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公共体育是学生必修课程之一,不论是在增强身体素质方面,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态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教育,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使得公共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据此本文对当前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的育人功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民族地区;公共体育;育人
高校作为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做好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在教学资源配置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减弱了公共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而且学生在时间安排上往往更侧重于文化课程,忽视了公共体育的作用,因此,民族地区就要结合地区民族特色,不断丰富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创新优化教学模式,为公共体育课程育人功能发挥提供良好条件。
1.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育人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
民族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完善,在教学理念上回更侧重于发扬民族特色。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学生必修课之一,在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一般课时安排在140学时左右,每周至少有两到三节。高校公共体育内容丰富,学生可参与的运动项目也很多,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合适的课程,加上教师的引导会大大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在运动中感受到不同项目所具有的特点,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
1.2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
公共体育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1]。在高考阶段,学生更多精力会放在文化课上,很少全身心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进入高校后身心素质有很大差异,而公共体育课程开始可以弥补这一现象,通过公共体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质状况,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定期规律性的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促进心态和性格转变。此外,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对于常见的心理问题也会进行自我调整,对学习、生活都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在体育锻炼中感受身体放松带来的轻松感,也会起到减轻学习压力的作用,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1.3培养体育精神,提高专项技能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学生运动特长,重点培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点突出体育锻炼的各种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能够的专项技能,对于学生的运动差异性,也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拓宽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认知,对于自身优势有清晰了解,并做针对性锻炼,从而提高运动水平。
2.发挥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育人功能交易
2.1切实发挥公共体育育人作用
民族地区的高校要遵循自身办学理念,认识到当前公共体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创造良好条件。除了上述提到了提高身体素质、健全人格等作用,高校管理者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把握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改革现有教学模式,重视素质教育,发现并培养学生的运动优势,并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进一步释放公共体育的育人功能,将体育锻炼意识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2与民族自身传统相融合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培养的另一理念就是发扬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文化。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也可以积极融入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将现代体育理念和传统运动项目相结合,丰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2]。例如:广西壮族的板鞋竞技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将其融入到当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学生在运动中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可以感受民族传统运动的魅力,这对壮族文化传承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还要不断完善教学改革,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和公共体育融合有正确方式,对学生的运动锻炼给予科学指导,更好发挥公共体育的育人作用。
2.3完善基礎设施,丰富体育教学
要保证公共体育教学顺利开展,就必须要对体育基础设施进行健全完善,为各项运动锻炼提供条件。对于高校来说,除了要积极融合民族特色运动项目之外,还要加大财力投入力度,更新体育器材和设备,并对现有的体育场所进行扩建,为各种运动项目提供条件和空间,包括室内和室外。例如:室内体育可以分别建设体操室、器械室、体育馆等等,室外体育有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等,每一种运动项目的场地都要标准安全,保证学生在运动中不存在安全隐患。除此之外,高校还要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创新改革,积极开展新的体育项目,丰富体育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对学生的身心都是极为有利的,需要高校作为重点来抓。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实行在职教育。对于年轻教师要做好培养,通过在职教育提高专业水平,并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3];其次,自我提升。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体育教学中,教师是重要引导者,各种运动要领和技巧都需要教师做好示范引导,如果教师自身掌握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更别说提高学生参与兴趣了;第三,高校要提高体育教师招聘标准,优先选用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同时积极鼓励教师队伍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对现有教学效果进行讨论,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综合性和科学性。
3.总结:
民族地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公共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校管理来说,在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基础上,一方面要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和民族传统运动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更好的发挥公共体育的育人作用,培养更多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利丹.浅析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J].当代人,2018,10(16):56.
[2]李群.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J].体育风尚,2019,12(5):103-103.
[3]阮奎,程巧燕.地方高校公共体育改革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8,3(2):104-108.
(作者单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民族地区;公共体育;育人
高校作为综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做好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在教学资源配置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减弱了公共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而且学生在时间安排上往往更侧重于文化课程,忽视了公共体育的作用,因此,民族地区就要结合地区民族特色,不断丰富公共体育课程内容,创新优化教学模式,为公共体育课程育人功能发挥提供良好条件。
1.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育人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
民族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完善,在教学理念上回更侧重于发扬民族特色。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作为学生必修课之一,在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一般课时安排在140学时左右,每周至少有两到三节。高校公共体育内容丰富,学生可参与的运动项目也很多,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合适的课程,加上教师的引导会大大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度,在运动中感受到不同项目所具有的特点,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
1.2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
公共体育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1]。在高考阶段,学生更多精力会放在文化课上,很少全身心参与到体育锻炼中,进入高校后身心素质有很大差异,而公共体育课程开始可以弥补这一现象,通过公共体育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质状况,进而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定期规律性的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促进心态和性格转变。此外,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对于常见的心理问题也会进行自我调整,对学习、生活都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在体育锻炼中感受身体放松带来的轻松感,也会起到减轻学习压力的作用,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1.3培养体育精神,提高专项技能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学生运动特长,重点培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点突出体育锻炼的各种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能够的专项技能,对于学生的运动差异性,也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拓宽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认知,对于自身优势有清晰了解,并做针对性锻炼,从而提高运动水平。
2.发挥民族地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育人功能交易
2.1切实发挥公共体育育人作用
民族地区的高校要遵循自身办学理念,认识到当前公共体育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创造良好条件。除了上述提到了提高身体素质、健全人格等作用,高校管理者还要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把握时代发展需要,不断创新改革现有教学模式,重视素质教育,发现并培养学生的运动优势,并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进一步释放公共体育的育人功能,将体育锻炼意识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2.2与民族自身传统相融合
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培养的另一理念就是发扬民族特色,传承民族文化。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也可以积极融入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将现代体育理念和传统运动项目相结合,丰富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2]。例如:广西壮族的板鞋竞技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运动项目,将其融入到当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还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学生在运动中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也可以感受民族传统运动的魅力,这对壮族文化传承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对于体育教师来说,还要不断完善教学改革,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对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和公共体育融合有正确方式,对学生的运动锻炼给予科学指导,更好发挥公共体育的育人作用。
2.3完善基礎设施,丰富体育教学
要保证公共体育教学顺利开展,就必须要对体育基础设施进行健全完善,为各项运动锻炼提供条件。对于高校来说,除了要积极融合民族特色运动项目之外,还要加大财力投入力度,更新体育器材和设备,并对现有的体育场所进行扩建,为各种运动项目提供条件和空间,包括室内和室外。例如:室内体育可以分别建设体操室、器械室、体育馆等等,室外体育有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等等,每一种运动项目的场地都要标准安全,保证学生在运动中不存在安全隐患。除此之外,高校还要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创新改革,积极开展新的体育项目,丰富体育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对学生的身心都是极为有利的,需要高校作为重点来抓。
2.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实行在职教育。对于年轻教师要做好培养,通过在职教育提高专业水平,并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3];其次,自我提升。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体育教学中,教师是重要引导者,各种运动要领和技巧都需要教师做好示范引导,如果教师自身掌握不到位,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更别说提高学生参与兴趣了;第三,高校要提高体育教师招聘标准,优先选用专业素养高的教师,同时积极鼓励教师队伍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对现有教学效果进行讨论,提高体育课程教学的综合性和科学性。
3.总结:
民族地区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公共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对于高校管理来说,在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基础上,一方面要改革现有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和民族传统运动相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更好的发挥公共体育的育人作用,培养更多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曹利丹.浅析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J].当代人,2018,10(16):56.
[2]李群.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J].体育风尚,2019,12(5):103-103.
[3]阮奎,程巧燕.地方高校公共体育改革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8,3(2):104-108.
(作者单位: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