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优质课赛就是选美赛”,“优质课赛就是表演赛”,在琳琅满目的优质课评选中,听得最多的恐怕就是这些话了。纵观目前流行的语文“表演课”,存在以下误区:
1.重媒体,轻涵咏
在“新”的时风下,语文课堂各种媒体“赤膊”上阵:音乐悠悠扬扬,大屏幕闪闪烁烁。录像代替了讲解,录音代替了范读,屏显代替了板书,原本具有无限魅力,无穷张力的文学语言也就萎缩了。想象力没有了,创造力从何培养?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文章并非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语文课堂教学理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课堂教学,师生间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人性化的关系,而今却被冷若冰霜的“人机交往”所取代,过分强调了多媒体的作用,教师缄口了,奔泻的激情没有了,思辨的火花熄灭了,迸发的灵感休眠了。
2.重形式,轻效果
有些教师误以为“创新”首先是在形式上打破常规。因此,一些用传统方法可指导学生轻松掌握的知识,非要让它改变形式出现:常规是“步步为营”,我得“兼收并蓄”;常规“师生对话”,我须“学生独奏”。一堂课下来,学生天马行空,云里雾里,殊不知离“题”万里。难怪一位老教师对刚出茅庐、大谈传统教育误尽苍生的新秀质问“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了。
3.重容量,轻质量
多媒体技术进入语文课堂,大大拓展了知识的输出量,给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有些教师片面追求传授量,将大量的信息输出给学生,画面频频闪现。殊不知,过多的信息使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以致信心不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
那么,怎样走出这“创新”的误区呢?须从以下几点努力:
1.转变观念,冲破课堂现有格局,注重学生的学
进过中学语文课堂的人都知道,中学语文课堂特别是高年级课堂“活”不起来,原因何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自上课铃一响,教师一进教室,同学们忙着起立,向老师问好,教师随便点点头,示意坐下,接着习惯性地讲:今天我们讲×××课。于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长篇小说”,在“传道”的路上“畅所欲言”。这种课堂格局与氛围,学生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意见么?因而,要冲破现行的课堂格局与氛围,改由学生学习为主,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变沉闷灌输的课堂为师生、学生之间多向交流的舞台。
2.积极引导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用“疑”来培养其创新意识
如何实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是法宝。可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虽然改掉了以前的“满堂灌”,但又变成了一味的“满堂问”,弄得学生惊惶失措,不知所从,最后还是由老师精心讲解,又回到老路上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提问的到底是老师还是学生呢?若一味只有老师提问,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甚者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发现与提出问题是个性化思维的体现,是创造的初始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如果教师仅拘泥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旧教学模式,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常教常新”。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教科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深入各科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逼真、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
初中语文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感知作用,把学生领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利用媒体教学时,要注意的是,不要仅仅为求新鲜刺激而利用,而要摆正它作为教学手段的地位,让它切实为教学服务。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翅膀,把握教育的时代脉搏,努力钻研业务,真正让语文课成为“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
“优质课赛就是选美赛”,“优质课赛就是表演赛”,在琳琅满目的优质课评选中,听得最多的恐怕就是这些话了。纵观目前流行的语文“表演课”,存在以下误区:
1.重媒体,轻涵咏
在“新”的时风下,语文课堂各种媒体“赤膊”上阵:音乐悠悠扬扬,大屏幕闪闪烁烁。录像代替了讲解,录音代替了范读,屏显代替了板书,原本具有无限魅力,无穷张力的文学语言也就萎缩了。想象力没有了,创造力从何培养?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文章并非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语文课堂教学理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课堂教学,师生间的关系是一种和谐的人性化的关系,而今却被冷若冰霜的“人机交往”所取代,过分强调了多媒体的作用,教师缄口了,奔泻的激情没有了,思辨的火花熄灭了,迸发的灵感休眠了。
2.重形式,轻效果
有些教师误以为“创新”首先是在形式上打破常规。因此,一些用传统方法可指导学生轻松掌握的知识,非要让它改变形式出现:常规是“步步为营”,我得“兼收并蓄”;常规“师生对话”,我须“学生独奏”。一堂课下来,学生天马行空,云里雾里,殊不知离“题”万里。难怪一位老教师对刚出茅庐、大谈传统教育误尽苍生的新秀质问“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了。
3.重容量,轻质量
多媒体技术进入语文课堂,大大拓展了知识的输出量,给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有些教师片面追求传授量,将大量的信息输出给学生,画面频频闪现。殊不知,过多的信息使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以致信心不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
那么,怎样走出这“创新”的误区呢?须从以下几点努力:
1.转变观念,冲破课堂现有格局,注重学生的学
进过中学语文课堂的人都知道,中学语文课堂特别是高年级课堂“活”不起来,原因何在?传统的观念中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自上课铃一响,教师一进教室,同学们忙着起立,向老师问好,教师随便点点头,示意坐下,接着习惯性地讲:今天我们讲×××课。于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长篇小说”,在“传道”的路上“畅所欲言”。这种课堂格局与氛围,学生敢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意见么?因而,要冲破现行的课堂格局与氛围,改由学生学习为主,积极引导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变沉闷灌输的课堂为师生、学生之间多向交流的舞台。
2.积极引导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用“疑”来培养其创新意识
如何实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是法宝。可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虽然改掉了以前的“满堂灌”,但又变成了一味的“满堂问”,弄得学生惊惶失措,不知所从,最后还是由老师精心讲解,又回到老路上了。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提问的到底是老师还是学生呢?若一味只有老师提问,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甚者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发现与提出问题是个性化思维的体现,是创造的初始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如果教师仅拘泥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旧教学模式,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常教常新”。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教科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深入各科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逼真、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
初中语文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感知作用,把学生领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利用媒体教学时,要注意的是,不要仅仅为求新鲜刺激而利用,而要摆正它作为教学手段的地位,让它切实为教学服务。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翅膀,把握教育的时代脉搏,努力钻研业务,真正让语文课成为“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