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总量有限,比特币是一个天生就通货紧缩的货币。这种货币如果成为法定意义的货币,必定会带来经济衰退。”相信关注过比特币的人对这样的说法并不陌生。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经常被人问到怎么看待比特币,克鲁格曼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有什么新鲜的?我们有太多的电子支付方式了。事实上,大量的传统货币系统已经是虚拟化的,依托于数字技术而非纸质票据了。但是,比特币与这些电子支付方式并不相同,他并不与法定货币挂钩,他的总供给量是固定的,他对美元的价格是浮动的。事实上,比特币已经构建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本位世界,在比特币体系里货币供给是既定的,与印钞机无关。”
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比特币的美元价格剧烈波动,总体上是狂涨,所以迄今为止投资比特币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但是,这就意味着私人电子加密货币的实验成功了吗?不!在一个成功的货币系统中,我们并不希望看到人们因为大量存有货币而变得富有,而是促进交易和整体社会财富的增加。但是,这并不会发生在比特币的世界里。
在过去的时间里,美元的价格是相对稳定的。尽管在2008-2009年有些通货紧缩,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有些通货膨胀,但是整体来说,消费者价格仅比3年前略高一点点。
这就意味着,如果是以比特币计价,它是暴跌的。比特币已经经历了一个大规模的通货紧缩。因此,人们将有一个强烈的动机去囤积比特币而不是使用他。比特币世界的交易价值是下降的,总产出也会下降。
从这个角度讲,比特币实验告诉了我们货币机制的一些事情,它强化了我们对金本位或者类似金本位的反对。它真切地展现了囤积货币、通货紧缩和衰退的货币本位制。
克鲁格曼这样的经济学大师都认为比特币是通货紧缩的,他说对了吗?这个吸引了全球关注、赚尽了市场热情、承载了远大理想的比特币,居然是天生残缺的?如果真是如此,包括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在内的密码极客们,该如何面对自己多年的努力终将化为泡影?如果真是如此,比特币市场的众多参与者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竟然是场骗局?比特币通货紧缩到底是市场流言还是大师真言呢?
克鲁格曼的结论
通货紧缩是什么呢?有人说,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没错。可这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难道通货紧缩是反通货膨胀吗?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与通货膨胀相比,通货紧缩的研究相当冷门,缺乏经典力作,也没有权威的理论。毕竟,各国通货紧缩发生的次数和对经济的影响程度,都远远低于通货膨胀,政府和学术界对此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和计划经济的历史因素,早期,中国基本没有研究通货紧缩的市场条件。改革开放之后,有了理论发展的空间,但终究难抵早期的滞后,关于通货紧缩的研究很零散,更缺乏原创性的成果。
对于通货紧缩,经济学界给出了相对一致的定义。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罗默、布兰查德、费雪、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大师均在有关的著述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
尽管通货紧缩的定义有着相似的文字表述,但是使用定义来判断某个经济体是否发生了通货紧缩,却没有统一的标准。具体而言,如何准确、科学地设置一般物价水平的衡量指标?范围、权重等怎么确定?持续是指多长时间?下跌是指多大的幅度?现有的经济学研究对这些技术性的问题几乎没有一致的观点。
经济学界对于通货紧缩的分歧,还体现在对其发生机制、经济影响和政策应对等多方面。
凯恩斯认为,通货紧缩是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流动性偏好等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要通过财政赤字提振经济运行效率;克鲁格曼认为,通货紧缩是价格机制强制实现经济均衡的结果。要消除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缺口,要么当前的物价水平下降,减少储蓄,要么降低利率,增加投资。但是,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利率已经没有下调空间了,只有通过物价水平下降实现市场均衡。他主张实行有管理的通货膨胀政策应对通货紧缩。
经济学界对于通货紧缩的巨大分歧,体现了经济实践对理论发展的影响。经济运行中,反复出现并造成危害的是通货膨胀。反观通货紧缩,现实案例却十分有限,还充满了争议。
也许,克鲁格曼对自己的通货紧缩理论有足够的信心,但是,对于经济学界而言,这只是一家之言。也许,在克鲁格曼的眼中,比特币毫无疑问就是通货紧缩的。但是,对于其他人而言,这只是一种观点,并非定理。不论如何,仔细想想,用一个越来越纯理论化的、充满争议的概念,描述一个现实中的、没有先例的新生事物,多少会让人心生疑虑。
克鲁格曼在短文《金色的数字锁链》中明确表态比特币是通货紧缩的。虽然这只是一篇科普性的通俗文章,与其经济学理论的严谨性不可相提并论,其间,克鲁格曼做了多少研究和思考,也未可知。但是,这无异于在平静的湖面丢下一粒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比特币真的天生通货紧缩吗?
保姆券的思路
这个问题单从学术定义上讨论的话,也许过于抽象,我们不妨看看一个小故事。1977年,克鲁格曼发表了题为《货币理论和大国会山托儿合作社危机》的经济学论文,描述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Sweeney夫妇参加了一个托儿所(babysitting co-op)。托儿所的客户是150对在美国国会山上班的人。华盛顿特区总是有着灯红酒绿的社交生活,夫妇们也时不时想享受一下两人世界,不能照顾自己的子女。于是这些在美国政治中心工作的聪明人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参加托儿所的成员内部发行一种‘保姆券’,每张券对应一小时照看孩子的服务。外出的家长把孩子交付他人照顾后,必须支付保姆券,按对方照顾自己孩子的小时数支付相应张数的保姆券。保姆券发行数量是一定的,成员们可以通过在闲暇时间帮别人照顾小孩来赚取额外的保姆券,以备不时之需。
“这貌似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制度,但是实际上,它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几乎陷入崩溃。首先,当下闲暇时间比较多的夫妇开始利用这些时间努力为他人照顾小孩,多囤积一些保姆券,以便以后能更灵活地利用时间。由于保姆券的发行数量一定,有人开始囤积保姆券。那些保姆券减少的人也开始慌了,恐怕今后要外出,没人照看小孩,于是减少了外出的次数,也开始努力照看别人的小孩来赚富余的保姆券。突然间,在没有新加入成员和没有新宝宝诞生的情况下,流通的保姆券越来越少了,流通券减少的结果就是保姆服务也越来越少。” 克鲁格曼当初讲述这个故事的背景和假设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今天看起来,故事里描述的保姆券与比特币竟然惊人的相似,仿佛这个故事是专门为比特币而写的一样。因为这个故事,比特币也被戴上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帽子。事实是这样吗?
市场均衡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总会等于边际成本。故事中,闲暇时间作为商品,总是存在一个市场价格。人们只要支付的价格高于闲暇时间的边际成本,就可以购买对方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如果1小时闲暇的边际成本等于1张保姆券的话,需要保姆服务的人只要支付多于1张的保姆券,就可以购买对方1小时的闲暇。反过来,这个支付了多于1张保姆券的人,为别人照顾1小时孩子时,也可以获得相应数量的保姆券报酬。这样一来,故事中囤积保姆券的情况并不会发生。
我们怎么知道到底需要支付几张保姆券呢?事实上,这个问题根本不用操心,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会自然地解决这个问题。如同张五常在《蜜蜂的神话》中描述的一样:养蜂人的蜜蜂来到苹果园采蜜,养蜂人得到了蜂蜜,但由于蜜蜂传花授粉,苹果园的主人收获了更多的苹果。这种交易下,养蜂人和苹果园主人都获益了,谁该付谁钱呢?付多少钱呢?这个问题最终是由市场解决的。
当然,不排除有人就是坚信保姆券一定会被囤积。好吧,假设真的出现了囤积的情况,市场上流通的保姆券减少了,为了使得保姆服务能够继续,人们会将1张保姆券的服务进行分解。
比如,原来1张保姆券只能支付1小时的服务,现在可以支付2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服务,如果只需要1小时的服务,支付半张或者更小份额的保姆券就可以了。我们甚至可以想象最极端的情况,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市场上只剩下1张保姆券,其他的保姆券都被烧毁了,分解保姆券的方法还是能够支撑保姆市场的正常运行,变化的只是记账单位而已。或者,我们跳出分解保姆券的思路,借鉴历史上英格兰银行发行银行券的做法,以市场上最后1张保姆券为储备,发行衍生保姆券,一样可以为保姆市场提供流动性。
相比于保姆券,比特币在应对记账单位变化的方面更有优势。即使在现有的数据结构下,比特币已能够分解到小数点后8位,这为规避传闻中的“通货紧缩”至少提供了10的8次方倍的对冲。即使比特币体系的技术设计上,封死了2100万的上限,不可更改,在它发展成熟的未来,也能发展出市场信用,也会有准备金制度,自然也会有流动性调节机制。这样的货币如何能称之为“天生通货紧缩”?
克鲁格曼错了
比特币的产生基于工作量证明机制,并且总量有限,与黄金非常相似。克鲁格曼对比特币的评论中,除了通货紧缩的表态外,也认为比特币体系类似金本位制,还认为比特币的通货紧缩会引发经济衰退。
从理论意义上讨论比特币的通货紧缩问题,历史数据也很有限,前文的论证仅是理论的、逻辑的。有意思的是,依照克鲁格曼的说法,比特币的现实问题可以还原为“金本位制下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金本位制下必然出现通货紧缩吗?
尽管黄金自古以来就具有货币功能,但金本位制法律意义的诞生标志是1819年,英国国会颁布《恢复条令》(Resumption Act)。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经济强国,成为了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19世纪末,德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纷纷采用了金本位制。1879年,美国宣布内战时发行的“绿背纸币”(Greenbacks)盯住黄金,建立了法律意义上的金本位制。金本位制一直运行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有关数据:伴随着金本位制的建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浪潮交替出现。大致来看,1820年-1840年是通货紧缩的;1840年-1870年,加州和澳洲发掘了新的金矿,出现了通货膨胀;1873年-1896年,每年通货紧缩约2%;1897年-1913年,南非和阿拉斯加发掘了新的金矿,出现每年约2%的通货膨胀。
这些数据,恐怕会让多数人觉得不可思议。印象中,教科书里的金本位制简直就是通货紧缩的代名词,从运行到崩溃,无处不紧缩。原来,金本位制下不仅有通货紧缩,还有通货膨胀呢!
金本位制下,具体到出现通货紧缩的两个历史时期:1837年-1843年,英国的价格下跌了2.1%,GDP下降了2.6%,美国价格下跌了5.6%,但GDP上涨了3.9%;1873年-1896年,虽然年通缩率2%,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跨大陆间的铁路网络广泛建立,年均GDP增长率约2%-3%。
即使接受过经济学教育的大多数人,要准确地区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经济含义,尚且不那么容易,甚至可能将两者混同起来,以为指的是同一种经济现象。国内学术界,甚至还有专家学者认为,经济衰退是通货紧缩的必要条件,持有这类观点的论文为数不少。不知此时此刻,历史的数据是否能够让他们重新思考:通货紧缩也许并非必然伴随着经济衰退?
有经济学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Milton Friedman曾有段论述:“从1879年到1896年美国的商品价格平均每年下降3%,从1896年到1914年又每年上升3%,在这两个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并无任何不同。因此,很清楚,通货紧缩并不意味着经济衰退。”Gerald Gunderson在《美国经济史新编》中写道:“从1865年到1895年的30年间,美国经济生活中物价下降是正常现象。但今天看来令人非常吃惊,因为我们常常将物价下降同经济不景气联系起来。自然,在这段时期物价曾出现周期性下降,但物价下降趋势却一直贯穿于繁荣时期,通货紧缩成了一种基本倾向,经济繁荣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效果看来对它不起作用,一切情况都照常进行。”
有趣的是,金本位制解体之后,中心化的信用货币体系下,通货紧缩的确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29年-1933年蔓延主要发达国家的大萧条。其间,美国通缩率为6.8%,实际产出下降7.6%;加拿大通缩率为6.2%,实际产出下降8.4%;德国通缩率为5.7%,实际产出下降2.7%;英国通缩率为3.8%,实际产出下降1.0%;法国通缩率为4.4%,实际产出下降2.2%。 有关大萧条时期通货紧缩的研究成果很多,多数经济学家质疑美联储的政策失误引发了这场危机。2002年,时任美联储行长的Bernanke在Friedman诞辰90周年庆祝会上曾有一段发言:“我想对Milton(Milton Friedman)和Anna(Anna Schwartz)说:‘关于大萧条,你们是对的,是我们造成的。非常抱歉。但是,还要感谢你们,因为我们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相比于金本位制下“超脱的”中央银行,信用货币体系下,中央银行的影响力要大很多。1926年开始的华尔街牛市行情引起了美联储的担心,1928年,美联储着手收紧流动性以遏制股市泡沫。当银行出现倒闭时,美联储没有及时注入流动性稳定市场信心,引发市场恐慌。银行为应对挤兑,纷纷增加准备金,货币的乘数效应大大缩减,加剧了市场流动性紧张,银行危机演变成空前的经济危机。
看到这里,一个问题呼之欲出:中心化的经济体一定比去中心化的经济体运行得好吗?
在美国,曾有学者就此问题调查过40名学术界卓有声望的经济学家的看法: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相信在美联储的管理下,经济运行的情况要好于美联储诞生前的金本位制下。他们还认为对于一个大型的经济体,金本位制就是一个灾难。但是,有些经济学家从历史中寻找佐证,结论与之正好相反。Romer曾断言,美联储管理下的经济稳定向好只不过是虚构数据的假象。他比较了美联储成立(1913年)前后的工业产出,发现美联储成立前(1884年-1913年)经济恢复的速度较快。
有学者做了更全面的研究:将时间点提前到1792年(事实上的金本位制在美国出现),比较了金本位制和美联储管理下的经济运行状况。结果发现,在美联储的管理下,通货膨胀持续增长,1914年-1945年为2%,1946年-1984年为4%,1985年-2010年为3%,但GDP增长率的平均水平几乎没有变化。相比之下,金本位制下,黄金的供给和需求能根据市场力量自动调节,有助于保持物价稳定。还有资料显示,当时的交易中,人们普遍青睐长期的合同,还有企业发行1000年后到期的债券。这在通货膨胀的经济世界里,简直难以想象。可见,美联储管理货币供应量和经济运行的水平也许并不如想象的那般高超。
比特币通缩的流言不知还会持续多久。但是,对于比特币的任何判断,都不能忽视它还处于试验阶段的事实。如同对待一个新生婴儿一般,但是他(她)却代表着未来和希望。比特币现阶段也许有不少问题,遭受非议也不奇怪。只是对它不要苛责,保持开放的态度和独立的思考就好。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经常被人问到怎么看待比特币,克鲁格曼的第一个反应是:“这有什么新鲜的?我们有太多的电子支付方式了。事实上,大量的传统货币系统已经是虚拟化的,依托于数字技术而非纸质票据了。但是,比特币与这些电子支付方式并不相同,他并不与法定货币挂钩,他的总供给量是固定的,他对美元的价格是浮动的。事实上,比特币已经构建了属于自己的黄金本位世界,在比特币体系里货币供给是既定的,与印钞机无关。”
所以,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比特币的美元价格剧烈波动,总体上是狂涨,所以迄今为止投资比特币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但是,这就意味着私人电子加密货币的实验成功了吗?不!在一个成功的货币系统中,我们并不希望看到人们因为大量存有货币而变得富有,而是促进交易和整体社会财富的增加。但是,这并不会发生在比特币的世界里。
在过去的时间里,美元的价格是相对稳定的。尽管在2008-2009年有些通货紧缩,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时候有些通货膨胀,但是整体来说,消费者价格仅比3年前略高一点点。
这就意味着,如果是以比特币计价,它是暴跌的。比特币已经经历了一个大规模的通货紧缩。因此,人们将有一个强烈的动机去囤积比特币而不是使用他。比特币世界的交易价值是下降的,总产出也会下降。
从这个角度讲,比特币实验告诉了我们货币机制的一些事情,它强化了我们对金本位或者类似金本位的反对。它真切地展现了囤积货币、通货紧缩和衰退的货币本位制。
克鲁格曼这样的经济学大师都认为比特币是通货紧缩的,他说对了吗?这个吸引了全球关注、赚尽了市场热情、承载了远大理想的比特币,居然是天生残缺的?如果真是如此,包括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在内的密码极客们,该如何面对自己多年的努力终将化为泡影?如果真是如此,比特币市场的众多参与者们,该如何面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竟然是场骗局?比特币通货紧缩到底是市场流言还是大师真言呢?
克鲁格曼的结论
通货紧缩是什么呢?有人说,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应的概念。没错。可这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难道通货紧缩是反通货膨胀吗?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与通货膨胀相比,通货紧缩的研究相当冷门,缺乏经典力作,也没有权威的理论。毕竟,各国通货紧缩发生的次数和对经济的影响程度,都远远低于通货膨胀,政府和学术界对此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和计划经济的历史因素,早期,中国基本没有研究通货紧缩的市场条件。改革开放之后,有了理论发展的空间,但终究难抵早期的滞后,关于通货紧缩的研究很零散,更缺乏原创性的成果。
对于通货紧缩,经济学界给出了相对一致的定义。萨缪尔森、斯蒂格利茨、罗默、布兰查德、费雪、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大师均在有关的著述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通货紧缩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
尽管通货紧缩的定义有着相似的文字表述,但是使用定义来判断某个经济体是否发生了通货紧缩,却没有统一的标准。具体而言,如何准确、科学地设置一般物价水平的衡量指标?范围、权重等怎么确定?持续是指多长时间?下跌是指多大的幅度?现有的经济学研究对这些技术性的问题几乎没有一致的观点。
经济学界对于通货紧缩的分歧,还体现在对其发生机制、经济影响和政策应对等多方面。
凯恩斯认为,通货紧缩是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流动性偏好等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果,要通过财政赤字提振经济运行效率;克鲁格曼认为,通货紧缩是价格机制强制实现经济均衡的结果。要消除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缺口,要么当前的物价水平下降,减少储蓄,要么降低利率,增加投资。但是,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利率已经没有下调空间了,只有通过物价水平下降实现市场均衡。他主张实行有管理的通货膨胀政策应对通货紧缩。
经济学界对于通货紧缩的巨大分歧,体现了经济实践对理论发展的影响。经济运行中,反复出现并造成危害的是通货膨胀。反观通货紧缩,现实案例却十分有限,还充满了争议。
也许,克鲁格曼对自己的通货紧缩理论有足够的信心,但是,对于经济学界而言,这只是一家之言。也许,在克鲁格曼的眼中,比特币毫无疑问就是通货紧缩的。但是,对于其他人而言,这只是一种观点,并非定理。不论如何,仔细想想,用一个越来越纯理论化的、充满争议的概念,描述一个现实中的、没有先例的新生事物,多少会让人心生疑虑。
克鲁格曼在短文《金色的数字锁链》中明确表态比特币是通货紧缩的。虽然这只是一篇科普性的通俗文章,与其经济学理论的严谨性不可相提并论,其间,克鲁格曼做了多少研究和思考,也未可知。但是,这无异于在平静的湖面丢下一粒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比特币真的天生通货紧缩吗?
保姆券的思路
这个问题单从学术定义上讨论的话,也许过于抽象,我们不妨看看一个小故事。1977年,克鲁格曼发表了题为《货币理论和大国会山托儿合作社危机》的经济学论文,描述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Sweeney夫妇参加了一个托儿所(babysitting co-op)。托儿所的客户是150对在美国国会山上班的人。华盛顿特区总是有着灯红酒绿的社交生活,夫妇们也时不时想享受一下两人世界,不能照顾自己的子女。于是这些在美国政治中心工作的聪明人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参加托儿所的成员内部发行一种‘保姆券’,每张券对应一小时照看孩子的服务。外出的家长把孩子交付他人照顾后,必须支付保姆券,按对方照顾自己孩子的小时数支付相应张数的保姆券。保姆券发行数量是一定的,成员们可以通过在闲暇时间帮别人照顾小孩来赚取额外的保姆券,以备不时之需。
“这貌似是一个万无一失的制度,但是实际上,它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几乎陷入崩溃。首先,当下闲暇时间比较多的夫妇开始利用这些时间努力为他人照顾小孩,多囤积一些保姆券,以便以后能更灵活地利用时间。由于保姆券的发行数量一定,有人开始囤积保姆券。那些保姆券减少的人也开始慌了,恐怕今后要外出,没人照看小孩,于是减少了外出的次数,也开始努力照看别人的小孩来赚富余的保姆券。突然间,在没有新加入成员和没有新宝宝诞生的情况下,流通的保姆券越来越少了,流通券减少的结果就是保姆服务也越来越少。” 克鲁格曼当初讲述这个故事的背景和假设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今天看起来,故事里描述的保姆券与比特币竟然惊人的相似,仿佛这个故事是专门为比特币而写的一样。因为这个故事,比特币也被戴上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帽子。事实是这样吗?
市场均衡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总会等于边际成本。故事中,闲暇时间作为商品,总是存在一个市场价格。人们只要支付的价格高于闲暇时间的边际成本,就可以购买对方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如果1小时闲暇的边际成本等于1张保姆券的话,需要保姆服务的人只要支付多于1张的保姆券,就可以购买对方1小时的闲暇。反过来,这个支付了多于1张保姆券的人,为别人照顾1小时孩子时,也可以获得相应数量的保姆券报酬。这样一来,故事中囤积保姆券的情况并不会发生。
我们怎么知道到底需要支付几张保姆券呢?事实上,这个问题根本不用操心,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会自然地解决这个问题。如同张五常在《蜜蜂的神话》中描述的一样:养蜂人的蜜蜂来到苹果园采蜜,养蜂人得到了蜂蜜,但由于蜜蜂传花授粉,苹果园的主人收获了更多的苹果。这种交易下,养蜂人和苹果园主人都获益了,谁该付谁钱呢?付多少钱呢?这个问题最终是由市场解决的。
当然,不排除有人就是坚信保姆券一定会被囤积。好吧,假设真的出现了囤积的情况,市场上流通的保姆券减少了,为了使得保姆服务能够继续,人们会将1张保姆券的服务进行分解。
比如,原来1张保姆券只能支付1小时的服务,现在可以支付2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服务,如果只需要1小时的服务,支付半张或者更小份额的保姆券就可以了。我们甚至可以想象最极端的情况,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市场上只剩下1张保姆券,其他的保姆券都被烧毁了,分解保姆券的方法还是能够支撑保姆市场的正常运行,变化的只是记账单位而已。或者,我们跳出分解保姆券的思路,借鉴历史上英格兰银行发行银行券的做法,以市场上最后1张保姆券为储备,发行衍生保姆券,一样可以为保姆市场提供流动性。
相比于保姆券,比特币在应对记账单位变化的方面更有优势。即使在现有的数据结构下,比特币已能够分解到小数点后8位,这为规避传闻中的“通货紧缩”至少提供了10的8次方倍的对冲。即使比特币体系的技术设计上,封死了2100万的上限,不可更改,在它发展成熟的未来,也能发展出市场信用,也会有准备金制度,自然也会有流动性调节机制。这样的货币如何能称之为“天生通货紧缩”?
克鲁格曼错了
比特币的产生基于工作量证明机制,并且总量有限,与黄金非常相似。克鲁格曼对比特币的评论中,除了通货紧缩的表态外,也认为比特币体系类似金本位制,还认为比特币的通货紧缩会引发经济衰退。
从理论意义上讨论比特币的通货紧缩问题,历史数据也很有限,前文的论证仅是理论的、逻辑的。有意思的是,依照克鲁格曼的说法,比特币的现实问题可以还原为“金本位制下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金本位制下必然出现通货紧缩吗?
尽管黄金自古以来就具有货币功能,但金本位制法律意义的诞生标志是1819年,英国国会颁布《恢复条令》(Resumption Act)。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经济强国,成为了各国争相效仿的对象。19世纪末,德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纷纷采用了金本位制。1879年,美国宣布内战时发行的“绿背纸币”(Greenbacks)盯住黄金,建立了法律意义上的金本位制。金本位制一直运行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有关数据:伴随着金本位制的建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浪潮交替出现。大致来看,1820年-1840年是通货紧缩的;1840年-1870年,加州和澳洲发掘了新的金矿,出现了通货膨胀;1873年-1896年,每年通货紧缩约2%;1897年-1913年,南非和阿拉斯加发掘了新的金矿,出现每年约2%的通货膨胀。
这些数据,恐怕会让多数人觉得不可思议。印象中,教科书里的金本位制简直就是通货紧缩的代名词,从运行到崩溃,无处不紧缩。原来,金本位制下不仅有通货紧缩,还有通货膨胀呢!
金本位制下,具体到出现通货紧缩的两个历史时期:1837年-1843年,英国的价格下跌了2.1%,GDP下降了2.6%,美国价格下跌了5.6%,但GDP上涨了3.9%;1873年-1896年,虽然年通缩率2%,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跨大陆间的铁路网络广泛建立,年均GDP增长率约2%-3%。
即使接受过经济学教育的大多数人,要准确地区分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经济含义,尚且不那么容易,甚至可能将两者混同起来,以为指的是同一种经济现象。国内学术界,甚至还有专家学者认为,经济衰退是通货紧缩的必要条件,持有这类观点的论文为数不少。不知此时此刻,历史的数据是否能够让他们重新思考:通货紧缩也许并非必然伴随着经济衰退?
有经济学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Milton Friedman曾有段论述:“从1879年到1896年美国的商品价格平均每年下降3%,从1896年到1914年又每年上升3%,在这两个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并无任何不同。因此,很清楚,通货紧缩并不意味着经济衰退。”Gerald Gunderson在《美国经济史新编》中写道:“从1865年到1895年的30年间,美国经济生活中物价下降是正常现象。但今天看来令人非常吃惊,因为我们常常将物价下降同经济不景气联系起来。自然,在这段时期物价曾出现周期性下降,但物价下降趋势却一直贯穿于繁荣时期,通货紧缩成了一种基本倾向,经济繁荣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效果看来对它不起作用,一切情况都照常进行。”
有趣的是,金本位制解体之后,中心化的信用货币体系下,通货紧缩的确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29年-1933年蔓延主要发达国家的大萧条。其间,美国通缩率为6.8%,实际产出下降7.6%;加拿大通缩率为6.2%,实际产出下降8.4%;德国通缩率为5.7%,实际产出下降2.7%;英国通缩率为3.8%,实际产出下降1.0%;法国通缩率为4.4%,实际产出下降2.2%。 有关大萧条时期通货紧缩的研究成果很多,多数经济学家质疑美联储的政策失误引发了这场危机。2002年,时任美联储行长的Bernanke在Friedman诞辰90周年庆祝会上曾有一段发言:“我想对Milton(Milton Friedman)和Anna(Anna Schwartz)说:‘关于大萧条,你们是对的,是我们造成的。非常抱歉。但是,还要感谢你们,因为我们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相比于金本位制下“超脱的”中央银行,信用货币体系下,中央银行的影响力要大很多。1926年开始的华尔街牛市行情引起了美联储的担心,1928年,美联储着手收紧流动性以遏制股市泡沫。当银行出现倒闭时,美联储没有及时注入流动性稳定市场信心,引发市场恐慌。银行为应对挤兑,纷纷增加准备金,货币的乘数效应大大缩减,加剧了市场流动性紧张,银行危机演变成空前的经济危机。
看到这里,一个问题呼之欲出:中心化的经济体一定比去中心化的经济体运行得好吗?
在美国,曾有学者就此问题调查过40名学术界卓有声望的经济学家的看法: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相信在美联储的管理下,经济运行的情况要好于美联储诞生前的金本位制下。他们还认为对于一个大型的经济体,金本位制就是一个灾难。但是,有些经济学家从历史中寻找佐证,结论与之正好相反。Romer曾断言,美联储管理下的经济稳定向好只不过是虚构数据的假象。他比较了美联储成立(1913年)前后的工业产出,发现美联储成立前(1884年-1913年)经济恢复的速度较快。
有学者做了更全面的研究:将时间点提前到1792年(事实上的金本位制在美国出现),比较了金本位制和美联储管理下的经济运行状况。结果发现,在美联储的管理下,通货膨胀持续增长,1914年-1945年为2%,1946年-1984年为4%,1985年-2010年为3%,但GDP增长率的平均水平几乎没有变化。相比之下,金本位制下,黄金的供给和需求能根据市场力量自动调节,有助于保持物价稳定。还有资料显示,当时的交易中,人们普遍青睐长期的合同,还有企业发行1000年后到期的债券。这在通货膨胀的经济世界里,简直难以想象。可见,美联储管理货币供应量和经济运行的水平也许并不如想象的那般高超。
比特币通缩的流言不知还会持续多久。但是,对于比特币的任何判断,都不能忽视它还处于试验阶段的事实。如同对待一个新生婴儿一般,但是他(她)却代表着未来和希望。比特币现阶段也许有不少问题,遭受非议也不奇怪。只是对它不要苛责,保持开放的态度和独立的思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