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中学教学中,多数教师往往会忽略篇幅短小的文章,认为教学价值小,没有可讲之处,基于此,本文以《错误》为例,结合“短文”的特点,探讨如何“短文长教”,充分挖掘“短文”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短文 短文长教 《错误》
何为“短文”,是指那些篇幅短小的诗歌、寓言、小品文以及中长篇小说节选等。对于这种短文,多数教师通常觉得没什么可讲的,所以在教学中或是让学生课下自学或是围绕文本展开漫无边际的拓展延伸或是蜻蜓点水,一节课教几篇……但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从文本本身发掘教学价值,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其实,短文往往更需要“长”教。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内容和形式不是分割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短小精悍的作品,往往赋有深厚的思想内涵以及精美的行文结构。因此面对短文教学,应该用长文的手段,引领学生深入品味短文中深刻而丰厚的思想与内涵,使学生获得“长”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生命体验的发展。
以郑愁予的《错误》的教学解读为例,探讨如何“短文长教”。《错误》是“浪子诗人”郑愁予的代表作,写于1954年的一首现代诗歌,在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古典意象抒发现代情感,这种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反差与张力,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以“长”的形式展开。
本诗中的主要意象有“江南”、“莲花”、“窗扉”、“归人”、“过客”等,他们都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对象。“江南”无论在古典诗词还是现今都让人觉得美轮美奂,仿佛置身于梦中,令人沉醉而向往,“江南”为这首诗奠定了幻美的基调,让远去的游子有无限低徊伤感。“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跨越千年融于现代诗中,由于时间的距离,给人无限的联想与审美体验的错位,“莲花”作为佛学意象象征着通透纯净,又有诗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代表着女子在审美取向上的意蕴,清净、纯洁;而从文化广域上说,江南此地多产莲花,与地点相呼应。“开落”是指生命的自然状态,从萌发到消敛,是个体存在无法挣脱的宿命。这就表明本首诗不是单纯的情感描述,而是对生命的一种哲思,逻辑的理性思维是现代人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窗扉紧掩”本是中國古代闺怨诗的传统象征,但诗人只是借用闺怨诗中人物的情感,诉说紧闭窗扉的岂止闺中妇人,在现代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心灵之窗也是相互封闭,人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人与人无法靠近、走进彼此的内心。“归人”与“过客”,是一种生存状态的对立面。“对立”一方面代表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另一方面意味着,双方之间不可抗拒的距离。“过客”一方面与前文铺垫的温婉江南和等待的闺中女子,形成背离,另外一方面与传统期待错位,造成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感。现代文学作品,通过隐喻、象征、留白等手法,造成其表现的情感的隐秘性,距离感与作品张力是其诉求之一。由于诗人是在抗战中长大,诗人把他所接触到的中国的苦难和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写进诗中,所以把郑愁予称为“浪子诗人”,但作者直接否定了这种称谓,直言对他影响很深的更多的是侠士精神。“达达的马蹄”饱含了诗人的洒脱,“过客”是侠客们的常态,还赋有一种仗剑出游的豪情。一方面是潇洒的云游,一方面是痴情的无期等待。诗人一改以往传统闺怨诗以女子的口吻写相思,以男子的视角揣测女子的情感变化,显示出对女子的同情与怜悯,而后决绝离开的快意,不羁的侠客与娇美的闺妇由此构成一种矛盾,伤感而美丽。这正是诗人对古代“仁侠精神”的迷恋和神往,是诗人喜爱的情调。
在教学中《错误》以分析诗中意象为基点,充分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采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模式,以“意象”作为本首诗的教学线索来联系全文,达到由“短”变“长”的教学目的。短文长教,不是为了长教而长教,而是因为部分短文有长教的内容,有长教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对短文进行准确为深刻的解读,并结合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深层分析。
参考文献
[1]赵明亮.品“语言”思“意象”况“诗味”——郑愁予《错误》解读[J].鸡西大学学报,2010,10(05):110-111.
[2]余春柯.谈郑愁予《错误》的古典化技法兼论中国文人的乡愁情结[J].写作(上旬刊).2015 (08):43-48.
[3]张晓峰.“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错误》一诗对中国诗词思妇主题的回应[J].名作欣赏,2001(02):28-30.
[4]章浙中,詹启辉.短文长教策略谈[J].语文建设,2009(10):26-28.
[5]王家伦.论"长文短教"与"短文长教"[J].中学语文教学,2008,(11):17-19.
[6]任萍.捕捉课堂生成,短文长教更灵动[J].四川教育,2009,(4):38-39.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短文 短文长教 《错误》
何为“短文”,是指那些篇幅短小的诗歌、寓言、小品文以及中长篇小说节选等。对于这种短文,多数教师通常觉得没什么可讲的,所以在教学中或是让学生课下自学或是围绕文本展开漫无边际的拓展延伸或是蜻蜓点水,一节课教几篇……但这样的教学方法没有从文本本身发掘教学价值,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其实,短文往往更需要“长”教。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内容和形式不是分割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短小精悍的作品,往往赋有深厚的思想内涵以及精美的行文结构。因此面对短文教学,应该用长文的手段,引领学生深入品味短文中深刻而丰厚的思想与内涵,使学生获得“长”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文本解读的能力以及促进学生生命体验的发展。
以郑愁予的《错误》的教学解读为例,探讨如何“短文长教”。《错误》是“浪子诗人”郑愁予的代表作,写于1954年的一首现代诗歌,在诗中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古典意象抒发现代情感,这种古典和现代之间的反差与张力,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以“长”的形式展开。
本诗中的主要意象有“江南”、“莲花”、“窗扉”、“归人”、“过客”等,他们都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文人墨客反复吟咏的对象。“江南”无论在古典诗词还是现今都让人觉得美轮美奂,仿佛置身于梦中,令人沉醉而向往,“江南”为这首诗奠定了幻美的基调,让远去的游子有无限低徊伤感。“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跨越千年融于现代诗中,由于时间的距离,给人无限的联想与审美体验的错位,“莲花”作为佛学意象象征着通透纯净,又有诗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代表着女子在审美取向上的意蕴,清净、纯洁;而从文化广域上说,江南此地多产莲花,与地点相呼应。“开落”是指生命的自然状态,从萌发到消敛,是个体存在无法挣脱的宿命。这就表明本首诗不是单纯的情感描述,而是对生命的一种哲思,逻辑的理性思维是现代人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窗扉紧掩”本是中國古代闺怨诗的传统象征,但诗人只是借用闺怨诗中人物的情感,诉说紧闭窗扉的岂止闺中妇人,在现代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心灵之窗也是相互封闭,人是孤立存在的个体,人与人无法靠近、走进彼此的内心。“归人”与“过客”,是一种生存状态的对立面。“对立”一方面代表着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另一方面意味着,双方之间不可抗拒的距离。“过客”一方面与前文铺垫的温婉江南和等待的闺中女子,形成背离,另外一方面与传统期待错位,造成了读者与文章的距离感。现代文学作品,通过隐喻、象征、留白等手法,造成其表现的情感的隐秘性,距离感与作品张力是其诉求之一。由于诗人是在抗战中长大,诗人把他所接触到的中国的苦难和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写进诗中,所以把郑愁予称为“浪子诗人”,但作者直接否定了这种称谓,直言对他影响很深的更多的是侠士精神。“达达的马蹄”饱含了诗人的洒脱,“过客”是侠客们的常态,还赋有一种仗剑出游的豪情。一方面是潇洒的云游,一方面是痴情的无期等待。诗人一改以往传统闺怨诗以女子的口吻写相思,以男子的视角揣测女子的情感变化,显示出对女子的同情与怜悯,而后决绝离开的快意,不羁的侠客与娇美的闺妇由此构成一种矛盾,伤感而美丽。这正是诗人对古代“仁侠精神”的迷恋和神往,是诗人喜爱的情调。
在教学中《错误》以分析诗中意象为基点,充分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采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模式,以“意象”作为本首诗的教学线索来联系全文,达到由“短”变“长”的教学目的。短文长教,不是为了长教而长教,而是因为部分短文有长教的内容,有长教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对短文进行准确为深刻的解读,并结合一定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深层分析。
参考文献
[1]赵明亮.品“语言”思“意象”况“诗味”——郑愁予《错误》解读[J].鸡西大学学报,2010,10(05):110-111.
[2]余春柯.谈郑愁予《错误》的古典化技法兼论中国文人的乡愁情结[J].写作(上旬刊).2015 (08):43-48.
[3]张晓峰.“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错误》一诗对中国诗词思妇主题的回应[J].名作欣赏,2001(02):28-30.
[4]章浙中,詹启辉.短文长教策略谈[J].语文建设,2009(10):26-28.
[5]王家伦.论"长文短教"与"短文长教"[J].中学语文教学,2008,(11):17-19.
[6]任萍.捕捉课堂生成,短文长教更灵动[J].四川教育,2009,(4):38-39.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