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奥运志愿服务使人们深刻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奥运志愿服务的成果转化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必须从覆盖范围、队伍体系、保障体系、志愿文化这四个方面入手,推动志愿服务的积极发展。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志愿文化 志愿精神 长效机制
奥运志愿服务大大提升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使全社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继承北京奥运志愿服务的宝贵遗产,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对于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最广泛、最充分地动员社会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要拓展志愿服务覆盖范围。转化奥运志愿成果,一方面要做好奥运志愿服务项目的转化工作,即整体保留50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和近万个公益实践项目,保留转化“赛事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迎奥运志愿服务、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等六个工作项目和“微笑北京”主题活动组成的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新的志愿服务项目。围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重点开发一批包括普及文明风尚,涵盖科技、文体、法律、卫生、社会治安等领域的志愿服务项目。围绕扶危济困,开发送温暖、献爱心和心理抚慰等方面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提供生活救助和照料服务。围绕社区服务,开展“一对一”、“多帮一”、“邻里互助”等多种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经常性和有效性。围绕应急救援,让志愿者全面参与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卫生防疫、群众安置、设施抢修和心理安抚等工作。通过拓展志愿服务覆盖范围,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要完善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分类别、有重点地做好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以及百万社会志愿者的保留转化工作,使奥运志愿服务队伍转化为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完善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志愿者个体的有效服务和规范管理,努力形成政府号召、社会发动、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动员机制。积极培育壮大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发挥体制优势、专业特长,整合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资源,建立门类齐全的专业志愿者队伍。探索推进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组建团队、规范服务、拓展项目、培训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建立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互促机制,形成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改善服务、志愿者协助社会工作者拓展服务的工作格局。
要健全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志愿服务制度化、法制化进程,推进建立比较完备的志愿服务法规保障体系。拓展12355热线的服务职能,维护志愿者的正当权益,依法向志愿者提供法律援助。加强志愿者工作理论研究,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提高志愿者工作信息化水平,建立以志愿北京网站、公益实践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志愿者卡管理系统、志愿者互动平台等为主体的综合信息支持平台。建立志愿服务基金,吸纳社会各界捐赠,用于志愿服务项目研发、志愿公益活动推广等经费投入。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建立企事业单位、公募性基金会和公民个人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资助的社会化筹资机制。
要推动志愿文化的广泛传播。继续深入推进“微笑北京”主题活动,倡导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观念,激发和汇聚志愿服务“愿动力”,把志愿服务精神的种子撒播到每个人心中。大力弘扬奥运志愿服务精神,加强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通过多种方式在全社会进行宣传推广。将北京奥运会“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宣传口号转化为全社会志愿服务口号,在全社会掀起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潮。积极选树志愿者先进典型,以可见、可感、可学的事迹激励志愿者,倡导志愿服务新风。通过生动感人的文艺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塑造志愿者的良好形象,展现志愿者的健康风貌和高尚情操,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文化环境。
实践证明,志愿服务是提高现代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使志愿服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认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关键词 志愿服务 志愿文化 志愿精神 长效机制
奥运志愿服务大大提升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使全社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继承北京奥运志愿服务的宝贵遗产,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对于大力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最广泛、最充分地动员社会力量,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要拓展志愿服务覆盖范围。转化奥运志愿成果,一方面要做好奥运志愿服务项目的转化工作,即整体保留50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和近万个公益实践项目,保留转化“赛事志愿者、城市志愿者、社会志愿者、迎奥运志愿服务、奥组委前期志愿者、奥运会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等六个工作项目和“微笑北京”主题活动组成的奥运志愿者工作成果。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新的志愿服务项目。围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重点开发一批包括普及文明风尚,涵盖科技、文体、法律、卫生、社会治安等领域的志愿服务项目。围绕扶危济困,开发送温暖、献爱心和心理抚慰等方面的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残疾人提供生活救助和照料服务。围绕社区服务,开展“一对一”、“多帮一”、“邻里互助”等多种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社区志愿服务的经常性和有效性。围绕应急救援,让志愿者全面参与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抢险救援、卫生防疫、群众安置、设施抢修和心理安抚等工作。通过拓展志愿服务覆盖范围,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要完善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分类别、有重点地做好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以及百万社会志愿者的保留转化工作,使奥运志愿服务队伍转化为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完善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对志愿者个体的有效服务和规范管理,努力形成政府号召、社会发动、公众参与的新型社会动员机制。积极培育壮大各类志愿服务队伍,发挥体制优势、专业特长,整合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资源,建立门类齐全的专业志愿者队伍。探索推进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组建团队、规范服务、拓展项目、培训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建立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互促机制,形成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改善服务、志愿者协助社会工作者拓展服务的工作格局。
要健全志愿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志愿服务制度化、法制化进程,推进建立比较完备的志愿服务法规保障体系。拓展12355热线的服务职能,维护志愿者的正当权益,依法向志愿者提供法律援助。加强志愿者工作理论研究,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提高志愿者工作信息化水平,建立以志愿北京网站、公益实践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志愿者卡管理系统、志愿者互动平台等为主体的综合信息支持平台。建立志愿服务基金,吸纳社会各界捐赠,用于志愿服务项目研发、志愿公益活动推广等经费投入。不断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机制,建立企事业单位、公募性基金会和公民个人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资助的社会化筹资机制。
要推动志愿文化的广泛传播。继续深入推进“微笑北京”主题活动,倡导志愿服务“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观念,激发和汇聚志愿服务“愿动力”,把志愿服务精神的种子撒播到每个人心中。大力弘扬奥运志愿服务精神,加强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通过多种方式在全社会进行宣传推广。将北京奥运会“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宣传口号转化为全社会志愿服务口号,在全社会掀起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潮。积极选树志愿者先进典型,以可见、可感、可学的事迹激励志愿者,倡导志愿服务新风。通过生动感人的文艺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塑造志愿者的良好形象,展现志愿者的健康风貌和高尚情操,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文化环境。
实践证明,志愿服务是提高现代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使志愿服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认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