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与语文教学的性质特点的和谐统一,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创设迁移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的同时,要努力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放手阅读,感悟课文;诱导想象,理解内容;开拓空间,求异创新;以读促写,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语文教材的言语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 教材 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与语文教学的性质特点的和谐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语文教材的言语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文课堂之“境”指的是在语文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
一、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精心制作了一套电脑图片,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学生看着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画面,听着教师生动具体的描述,真切的感受了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于是,被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时,教师提问:“你觉得海底是怎样的世界?”一下子便引起了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课堂上,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他们展开积极的思考,探求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形成新知识和形成能力。如教学《劳动的开端》一课快要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反顾全文,对课题进行质疑问难。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对本课题意的理解有三种答案:1、作者开始了劳动;2、作者开始了挑煤的劳动;3、作者开始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你们说那一种答案最正确?为什么?”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激发了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三、创设迁移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多种迁移情境,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来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达到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描写“海水”的这一段采取的是因果关系的段落方式,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揭示出它的突出特征,教师要求学生从以前学过的课文里或课外读物中找出具备这一特征的一段文章来。这实际上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迁移的情境,因为学生的“找”,势必要用到所学知识。学生“交卷”后,教师又利用语文兴趣小组活动时间,一方面要求学生把自己找到的那段文章加以修改,将“原因”和“结果”调换位置;另一方面把一段表示因果关系的话分成几句,错乱地排列起来,让学生按照因果关系的构段方式重新排列。这是教师创设的第二次迁移情境。最后,教师又特意设计了一堂说话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段表示因果关系的话,说后写下来。这是教师又一次为学生创设了迁移情境,即读向写的迁移。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语文课堂之“优”指的是优化课堂教学。在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的同时,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放手阅读,感悟课文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种有效的参与机会,如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等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多方面、全方位地参加课堂教学,感悟课文。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采用了自读自悟法,让学生在“六读”中主动参与:一读课文,说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读课文,谈谈你在过年时会有些什么想法;三读课文,讲讲小女孩是怎么度过大年夜的,你和小女孩的想法为什么会有不同;四读课文,体会一下小女孩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美好幻想,这说明了什么;五读课文,设想你在小女孩身边,仿佛听到她在呼唤什么;六读课文,联系实际生活,你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学生通过大声朗读、默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有感有悟,读后发言交流,从而深切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穷人的悲惨遭遇,唤起了对小女孩的同情心。
二、诱导想象,理解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握契机,借助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教学《海滨小城》第三自然段时,教师抓住“喧闹”的词义“声音大,很热闹”启发学生想象:为什么海滩上会这么热闹呢?这时海滩上来了那些人?他们的神情怎么样?会说些什么?干些什么?这么一点拨,使学生们个个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从出海归来的渔民身上说起,有的从一窝蜂般拥向海滩的顽童身上说起,还有的想象出跨着点心蓝、脚步匆匆的妈妈,拄着拐杖、乐得合不拢嘴的奶奶……学生脑海中构思出一幅幅亲人团聚的温馨情景。
三、开拓空间,求异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方法后,提问:“怀丙和尚用两只大船捞起了铁牛,如果在现代条件下,你还有别的更科学、更省力的方法吗?”又如,教师在教学《要下雨了》时,在学生知道“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说明要下雨了之后,启发学生思考:还有那些现象也说明要下雨了?这样教师为学生开拓了求异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大胆思考,不断创新。
四、以读促写,培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概括与归纳,从中抽象出带规律性的写作知识,然后再运用这些写作知识指导自己的写作。教师在教学《课堂十分钟》时,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课文内容,知道这一自然段是按先总后分的方法描述,具体抓住一个躲包同学的躲包动作进行描写,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仿照这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课间跳绳的片段。学生从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写法,从模仿中得到了创新和提高。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 教材 能力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高质量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与语文教学的性质特点的和谐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语文教材的言语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文课堂之“境”指的是在语文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
一、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教师在教学《海底世界》时,精心制作了一套电脑图片,为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学生看着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画面,听着教师生动具体的描述,真切的感受了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于是,被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和丰富物产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时,教师提问:“你觉得海底是怎样的世界?”一下子便引起了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课堂上,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他们展开积极的思考,探求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学生形成新知识和形成能力。如教学《劳动的开端》一课快要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反顾全文,对课题进行质疑问难。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对本课题意的理解有三种答案:1、作者开始了劳动;2、作者开始了挑煤的劳动;3、作者开始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你们说那一种答案最正确?为什么?”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激发了学生开展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三、创设迁移情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多种迁移情境,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来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达到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描写“海水”的这一段采取的是因果关系的段落方式,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揭示出它的突出特征,教师要求学生从以前学过的课文里或课外读物中找出具备这一特征的一段文章来。这实际上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迁移的情境,因为学生的“找”,势必要用到所学知识。学生“交卷”后,教师又利用语文兴趣小组活动时间,一方面要求学生把自己找到的那段文章加以修改,将“原因”和“结果”调换位置;另一方面把一段表示因果关系的话分成几句,错乱地排列起来,让学生按照因果关系的构段方式重新排列。这是教师创设的第二次迁移情境。最后,教师又特意设计了一堂说话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段表示因果关系的话,说后写下来。这是教师又一次为学生创设了迁移情境,即读向写的迁移。有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
语文课堂之“优”指的是优化课堂教学。在创设各种教学情境的同时,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一、放手阅读,感悟课文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种有效的参与机会,如独立学习、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等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多方面、全方位地参加课堂教学,感悟课文。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采用了自读自悟法,让学生在“六读”中主动参与:一读课文,说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读课文,谈谈你在过年时会有些什么想法;三读课文,讲讲小女孩是怎么度过大年夜的,你和小女孩的想法为什么会有不同;四读课文,体会一下小女孩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美好幻想,这说明了什么;五读课文,设想你在小女孩身边,仿佛听到她在呼唤什么;六读课文,联系实际生活,你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这样,学生通过大声朗读、默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有感有悟,读后发言交流,从而深切体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穷人的悲惨遭遇,唤起了对小女孩的同情心。
二、诱导想象,理解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应把握契机,借助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教学《海滨小城》第三自然段时,教师抓住“喧闹”的词义“声音大,很热闹”启发学生想象:为什么海滩上会这么热闹呢?这时海滩上来了那些人?他们的神情怎么样?会说些什么?干些什么?这么一点拨,使学生们个个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从出海归来的渔民身上说起,有的从一窝蜂般拥向海滩的顽童身上说起,还有的想象出跨着点心蓝、脚步匆匆的妈妈,拄着拐杖、乐得合不拢嘴的奶奶……学生脑海中构思出一幅幅亲人团聚的温馨情景。
三、开拓空间,求异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方法后,提问:“怀丙和尚用两只大船捞起了铁牛,如果在现代条件下,你还有别的更科学、更省力的方法吗?”又如,教师在教学《要下雨了》时,在学生知道“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说明要下雨了之后,启发学生思考:还有那些现象也说明要下雨了?这样教师为学生开拓了求异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大胆思考,不断创新。
四、以读促写,培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原文进行概括与归纳,从中抽象出带规律性的写作知识,然后再运用这些写作知识指导自己的写作。教师在教学《课堂十分钟》时,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掌握课文内容,知道这一自然段是按先总后分的方法描述,具体抓住一个躲包同学的躲包动作进行描写,然后教师要求学生仿照这一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课间跳绳的片段。学生从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写法,从模仿中得到了创新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