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多媒体为语文学科搭建了创新平台,其使用有优势,但还存在一些误区,值得深入探讨。许多多媒体课堂教学使教师变成了操作者,学生变成了观众,电脑、大屏幕却成了焦点,使得教学关系出现了一些歪曲。由于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理解与认识不足,存在一些误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
【关键词】多媒体 课堂教学 误区
一、华而不实,过频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有些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不加选择,盲目地认为:能用上多媒体,就是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进行了新课改,就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他们对于自己授的内容,不管字词拼音,不管阅读写作,也不管古文现代文,更不管适合不适合多媒体教学,生搬硬套的,都只管设计成多媒体课件,把学生领进多媒体教室,教师在讲台不停地讲,问题不停地投到屏幕上,答案也不停地跳跃出来,然后让学生不停地记。要不就插入一段歌曲,加上一组精美动画图片,或播放一片段录像。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往往也因花里花俏的,喧宾夺主,让学生目不暇接、忙于观看、忙于记录,没法专心去思考,也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领悟,有时甚至于导致学生的学习偏离方向,干扰了正常学习,使课堂教学劳而无功。
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正视其优点和不足,注意扬长避短,尽力做到与传统教学紧密配合,求得最佳组合和最优教学效果。如没有把握或不合适利用多媒体的,反而不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精心设计、娓娓道来,引导学生进入巧妙的境界实在。所以我们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要学会选择,不要过多过频,不适合的坚决不用!
二、容量太大,教学匆匆走过场
丰富语文课堂,增加课堂容量,是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一大好处。然而,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于是课堂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安排得满满的。结果,开头点击的几个问题,分析得深入浅出、头头是道,可正当老师学生正渐入佳境时,却猛然发现:时间已过半!于是后来,急急忙忙的,学生的读没了、讨论没了、师生的互动没了,老师的分析简略了,甚至乎为了完成任务,只得忙乱把参考答案投影于屏幕上,学生连做笔记的时间都没了。有的只是教师不断的点击鼠标声,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字在屏幕上的更叠……
这样的课堂,匆匆忙忙的,就成了走过场,其中又有何效果可言?倒不如当初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计适当的课件要素,按照教学规律,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点”“面”结合,选择重点内容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着重分析,让课堂既充实有内容,重点突出,又有现代气息,更能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问题成串,错把课堂当“问堂”
多媒体课堂中,常常有这种情况,有的教师把要教学的内容分解设计成大大小小的二三十个问题,一节课,就是按既定方针,雷打不动的,一个一个问题给打出来,让学生去找、去读文中有关文字、或讨论、或听教师讲析、或记录屏幕上的“参考答案”。似乎一节课,仿佛就是单纯解决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那些问题而已。结果师生的评价是:节奏太快,内容太多,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时间去读,收获不大!并且我认为,这样断章肢解,把一篇完整的文章的教学,分解成许许多多的“问题串”——甚至其中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变成胡乱拼凑起来的“满堂灌,漫天问”的教学,就其本身而言,教给学生的就是支离破碎的,没有整体感。而且许多的教师的若干问题,既定“参考答案”总是“白纸黑字”的映入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的思想,容易造成学生对文本本身的个性化解读的根本上的损害。再说,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他们是活生生的。
在新课改中,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束缚学生于若干框框条条之中,更何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堂,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应该注重学生的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如上《扁鹊见蔡桓公》时,可让学生扮演扁鹊、蔡桓公等角色,演绎课文内容,从语言、神态、动力等方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探究《木兰诗》木兰回家欣喜心情时,可以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模仿表演,效果绝对比简单的点击教学好得多。语文教学,虽说教无定法,但也一环扣一环的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课堂结构:从注音到识字到释义断句,从课文的整体把握到章节品味,从课内探究理解到课外的拓展延伸,它绝对不只是若干问题的简单堆砌。再说,多媒体教学,虽然得到众人的摧崇,但实践表明,它充其量,也是处辅助的手段,在某些需要环节,辅助于课堂教学,即使它能使课堂生色不少、甚至有时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我说一道菜,总不能因为加了盐、味精好吃,就改用盐、味精为主料吧?
四、用活了鼠标,耽误了课文实践
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少的专家把语文能力训练的目标确定为“语感”的培养,这种“语感”的习得,必须通过反复的语文实践来实现,不能靠只操作鼠标,靠媒体的声、像、画来代替。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这一切都离不开课文实践,都必须并且只能够通过语文实践来完成,教师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堂是不能替代这个重要的活动,完成这个重要任务的。
而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和探究,正能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目标。接受美学认为:其区别于其它美学的重要标志是“走向读者”,阅读接受是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双向互动,读者的想象、再创造十分重要,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作品本身,还包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它的补充和丰富。而鼠标控制下的视觉形象则是定型化、感官化的,过多的媒体的声、像、画等直观形象的展示,可能局限了审美主体的思想,束缚了学生自由想象和对作品的再创造。并且每个学生心中的“孔乙己”、“阿Q”、“奥楚蔑洛夫”等形象可能是不尽相同的。这种课件阻碍了学生思维实践,完全可能摧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感受。 因此,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正像是一部交响乐的指挥,一出好戏的导演。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有心的教师的课堂引导,有如清泉流淌、清风徐来,沁人心脾,让学生不由得跟着你的思路,进行思考、讨论、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恍然大悟。那种境界,教者乐,学者欢。而有的教师只端坐在讲台,高高在上,只顾操纵鼠标,罗列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忘了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忽略了组织课堂教学,忽略了师生互动、忽略了学生反应,忽略了教学反馈,这是不行的。要知道,教师是引导者,他需要来回走动,深入他的学生。他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他的深入浅出、抑扬顿挫,他的妙语连珠、诙谐风趣,无时不牵动学生的心,左右着学生的思想。只端坐在讲台上,操作那鼠标,可是怎么行?
五、淡化了文本,忽略了学生朗读
许多教师都认为,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把内容文字都投影到屏幕上了,省时又省力,就可以忽略课文朗读甚至抛开课本,这是一个极端片面的认识。这样的语文课,它只是一件件摆设整齐,逻辑井然却了无生气的作品,它忽略了学生的语感、激动,它完全舍弃了语文学科富含的人文内蕴、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2000年举行的“语文教育百年论坛”发表的《论坛纪要》指出:“传统语文教育‘重读’,……就语文教学而言,语言学习的‘习得性’特点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自己的读书、练习为主才有效。……语文教学本来是个简单的事情。说到底,不外乎‘多读’……”。再者,语文的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所谓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就学生而言,不就是读书吗?而就课堂而言,不就是读课文吗?而诵读,是被写进教学大纲的一种具体的语文教学要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教学效果是独到的。
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从诵读中能够“玩索其语气,模仿其声调,寻绎其意味”“心营意造的布置描绘以及分段成篇的种种工作”,也能从诵读中统统学会。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本、整体把握文本,进而品味文本语言、紧扣文本进行拓展探究。这样就能避免脱离文本、架空文本,或者是避免以屏幕文字代替书本文字、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朗读,或者是以集体讨论代替个人朗读,抑或是偏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因此,我们不要片面的认为:使用了多媒体,就可以抛开课本、不用读书或少读书了。
六、越俎代庖,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听过这样一节语文多媒体课:教师的导入语、过渡语,甚至问题的设计以及教师准备好的问题和答案,都由多媒体幻灯片一一按顺序展示出来。课堂上,师生围着电脑转,都成了电脑的“奴隶”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就荡然无存了。殊不知如此一来,多媒体所起的作用只是展示了一份准备好的教案,教师沦落为一名操作键盘的工作人员及屏幕前的观众,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更是没有了生动的思想。
课堂的进行过程其实是一种言语与情感对话式的人际交往过程。教师的课堂语言,有些是预设的,更多的则是随着课堂的发展而生成的,它包含着教师的激情和机智。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可能鼓励和感染学生,远比电脑制造出来的热烈掌声效果更好。可以想象,当课堂的导入语不是由教师充满激情地讲出,而是对照着多媒体幻灯片读出,其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的作用还剩几何?
多媒体教学,是网络时代的新宠,开启了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大门,正成为教育新手段的主流,是新的教育形势的需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只强调其优点,而不考虑教学内容实际,就会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束缚教师的临场发挥能力,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促进者和指导者角色,多媒体永远不能全部替代教师富有激情的创造性工作,不能替代学生富于自主精神的互动实践(听、说、读、写四方面的培养)。因此,教师只有潜心研究,不断尝试,走出误区,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威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真正给语文多媒体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单位:广西桂平市麻垌镇第二初级中学。
【关键词】多媒体 课堂教学 误区
一、华而不实,过频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有些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不加选择,盲目地认为:能用上多媒体,就是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进行了新课改,就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他们对于自己授的内容,不管字词拼音,不管阅读写作,也不管古文现代文,更不管适合不适合多媒体教学,生搬硬套的,都只管设计成多媒体课件,把学生领进多媒体教室,教师在讲台不停地讲,问题不停地投到屏幕上,答案也不停地跳跃出来,然后让学生不停地记。要不就插入一段歌曲,加上一组精美动画图片,或播放一片段录像。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教学,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往往也因花里花俏的,喧宾夺主,让学生目不暇接、忙于观看、忙于记录,没法专心去思考,也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领悟,有时甚至于导致学生的学习偏离方向,干扰了正常学习,使课堂教学劳而无功。
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正视其优点和不足,注意扬长避短,尽力做到与传统教学紧密配合,求得最佳组合和最优教学效果。如没有把握或不合适利用多媒体的,反而不如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精心设计、娓娓道来,引导学生进入巧妙的境界实在。所以我们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要学会选择,不要过多过频,不适合的坚决不用!
二、容量太大,教学匆匆走过场
丰富语文课堂,增加课堂容量,是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一大好处。然而,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于是课堂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安排得满满的。结果,开头点击的几个问题,分析得深入浅出、头头是道,可正当老师学生正渐入佳境时,却猛然发现:时间已过半!于是后来,急急忙忙的,学生的读没了、讨论没了、师生的互动没了,老师的分析简略了,甚至乎为了完成任务,只得忙乱把参考答案投影于屏幕上,学生连做笔记的时间都没了。有的只是教师不断的点击鼠标声,和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字在屏幕上的更叠……
这样的课堂,匆匆忙忙的,就成了走过场,其中又有何效果可言?倒不如当初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设计适当的课件要素,按照教学规律,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点”“面”结合,选择重点内容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着重分析,让课堂既充实有内容,重点突出,又有现代气息,更能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问题成串,错把课堂当“问堂”
多媒体课堂中,常常有这种情况,有的教师把要教学的内容分解设计成大大小小的二三十个问题,一节课,就是按既定方针,雷打不动的,一个一个问题给打出来,让学生去找、去读文中有关文字、或讨论、或听教师讲析、或记录屏幕上的“参考答案”。似乎一节课,仿佛就是单纯解决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那些问题而已。结果师生的评价是:节奏太快,内容太多,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时间去读,收获不大!并且我认为,这样断章肢解,把一篇完整的文章的教学,分解成许许多多的“问题串”——甚至其中是没有什么联系的!变成胡乱拼凑起来的“满堂灌,漫天问”的教学,就其本身而言,教给学生的就是支离破碎的,没有整体感。而且许多的教师的若干问题,既定“参考答案”总是“白纸黑字”的映入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的思想,容易造成学生对文本本身的个性化解读的根本上的损害。再说,学生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他们是活生生的。
在新课改中,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利束缚学生于若干框框条条之中,更何况,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堂,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应该注重学生的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如上《扁鹊见蔡桓公》时,可让学生扮演扁鹊、蔡桓公等角色,演绎课文内容,从语言、神态、动力等方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探究《木兰诗》木兰回家欣喜心情时,可以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模仿表演,效果绝对比简单的点击教学好得多。语文教学,虽说教无定法,但也一环扣一环的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课堂结构:从注音到识字到释义断句,从课文的整体把握到章节品味,从课内探究理解到课外的拓展延伸,它绝对不只是若干问题的简单堆砌。再说,多媒体教学,虽然得到众人的摧崇,但实践表明,它充其量,也是处辅助的手段,在某些需要环节,辅助于课堂教学,即使它能使课堂生色不少、甚至有时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我说一道菜,总不能因为加了盐、味精好吃,就改用盐、味精为主料吧?
四、用活了鼠标,耽误了课文实践
语文教学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少的专家把语文能力训练的目标确定为“语感”的培养,这种“语感”的习得,必须通过反复的语文实践来实现,不能靠只操作鼠标,靠媒体的声、像、画来代替。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这一切都离不开课文实践,都必须并且只能够通过语文实践来完成,教师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堂是不能替代这个重要的活动,完成这个重要任务的。
而学生在语文课的学习和探究,正能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目标。接受美学认为:其区别于其它美学的重要标志是“走向读者”,阅读接受是作家作品与读者之间双向互动,读者的想象、再创造十分重要,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作品本身,还包括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它的补充和丰富。而鼠标控制下的视觉形象则是定型化、感官化的,过多的媒体的声、像、画等直观形象的展示,可能局限了审美主体的思想,束缚了学生自由想象和对作品的再创造。并且每个学生心中的“孔乙己”、“阿Q”、“奥楚蔑洛夫”等形象可能是不尽相同的。这种课件阻碍了学生思维实践,完全可能摧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感受。 因此,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正像是一部交响乐的指挥,一出好戏的导演。一堂课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有心的教师的课堂引导,有如清泉流淌、清风徐来,沁人心脾,让学生不由得跟着你的思路,进行思考、讨论、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恍然大悟。那种境界,教者乐,学者欢。而有的教师只端坐在讲台,高高在上,只顾操纵鼠标,罗列教学内容,照本宣科,忘了自己是课堂的主导者,忽略了组织课堂教学,忽略了师生互动、忽略了学生反应,忽略了教学反馈,这是不行的。要知道,教师是引导者,他需要来回走动,深入他的学生。他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他的深入浅出、抑扬顿挫,他的妙语连珠、诙谐风趣,无时不牵动学生的心,左右着学生的思想。只端坐在讲台上,操作那鼠标,可是怎么行?
五、淡化了文本,忽略了学生朗读
许多教师都认为,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把内容文字都投影到屏幕上了,省时又省力,就可以忽略课文朗读甚至抛开课本,这是一个极端片面的认识。这样的语文课,它只是一件件摆设整齐,逻辑井然却了无生气的作品,它忽略了学生的语感、激动,它完全舍弃了语文学科富含的人文内蕴、情感价值和审美情趣。2000年举行的“语文教育百年论坛”发表的《论坛纪要》指出:“传统语文教育‘重读’,……就语文教学而言,语言学习的‘习得性’特点要求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自己的读书、练习为主才有效。……语文教学本来是个简单的事情。说到底,不外乎‘多读’……”。再者,语文的实践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所谓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就学生而言,不就是读书吗?而就课堂而言,不就是读课文吗?而诵读,是被写进教学大纲的一种具体的语文教学要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教学效果是独到的。
正如郭绍虞先生所说,从诵读中能够“玩索其语气,模仿其声调,寻绎其意味”“心营意造的布置描绘以及分段成篇的种种工作”,也能从诵读中统统学会。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本、整体把握文本,进而品味文本语言、紧扣文本进行拓展探究。这样就能避免脱离文本、架空文本,或者是避免以屏幕文字代替书本文字、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朗读,或者是以集体讨论代替个人朗读,抑或是偏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因此,我们不要片面的认为:使用了多媒体,就可以抛开课本、不用读书或少读书了。
六、越俎代庖,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听过这样一节语文多媒体课:教师的导入语、过渡语,甚至问题的设计以及教师准备好的问题和答案,都由多媒体幻灯片一一按顺序展示出来。课堂上,师生围着电脑转,都成了电脑的“奴隶”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就荡然无存了。殊不知如此一来,多媒体所起的作用只是展示了一份准备好的教案,教师沦落为一名操作键盘的工作人员及屏幕前的观众,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更是没有了生动的思想。
课堂的进行过程其实是一种言语与情感对话式的人际交往过程。教师的课堂语言,有些是预设的,更多的则是随着课堂的发展而生成的,它包含着教师的激情和机智。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可能鼓励和感染学生,远比电脑制造出来的热烈掌声效果更好。可以想象,当课堂的导入语不是由教师充满激情地讲出,而是对照着多媒体幻灯片读出,其渲染气氛、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的作用还剩几何?
多媒体教学,是网络时代的新宠,开启了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大门,正成为教育新手段的主流,是新的教育形势的需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只强调其优点,而不考虑教学内容实际,就会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束缚教师的临场发挥能力,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促进者和指导者角色,多媒体永远不能全部替代教师富有激情的创造性工作,不能替代学生富于自主精神的互动实践(听、说、读、写四方面的培养)。因此,教师只有潜心研究,不断尝试,走出误区,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威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真正给语文多媒体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单位:广西桂平市麻垌镇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