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作坊模式因其成员体验深刻、互动性强等特点被广泛运用。当前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培养模式单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岗位流动性大等问题。辅导员工作坊模式的引入能够为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搭建有效平台,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并且有助于建立孵化机制,加强学生工作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建立辅导员工作坊要完善相关组织结构,根据院校实际情况设计工作坊内容,采取措施保障其有效运行。
关键词:工作坊;辅导员;队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2-0016-02
一、工作坊模式的内涵
“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于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是一种通过公众参与、凝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工作坊能够为各种不同立场和背景的成员提供思考、探讨、交流的平台和载体,目前,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通过工作坊模式进行实践培训,对参与者来说参与性强、体验深刻、互动丰富、获得感强,引用到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中是一种全新地探索和实践。已有实践证明,辅导员工作坊模式旨在通过设计模块化的学生工作专题为辅导员创建提升业务能力、凝练工作经验、孵化科研项目及探索发展方向的平台,从而促进辅导员全面成长。
二、将工作坊模式运用到辅导员队伍培养工作的必要性
1.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1)辅导员队伍培养模式单一,培训获得感低。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当前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大多数通过阶段式的专题培训、时政理论学习、短期项目培训等途径,培训时间不定期,一学期集中培训1—2次,每次培训时间为0.5—1.5个工作日。从培训内容来看,基础理论内容多,较少或者几乎不涉及实际操作训练,鲜少对辅导员工作中集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针对性指导,显然这种群集式的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常规的培训模式较为单一,一般为主讲者一个人讲述,基本全程“独唱主角”,辅导员共同讨论机会少,融入感低,辅导员之间交流较少,无法真正提高辅导员的参与度和获得感。(2)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从辅导员入口来看,成都中医药大学一半以上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为医药类专业,而且辅导员在后续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大多选择从事自身专业的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甚少,专业性不强,对育人工作的规律总结和把握不够,职业认同感低。辅导员工作缺乏创新,大多时候采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缺少灵活性,对实践经验的凝练比较欠缺。与综合院校相比,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整体较低。(3)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职业归属感低。从学校整体来看,对辅导员队伍往往使用多、培养少,要求多、关心少,加之辅导员日常工作头绪繁多,工作任务繁重,不少辅导员把本岗位当作是“跳板”,能够留任辅导员五年以上的较少,能够持续从事辅导员工作十年以上的更少,不少优秀辅导员工作满五年转岗现象较为明显,队伍流动性大,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较低。
2.辅导员工作坊在辅导员队伍培养中的优势。(1)为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创建有效的平台和载体。制度化和周期性的辅导员工作坊一般采用小组活动、人人参与讨论发言的方式,有助于辅导员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持续和巩固,提高辅导员参与感,保持辅导员队伍的开放性和交流性,为辅导员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和载体。对于辅导员综合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具有较好的锻炼价值。对同一问题的深度讨论中,不同背景和视角的成员反馈和启发不同,有利于辅导员优势互补,形成新的视角,有的放矢处理好同类问题,从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效能感。(2)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整体专业化水平。辅导员工作坊的组建考虑了成员的工作经验、专业背景、承担工作内容、职业兴趣和发展意向等因素,这样形成的小团体更有助于新老辅导员之间的互相学习、有助于工作经验的凝练和传承以及辅导员“传帮带”的顺利推进,从而提升整体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同时有助于辅导员沟通情感,提升辅导员队伍凝聚力。(3)建立孵化机制的有效路径,加强学生工作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辅导员工作坊的实施有助于由点到面解决学生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对学生成长中共同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职业选择、人际交往、综合素质等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和不断研究,有助于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育人工作的规律,形成集体智慧或理论成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研究成果,再根据实际运用到工作中,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三、辅导员工作坊的设计与实践探索
1.完善组织结构。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生处可下设辅导员队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学生处领导担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学生处指定负责老师担任主任、各学院学生科长担任执行主任,学校全体辅导员为成员。在学生处和学院双重管理下,辅导员可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兴趣能力和专项工作申报参与某一项或多项不同主题的辅导员工作坊。
2.合理设计内容。根据本校学生工作模块,从全校范围内整合辅导员资源,打破院系界限,组建全校、甚至跨校工作坊。如,根据我校学生工作实际需求设置辅导员业务能力提升工作坊、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坊、学生党员成长工作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坊、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坊、先进班集体建设与管理工作坊、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坊、毕业生面试指导工作坊、学生应急事件处理工作坊、学生人际交往提升工作坊、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坊等不同主题的工作坊。
3.保障有效运行。为保障运行,提前编订《成都中医药大学辅导员工作坊指南》,明确工作坊的目标、工作内容、考核方式以及激励机制。规定每一工作坊成员不能超过20人,学生处可选定1—2名团队召集人或工作坊负责人,每期工作坊选2—3名点评专家,专家可由相关领导、经验丰富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资深辅导员、全国优秀辅导员、教育行业领军人物等担任。根据运行情况逐步成立指导专家库,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
每个工作坊按照“案例陈述—头脑风暴—专家点评—总结反馈”的机制运行,由一名主讲人通过情境模拟或再现学生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其余成员采用巴林特小组操作办法,参与者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发言,陈述个人见解,从不同角度畅谈解决思路、问题关键点,从而有助于形成一类问题的最佳解决路径和工作方案。每个工作坊要有固定的活动流程和严格的活动规则,保证每一次工作坊问题聚焦且高效。
4.加强激励考核,形成培养体系综合体。鼓励辅导员通过工作坊的研讨提炼工作经验、思考工作问题、凝练工作方法,积极申报校级、省厅级、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科研项目等,学生处或学院对辅导员工作坊孵化的科研成果进行经费支持和专项奖励。激励辅导员积极推广工作经验,根据工作坊内容出版学习刊物、为学校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借鉴,通过辅导员工作坊酝酿专题讲座,形成学生工作决策的智囊团,如通过辅导员主题班会工作坊提炼发行《优秀主题班会案例集》、组建主题班会讲师团,促进资源共享,帮助新手型辅导员成长。
鼓励有能力的优秀辅导员建立辅导员工作室。依托工作室为载体整合辅导员队伍中的优势力量,为辅导员搭建更优质长效的信息资源交流互动平台,切实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通过科研成果孵化、组建讲师团、成立辅导员工作室等途徑,形成立体多维的辅导员培养机制综合体,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培养的全新实践。
参考文献:
[1]高亚兵,周丽华.巴林特小组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坊的应用[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5):108-111.
关键词:工作坊;辅导员;队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52-0016-02
一、工作坊模式的内涵
“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于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是一种通过公众参与、凝结智慧共同解决问题的重要方式。工作坊能够为各种不同立场和背景的成员提供思考、探讨、交流的平台和载体,目前,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通过工作坊模式进行实践培训,对参与者来说参与性强、体验深刻、互动丰富、获得感强,引用到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中是一种全新地探索和实践。已有实践证明,辅导员工作坊模式旨在通过设计模块化的学生工作专题为辅导员创建提升业务能力、凝练工作经验、孵化科研项目及探索发展方向的平台,从而促进辅导员全面成长。
二、将工作坊模式运用到辅导员队伍培养工作的必要性
1.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1)辅导员队伍培养模式单一,培训获得感低。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当前对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大多数通过阶段式的专题培训、时政理论学习、短期项目培训等途径,培训时间不定期,一学期集中培训1—2次,每次培训时间为0.5—1.5个工作日。从培训内容来看,基础理论内容多,较少或者几乎不涉及实际操作训练,鲜少对辅导员工作中集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和针对性指导,显然这种群集式的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种常规的培训模式较为单一,一般为主讲者一个人讲述,基本全程“独唱主角”,辅导员共同讨论机会少,融入感低,辅导员之间交流较少,无法真正提高辅导员的参与度和获得感。(2)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从辅导员入口来看,成都中医药大学一半以上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为医药类专业,而且辅导员在后续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大多选择从事自身专业的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甚少,专业性不强,对育人工作的规律总结和把握不够,职业认同感低。辅导员工作缺乏创新,大多时候采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缺少灵活性,对实践经验的凝练比较欠缺。与综合院校相比,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整体较低。(3)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职业归属感低。从学校整体来看,对辅导员队伍往往使用多、培养少,要求多、关心少,加之辅导员日常工作头绪繁多,工作任务繁重,不少辅导员把本岗位当作是“跳板”,能够留任辅导员五年以上的较少,能够持续从事辅导员工作十年以上的更少,不少优秀辅导员工作满五年转岗现象较为明显,队伍流动性大,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较低。
2.辅导员工作坊在辅导员队伍培养中的优势。(1)为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创建有效的平台和载体。制度化和周期性的辅导员工作坊一般采用小组活动、人人参与讨论发言的方式,有助于辅导员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持续和巩固,提高辅导员参与感,保持辅导员队伍的开放性和交流性,为辅导员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和载体。对于辅导员综合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具有较好的锻炼价值。对同一问题的深度讨论中,不同背景和视角的成员反馈和启发不同,有利于辅导员优势互补,形成新的视角,有的放矢处理好同类问题,从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效能感。(2)提升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整体专业化水平。辅导员工作坊的组建考虑了成员的工作经验、专业背景、承担工作内容、职业兴趣和发展意向等因素,这样形成的小团体更有助于新老辅导员之间的互相学习、有助于工作经验的凝练和传承以及辅导员“传帮带”的顺利推进,从而提升整体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同时有助于辅导员沟通情感,提升辅导员队伍凝聚力。(3)建立孵化机制的有效路径,加强学生工作的科学性和创新性。辅导员工作坊的实施有助于由点到面解决学生工作中的共性问题,对学生成长中共同面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职业选择、人际交往、综合素质等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和不断研究,有助于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和育人工作的规律,形成集体智慧或理论成果,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研究成果,再根据实际运用到工作中,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性和创新性。
三、辅导员工作坊的设计与实践探索
1.完善组织结构。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生处可下设辅导员队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任组长,学生处领导担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由学生处指定负责老师担任主任、各学院学生科长担任执行主任,学校全体辅导员为成员。在学生处和学院双重管理下,辅导员可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兴趣能力和专项工作申报参与某一项或多项不同主题的辅导员工作坊。
2.合理设计内容。根据本校学生工作模块,从全校范围内整合辅导员资源,打破院系界限,组建全校、甚至跨校工作坊。如,根据我校学生工作实际需求设置辅导员业务能力提升工作坊、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坊、学生党员成长工作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坊、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坊、先进班集体建设与管理工作坊、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坊、毕业生面试指导工作坊、学生应急事件处理工作坊、学生人际交往提升工作坊、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坊等不同主题的工作坊。
3.保障有效运行。为保障运行,提前编订《成都中医药大学辅导员工作坊指南》,明确工作坊的目标、工作内容、考核方式以及激励机制。规定每一工作坊成员不能超过20人,学生处可选定1—2名团队召集人或工作坊负责人,每期工作坊选2—3名点评专家,专家可由相关领导、经验丰富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资深辅导员、全国优秀辅导员、教育行业领军人物等担任。根据运行情况逐步成立指导专家库,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
每个工作坊按照“案例陈述—头脑风暴—专家点评—总结反馈”的机制运行,由一名主讲人通过情境模拟或再现学生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其余成员采用巴林特小组操作办法,参与者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发言,陈述个人见解,从不同角度畅谈解决思路、问题关键点,从而有助于形成一类问题的最佳解决路径和工作方案。每个工作坊要有固定的活动流程和严格的活动规则,保证每一次工作坊问题聚焦且高效。
4.加强激励考核,形成培养体系综合体。鼓励辅导员通过工作坊的研讨提炼工作经验、思考工作问题、凝练工作方法,积极申报校级、省厅级、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科研项目等,学生处或学院对辅导员工作坊孵化的科研成果进行经费支持和专项奖励。激励辅导员积极推广工作经验,根据工作坊内容出版学习刊物、为学校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借鉴,通过辅导员工作坊酝酿专题讲座,形成学生工作决策的智囊团,如通过辅导员主题班会工作坊提炼发行《优秀主题班会案例集》、组建主题班会讲师团,促进资源共享,帮助新手型辅导员成长。
鼓励有能力的优秀辅导员建立辅导员工作室。依托工作室为载体整合辅导员队伍中的优势力量,为辅导员搭建更优质长效的信息资源交流互动平台,切实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通过科研成果孵化、组建讲师团、成立辅导员工作室等途徑,形成立体多维的辅导员培养机制综合体,从而促进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培养的全新实践。
参考文献:
[1]高亚兵,周丽华.巴林特小组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坊的应用[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5):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