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成规则过程中教师有效策略研究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e419444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规则是幼儿园日常教育的常规化教育中的一门隐型课程。而幼儿自主生成规则的教育还是个新课题,教师在幼儿生成规则过程中,如何让他们自己形成良好的规则并自觉遵守,需要教师在与幼儿的交流互动中,转换身份,在观念、思路、行为上寻找教育策略,突破常规的规则教育,形成以幼儿为主体的自主性规则教育。让幼儿的生成规则建立在多种体验中,从体验中获得调控能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为终身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规则;调控能力;品行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6-0028-06
  通过调查幼儿园幼儿规则意识现状发现,大部分幼儿对规则的内容,以及应该怎样执行的认识和理解比较清楚,但对为什么生活环境中必须存在规则,规则有哪些作用以及规则的形式和维护等方面认识模糊。因此,幼儿对教师在一日生活中所涉及的主观性、强制性的生活、活动规则就出现了言行上的不一致,幼儿执行规则的效果就不够理想。经过分析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幼儿没有真正理解规则存在的社会意义,没有体会到规则的制定对自身的现实价值,幼儿就不可能由他律转化为自律,实现行为上的自我控制。
  由此,我们把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转化为幼儿自主生成规则与自我调控能力这个层面的研究中,重点研究教师在幼儿生成规则过程中的有效策略。研究目的是认识生成规则及自我调控能力培养的内涵及价值,促进幼儿深刻理解规则的真正内涵,探求其培养方案的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的教育观深入幼儿主体。师、幼互动中凸显幼儿的主体思想,在幼儿生活、游戏、班级活动中共同探索制定出一套所应遵守的,共同维护、执行及修订的规则。
  一、采用事实与环境对话的策略
  这是一种唤起幼儿环境保护的初步意识的教育,通过观察周围环境,访问不同的机构,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直观体验自然过程。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接触自然,是促进儿童成为环境保护主人的前提条件。如:让幼儿认识能量与水的意义,避免制造多余垃圾的意义,让孩子们直接探讨环保对自身健康的影响,参与分拣垃圾制定保护环境的规则等。
  不同年龄的幼儿兴趣和需要是不同的,只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手段,提供适宜的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实现教育目标。为了使研究更加具体,我们按照年龄班划分了重点,针对小班幼儿对老师依赖性强、自主性弱等特点,我们将日常喝水、就餐、洗手、如厕、入园、离园、上下楼等生活常规作为小班重点,更多采用创设情境、图标提示等简单、形象、具体的形式,让他们知道哪些该做、如何做,如,“小蜜蜂采花蜜”“蝴蝶捉花”等游戏,通过让幼儿扮演蝴蝶、蜜蜂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会等待;在洗手池、小便池旁边贴上小脚印,幼儿踩在脚印上规范地排队等候洗手、入厕,使幼儿从中感悟规则;在中班我们采用了环境的暗示,将教育目标蕴含到环境中,让环境来提示幼儿。如,采用进区卡、挂区牌、美工区一定数量的椅子、娃娃家一定数量的鞋柜等方法,提醒幼儿该区域活动的人数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自己发现游戏中的规则,从而自主选择、主动调节、自觉遵守;在大班更多的是采用集体谈话、共同协商、一起评价等方法,组织幼儿根据某现象和问题,大家一起讨论,教师抓住谈话焦点,给以正面引导,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通过表扬鼓励帮助幼儿巩固完善规则。
  环境是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幼儿园活动中让环境与孩子对话可以有效促进孩子自律的形成。规则的意识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强化和内化,所以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例,在园舍环境建设前后对比:改造前楼道是一色的地胶板,没有任何标识,接孩子时,家长常常一拥而上,把本来就窄的楼梯堵得满满的,接到孩子的家长只有等待,因为根本没有下去的空间,改造后的楼道除了美观和运用园标元素外,更重要是融入了规则,有意识地将楼梯塑胶用亮黄色的线分成红蓝两色,提示大家上下楼梯靠右行,很多孩子和家长发现这一设计,接送孩子时都自觉分成两条上下的路线,红、蓝色道协助幼儿建立了上下楼的规则意识,楼梯上再也没有以往的拥挤。班级门口处设计了一个与门口大小差不多的方格图案,提示大家给门口留下便于别人出入的空间。创设的“交换空间”环境不仅是个促进孩子们行为和思维发展的空间,而且是个给孩子发现规则、制定规则的空间,孩子们在这个主题不断变换的交换环境中收获了给贫困山区伙伴献爱心的感恩和懂得此处物品不可以随便拿走的自律,学会了物与物的交换,哪些东西可以交换,什么方法交换等等。
  其次,从环境布置人手,让孩子参与设计规则标识。每当规则形成后接下来重要的是如何能让大家都遵守规则,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让他们充分参与才会帮助理解,通过不断的操作和提示才能帮助他们记忆,为了帮助幼儿能够记住这些规则,我们让孩子自己参与记录规则内容,就是通过讨论用自己的表达形式记录,并把大家记录的规则内容进行整理,展示在班级便于观察到的位置,这样一来孩子们通过绘画、设计标示等,进一步提高了对此规则的理解,在今后的执行过程中就更加主动,所以一起记录既有提示提醒的作用,同时还起到了相互监督、逐渐完善的作用。
  再有,从物品归纳人手,发现建立规则。在班级物品摆放,常规活动衔接等方面为幼儿创设抬头可见、低头可观的环境。如;提示性环境:进门处贴上了与幼儿商讨出的“进门三件事”帮助幼儿养成人园好习惯。门口还贴有叠衣步骤图,不仅让家长看到教育的细节、教育的内容。同时提醒幼儿按照自我规则做事,生活中逐渐习得好习惯,形成自控力。物品摆放中,吸纳蒙台梭利教学法,为每件物品固定位置及标志,让幼儿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在“娃娃家”和“娃娃餐厅”等区域,贴上孩子们照的整理鞋子、脱鞋以及将鞋子摆放整齐的图片。用“请安静”、“请脱鞋”、“请把鞋子摆好”等提示语,提示幼儿养成应有的规则。
  二、采用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相结合策略
  创设有意义的生活情境,让孩子在体验中体会,形成集体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技能。如穿衣,熟悉使用各种玩具,认识每年的重要事件,掌握家务劳动技能(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熟悉交通规则,学习一些仪器使用(收录机、煎烤箱),对紧急情况作出反应。在家形成家园一致的家规,懂得在一定时间内做自己的事。爱惜别人的物品,整理自己的物品。做客不随便翻拿别人物品。给孩子机会,进行模拟练习。   带孩子们参观消防警察局,跟消防警察们一起学习灭火知识、躲避火灾的常识;建立不放火、不触摸易燃物品的规则意识。参观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到达邮局,又被投递出去的,建立信件是不可以随意拆看的规则。参观警卫队,看军容、军风、军姿,以情景触动幼儿,体会纪律遵守的重要性。
  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家园共育是分不开的。家长是幼儿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日积月累,幼儿通过模仿学到的行为会不断强化巩固。这就要求家长也要从自身做起、言行一致、遵守规则。结合课题研究,我们向家长征集了各自的家规,通过活动发现,很多家庭一直没有意识到家规的意义所以没有家规,有的家庭的家规完全针对孩子一个人,通过相互分享学习,很多家庭意识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义,懂得规则意识的养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成效的,只要我们能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家园合作,并持之以恒,一定能使规则变为幼儿内心的自觉,使规则意识转化为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采用多种体验式活动的教育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划分为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发展”,“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互相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将幼儿生成规则与调控纳入课程,课程考虑整体性,实用性。选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与幼儿息息相关的规则内容,依托游戏活动及幼儿生活实践,帮助幼儿发现行为与规则的冲突点,强调幼儿的主体意识,通过幼儿自主体验,发现规则对自己的意义,体验规则的互惠,形成内在动力,将规则内化为自己的需要,积极开展以幼儿生活、区域、主题教育下的幼儿自主规则的形成与自我调控的教学尝试。
  我们先设计出不同的,有利于科研课题开展的主题,根据主题选择既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接受和感兴趣的内容,师幼围绕规则共同开展自主生成规则的体验式活动课程。
  (一)开展“争做星宝宝”、“国旗下讲话”,“小小值日生”,“节水我知道”,“自助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争做星宝宝”的活动:大家共同讨论评选标准、执行方法,如:入园见到老师我们要说些什么?小朋友之间要如何相处?见到客人要如何打招呼?等等,通过讨论设立“甜甜星”、“美美星”、“暖暖星”等,各班设立夺星栏,教师根据孩子的表现进行小星奖励,每天孩子们将获得的小星亲手贴上。因为是孩子自己讨论结果,对标准非常了解,并且得到大家共同认可。活动成效显著,以前不爱说话的孩子们现在每天见到老师都主动问好,在榜样的作用下,就连小班一些来园哭闹的孩子也有了很大变化,不仅不哭了还能主动问好,通过活动孩子们懂得礼仪,掌握规则,学会了谦让。
  “国旗下的讲话”活动:每周一让幼儿主持升旗仪式,让幼儿讨论、体验生成并建立升旗规则;如:旗手值日表,升旗礼仪,升旗队列。自助餐活动体现在进餐礼仪、节约不浪费、安静进餐、收整物品等方面.幼儿体验建立了自己的进餐规则如:按号取餐具,垃圾入桶,规则强化了幼儿自控力。小记者活动:沙坑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但每次结束后玩沙的工具都会丢得到处都是,尤其是离园时,有家长的陪伴更有些“肆无忌惮”,面对这一现象,大班孩子们选取离园后时间,针对幼儿园的户外玩具要不要收整话题进行专题采访,采访中通过看、问、统计等一系列工作,对行为有了更清晰的判断,交互中学会思考和审视自己的行为。在这样的情境中生成的规则,孩子们没有被动的遵守,没有老师的要求、提醒、督促,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问题,在自主思考、探索中建立规则,所以自觉遵守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采访记录上升到规则意识,生成规则、遵守规则,进而生成了全园的户外玩具如何玩的自主规则。活动让幼儿体会到了主人翁责任意识,同时构建了园所的整体规则。开展值日活动。讨论创建值日规则,用自己的表达形式记录,老师帮助记录并把大家记录的规则内容进行整理,与幼儿一起展示在班级便于观察到的位置。孩子们形成了以绘画为形式的规则标识。提高了对此规则的理解,执行过程中更加主动。一起记录既有提醒的作用,又有相互监督、逐渐完善的作用。六·一“慧心·爱心·开心”为主题的全园游艺活动。教师们和幼儿一起设计游艺展牌,做遵守游戏规则的标识。400多名幼儿带领家长按照规则图活动。大活动体现出秩序井然,物品归位良好的状态。这归功于日常的课题实施,规则意识已潜移默化于每个孩子的心里了。
  (二)开展主题、区域融合式的规则活动
  科研日行于教学,幼儿园教学内容以主题为主,主题、区域活动不仅能发挥幼儿主体地位和思想,而且能关注孩子的自主性发展,能给孩子留下很多自主的空间,孩子们自主地选择材料、选择想做的事情,在这样相对自主的教育中,规则的作用更加凸显,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抓住契机,帮助幼儿发现问题,制定规则解决问题。如:开展的“我健康我快乐”主题活动,生成体现自主规则的幼儿自主运动会活动案例。“救救地球”主题,诞生了体现自主规则的孩子们的环保小剧场案例。“主题奇妙的线”主题,诞生了集体画“鱼”线活动案例。
  区域活动体现幼儿是活动的主人。为了使幼儿感受规则的重要性,教师引导幼儿尝试自己参与制定规则。把幼儿区域活动中的各种行为有意拍摄下来,组织幼儿观看,抛出问题,引发幼儿观察思考。通过视频,孩子观察图画,让幼儿讨论和分析,体验没有规则的混乱。从而激发幼儿建立活动规则。制定活动区域的规则。
  每一次游戏活动并非任意行为,其蕴含着很多内部规则,也包含着许多积极的约束。对于这类规则,我们采取教师与幼儿在活动前,一起讨论的方法,将明显预见到的大的规则框架,事先制定并明确地提出来。例如:活动前的安全事项、外出时路线及行为要求等,我们称之为“前规则”。其次,利用主题活动的步步深入,教师运用教育策略,帮助幼儿发现规则、生成规则、遵守规则。如:在大班环保小剧场主题活动中,为了解决孩子们从一开始的了解环保知识,到自发设计宣传标志,他们设计了禁止吸烟的标志,为了能让更多的人遵守,他们想出把标志送到每个班,并请求张贴;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的宣传,他们决定以环保为主题创作一台节目为大家表演,这一过程涉及到演出内容、如何表演、各种人员的工作等等,随着主题的深入,这么多的事情孩子们需要自己完成,他们要遇到多少问题?他们能解决吗?老师们心里没底,不出所料,问题真的出现了,大家都想当演员,舞台谁想上就上,打闹的、捣乱的还有想演节目的都乱作一团,他们开始讨论,设计了节目单解决乱作一团的舞台;孩子发现表演游戏中由于角色选择有很多不确定性,造成剧目内容因为新成员加入要反复讲解才能进行表演,既影响演出的流畅性又会给大家带来新矛盾,所以,大家设计了剧本,想参加演出的人,必须先看剧本,知道自己的上台顺序、服装、台词才可参加演出,这样的规则解决了想参加和现在已参加演出的所有人的矛盾,自然受到拥护;学会看图标分工合作各负其责整理道具,保证第二次演出的顺利等等,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在不断尝试和修改,除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外,更可贵的是,一系列的规则发现和制定都是大家一起想办法让大家都受益。   幼儿的自主生成规则与调控能力在主题、区域活动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教师教育观、思路、行为给予了孩子们充分的自主,每一个主题、区域活动的开展都围绕规则这个课题逐步深入,久而久之孩子们已经逐渐养成去发现、去制定、去纠正、去修订和遵守的规则意识。
  如:《我健康,我快乐》主题的开展与实施都是以幼儿为主,运动项目的产生、运动会的形成都以他们的思维和创意为主导。教师站在一个参与者的角度,协助并鼓励幼儿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学习用身体动作扮演角色,开展游戏,孩子们围绕运动项目、运动会两方面展开讨论,经过讨论,孩子们认为先要把项目定下来,再分工,确定规则。项目名称和规则以图设计,幼儿推荐选举产生。讨论出工作人员种类有:领队员、发令员、裁判员、道具员、秩序员、记分员、主持人。队列以图表为规则,比赛以分组形式进行。从而产生了彩虹队,蝴蝶队标。整个运动会中,幼儿自设项目,自立游戏规则、玩法,自主安排场地,服务人员管理场地道具的摆放,记分员的责任职责,主持人的工作。将规则渗入主题活动使得幼儿的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获得很大发展,遇到问题矛盾时,能主动思考和协商怎么处理矛盾。其次,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懂得了规则需要利己、利他、利大家。在课题研究中发现,起初我们想让孩子们在建立规则时真正能站到别人角度看问题,觉得这对现在的宝贝有些难,大家并不抱多少希望,甚至很多老师还想再用传统说教方法,让孩子懂得此道理。但是,在一学期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却发现,孩子们为了能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顺利进行,处于积极主动中的他们做到了这点。
  四、采用“不为”而“为之”的教育策略
  教师采取“不为”的策略,即教师不急于把解决问题的“答案”告诉幼儿.多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准许孩子出错,让他们在错误中完善规则。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是多么可贵,长期以来,教师形成了“教”的观念,在以前课题研究中老师懂得需要孩子自己发现,但常常会提前教孩子如何做才对,借助课题研究,主题、区域活动,老师们观念逐渐转变,在幼儿自主规则建立过程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在不断的纠正错误中去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这些规则开始往往会有很多瑕疵,老师还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如:录下当时情景再现于幼儿,图片回放、结果反馈等,帮助幼儿发现问题,这不仅会让幼儿深刻地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用“不为而为”的策略帮助幼儿学会自主建立规则。帮助幼儿的同时自己也获得新思路。
  (一)案例:玩具大混乱
  今天跟孩子们聊天,想玩什么玩具,孩子们纷纷说:我要玩插管,我要玩木块、我要玩小拼插、我要玩雪花片等等,我说:“好,答应你们,看你们如何玩这样的玩具”。我把孩子们搞乱的玩具拿出来给他们,他们看到说:“啊?老师这怎么玩啊,都混一起了。”我说:“平时小朋友们不都是这样玩的嘛?”嘉怡说:“这样玩我的玩具不够”!听到这话,孩子们不吱声了,于是老师说:“是啊,玩具们都分开了,这一个那一个就少了不够玩了,还想不想玩呢?”,孩子们说想,师:“怎么办呢?”孩子们开始说:“把玩具分分吧”,师:“好主意,怎么分?”承祖:“分筐”,师:“你试试,大家看看”。他拿起一个空筐开始捡他想玩的玩具。师:“这方法怎么样?”孩子们说挺好的,师:“哪里好?”承祖抢先说:“我把一样的放一起就多了”。师:“那好,谁还愿意学他做,把一样玩具收到一起。”孩子们纷纷举手,老师给几个孩子做分拣,这时,祖赫说:“老师他们捡得太慢了”,他的话提醒了我,我说:“那怎么快呢?”他又说一起捡吧。我说:“好大家一起捡,怎么捡?”孩子们显得不知所措,我说:“这样,我有个好办法你们试一试,我把你们已经捡了一部分的框放地上,我再帮你们分出几种玩具,我们玩一个送玩具回家的比赛吧,你们分组做好,我把混乱的玩具放到各自组桌上,你们把桌上的玩具分别按框分好,看看哪组最快。”孩子们一听好兴奋!比赛开始,孩子们飞快地忙碌着,很快,一筐筐相同种类的玩具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孩子们都鼓起掌。既而我分别夸奖了各组幼儿,然后说:“真不错,这下你们可以玩到自己想玩的玩具了。你们想想今天玩到这个玩具容易吗?”幼:“不容易,分了半天。”师:“我们能不能想法以后不这么费劲地玩到自己想玩的玩具啊?”幼:“我们以后不乱放了。”师:“有人忘了怎么办?”幼:“告诉他,说他。”师:“你们分玩具时我给你们拍了照,用照片提示那些爱忘的小朋友们可以吗?”幼:“好”。从此班里玩具区就多了数张孩子们分玩具的情景,也成为了提示性规则标志。从此玩具筐的玩具再也没有混乱过。
  (二)反思与收获
  经过研究,教师有意识地将科研与日常活动相结合,幼儿通过点点滴滴的培养,生活规则的建立和遵守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能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知道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愿意动脑筋采取一种大家互利的方法,自主建构规则让教师充分感受到幼儿成为学习主体的意义,采用“不为”而“为之”的策略能促进自我发展空间。课题研究让我们看到规则的建立需要过程,在实践中日积月累,不断巩固,形成习惯,最终才走向社会。这就更需要我们家园共同关注,形成家园一致性的教育观。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辅助家长、幼儿共同长久地把规则落实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在幼儿园发现该遵守的规则,还要发现社会、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则,做文明、守序、有道德感、责任感的小公民。
  (三)研究与实践表明,教师在幼儿生成规则中的指导策略是见成效的,呈现三种变化
  1.教育观念由“主观臆断式”(即师控情景,预设目标控幼儿)转变为“观察、反思式”(反思幼儿行为,以情以景触动幼儿,因材施教式的目标)。教育策略研究促使幼儿、教师呈现出双赢的局面;幼儿通过在日常生活、各种体验式的自主规则的活动中,不仅在观察力、执行力、自控力、等方面有显著进步,而且在语言表达、解决问题、、自我服务、沟通能力、组织分配等能力方面有很大提升,增强了自信心,学会了生活,懂得了感恩,规则带给他们快乐、和睦、激情。他们能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知道要考虑别人的感受,愿意动脑筋采取一种大家互利的方法,让游戏活动开展下去。
  2.教师教育思路由“集中、分散”拓宽为“主题、区域融合体验式”的活动教学。策略体现出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将科研与日常活动相结合,在课题研究中以一日生活为切入点,以主题为载体,以区域为平台,以幼儿为主体,多角度、多维度开展课题研究,为幼儿搭建多姿多彩的体验式活动,鼓励支持幼儿在体验中发现规则,自我调控行为,形成良好的教育活动氛围。
  3.教育行为由“为”调整为“不为而为”的教育。不为而为策略不仅帮助幼儿学会了自主建立规则,体会到自主规则的乐趣。同时也促进教师教育素质与理论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教师协助幼儿自我成长的同时,提升了自我发展的空间,向专业化名师靠近。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对0~1级糖尿病足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纳入60例确诊为糖尿病足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 患者均统一实行常规治疗措施,研究组在
目的探讨在人正常绒毛细胞和绒癌JAR细胞中阴离子交换蛋白2(AE2,Anion Exchanger 2)的表达差异及意义。方法以RT-PCR技术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技术检测人正常绒毛滋养细胞和绒
高增长对民营企业当前的组织和管理流程构成了巨大压力。首先,决策通常高度集中,对中高级管理层的授权有限。企业创始人还在试图不断挑战自己在日常管理上的能力甚至意愿的极限。很多组织方面的能力尚未充分开发或完全缺失,尤其是在公司支持性职能部门。其次,关键职位在当前和未来都面临人才短缺的局面,对继任的安排与规划不足。最后,在业务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还将面临如何维持创始人所建立的公司文化的问题。所有这些
将多个潜在继任者放在重要的岗位上试一试,田忌赛马,能力高低不久就能鉴定出来。但人品的甄别要难得多。如果实行明确的接班计划,对于甄别这个继任者的人品不但没有帮助,反而加剧了其对自己真实人品的掩饰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两千一百余年间,各王朝就像走马灯,其兴也骤,其亡也速。比方说南朝时期,短短169年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和24位帝王,平均每个朝代寿命仅四十余年,每个皇帝在位
摘要:班级是幼儿在园学习、生活乃至成长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班级常规的建立.关系到保教工作能否有质量地进行,关系到幼儿个性品质的养成状况,因此,要建立有序的班级常规,以确保幼儿在园的快乐生活。  关键词:幼儿班级;常规管理;窍门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8-0052-02  班级是幼儿在园学习、生活乃至成长的主要场所。班级管
1.选地选择生态环境和地势适宜,不易发生水灾的地块。土壤结构通透性好,并远离交通干道和厂矿,确保附近无污染源。在栽培区域内选地势较高燥、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土地种植
我国的股市表现和宏观经济面是一致的,基本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走得糟糕是因为经济糟糕,因此,宏观经济基本面决定了股市的走势,而不是新股的开闸决定了股市的走势。对目前股市的走势,市场的认识比较混乱。  目前,中国经济处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困难的时期,这也是为什么周边股市走得强劲,而中国股市却很疲软的原因。这也证明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非常糟糕,重化工业产能严重过剩,与此相伴的是,大气和水土污染非常严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