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多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外部特征,而音频、视频以声、文、色、形作用于人的眼、耳、脑等多个器官,使知识的容量增大,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它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展现认知过程的潜在功能,为思想品德课的愉快教育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也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关键词: 多媒体 思想品德教学 运用心得
一
人类已经跨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新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破坏,因此对思想政治课越来越没有兴趣。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如果不更新教育理念,不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抱守“一支粉笔、一本书、走上讲台说半天”的教学方式,就既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讲授七年级的第一课《创建新集体》时,为了让学生对集体有个大致了解,我播放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印刷术表演视频,反映中国活字印刷术的“活字阵”,震撼全场,而其难度系数也达到极致。看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够取得开幕式表演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每个组派出代表阐述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的结论要远胜于老师的讲解。学生通过观看、讨论、总结,对创建集体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二)教师要提出一些新颖的,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积极思考、探求新知。
在讲授七年级第二课中的《享受学习》时,我认为中央十台的科教频道上的很多节目可以用在这一课上,我选取了《探索发现》中的一段视频,叫做《秘境追踪——纳斯卡线条》,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纳斯卡线条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世界上还有哪些未解的秘密?”“要解决这些世界难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很认真地看视频,思考人类尚未揭开的秘密,增强了挑战难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知道只有更加珍惜受教育的机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才能攀登上科学高峰。
(三)以鲜活的事例感染学生。
真实是创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因素。真实、鲜活的事例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心灵的体验,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启发性。如教学第四课《走进青春》时,学生很迷惑,什么样的青春才是有意义的?究竟要怎么样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呢?中央新闻频道播出的《焦点访谈》有一期节目,叫《飞扬的青春》,讲述了几位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的事迹,其中有自愿到西部支教的大学生,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科技工作者,有锐意进取的青年企业家。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不息地涌流。学生们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群像,这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帮助他们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起到了指导作用。学生也知道自己肩负历史使命。
(四)由于政治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借助恰当的视频就能很直观地解释清楚。
如八年级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在主要讲述老师和学生有了矛盾和冲突应该如何处理时,都是一些书上的理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选取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和老师袁先生之间发生矛盾,然后经历了一系列的磨合,又顺利解决了冲突的故事,使学生既学到师生交往的方法,又体会到伟人的伟大人格,更树立一个尊师的典范。
有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的内容可达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的内容可达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视频、音频资料,可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能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知识点既可以分屏显示,又可以多屏呈现,吸引学生看、听、记,增强视觉和听觉刺激,从而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二
思想品德教学需要大量信息,能承担这个重要任务的就只有电脑。电脑既能容纳大量的信息,又能形象地反映出来。一堂课所需要的知识点,还有扩充的材料都能有序地排列在多媒体课件当中。上课时配合使用,促使教学节奏紧凑、过程紧凑,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尤其是上复习课,更能把大量的知识点随意呈现出来,方便学生记忆,增强了复习课的效果。多媒体教学确实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注意一些误区。
(一)在运用视频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
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成了播放器,学生成了浏览器。”从而忽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师生交流减少,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忽视教师的存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难发挥出来,从而导致师生间感情交流、知识交流减少。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和视频四者的关系,才能正确而有效地发挥视频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在教学中滥用视频。
视频的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增强直观性和感染性,由于本身的快捷、方便、容量大的特点,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一味地、不加选择地大量使用视频。而且在运用时追求视觉享受,使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视频上,而无法专心领会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唯一的收获恐怕就是看了很多的画面,听了很多音频材料,不能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喧宾夺主,忽视其他教学手段的运用,把多媒体辅助手段变成了教学目的。
现代教学方法的根本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把握一个原则:重视多样化,力争最优化。多媒体能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但也存在局限性。因此,要依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分别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综上所述,以多媒体运用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代表了教学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其对教学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发利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采取措施,避免视频使用的误区,使思想政治课永葆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 多媒体 思想品德教学 运用心得
一
人类已经跨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新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破坏,因此对思想政治课越来越没有兴趣。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如果不更新教育理念,不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仍然抱守“一支粉笔、一本书、走上讲台说半天”的教学方式,就既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学生。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这一教学手段,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讲授七年级的第一课《创建新集体》时,为了让学生对集体有个大致了解,我播放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印刷术表演视频,反映中国活字印刷术的“活字阵”,震撼全场,而其难度系数也达到极致。看后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够取得开幕式表演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每个组派出代表阐述观点,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的结论要远胜于老师的讲解。学生通过观看、讨论、总结,对创建集体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二)教师要提出一些新颖的,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积极思考、探求新知。
在讲授七年级第二课中的《享受学习》时,我认为中央十台的科教频道上的很多节目可以用在这一课上,我选取了《探索发现》中的一段视频,叫做《秘境追踪——纳斯卡线条》,设置了这样一些问题:“纳斯卡线条是一个什么样的秘密?”“世界上还有哪些未解的秘密?”“要解决这些世界难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很认真地看视频,思考人类尚未揭开的秘密,增强了挑战难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知道只有更加珍惜受教育的机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才能攀登上科学高峰。
(三)以鲜活的事例感染学生。
真实是创新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因素。真实、鲜活的事例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心灵的体验,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启发性。如教学第四课《走进青春》时,学生很迷惑,什么样的青春才是有意义的?究竟要怎么样度过自己的青春岁月呢?中央新闻频道播出的《焦点访谈》有一期节目,叫《飞扬的青春》,讲述了几位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的事迹,其中有自愿到西部支教的大学生,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科技工作者,有锐意进取的青年企业家。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炽热的感情;青春是生命的源泉在不息地涌流。学生们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年群像,这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帮助他们成长,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起到了指导作用。学生也知道自己肩负历史使命。
(四)由于政治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借助恰当的视频就能很直观地解释清楚。
如八年级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在主要讲述老师和学生有了矛盾和冲突应该如何处理时,都是一些书上的理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选取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毛泽东和老师袁先生之间发生矛盾,然后经历了一系列的磨合,又顺利解决了冲突的故事,使学生既学到师生交往的方法,又体会到伟人的伟大人格,更树立一个尊师的典范。
有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语言形式,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的内容可达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记忆的内容可达25%;利用声光同步设备,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能够记忆的内容可达65%。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视频、音频资料,可增强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能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把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知识点既可以分屏显示,又可以多屏呈现,吸引学生看、听、记,增强视觉和听觉刺激,从而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
二
思想品德教学需要大量信息,能承担这个重要任务的就只有电脑。电脑既能容纳大量的信息,又能形象地反映出来。一堂课所需要的知识点,还有扩充的材料都能有序地排列在多媒体课件当中。上课时配合使用,促使教学节奏紧凑、过程紧凑,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尤其是上复习课,更能把大量的知识点随意呈现出来,方便学生记忆,增强了复习课的效果。多媒体教学确实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要注意一些误区。
(一)在运用视频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
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成了播放器,学生成了浏览器。”从而忽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师生交流减少,这样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忽视教师的存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很难发挥出来,从而导致师生间感情交流、知识交流减少。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和视频四者的关系,才能正确而有效地发挥视频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在教学中滥用视频。
视频的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增强直观性和感染性,由于本身的快捷、方便、容量大的特点,有些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一味地、不加选择地大量使用视频。而且在运用时追求视觉享受,使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视频上,而无法专心领会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唯一的收获恐怕就是看了很多的画面,听了很多音频材料,不能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喧宾夺主,忽视其他教学手段的运用,把多媒体辅助手段变成了教学目的。
现代教学方法的根本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多媒体辅助教学要从实际出发,把握一个原则:重视多样化,力争最优化。多媒体能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但也存在局限性。因此,要依据教材的不同内容,分别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综上所述,以多媒体运用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代表了教学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其对教学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发利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采取措施,避免视频使用的误区,使思想政治课永葆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