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共同的生态家园?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pok1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年以后,东部那些最为富庶的城市迎来蓝天绿水、鸟语花香的生活环境,或许不是不可企及的梦想,但是,西部中国会不会在贫穷和污染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11年前那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长江大洪水了。正是那场洪水的肆虐,让中央政府痛下决心,开始退耕还林,不到10年,种下3亿亩树林,长江及各条江河下游则开始了自唐宋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退田还湖,仅仅长江干流就拓展了1400多平方公里水面。
  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长江流域的生态地理面目全非,这样沧海桑田般的自然变迁,原本至少需百余年才能完成,可在中国,不到一代人,就迅速实现了。另一个可与长江流域媲美的环境大变迁是内蒙古大草原,2000年前后的沙尘暴,席卷华北平原,也由此开始了铁腕的生态移民,几十万牧民迁出了赖以生存的草场,草原得到了彻底的休养生息,不到10年时间,已又是绿意盎然。
  大洪水与沙尘暴记忆都渐渐远去,但崭新的环境问题正在袭来。中国的能源已经紧缺到不惜剖开内蒙草原,挖掘劣质煤发电,而水,已经紧缺到让人打贝加尔湖主意的地步,长江上的高坝能够拦住洪水,却无法阻止无处不在的污染。
  
  尽管从2008年中国产业结构与能源利用情况看,环境由持续恶化到开始好转的拐点仍然无法预计何时出现,但这些并不影响规划里对于环境改善的乐观。各种各样的环境治理规划大都给出了2020年的目标,按照这些生态建设图,2020年,南水北调开通,干涸的华北平原上流淌着浩瀚长江水,长江上游种下的幼苗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内蒙古草原也早已水草丰茂了。
  
  根本变革
  
  对于环保问题必要性的认知,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透彻,几乎每个公务员都曾接受过“科学发展观”的培训与教育。
  更加实质性的举动在于,过去的两年里,中央政府反复汇集各地资料、征求各方意见,试图编制一个主体功能区规划。简单地讲,就是在考虑自然生态状况、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区位特征、环境容量等多种因素的基础上,将整个国家划分为四类区域: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规划。
  2007年,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杨伟民在一次会议上说。主体功能区规划完成后,要重新设计相关制度和政策,特别是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等政策,以及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等要符合构建主体功能区的要求。
  国家发改委的文件给出了更加清晰的制度设计,财政政策方面,未来的政策取向将更倾向于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原则。一方面,在现行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财力性转移支付体系下,将考虑增加主体功能区因素,加大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和社会管理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将构建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实行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投资政策方面,考虑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国家政策支持,应该向限制开发区倾斜;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向重点开发区倾斜,增强产业吸纳能力;高技术产业资金更多向优化功能区倾斜。
  这些都表明,中国政府正在努力将其独创的主体功能区的全新理念迅速付诸实践,从而重塑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环境保护运动在中国的蓬勃开展已数年,但像这样涉及根本制度的变革却从未有过。如果,这个规划有足够的约束力、足够的财政、制度、政策配套来保障,也许不用等到2020年,中国就将赢来环境好转的拐点。
  意识到国土的不同区域只能承受不同的开发强度,意识到在GDP的赛场上搞“区域竞争”将导致生态灾难和社会分裂,无疑是一大进步。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当经济遭遇困难时,这些正确的认知还能那么清晰吗?
  2008年年底,保增长、保就业已经压倒了一切,2009年的中国故事将会在大型工业项目遍地开花、大干快上的情境中拉开大幕。原定于2008年底出台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消失了踪迹。在这样紧迫的经济形势下,没有人站出来再谈把大片国土划为限制发展区,似乎也是一件可以理解的事。
  搞了30年、已近白热化的区域经济竞争,将会按照原有的惯性持续下去。至少在目前,地方省份没有谁会愿意把自己划入限制发展区域,投入“区域间经济竞争”是各级地方政府的理性選择,而局部的经济理性却导致了全局的非理性。也许到了2020年,大面积国土的支离破碎,能让我们各级政府真正明白共生、分工与协同的道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中央政府难产的规划蓝图里。
  
  共同的未来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样的标语刷满了中国乡村的各个角落,几乎已经取代了计划生育的标语,成为了第一位的国家诉求。但是,我们需要追问的恐怕是,我们真的拥有同一个家园吗?
  当代环境伦理的各种论述中,经常出现“人类”、“我们”这样的全称名词,它们往往作为不可分隔的整体概念被使用,当代环境伦理永远都是站在人类这个宏大主体的角度上,对以往的价值观念展开自省、批判和前瞻,但是,面对当今的环境危机,人类真的是一个实在的共同主体吗?
  300多年来,经过历次工业革命,物质财富积累速度空前高涨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西方国家,走了-一条少数人群消费全球资源、并将污染留在别人的土地上的发展道路,它能否容纳地球上的多数人口建立文明富足的社会,希望尚未出现。现今世界文明富足的部分似乎是以多数人口的愚昧贫穷为必要前提,就像阳光以阴影为对照。
  而今天的中国现代化之路,作为后发者对外早已没有能力和条件复制这样的生存逻辑,但中国足够大,在内部,广袤的国土同样可以实施梯级开发,有空间透支环境,尽量不造成国土全局性的污染,来维持工业化的步伐。10年以后,东部那些最为富庶的城市迎来蓝天绿水、鸟语花香的生活环境,或许不是不可企及的梦想,但是,西部中国会不会在贫穷和污染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在未来的10年里,或许越来越多的人们将发现,在环境问题上,我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共同的未来,一个东部大城市的花园小区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与一个西部山区污水河边长大的孩子,他们拥有的怎么可能是同一个家园?
  未来的中国西部与东部,最大的差距不会是GDP数字,而是生存环境。以湖泊治理为例,中国湖泊污染最严重的是江苏和云南两省,江苏的太湖、洪泽湖等12大湖泊和云南的滇池、阳宗海等9大高原湖,都是中国地图上如今污染最为严重的内陆湖泊。但它们面临的治理环境则完全不同。
  江苏省拥有足够的财政实力,仅仅太湖治理,就将投入580多亿,动辄可以拆除200多座化工厂,到日本买最好的技术 和设备。而云南高原湖的治理,除了依靠国家投入以外,地方政府拿出的投入几乎只相当于江苏的零头。而包括云南、四川、重庆在内的西部同样不想放过重化工业转移的潮流,不断将化工厂从东部地区或是更远的国外,拉到自家门口生产。
  
  环境正义
  
  关于环境糟糕的叙述和论断,已经够多了,比如,东部沿海已经没有一个干净的湖泊,渤海湾已经变成了工业发展的“化粪池”,肥沃的东北黑土地已经变成了贫瘠的黄土坡,华北平原已像大西北那样极度缺水,内蒙古可能将变成下一个因煤炭而支离破碎的山西,在剧烈的水土流失中,大西南将有约1亿人在未来30多年内失掉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现实的问题是,破坏环境的人往往并不承担环境恶化的后果,同样,掠夺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的强势人群也往往并不需要担负生态危机与自然反扑的后果,至少不需要立即担负,恶果常常会落到处于弱势地位的地区或群体头上。
  中国大规模的生态建设工程能在短时间内收效,往往是因为,我们为了保护环境,以行政手段可以采取大规模移民等相对激进的措施。不管是长江流域的退耕还林、退田还湖还是内蒙古草原、青藏高原上的退牧还草,这些中国历史上最为浩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都不同程度地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生态移民付出至少一代人的生活变迁代价。
  这类生态恶劣地区居住着的通常都是最为贫穷落后的人群,改变他们的生活地点、生活方式,是最容易的,只需要稍作安抚就不难实现,付出的成本不会太大。所以,中国可以迅速建起大面积的国家公园、生态示范基地、环境保护无人区。也因此,对于国家环保局公布的那些标满了地图的生态建设示范区,我们有理由抱以乐观态度。
  可,这些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吗?
  关于环境正义的争论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持续了近30年,印度生态主义学者古哈有过一段对印度环境运动的描述:在印度,忍受環境退化带来的各种问题的最严重社会群体是穷人、无地的农民、妇女和部落,他们面临的是生存问题,不是生活质量的高低问题,印度的环境保护运动所要求的,是从国家和工业部门那里夺回对自然的使用权,把它交回到真正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却正在日益被排挤在自然之外的农村社区。
  在纠正强者的破坏行为时,环境保护往往沦为一句美丽的空话,可是在面对弱者时,往往又成为了一种不公正的暴行。不同的是,书斋里的理论距离指导现实还如此遥远,今天我们还都在忙着分享蛋糕,10年后也许要开始挠头,如何分摊污染?但愿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片实现了环境正义、区域协作的广袤国土,而不是蓝天碧水与肮脏落后泾渭分明的国土。
  
其他文献
30年来,中国留学生的留学意识逐渐从“留学”转为“游学”。他们并没有像1980年代的留学生前辈一样,非要进入日本的名牌大学攻读学位不可,他们只需要体验留学日本的生活。那么,这无疑给一般的私立大学,尤其是地方的私立大学提供了招生的福音。    2008年7月29日,时任首相福田康夫大规模改组内阁的前三天,日本文化部、外务部、法务部等六大部隆重推出了堪与安倍前首相“2025年前实现35万外国留学生构想
2010年,有三起“排体性事件”令记者再三沉思——  最近的一起发生在海南文昌,10月份“200年一遇”的洪水使其水库决口,官员慰问来迟,并出语刺激灾民,导敛众多灾民十分不满。第二起是苏州“通安事件”,拆迁农民因宅基地无补偿,引发堵塞国道,镇区两级书记丢乌纱帽。第三起在无锡,无锡尼康光学仪器(中国)有限公司工厂出现中毒事件,厂方推脱责任,成千职工上街。  之前,发生群体性事件,人们总说,“事件反映
椰风海韵并非海南独有。旅游是一种异域体验,如果没有特色,海南将毫无竞争力。    将海南岛东部海岸打造成“高雅时尚的中国椰树海岸”,“以此挑战世界上最著名的法国蓝色海岸、西班牙太阳海岸和澳大利亚黄金海岸”。——这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总规划提出的蓝图之一。  然而,人们疑虑重重:椰风海韵并非海南独有,泰国普吉岛、夏威夷、马尔代夫等等无不如此,在这些当今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中间,在旅游爱好者心中的那幅必游地
今年是《1984》正式出版60周年,也是它的中文翻译者董乐山去世10周年。董乐山和奥威尔的晚年一样,都以一个忠诚的社会主义者自居,并以此作为工作的思想基础。    “四月间,天气寒冷晴朗,钟敲了十三下。”  这是《1984》的第一句话。  写下这句话时,英国人乔治·奥威尔—定不会想到,这部小说将被翻译成60多种文字出版。将这句语翻译成汉语时,中国人董乐山却很清楚地知道:这部小说将在世界上人日最多的
2008年10月31日,针对1970年出版的《冲绳札记》引发的诉讼,日本大阪高等法院作出了大江健三郎·岩波书店被告一方胜诉的终审判决。这一围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展开的官司在其漫长的审判期内,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1960年,为抗议美目间的新安保条约,日本民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大江健三郎在这一年第一次随日本的作家代表团访问中国,只有25岁,是团里最年轻的成员。他们在中国
去年,业内专家公认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之年。而今年,人民币国际化开始进入“提速期”。6月份,央行宣布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之后紧接着出台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扩大试点方案,试点地区由五城市扩大到北京等20个省市。7月份。央行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签署了1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货币互换国达到8个。8月份,央行宣布允许境外银行参与中国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打开了
2009年全国“两会”总理记者招待会,台湾中央社记者关心的是眼下最热的“两岸经济合作協议”议题,并引发了67岁的温家宝总理一番“走不动就是爬我也愿意去(台湾)”的“温情攻势”,一时远播海内外。  去年12月31日,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表示两岸可以签订“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人们看到,这个愿景已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就意味着大陆方面已经做好战略部署。
扁家弊案本身已经没有多大悬念。但是,从现在开始,司法和政治的较量,政党之间的较量,才真正开始。对台湾民主的真正考验,也才真正开始。    已经过去的2008年的台湾政坛简直成了一出高潮迭起的活报剧的舞台,其中的男一号自然是大家熟悉的陈水扁。即使卸任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阿扁依然牢牢占據着舞台中央。聚焦于镁光灯下,不信的话,只要打开任何一家关注台湾时政的媒体,第一句话就是:“让我们首先关注一下陈水扁弊
3G技术的不断成熟加速了互联网口袋化和高移动化的时代。近日联想移动推出首款3G OPhone手机联想01,作为联想手机全新产品品牌“MlR0”的开山之作,01以出色的移动互联体验、高度的开放性和丰富的移动应用,开启3G的精彩。  类PC冲浪体验 无所不搜,移动互联最强机  别再抱着只有电脑才能尽情冲浪的老观念,3G时代已经推动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联想01最大特色便是能够真正将用户所熟悉的PC上的冲
马鼎盛(香港民间军事问题评论员)  青岛海军大阅兵是新中国海军走向世界的第一步,细节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事件的象征意义。在中国国力上升、政治经济都已经走向世界的情况下,军事上走向世界是必然的、迟早的事,而且主动比被动要好,丑媳妇总是要见公婆的,中国用别人能接受的身体语言和世界沟通的过程,说明中国在这方面有了自信。  此次活动就像一个大party,各国一般以平常心派礼节性的军舰来华,如美国第七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