马”。虚虚实实,想象跟现实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紧接着,作者描述到“细竹掉过身来,踏上去,指上拿着一瓣花。两人不能站到一个位置,俨然如隔水。”在這里“唯识无境”的禅理再一次流露了出来,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废名的小说世界里也有儒家思想的影子。废名小说中人们亲近自然,体现了陶渊明式的脱离世俗“独善其身”的儒家风范。《浣衣母》里人们对心中的道德模范李妈起先是尊重的,后来李妈收留了一个30岁左右的单身汉并共同经营起小茶馆,她很快被人们漠视,因为她不再是人们心中的理想化人物,不再是遵守妇道的化身。总体上来说,李妈除了体现佛教“慈悲为怀”的人性美,还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胸怀。《桃园》中桃园主人王老大秋夜里上街买酒却最终为生病的女儿阿毛买了玻璃桃子,来宽解她此时想吃桃子的念头。这种父爱关怀也是儒家所提倡的。《桥》中刻画了史家奶奶和长工三哑叔互尊互敬,所反映的也是儒家的待人方式。作为一种积极入世的世俗化宗教,儒学提倡“知天命,尽人事”,力求在现世伦理中践行“由凡入圣”。废名的小说世界,为我们展示了洋溢着儒家风的田园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际关系和谐,民风淳朴。
  废名小说世界里的静悠,很好地体现了“清静无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道家思想。我国哲学中“自然”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应的客观存在,即日常所讲的“大自然”,二是指自然而然、天然无雕饰的状态,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与淳朴。废名笔下的乡土世界是被净化了的灵性的自然所在。人们在其中过着清净的生活,人性淳美,古风习习,他们无论是追求心灵的自由,还是暗求人性的返归自然,其思想渊源,遥指老庄。《竹林的故事》中的竹林茅屋和老程一家人,物人都是那么地质朴纯真,反映出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和《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描写莫须有先生道家般的“归隐”生活。
  “乡土小说传达出特有的中国乡土文化”[5]。我们可以说,“乡土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验”[6]。废名感悟自然、崇尚自然的情怀,追求和谐的生活态度和审美倾向,折射出佛儒道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废名会通佛儒道,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乡土世界。正如有人所说,废名“一篇篇地编织小说,其中正含有对传统文化的热情”[7]。
  四、西方现代文明视角下的小农经济“理想国”
  “从文化属性来看,中国社会归根到底是乡村社会”[8],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9]。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自足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在社会文化中显现出来。虽然废名为我们描绘了男耕女织的田园景象,但他传达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世外桃源。这是因为他是受到五四运动熏陶的新知识分子,不是传统的士大夫。
  废名笔下的小农经济“理想国”,是受西方文明启发而构建的,在他看来是现代人的精神寄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把人推到一个有明确意识的地位”[10]。受西方文明影响,五四运动以来的启蒙知识分子“既倡言个性解放,又崇尚群体承担”,他们的抨击集中在儒家传统下的“封建礼教和等级秩序上,而非其核心价值——生命意义和精神追求上”[11]。对于乡土文明,废名等乡土文学作家眷恋和怀念的是“不仅仅是一种诗意的浪漫情怀,更是一种自由平等、充满生命力的人性的美,而这也同样是现代意识的一种影响和表现,即建立在主体自觉基础上的个性意识”[12]。废名是在北京读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的,他的小说世界是他脑海中的乡土社会与大学里所接受的西方现代文明碰撞融合的产物。他的小说世界所体现的仁爱、自由、平等意识,表明他对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是批判性地继承的。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写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中,我们是找不到自由、平等的影子的。受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启发,自由、平等的思想才在废名笔下的田园里生根发芽。
  废名所处的乡村社会已经受到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的侵蚀,不可能是那么唯美,到处充满着爱。只有在现代文明的浸染下,废名才可能对逝去的乡土生活进行追忆,才可能从小农经济主导的乡村生活中努力发现中国式的自由、平等思想。另外,废名在我国传统文化里找到了一些跟西方现代文明相似的影子。比如,西方的“博爱”思想,可以从儒家的“仁爱”思想、佛教的“普度众生”观念里找到共通之处。我们可以看到,由小农经济的互帮互助引发出的仁爱思想,在废名的妙笔之下,被描述为带有一点西方色彩的博爱观。虽然西方资产阶级文明有其局限性(如过度强调机械文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等等),“自由、平等、博爱”等这些较封建社会进步的现代思想,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启蒙作用的。
  五、结语
  “任何新文体的发生,都存在着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因缘,在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智慧的漂移和凝聚,产生形式的变异和重构”[13]。废名用他散文化的带有诗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具有田园风味的“桃花源”。他通过对小农经济社会的民俗刻画,揭示了其背后的人性美和人文传统。废名给我们描绘的是人间乐土,从中折射出佛儒道思想对他的影响。从深层次上来说,废名笔下的世界,是西方现代文明视角下的小农经济“理想国”,充盈着仁爱、自由和平等,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里,废名的田园小说虽有不足,但它别具芬芳,是慰藉我们心灵的港湾。
  参考文献:
  [1]武文刚.论无名氏早期爱情写作的精神向度[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3):58.
  [2]谢锡文.边缘视域 人文问思——废名思想论[D].济南:山东大学.2008:40.
  [3]吴晓东.意念与心象——废名小说《桥》的诗学研读[J].文学评论,2001(2):137.
  [4]杨洪敏.论《堂吉诃德》中想象与现实的双向模仿[J].丝绸之路,2010(12):72.
  [5]武文刚.系统论视角下的乡土小说研究[J].西江文艺,2015(20):45.
  [6]武文刚.对《高兴》主人公刘高兴的深层分析[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5(7):28.
  [7]管兴平,李汉芝.论废名小说的含蓄与晦涩[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1):39.
  [8]张瑞英.地域文化与现代乡土小说生命主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99.
  [9]叶茂,兰鸥,柯文武. 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上)[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3):116.
  [10]王达敏.稳态学的理论视界[A].理论与批评一体化[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14.
  [11]刘忠.思想史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2-43.
  [12]杨位俭,许斌,王光东.乡土文学观念与研究思路的思考[A].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研究(上卷)[C].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1:前言8.
  [13]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十二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7.
其他文献
【摘要】:戏剧情境是戏剧创作的基础,甚至可以看作是戏剧的本质所在。作为剧作家而言,若不能有意识地去构置戏剧情境,非但写不出激动人心的好戏,甚至不可能写出戏。由此可见戏剧情境是戏剧的生命之源,它像母亲一样滋生出戏剧动作和戏剧冲突;离开了戏剧情境,戏剧情节、人物、矛盾发展等都变得毫无意义。  【关键词】:戏剧创作;戏剧情境  戏剧情境既然如此重要,那究竟何为戏剧情境呢?戏剧情境大体由三部分构成:剧中人
期刊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作和戏剧史上的不朽经典,《牡丹亭》可谓是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极为耀眼的一部作品。而《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千百年来以其明媚可爱、至情至性的光彩形象,为世人所知。《牡丹亭》是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其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作品,他的“至情”思想也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本文将从杜丽娘这一文学形象入手,分析汤显祖所传达的“至情”思想的深刻内涵,使读者加深对杜丽娘这
期刊
【摘要】:人们的物质生活在得到满足以后,就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流行音乐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因其娱乐性较大,在表演时与观众互动较多,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随着时代的发展,流行音乐也成为了一种大众文化现象。作为文化事业的一部分,流行音乐也体现出一定的教化作用,注重开发人类潜能,展现自身个性,意在提升人们生活品质,同时由于受到现代商业影响,流行音乐在教化上也体现出异化倾向,因此,十分有必要研究流行音乐的教化功
期刊
【摘要】: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改编的话本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本事源自汉代经学家刘向所着的《列士传》一书,载有羊左二人交友死义之事。羊左二人乃为春秋燕人,乃今所言古代八拜之交之一舍命之交,相传刘关三人张桃园结义敬奉的就是羊左二人。后《列士传》佚失,因此对于《羊角哀舍命全交》小说本事的考证,唯有通过历代对刘向《列士传》或收录、或辑佚或涉及羊左故事的书籍中汲取。对于《羊角哀舍命全交》的本事,谭正璧、孙楷
期刊
【摘要】:《歌剧魅影》是英国音乐剧大师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创作的经典作之一,它改编自法国作家勒鲁创作于1911的小说《歌剧院幽灵》。自1986年首演至今,已先后在27个国家成功上演,仍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韦伯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到了这部小说与戏剧的某些共同点,因此决心对此进行音乐剧的创作。《歌剧魅影》以它特有的舞台魅力在音乐剧的创作历史上占有显赫地位,作品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深入骨髓的人
期刊
【摘要】:《北堂书钞》与《艺文类聚》、《白氏六帖》和《初学记》合称唐代“四大类书”,其引书达八百余种,成书至今已多有亡佚,但仍旧保存了大量的史料,对于辑佚典籍及校勘古书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宋玉集》是战国时期楚国辞赋家宋玉的作品集,在历代史志目录也多有著录,但大都失传,今能见到最早的传本是赵氏培荫堂旧藏本《宋玉集》两卷本系明人所辑。今对《北堂书钞》征引《宋玉集》作品及其版本流传情况进行大致地梳理和
期刊
【摘要】:“红包”存在于我们习俗生活中,但是“微信红包”的出现却对“红包”交换的时间、空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微信红包常被当做一种成功的营销案例来理解,却鲜有人站在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微信红包”交换这一行为,莫斯的名著《礼物》讨论了礼物在生活中在的作用和形式,当“微信红包”作为一种“礼物”出现在交换领域时它对传统“红包”的改变,它作为一种情感交流的工具,能为我们的社交活动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还有它在虚
期刊
【摘要】: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已是目前中国创新设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下地域文化传统延续和发展的新使命。本文从地域文化在景观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入手,随之分析国内外新农村景观设计的现状并做出思考,探讨了基于中国特色的地域文化新农村景观建设的问题,并深入到景观设计的具体元素中阐述如何传承发展属于自身特色的新农村景观。  【关键词】:地域文化;新农村;景观设计;传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的景观建
期刊
【摘要】:声乐演唱不仅是一种听觉的艺术,更是一种视觉的艺术。它强调在进行声音熏陶的同时,另外还要利用表演的形式增强声乐的感染力,所以对于歌唱者来讲舞台的表演水平也至关重要。表演水平的提升需要歌唱者用心去领悟、体会,需要明白音乐的内涵,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对音乐最好的诠释。本文主要是对歌唱舞台表演艺术进行探讨,并阐明舞台表演艺术在歌唱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歌唱;舞台表演艺术  自古我国在表演形
期刊
【摘要】:人物的气质类型有很多种,每一种气质带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在了解每种气质人物特点的基础上,用多样的妆容色彩来塑造不同的人物气质。色彩赋予我们很多意义,很多情感因素在视觉的世界里往往通过色彩来表现。当我们初识某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色彩。通过色彩的识别,我们就有了第一印象。在生活中,女性人物的气质一般分为甜美型、高贵型、优雅型、可爱型、冷艳型等几种类型。不同气质类型的女性都有专属于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