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班级管理;严;爱;自我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28—01
笔者在多年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将班级管理的经验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严是永恒的主题
无规矩难以成方圆。 一个家,首先必须要有章可循,即所谓“家法”。有了“家法”,家才能兴旺发达。班级管理也是如此。班级工作首先应从建立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强化常规管理。抓班级常规管理,当从一个“严”字入手。有了制度,还需要“严”。班主任首先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然后才有资格严格要求学生。
几年来,笔者每接一届新班,上第一节课时,便宣布治班“大政方针”,然后带领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规校纪、班规班纪。对已经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笔者要求学生务必遵守。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面对学生的过失,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持克制、忍让、宽容的态度,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言行。这就需要班主任多一份“慈母心”。
有一次,学校定于上午第二节课在我班举行公开课,执教人是我。我刚走进教室,便发现有学生在门口放了一盆水,教室内立刻爆发出一片笑声。我知道这是学生的“恶作剧”。此时,坐在教室后面的听课领导、教师紧盯着我,看我如何稳定课堂秩序。我定了定神,沉稳地端起水盆,把水轻轻地洒在地上,然后笑着说:“清晨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同学们爱校如家,作为班主任,我感到十分欣慰。”教室内响起了掌声,紧张的气氛立刻得到了缓解。这堂课上得也很成功。班主任的“母爱”不仅体现在校内及课堂上,更应随时随地播撒在每位学生的心田上。
一个常怀“母爱”之心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式。
在严与宽、宽与爱问题上,要避免两个常见的错误。一是迷信制度的作用,认为只要把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纳入制度化轨道,且以奖惩作保证,就能把班级管好。这是一种误解。学生是班级活动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自觉配合,制度再严明也无用,因为制度毕竟是靠人去执行的。许多“严师”治班失败的原因就在这里。由于忽视了情感教育,学生缺乏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制度非常严明,班内的突发事件依然很多。二是对教师情感教育的片面强调,迷信爱的力量能融化一切。这种做法实质上把“宽”等同于“松”,殊不知,宽是以严为前提的,没有严作基础,宽中所显示的爱必然是一种是非不分的溺爱。
真诚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
挚友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我们常说:“兄弟姊妹间,衣袖手足情。”家庭如此,班级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把这种“手足之情”融入到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中去,那么,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拉近了,开展班级工作就会容易很多。
挚友关系还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在充分发挥班主任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就要求在班级管理中引入平等和民主意识。
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坚持班主任把握方向的前提下,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这方面,也有两个值得注意的不良倾向。一是事务主义作风。一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论事情大小,一切都亲自包办,整天忙于处理班级的各种具体事务。就他们每天的工作态度来说,他们非常认真负责,但管理效果不佳,事与愿违。二是懒散主义作风。一些班主任视学生自我管理方式为班主任个人的解脱,认为一旦把管理权交给学生,班主任就无须再注重班级管理了,对班上的事务很少过问。其实,学生的自我管理只有在班主任管理的前提下才能良性发展,离开班主任的引导作用,学生的自我管理难以实现预定的管理目标。
编辑:董向东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28—01
笔者在多年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将班级管理的经验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严是永恒的主题
无规矩难以成方圆。 一个家,首先必须要有章可循,即所谓“家法”。有了“家法”,家才能兴旺发达。班级管理也是如此。班级工作首先应从建立健全班级各项规章制度入手,强化常规管理。抓班级常规管理,当从一个“严”字入手。有了制度,还需要“严”。班主任首先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然后才有资格严格要求学生。
几年来,笔者每接一届新班,上第一节课时,便宣布治班“大政方针”,然后带领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校规校纪、班规班纪。对已经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笔者要求学生务必遵守。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不能克制自己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面对一些突发性事件,面对学生的过失,切忌简单、粗暴、冲动的“热处理”,而应持克制、忍让、宽容的态度,以理智控制自己的言行。这就需要班主任多一份“慈母心”。
有一次,学校定于上午第二节课在我班举行公开课,执教人是我。我刚走进教室,便发现有学生在门口放了一盆水,教室内立刻爆发出一片笑声。我知道这是学生的“恶作剧”。此时,坐在教室后面的听课领导、教师紧盯着我,看我如何稳定课堂秩序。我定了定神,沉稳地端起水盆,把水轻轻地洒在地上,然后笑着说:“清晨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同学们爱校如家,作为班主任,我感到十分欣慰。”教室内响起了掌声,紧张的气氛立刻得到了缓解。这堂课上得也很成功。班主任的“母爱”不仅体现在校内及课堂上,更应随时随地播撒在每位学生的心田上。
一个常怀“母爱”之心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育方式。
在严与宽、宽与爱问题上,要避免两个常见的错误。一是迷信制度的作用,认为只要把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纳入制度化轨道,且以奖惩作保证,就能把班级管好。这是一种误解。学生是班级活动的主体,如果没有学生自觉配合,制度再严明也无用,因为制度毕竟是靠人去执行的。许多“严师”治班失败的原因就在这里。由于忽视了情感教育,学生缺乏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尽管制度非常严明,班内的突发事件依然很多。二是对教师情感教育的片面强调,迷信爱的力量能融化一切。这种做法实质上把“宽”等同于“松”,殊不知,宽是以严为前提的,没有严作基础,宽中所显示的爱必然是一种是非不分的溺爱。
真诚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
挚友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交往的融洽、和谐是以真诚为前提的。“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人与人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我们常说:“兄弟姊妹间,衣袖手足情。”家庭如此,班级又何尝不是这样。如果把这种“手足之情”融入到新时期的班主任工作中去,那么,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就拉近了,开展班级工作就会容易很多。
挚友关系还是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在充分发挥班主任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就要求在班级管理中引入平等和民主意识。
在班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上,坚持班主任把握方向的前提下,要让学生逐步学会自我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这方面,也有两个值得注意的不良倾向。一是事务主义作风。一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论事情大小,一切都亲自包办,整天忙于处理班级的各种具体事务。就他们每天的工作态度来说,他们非常认真负责,但管理效果不佳,事与愿违。二是懒散主义作风。一些班主任视学生自我管理方式为班主任个人的解脱,认为一旦把管理权交给学生,班主任就无须再注重班级管理了,对班上的事务很少过问。其实,学生的自我管理只有在班主任管理的前提下才能良性发展,离开班主任的引导作用,学生的自我管理难以实现预定的管理目标。
编辑:董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