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个灵感留住家的味道

来源 :摄影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j198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丰盛的家宴,熟悉的味道,热闹的聚会,温暖的面庞,旧时的记忆,岁月的变迁。这些建议让你重新发现家里的每一个有趣的角落,用照片留住一份“家的味道”。
  NO.25不要忽略回家的第一句问候,一句“我回来了!”也能换来父母会心的笑容。
  NO.26父母为你准备晚餐时别忘了准备好相机,从厨房忙碌到菜上桌,整个过程中都有很多值得拍摄的内容。
  NO.27陪家人逛一次菜市场,室内菜市中的冷暖光源,颜色鲜艳的蔬菜,能为正在购物的家人营造出意想不到的电影色调氛围。
  NO.28拍摄前与商家进行简单沟通,得到许可后拍摄会更为顺畅。
  NO.29开启相机中“连续对焦”模式,提高在弱光环境中抓拍动态人物的成功率。
  NO.30低头时的神态往往能给人专注安静的感觉。
  NO.31模仿爱德华·韦斯顿给蔬菜拍张黑白“肖像”。
  NO.32在超市中找到一个有3种不同颜色的大型水果置物架,做撞色拍摄练习。
  NO.33发现厨房中的妙光线。灶台灯照亮了升起的油烟,母亲打开冰箱门的一瞬间,暖光与室内冷光交织。
  NO.34近距离拍摄水果、蔬菜或肉类的纹理,可以体现食物质感,抽象的线条会让食物变成艺术品。
  NO.35使用F1.4拍摄暖光源下的厨房细节,柔和的焦外让画面倍感温馨。
  NO.36回家拍照必备5件装备
  以回家拍照为“借口”而败家些器材,听起来也是有意义的。
  便携三脚架
  一款收纳后约矿泉水大小的三脚架不会为行李增加负担,也可在必要时提供稳定的支撑。
  无线快门遥控器
  拍摄合影时必不可少,快门线可以远程操控相机,带有无线功能快门线则更为方便。
  大光圈定焦镜头
  定焦镜头可提供相对较大的光圈值和可靠的画质,35mm和50mm是常用焦段。
  长焦镜头
  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更能表现空间中的纵深感,利于展现厨房窄小狭长的空间。
  备份存储卡
  在家中经常会使用连拍模式捕捉大量瞬间,多备几张存储卡以防止关键时刻“掉链子”。
  NO.37
  俯拍视角:俯拍往往能让视角焕然一新,直接展现出动作,以第一视角进行记录。
  慢速快门:快门速度设置在1/30秒左右,能够突出炒菜时手部的动态。
  功能运用:翻转屏和防抖会助你的拍摄一臂之力。
  NO.38案板的木纹质感和锋利光滑的刀刃是一对具有强烈对比关系的静物组合。
  NO.39中长焦镜头更适合拍摄空间窄小狭长的厨房,而广角镜头会把过多的杂物纳入画面。
  NO.40避免使用过硬的光源拍摄;顺光拍摄更利于表现食物的颜色和质感;自然光线更能表现出食物清新自然的一面。
  NO.41拍摄一张父母共同在厨房忙碌的照片,借助空间表现前后错落的关系。除了要把握好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构图也可适当紧凑些。
  NO.42高速快门可捕捉到肉眼看不到的精彩烹饪画面。燃烧的火苗,沸腾的汤汁,和不断翻动的炒锅。快门速度控制在1/200秒以上。
  NO.43避免被高温油滴溅伤,若相机镜片沾上油污,可用酒精棉去除污渍。
  NO.44炒菜锅多为深色内胆,适当增加曝光补偿可以让画面色彩更为亮丽。
  NO.45快速搅动汤锅,借助慢速快门和闪光灯后帘同步俯拍锅中的蒸汽,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星空”效果。
  NO.46掀开锅盖的一瞬间,会有大量的水汽冒出。保持适当的距离拍摄,避免镜片表面产生水雾,影响画质。
  NO.47主厨的围裙别着急摘下,为他们和最拿手的那道菜拍张合影,地点就在厨房。
  NO.48
  在家中打造文艺美食大片
  道具选择:准备—些简单的道具:桌布、木板、木质餐具、树枝、枯枝等,选择与食物色调统一的道具。
  色彩搭配:清淡的鸡汤配合素雅的桌布,与家中温馨和谐的氛围相匹配。勺子上的红色使得画面更佳有神韵。
  巧妙构图:主体与道具集中摆放,适当留白也能让画面氛围更加自然。
  为画面增色:以几根花枝为前景,为画面点缀增色,提高了画面的纵深感与感染力。
  首选自然光:选择在窗边借助自然光进行拍摄,用白纸或小型反光板进行补光。
  NO.49
  拍张全家舉杯的照片。使用广角镜头俯拍,画面更有视觉冲击力。
  NO.50拍摄局部特写表现聚会气氛。围坐举杯、包饺子时可将景别拉近至手部,为肢体语言拍摄特写。
  NO.51拍摄饭桌中心的一道菜,以这道菜为中心,利用借助桌上的餐具、杯子、和不同菜肴之间的位置关系,开大光圈,使虚实结合,主体清晰的同时,能更好地烘托出菜肴的丰盛。
  NO.52捕捉夹菜时的瞬间,尽量降低拍摄视角,将焦点放在筷子与菜肴上,背景为入座的家人。筷子还有有好事成双的寓意。
  NO.53拍摄两人的画面不一定只拍正面。以父亲为前景,使之虚化,焦点则放在在母亲脸部,增强前后人物的空间感,避免画面过于平淡。
  NO.54那些优雅的吃饭动作大多是摆出来的,不要轻易“挑战”这种画面。
  NO.55设置连拍模式,并提高快门速度以避免人物动作拖影;标准镜头下,1/100秒左右的快门速度为佳。
  NO.56饭后,为洗碗和整理厨房的父母拍摄手部特写,后期时加强“清晰度”体现皮肤质感,来表现父母勤劳的形象。
  NO.57借助三脚架和慢速快门,可将父母忙碌的身影表达得更为抽象。
  NO.58如果你不需要复杂的后期处理或印制大尺寸照片,在相机中选择JPEG格式拍摄即可。该格式占用空间小,易于网络传播,并可使用机内提供的“创意滤镜”给照片带来更丰富的效果。   NO.59 RAW格式虽文件体积较大,但能无损记录更多细节,画质更为出色,也利于后期调整。
  NO.60选择“荧光灯”白平衡来应对家中复杂的光源,准确的白平衡设定可以出色地还原色彩。为了避免“失误”,拍摄RAW格式可以在后期中对白平衡进行调节。
  NO.61拍摄一张温馨的全家福
  寻找简洁的背景
  拍摄合影要避免背景的杂乱,并且选择空间相对宽裕的环境,以减少对人物的干扰,使画面更加美观。建议选择带有家庭氛围的背景,比如挂有装饰物的墙。
  选取最佳视角
  拍攝前用三脚架选择好位置,进行预先构图和对焦,不要忘记给自己留个位置。35mm焦距非常适合拍摄合影。构图时尽量让人物腰部位于画面中央,不必过于紧凑。
  将人物拍实
  多人合影要将所有人的面部拍摄清晰,要避免开大光圈。F8的光圈效果最好,并且需要将快门速度控制在1/100秒以上,避免人物移动发生模糊。
  连续拍摄
  将相机设定为自拍模式,也可以使用快门线;具有Wi-Fi功能的相机则更具便利,配合手机App便可实时取景。连拍可以保证画面中人物表情自然,避免出现闭眼的情况。
  辅助光源
  若家中的光线不够充足,可使用外置闪光灯为人物补光。将灯头对准天花板,便可得到柔和的漫反射光。闪光灯也会为人物增添眼神光,使家人更加精神。
  NO.62
  为父母打造肖像大片
  场景选择
  寻找合适的场景,例如书房中的写字台,具有纵深感的环境更为适合。
  小道具
  用能够体现父母职业或者爱好的小道具,例如图中的父亲是位军人,选用军帽作为道具再合适不过了。
  打扮
  清爽的发型和整洁的服装也是拍好肖像作品的元素之一,但不必浓妆艳抹,反而会显得拘谨。
  动作与情绪
  “低点头,向下看,手动一动…”为了让画面具有故事感,可以对父母进行简单的引导,动作和眼神是关键,拍摄时播放父母最爱的音乐也是调动情绪的好办法。
  简单布光
  为了不对家中氛围产生过多干涉,尽可以选用来家中的光源进行拍摄。本图中的主光源是一盏暖色调的台灯,位于人物左前侧45度,营造画面的立体感与质感;人物的右后侧放置了另一盏台灯,将背景的窗帘照亮,并形成了淡淡的轮廓光。
  器材选择
  如图的画面中,我们使用了50mm的定焦镜头,非常适合拍摄环境肖像。由于环境光线比较弱,我们开大光圈,前景与背景也随之虚化,增强了空间感与意境。
  NO.63与家人一起翻翻老照片吧!听他们讲讲年轻时的轶事。调转镜头,将老照片作为主体,借助父母的肩膀作为前景,增强互动和交流的感受,手的姿态也可以显示画面的现场感。
  NO.64小巧轻便且画质优异的微单相机更加适合在家中拍摄。推荐索尼A7R ll、奥林巴斯OM-D E-M1、松下GX8,无论在高感光能力、色彩表现力、连拍还是对焦方面都十分出色。
  NO.65如果需要简洁的背景,一面白墙是非常好的选择。拍摄时,人物不要紧贴墙面,拉开一定距离可突出空间感。还可以借助光线在白墙上留下人物阴影。
  NO.66拍摄面部肖像时,要注意眼神光的营造。眼神光能够让人物更显神韵。布光也并不难,可以选择离台灯等光源较近的场景,只要位于被摄者面前而且有足够的亮度,就都会反射到眼睛里,出现反光点,从而构成眼神光。
  NO.67拍摄背面或侧身画面更为含蓄。家庭人物间的互动都是真情的流露,正面拍摄或许会影响到家人的交流。
  NO.68
  拍摄家人肖像的5件小道具
  水果
  水果颜色亮丽,摆放在家中会显得格外有生机,在照片中也会更具活力!
  花卉植物
  不同的花卉寓意着不同的祝福。不仅可以为家中带来清新的氛围,也是很好的道具。
  宠物
  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宠物和家人之间互动的场面是非常温馨的。相信你不在家的日子里它的待遇比你好。
  小首饰
  精致的小首饰可以增加人物的气质,所谓画龙点睛之笔。
  镜子
  镜子的反射可以造成很多意外的效果。除了可以拍摄镜子反射影像,还可以用镜子反射光源。
  NO.69不要忽视家中的角落
  再熟悉不过的家中,依然可以发现很多值得拍摄的画面,几个简单的小思路就能把家拍的情绪感十足!
  NO.70拍摄家人的兴趣爱好:爱缝纫的母亲,爱收藏的父亲,爱遛乌的爷爷,爱养花的奶奶。在感兴趣的事物面前,他们更能流露出最自然的神情。此时,拍摄半身肖像能更好的让人物融入环境之中。
  NO.71阴天的家中,窗前是天然的柔光板,柔和的光线勾勒出人物的轮廓,明暗过渡十分自然。
  NO.72晴天时,阳光透过网纱,会在墙上产生柔和的光影。成为漂亮的背景墙。
  NO.73寻找家中的点光源,营造画面中的故事感。比如台灯、射灯、烛光或电视屏幕所产生的亮光等。相比家中常用的日光灯光源,点光源显得更为温馨。也可以用灯串来装饰房间,开大光圈,以灯串为背景,能带来漂亮的虚化光斑。
其他文献
随着索尼发布了SEL1635GM、SEL1224G两支镜头,将一众风光摄影爱好者的目光全部吸引过来。相信大家对于这两款新产品会有很多疑问,我们也在近日参加了索尼数码影像媒体专访会。针对这两款产品,与索尼的高层领导进行深度沟通。  Q:SEL1635GM是G大师镜头,SEL1224G是G镜头,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SEL1635GM的画质表现更好一些?  长田康行:两款产品都具备非常好的技术,其实在画质
早在5年前,刚毕业的邬树楠便在连州摄影年展和大理国际影会上崭露头角。而在这个夏天,他又带着自己近期的两部作品《呼吸》和《吠盲》在北京的希帕画廊与上海C14画廊举办巡同个展。作为《摄影之友》杂志曾经的资深编辑,他将丰富的阅历浓缩在自己的作品中,画面里浓厚的仪式感,总能让人不禁停下脚步,驻足观看。  尽管早就得知邬树楠的最新作品《呼吸》拍摄的是假花和枯花,但站在作品面前,我还是仔细观看了许久。这些“花
超现实主义是人类的一种纯粹的精神无意识活动。人们可以用无论是口头、书面还是其他方式来表达思想的这—真实过程——在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又没有任何美学和道德的成见时思想之自由活动。  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并不是现实经验的记录,而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用来挖掘新的、未被探讨过的那部分人类的“心灵世界”的表达。  10位超现实主义大师  在这里,我们将为你展示超现实主义摄影大师的作品,解析他们的创作思路和拍摄历
The Color Run(彩色跑)被称为地球上最欢乐的5公里,是一项推崇健康、快乐、彰显自我并回报社区的跑步活动。当ColorRun来到北京时,我们带上了动感十足的佳能D30,—起欢乐地跑起来!  全身密封不怕粉  在Color Run中,漫天的彩粉是主旋律,随时随地都有被泼得一身彩的可能,在这里拍摄可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使用单反进行拍摄当然会甚是心痛,一台坚固而动感十足的三防相机是最适合不过了,
平民生活中的丰富气息  在机场巴士上,窗外湿热的气候,茂绿的树木,天空上一边蓝天另一边阴云,一切昭示着我又来到了南半球的印度尼西亚。在悠扬的乐声中品尝爪哇美食,让自己慢慢适应日惹的生活节奏。  在日惹,拥挤的交通伴着加麦兰的乐声,人们闲散地在街上谈笑,不禁让我想起了同样悠闲的成都。除此之外,我还对这里独具特色的牲畜交易很感兴趣,日惹1A公交线的终点站出来就是菜市场,传说中的牲畜交易市场就在这个车站
书名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  蓍者 [英]约翰·伯格  编者 [英]杰夫·戴尔  译者任悦  出版 理想国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定价 59元本书作者  约翰·伯格是英国艺术史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画家。本书由他的挚友、英国著名作家杰夫戴尔(Geoff Dyer)精心编选,是伯格生前关于摄影文章的首次集结,被称为继《摄影小史》《论摄影》以及《明室:摄影札记》这几本摄影经典著作后
自1839年摄影术发明至今,摄影发展已经经历了177年。从第一台批量生产的木质相机到第一台胶片相机,从第一台数码相机到第一台拍照手机,无不是在探索全新的拍照方式。我们挑选出30台经典相机与9家隐于市的相机博物馆,透过这些历史沉淀下来的故事,来了解人们对摄影技术的探索过程。  1839-1888推进摄影术发展的照相机  在摄影术发明的19世纪,人们对这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胶片出现之前,摄影术经历了
来自英国的著名摄影组合Anderson
“星空之约”是国内著名智能手机品牌努比亚主办的大型全国性外拍交流活动。今年“星空之约”迎来了2.0时代,而桂林站“星满漓江”活动作为2016年“星空之约”的第一站,成为本年度努比亚社交活动的开年大戏。  大师手把手教你拍照  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星空之约”桂林有名的日月双塔,桂林日月塔又称金塔银塔,坐落在桂林市的杉湖中!本次“星空之约”桂林站的特邀嘉宾:世界顶级摄影大师阿诺·拉斐尔·闵奇恩。在与手机
结缘中国十三年 薄锦 钱卫  海达·莫里森先后在中国生活、拍摄了13年,随后在沙捞越生活,拍摄9年,尽管香港不过是她这两段生活之间的一段简短插曲,然而在这短短的六个月间,她却为人们记录下无比珍贵的画面。  德国摄影师在中国找到“真爱”  1933年至1946年,对海达·莫里森(Hedda Morrison)而言是改变人生的一段时期。她离开了故乡德国,到地球另一端的北京担任摄影师。在那里,她发现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