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多媒体为语文学科搭建了创新平台,其使用有优势,但还存在一些误区,值得深入探讨。许多多媒体课堂教学使教师变成了操作者,学生变成了观众,电脑、大屏幕却成了焦点,使得教学关系出现了一些歪曲。由于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理解与认识不足,存在一些误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
  【关键词】多媒体 课堂教学 误区
  一、华而不实,过频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有些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不加选择,盲目地认为:能用上多媒体,就是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进行了新课改,就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他们对于自己授的内容,不管字词拼音,不管阅读写作,也不管古文现代文,更不管适合不适合多媒体教学,生搬硬套的,都只管设计成多媒体课件,把学生领进多媒体教室,教师在讲台不停地讲,问题不停地投到屏幕上,答案也不停地跳跃出来,然后让学生不停地记。要不就插入一段歌曲,加上一组精美动画图片,或播放一片段录像。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往往也因花里花俏的,喧宾夺主,让学生目不暇接、忙于观看、忙于记录,没法专心去思考,也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领悟,有时甚至于导致学生的学习偏离方向,干扰了正常学习,使课堂教学劳而无功。
  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正视其优点和不足,注意扬长避短,尽力做到与传统教学紧密配合,求得最佳组合和最优教学效果。如没有把握或不合适利用多媒体的,反而不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精心设计、娓娓道来,引导学生进入巧妙的境界实在。所以我们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要学会选择,不要过多过频,不适合的坚决不用!
  二、容量太大,教学匆匆走过场
  丰富语文课堂,增加课堂容量,是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一大好处。然而,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于是课堂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安排得满满的。结果,开头点击的几个问题,分析得深入浅出、头头是道,可正当老师学生正渐入佳境时,却猛然发现:时间已过半!于是后来,急急忙忙的,学生的读没了、讨论没了、师生的互动没了,老师的分析简略了,甚至乎为了完成任务,只得忙乱把参考答案投影于屏幕上,学生连做笔记的时间都没了。有的只是教师不断的点击鼠标声,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字在屏幕上的更叠……
  这样的课堂,匆匆忙忙的,就成了走过场,其中又有何效果可言?倒不如当初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计适当的课件要素,按照教学规律,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点”“面”结合,选择重点内容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着重分析,让课堂既充实有内容,重点突出,又有现代气息,更能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问题成串,错把课堂当“问堂”
  多媒体课堂中,常常有这种情况,有的教师把要教学的内容分解设计成大大小小的二三十个问题,一节课,就是按既定方针,雷打不动的,一个一个问题给打出来,让学生去找、去读文中有关文字、或讨论、或听教师讲析、或记录屏幕上的“参考答案”。似乎一节课,仿佛就是单纯解决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那些问题而已。结果师生的评价是:节奏太快,内容太多,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时间去读,收获不大!并且我认为,这样断章肢解,把一篇完整的文章的教学,分解成许许多多的“问题串”——甚至其中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变成胡乱拼凑起来的“满堂灌,漫天问”的教学,就其本身而言,教给学生的就是支离破碎的,没有整体感。而且许多的教师的若干问题,既定“参考答案”总是“白纸黑字”的映入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的思想,容易造成学生对文本本身的个性化解读的根本上的损害。再说,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他们是活生生的。
  在新课改中,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束缚学生于若干框框条条之中,更何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堂,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应该注重学生的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如上《扁鹊见蔡桓公》时,可让学生扮演扁鹊、蔡桓公等角色,演绎课文内容,从语言、神态、动力等方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探究《木兰诗》木兰回家欣喜心情时,可以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模仿表演,效果绝对比简单的点击教学好得多。语文教学,虽说教无定法,但也一环扣一环的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课堂结构:从注音到识字到释义断句,从课文的整体把握到章节品味,从课内探究理解到课外的拓展延伸,它绝对不只是若干问题的简单堆砌。再说,多媒体教学,虽然得到众人的摧崇,但实践表明,它充其量,也是处辅助的手段,在某些需要环节,辅助于课堂教学,即使它能使课堂生色不少、甚至有时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我说一道菜,总不能因为加了盐、味精好吃,就改用盐、味精为主料吧?
  四、用活了鼠标,耽误了课文实践
  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少的专家把语文能力训练的目标确定为“语感”的培养,这种“语感”的习得,必须通过反复的语文实践来实现,不能靠只操作鼠标,靠媒体的声、像、画来代替。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这一切都离不开课文实践,都必须并且只能够通过语文实践来完成,教师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堂是不能替代这个重要的活动,完成这个重要任务的。
  而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和探究,正能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目标。接受美学认为:其区别于其它美学的重要标志是“走向读者”,阅读接受是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双向互动,读者的想象、再创造十分重要,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作品本身,还包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它的补充和丰富。而鼠标控制下的视觉形象则是定型化、感官化的,过多的媒体的声、像、画等直观形象的展示,可能局限了审美主体的思想,束缚了学生自由想象和对作品的再创造。并且每个学生心中的“孔乙己”、“阿Q”、“奥楚蔑洛夫”等形象可能是不尽相同的。这种课件阻碍了学生思维实践,完全可能摧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感受。   因此,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正像是一部交响乐的指挥,一出好戏的导演。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有心的教师的课堂引导,有如清泉流淌、清风徐来,沁人心脾,让学生不由得跟着你的思路,进行思考、讨论、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恍然大悟。那种境界,教者乐,学者欢。而有的教师只端坐在讲台,高高在上,只顾操纵鼠标,罗列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忘了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忽略了组织课堂教学,忽略了师生互动、忽略了学生反应,忽略了教学反馈,这是不行的。要知道,教师是引导者,他需要来回走动,深入他的学生。他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他的深入浅出、抑扬顿挫,他的妙语连珠、诙谐风趣,无时不牵动学生的心,左右着学生的思想。只端坐在讲台上,操作那鼠标,可是怎么行?
  五、淡化了文本,忽略了学生朗读
  许多教师都认为,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把内容文字都投影到屏幕上了,省时又省力,就可以忽略课文朗读甚至抛开课本,这是一个极端片面的认识。这样的语文课,它只是一件件摆设整齐,逻辑井然却了无生气的作品,它忽略了学生的语感、激动,它完全舍弃了语文学科富含的人文内蕴、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2000年举行的“语文教育百年论坛”发表的《论坛纪要》指出:“传统语文教育‘重读’,……就语文教学而言,语言学习的‘习得性’特点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自己的读书、练习为主才有效。……语文教学本来是个简单的事情。说到底,不外乎‘多读’……”。再者,语文的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所谓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就学生而言,不就是读书吗?而就课堂而言,不就是读课文吗?而诵读,是被写进教学大纲的一种具体的语文教学要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教学效果是独到的。
  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从诵读中能够“玩索其语气,模仿其声调,寻绎其意味”“心营意造的布置描绘以及分段成篇的种种工作”,也能从诵读中统统学会。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本、整体把握文本,进而品味文本语言、紧扣文本进行拓展探究。这样就能避免脱离文本、架空文本,或者是避免以屏幕文字代替书本文字、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朗读,或者是以集体讨论代替个人朗读,抑或是偏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因此,我们不要片面的认为:使用了多媒体,就可以抛开课本、不用读书或少读书了。
  六、越俎代庖,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听过这样一节语文多媒体课:教师的导入语、过渡语,甚至问题的设计以及教师准备好的问题和答案,都由多媒体幻灯片一一按顺序展示出来。课堂上,师生围着电脑转,都成了电脑的“奴隶”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就荡然无存了。殊不知如此一来,多媒体所起的作用只是展示了一份准备好的教案,教师沦落为一名操作键盘的工作人员及屏幕前的观众,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更是没有了生动的思想。
  课堂的进行过程其实是一种言语与情感对话式的人际交往过程。教师的课堂语言,有些是预设的,更多的则是随着课堂的发展而生成的,它包含着教师的激情和机智。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可能鼓励和感染学生,远比电脑制造出来的热烈掌声效果更好。可以想象,当课堂的导入语不是由教师充满激情地讲出,而是对照着多媒体幻灯片读出,其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的作用还剩几何?
  多媒体教学,是网络时代的新宠,开启了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大门,正成为教育新手段的主流,是新的教育形势的需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只强调其优点,而不考虑教学内容实际,就会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束缚教师的临场发挥能力,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促进者和指导者角色,多媒体永远不能全部替代教师富有激情的创造性工作,不能替代学生富于自主精神的互动实践(听、说、读、写四方面的培养)。因此,教师只有潜心研究,不断尝试,走出误区,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威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真正给语文多媒体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单位:广西桂平市麻垌镇第二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提出的一种教育理想,也是新课改倡导的一种教育理念。在文言文教学中实践“教是为了不教”,有利于更完整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教是为了不教 文言文教学 主体意识 探究精神 学习习惯    前一阶段,笔者上了一堂《石钟山记》的研究课。在这堂研究课中,笔者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载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摘 要】优美的汉字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汉字的有关知识,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多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语文教学 汉字 文化    汉文化历经上下五千年时间长河的淘洗,变得异常博大精深,汉语言作为汉文化的主要载体又是维系这种承继关系的纽带。外国人学习汉语倍感棘手,因为她积淀的文化成分太复杂太浓厚。其实对于每一个国人,汉语的学习何尝
【摘 要】对郑愁予《错误》一诗的解读,通常从“过客”与“思妇”两个视角出发。而如果换个视角,即将诗中“你”“我”看作虚与实的重合,全新解读自会出现一片新天地。  【关键词】《错误》 解读 “误读”    《错误》是郑愁予最经典的一首诗歌,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台湾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此诗带有强烈的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味,深受读者喜爱。对这首《错误》的解读,一般解说是思妇与过客之间产生了一个美丽的错误:
《荷塘月色》乃借景抒情之文。情之于人,有种种不同,形之于文,亦各有异,或见喜悦,或见哀愁,或喜中有愁,愁中有喜,悲喜参半,形形色色,带给读者许多感慨。朱自清之《荷塘月色》,起笔于“颇不宁静”,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为过渡,最后收笔于“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形成了“愁起愁结愁过渡”的基本框架,但文中写荷塘写月色,却又完全是一番美景,由此可以判定,朱先生是要借荷塘月色之美来消解心中
【摘 要】本文从景、境、情等角度观照《兰亭集序》的审美意蕴,阐明作品呈现出自然意境之大美、生命情境之大爱与哲学理境之大义。  【关键词】《兰亭集序》 审美意蕴 大美 大爱 大义  作为一篇经典散文,《兰亭集序》脍炙人口,品析之文浩如烟海。笔者以为,若从审美意蕴的角度加以玩赏,便可发现其呈现出一种自然意境之大美、生命情境之大爱与哲学理境之大义,宏阔深邃,气象万千。本文拟从这三个角度入手,对此加以摭谈
【摘 要】自视中华文化正统的中原文化,虽然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包容并吸纳了其他文化,但仍然有排挤打压其他文化的现象。从先秦时期就开始的对南方荆楚文化的讽刺和排挤就是十分明显的。本文从荆楚遭讽的原因论及产生的后果,揭示了当今社会,保持文化平等,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华文化 荆楚文化 文化歧视 和谐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在主流上是在不断的包容和吸纳了其他文化,才使自己得以博大
【摘 要】写作是作者内心真情的流露,但在学生作文中,却很难看见学生的真情。本文以迟子建的散文为例,分析了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希望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迟子建 散文 写作 真实     迟子建的散文,总给人一种波澜不惊的美,透着“真”的狠劲,从《苍苍琴》到《伤怀之美》,从《灯祭》到《光明在低头的一瞬》,那满溢的真挚情愫,能直达人心,然后开出朵清新素雅的花来。  当然,没有依附的
【摘 要】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材诗歌板块教学模式,尝试将必修课古典诗歌教学内容与选修课现代诗歌教学内容相结合,综合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与诗歌创作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诗歌审美能力 古典诗歌二次创作 现代诗     近几年,中学教改的呼声越来越高,教改的步伐也越来越快,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清楚,学生高中三年语文水平的高低并不完全取决于老师多分析或少分析几篇课文,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学
【摘 要】苏教版教材中选取了王建的中秋咏月诗《十五夜望月》,其中用到了“乌鸦”这一独特的意象,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乌鸦”意象代表的涵义十分复杂,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关键词】古典诗词 乌鸦 意象 象征 意义    《十五夜望月》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中秋咏月诗,诗人王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氛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为唐诗中
【摘要】从200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考情来看,问题多多,主要有:审题关过不了,文章偏题或不甚切题;语言关过不了,记叙文语言低幼化,议论文语言缺乏严谨;材料单薄,缺少厚度;思想缺少深度,思想贫乏与幼稚的程度,令人瞠目;结构缺少应有的强度,不能支撑起整篇文章。应试作文不同于参赛作文,必须注重应试规范和应试技巧,多从字数、分段、书写、入题、扣题、点题、文体、开头与结尾等方面作些雕琢,力求让你的文章更加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