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推进,对学生提出了团队协作能力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师也将合作学习活动引入课堂之中。但是,在实际数学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时,会出现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现象,究其根本是教师没有对合作学习活动进行优化所造成的。基于此,笔者从自身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经验出发,提出一系列进行合作学习活动优化的策略。
关键词:合作;小学数学;组员;教师;评价
合作学习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活动的特点是,更加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及交互性,强调通过学生的合力,共同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效果。那么在新课改下开展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策略,教师如何对合作学习活动进行优化,更好地彰显合作学习活动的价值呢?
一、优化组员分配
组员是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在合作学习活动真正进行讨论和交流的单位。在传统形式下,数学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往往采用“座位相近”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分配,而这样的分配形式,虽然效率较高,但是效果较差,经常会出现有的小组讨论的效果非常好,而有的小组却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效果,也为了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素养,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大数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实况,进行组员的分配。首先,教师根据数学课堂的教学反馈,以及学生在测验中的反应,将学生划分为对大数知识认知程度呈现差异化水平的不同等级;随后,教师以“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小组成员的分配,使得每个小组中既有对大数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也有对大数知识掌握程度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分好的小組形式,共同开展《大数的认识》这节课的交流与讨论,并让小组中对大数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指导和辅助组内的其他学生,共同巩固对本节课的认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显然,在开展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从而让学生在差异性水平的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讨论。
二、教师有效参与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目前教育界公认的教育理论,其中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价值,认为学生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认知,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但是,在该理论中也没有忽视教师的价值,认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将学习内容带到学生面前的作用,认同了教师存在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教师也应当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方向,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中,教师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正方形是否是特殊的长方形呢?二者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等合作任务,为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指明方向。随后,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密切的观察,当小组的交流和讨论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的纪律进行把控,促进学生在符合课堂纪律的同时,更好地参与到组员的交流活动之中。
显而易见,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中,促进合作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中顺利的开展,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价值。
三、创新评价环节
课堂评价环节,是教师开展数学知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课堂评价环节中,学生能够认知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欠缺,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弥补,促进学生改正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的效果。而在应用合作学习活动开展数学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创建多元参与的教学评价环节,让学生从更多方面认知自己,从而为之后更好地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奠定基础。
例如,在《年、月、日》这节课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后,教师先对小组整体的合作学习行为和效果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以整体出发,认知自己的表现,并对整体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进行优化;之后,教师对小组中的个人进行单独点评,让学生可以从教师针对性的专业意见出发,更好地改正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的效果;其次,教师让学生以参与《年、月、日》这节课合作学习活动的小组形式,进行组员内部的评价,使学生能够获得来自同伴的评语,从而更直观地认知自己的表现,进行学习行为的改进。
总而言之,优化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合作学习活动发挥应有的价值,并不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分析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认知素养,结合自身的职责,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的不断优化,从而逐步构建完整的应用合作学习活动的教学体系,促进数学知识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远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8(18):115-116.
[2]葛永良.浅析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实施与优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7(06):102-103.
关键词:合作;小学数学;组员;教师;评价
合作学习法不同于传统教学活动的特点是,更加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及交互性,强调通过学生的合力,共同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从而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效果。那么在新课改下开展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教学策略,教师如何对合作学习活动进行优化,更好地彰显合作学习活动的价值呢?
一、优化组员分配
组员是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在合作学习活动真正进行讨论和交流的单位。在传统形式下,数学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往往采用“座位相近”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分配,而这样的分配形式,虽然效率较高,但是效果较差,经常会出现有的小组讨论的效果非常好,而有的小组却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因此,为了提高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效果,也为了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数学素养,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
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大数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实况,进行组员的分配。首先,教师根据数学课堂的教学反馈,以及学生在测验中的反应,将学生划分为对大数知识认知程度呈现差异化水平的不同等级;随后,教师以“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小组成员的分配,使得每个小组中既有对大数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也有对大数知识掌握程度一般和较差的学生。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以分好的小組形式,共同开展《大数的认识》这节课的交流与讨论,并让小组中对大数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指导和辅助组内的其他学生,共同巩固对本节课的认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显然,在开展小组合作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员的合理分配,从而让学生在差异性水平的小组成员之间,共同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讨论。
二、教师有效参与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目前教育界公认的教育理论,其中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价值,认为学生出于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认知,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但是,在该理论中也没有忽视教师的价值,认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将学习内容带到学生面前的作用,认同了教师存在的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教师也应当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交流中,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方向,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中,教师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正方形是否是特殊的长方形呢?二者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呢?”等合作任务,为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指明方向。随后,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密切的观察,当小组的交流和讨论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在合作学习活动中的纪律进行把控,促进学生在符合课堂纪律的同时,更好地参与到组员的交流活动之中。
显而易见,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交流中,促进合作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中顺利的开展,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活动的应用价值。
三、创新评价环节
课堂评价环节,是教师开展数学知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课堂评价环节中,学生能够认知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欠缺,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弥补,促进学生改正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的效果。而在应用合作学习活动开展数学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创建多元参与的教学评价环节,让学生从更多方面认知自己,从而为之后更好地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奠定基础。
例如,在《年、月、日》这节课中应用合作学习活动后,教师先对小组整体的合作学习行为和效果进行评价,让学生能够以整体出发,认知自己的表现,并对整体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进行优化;之后,教师对小组中的个人进行单独点评,让学生可以从教师针对性的专业意见出发,更好地改正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的效果;其次,教师让学生以参与《年、月、日》这节课合作学习活动的小组形式,进行组员内部的评价,使学生能够获得来自同伴的评语,从而更直观地认知自己的表现,进行学习行为的改进。
总而言之,优化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合作学习活动发挥应有的价值,并不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分析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认知素养,结合自身的职责,促进合作学习活动的不断优化,从而逐步构建完整的应用合作学习活动的教学体系,促进数学知识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陈远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8(18):115-116.
[2]葛永良.浅析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法的实施与优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7(06):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