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品德教学是以育人为本的学科,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土课程资源不仅具有品德学科的本位价值,还在整个育人体系中意义非凡。以临海的自然人文等本土化课程资源开发为例,谈如何亲临自然人文景观,延展课堂域限,使教学从禁锢的校园突围;如何亲近历史文化名人,激活榜样力量,使教学从浩远的高空落地;如何聚焦民俗特色物产,丰富教材内容,使教学彰显地域的魅力。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开放性的综合课程,应该走出禁錮的课堂,放眼教材外那些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作为山水之城,临海市境内江河萦绕,山峦起伏;作为千年府城,临海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古迹相辅相成,各类纪念场馆,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均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良载体,均是极富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和创新利用本土资源,既能发挥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功能,又能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刻下地域文化的烙印,使之成为有根之人。
本文以临海的自然人文等本土化课程资源开发为例,谈谈如何立足本土、开发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资源,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贴近生活,焕发塑造学生灵魂的力量。
一、延展课堂,使教学从禁锢的校园突围
1. 在走进家乡的主题教学中,实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学科受课程性质的影响,其教材编排都是面向生活,趋于开放与综合的。但受条件的限制,实际教学却往往多用说教的口授之法,教学展开囿于教室、校园。
在一些以家乡为背景的主题教学中,多采用围坐教室看看图片、做游戏的模拟方式,很难凸显这类主题教学独特的育人价值。这类教学如能走出校园,走向真实的环境中,其育人价值必将得到彰显。
江南长城、东湖、灵湖、紫阳街、郑广文祠……这些自然、人文景观对于临海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它们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髓却知之甚少。
古长城、戚公祠背后的卫国精神,郑广文祠、古书院背后的崇文精神,庙宇背后的官衙文化、宗教文化等,仅凭课件中的几张图片介绍对学生的人文熏陶作用不大。更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实地开课,让教师的讲解更有现场感,让资料的呈现更有真实感。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了不起的家乡人”一课的教学中,“讲家乡名人故事”板块教学结束后,可组织“戚继光的抗倭故事”的拓展实践活动。
教师先对戚继光的故事进行总结:戚继光作为明代著名的军事家,不但熟谙古阵,而且锐意创新。再引出活动内容:在临海街头,一群民间文艺爱好者以表演的方式还原了戚家军战斗中使用的经典古阵法,以及自创的鸳鸯阵法。然后布置活动任务:开展向民间文艺组织学习戚家军阵法的实践活动,并在戚公祠进行活动展示。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准备:先分组,由各组组长寻访民间文艺组织,了解、学习不同阵法的表演方式,并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汇报课在戚公祠进行,邀请全校师生观看、品评。
对于学生来说,戚公祠这样特定的环境背景对于实践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样的课堂营造了遥想当年的现场感,具有说教不可匹及的感染力。
2. 在亲近自然的主題教学中,整合学校的德育活动
新课标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也许有人认为,课堂回归实地的做法很多时候是缺乏现实操作性的,课时安排不允许,课堂组织太烦琐。其实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许多的实践活动是可以与学校的其他德育内容相整合的。如亲近自然的主题教学,就可以以家乡临海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以学校例行的“春游秋行”活动为平台,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当系列活动相对固化,活动开展达到常态化,一切组织难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例如,“快乐的春游”一课,学校就可以安排在春游活动前开课。
教师开门见山提出春游活动:同学们,学校在下周五要开展春游活动,我们的目的地是东湖公园。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商量怎样准备好这次活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这次春游更有趣,更有意义?学生组内讨论,最后教师小结:既然是春游就一定要去找找春天,认识春天的花草,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背背春天的诗,画画春天的美景,和花草虫鱼等春天的小伙伴说说话。
春游活动安排在东湖公园,学生赏花认草,唱歌跳舞,吟诗作画,整个活动丰富而又趣味。
二、亲近历史文化名人,激活榜样力量
1. 搜寻家乡名人,减少榜样的距离感
在德育方法中榜样的力量一直不容小觑,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榜样人物的故事,学生在了解人物事迹、感悟人物品质的过程中能受到极大的启迪与鼓舞。但受距离感的影响,许多学生内心深处会产生“榜样太遥远”的自我心理暗示,他们对榜样崇拜的同时,认为榜样是遥不可及的,自己不可能达到。而身边的榜样则不同,有熟悉的家乡背景,他们在自己的周围,不是难以企及的。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充分发掘本土的榜样资源,使榜样摆脱居高临下的浩远,落到地面与学生亲密接触。
自唐以来,临海就是台州文化中心,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家乡名人丰富的人生经历,高尚的人格魅力,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应该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所用。
例如,“了不起的家乡人”一课的系列教学,第一课时教师导入:我们的家乡临海有许许多多了不起的人物,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你知道他们的事迹吗?这节课,我们就要去搜集家乡名人和他们故事?
然后讨论活动方式:可以向家长了解,可以到临海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还可以上网查询下载信息,然后制作“家乡名人录”。
课后学生分头行动开展调查记录,第二课时学生展示结果:唐广文馆博士郑虔,诗、书、画被唐玄宗誉为“三绝”,其在临海设馆广授门徒,为台州文教始祖;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有骆临海之称,他的诗集称为《骆临海集》;朱熹在东湖小瀛洲建上蔡书院,并手书书院匾额;戚继光在临海抗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抗倭故事。临海在历代科举中屡屡出现“一门三巡抚”“兄弟四进士”“父子同折桂”的盛况。史载,仅宋一代临海就有217人中进士,在全国各县中位居第五。近代的革命勇士杨哲商舍身殉国,科学家朱洗立学立德。 以上资料在课件上显示,一页一图一简介,师生在课件的辅助下互相交流。学生仿佛漫步古今名人长廊,对家乡名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作为临海人的自豪感也自然而生。
2. 找准教材切入点,彰显榜样的感染力
道德与法治教材也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本土人文资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二年级下冊第一单元“我和大师交朋友”的教学中,就可以拓展一系列的本土课程,如组织团队活动,查找家乡名人,按时代、类别等编排制作名人录;开展名人故事讲稿撰写评比,讲名人故事比赛。
而在三年级下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瞻仰名人陵园、名人像,参观名人故居、纪念馆,实地寻访名人生平事迹;搜寻名人名言,制作个性化书签;通过采访相关人员、网络查询、古迹实地考察等方式寻访名人风采,收集整理资料,建立家乡名人文化墙;开展“向家乡名人学一学”的大讨论,学名人精神,励志成材。
尽管这些名人是历史人物,隔着时代的鸿沟,但他们是家乡的名人,他们的经历、事迹中有着许多临海元素和印记,临海这座城能使他们穿越历史的长河相遇。学生与这些名人没有地域的隔阂,有着莫名的亲切。
这些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能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更饱满,形式更丰富,效果更突出。
三、聚焦民俗特色物产,丰富教材内容,使教学彰显地域的魅力
1. 了解民间艺术
临海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令人叫绝。黄沙狮子作为南狮的代表上了央视,受到全国人民的称赞;临海词调古朴而不失清新,花鼓别致而极富情韻,还有精美的剪纸艺术,巧妙的编织技艺等,都是临海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极具开发价值的课程资源。这些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学生很感兴趣,以此作为学生课外实践的资源,不但独具特色,而且效果明显。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和学生一起讨论民风民俗中一些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之后,引导学生:当然,民风民俗中有很多合理、健康、有文化内涵的内容,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临海也不例外。你们知道临海有哪些健康、有意义的民风民俗、文化传统吗?
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内容。教师根据实际条件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黄沙狮子的表演、临海词调的演出;或邀请“张家剪纸”传承人现场演示,并鼓励学生动手尝试。
教学中引领学生了解家乡民间艺术的过程,对学生家乡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2. 体验民风民俗
临海的传统节日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众所周知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临海是“十四夜”闹元宵,“八月十六”过中秋,在“民风民俗”主题教学中就可以安排探寻其中的渊源。
例如,在“欢天喜地过新年”和“中秋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完成祖国传统节日的教学后,分别拓展临海的元宵节和中秋节的内容。让学生课前了解这两个节日的时间、习俗,课堂上组织反馈课件搜集的资料,探究节日渊源。在探究中品糟羹,吃元宵,观花灯,通过品尝家乡的风味小吃,体验家乡真实、有趣味的生活,感受家乡淳朴可爱的乡情。这既是一堂节日文化主题课,又是一堂家乡特色探究课。
3. 宣传特色物产
临海不仅民风淳朴,而且物产丰富,涌泉蜜橘、白水洋杨梅、大石葡萄、羊岩勾青、杜桥眼镜……许多的特色物产在全国都是有知名度的。在“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家乡特产带进课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轻松愉悦中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特产。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撰写解说词介绍家乡特产,设计广告语推销家乡的特产,唤醒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些特色物产也可以开发成实践性课程资源,如实地采摘活动,家乡物产网络推广活动,省农博会参展策划。以“省农博会参展策划”为例,教师引导:我们临海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每年都有许多的物产出现在省农博会上。今年的省农博会即将开展,如果请你们为这次参展进行策划,你们认为应该甄选哪些物产参展,怎样布置展厅展柜,怎样做好广告营销?让学生围绕这个策划情境分组讨论,合作完成策划书,分组汇报。然后全班讨论各组策划书的优缺点、可行性,并分组改进自己的策划书。最后鼓励学生整理好策划书投给相关部门。具体参与让学生兴奋,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生活化的综合型育人课程,仅仅用教材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生活经历、心灵体验都是具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临海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历史文化沉厚绵延,人文物产丰富璀璨,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大胆开发,合理利用,临海时时处处都藏有道德与法治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魏星.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6).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开放性的综合课程,应该走出禁錮的课堂,放眼教材外那些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作为山水之城,临海市境内江河萦绕,山峦起伏;作为千年府城,临海历史悠久,人才辈出。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古迹相辅相成,各类纪念场馆,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均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优良载体,均是极富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通过合理开发和创新利用本土资源,既能发挥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教学功能,又能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刻下地域文化的烙印,使之成为有根之人。
本文以临海的自然人文等本土化课程资源开发为例,谈谈如何立足本土、开发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综合资源,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真正贴近生活,焕发塑造学生灵魂的力量。
一、延展课堂,使教学从禁锢的校园突围
1. 在走进家乡的主题教学中,实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道德与法治学科受课程性质的影响,其教材编排都是面向生活,趋于开放与综合的。但受条件的限制,实际教学却往往多用说教的口授之法,教学展开囿于教室、校园。
在一些以家乡为背景的主题教学中,多采用围坐教室看看图片、做游戏的模拟方式,很难凸显这类主题教学独特的育人价值。这类教学如能走出校园,走向真实的环境中,其育人价值必将得到彰显。
江南长城、东湖、灵湖、紫阳街、郑广文祠……这些自然、人文景观对于临海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它们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髓却知之甚少。
古长城、戚公祠背后的卫国精神,郑广文祠、古书院背后的崇文精神,庙宇背后的官衙文化、宗教文化等,仅凭课件中的几张图片介绍对学生的人文熏陶作用不大。更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实地开课,让教师的讲解更有现场感,让资料的呈现更有真实感。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了不起的家乡人”一课的教学中,“讲家乡名人故事”板块教学结束后,可组织“戚继光的抗倭故事”的拓展实践活动。
教师先对戚继光的故事进行总结:戚继光作为明代著名的军事家,不但熟谙古阵,而且锐意创新。再引出活动内容:在临海街头,一群民间文艺爱好者以表演的方式还原了戚家军战斗中使用的经典古阵法,以及自创的鸳鸯阵法。然后布置活动任务:开展向民间文艺组织学习戚家军阵法的实践活动,并在戚公祠进行活动展示。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准备:先分组,由各组组长寻访民间文艺组织,了解、学习不同阵法的表演方式,并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汇报课在戚公祠进行,邀请全校师生观看、品评。
对于学生来说,戚公祠这样特定的环境背景对于实践活动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样的课堂营造了遥想当年的现场感,具有说教不可匹及的感染力。
2. 在亲近自然的主題教学中,整合学校的德育活动
新课标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
也许有人认为,课堂回归实地的做法很多时候是缺乏现实操作性的,课时安排不允许,课堂组织太烦琐。其实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许多的实践活动是可以与学校的其他德育内容相整合的。如亲近自然的主题教学,就可以以家乡临海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以学校例行的“春游秋行”活动为平台,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当系列活动相对固化,活动开展达到常态化,一切组织难题自然迎刃而解了。
例如,“快乐的春游”一课,学校就可以安排在春游活动前开课。
教师开门见山提出春游活动:同学们,学校在下周五要开展春游活动,我们的目的地是东湖公园。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商量怎样准备好这次活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让这次春游更有趣,更有意义?学生组内讨论,最后教师小结:既然是春游就一定要去找找春天,认识春天的花草,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背背春天的诗,画画春天的美景,和花草虫鱼等春天的小伙伴说说话。
春游活动安排在东湖公园,学生赏花认草,唱歌跳舞,吟诗作画,整个活动丰富而又趣味。
二、亲近历史文化名人,激活榜样力量
1. 搜寻家乡名人,减少榜样的距离感
在德育方法中榜样的力量一直不容小觑,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
教材中编排了许多榜样人物的故事,学生在了解人物事迹、感悟人物品质的过程中能受到极大的启迪与鼓舞。但受距离感的影响,许多学生内心深处会产生“榜样太遥远”的自我心理暗示,他们对榜样崇拜的同时,认为榜样是遥不可及的,自己不可能达到。而身边的榜样则不同,有熟悉的家乡背景,他们在自己的周围,不是难以企及的。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充分发掘本土的榜样资源,使榜样摆脱居高临下的浩远,落到地面与学生亲密接触。
自唐以来,临海就是台州文化中心,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家乡名人丰富的人生经历,高尚的人格魅力,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应该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所用。
例如,“了不起的家乡人”一课的系列教学,第一课时教师导入:我们的家乡临海有许许多多了不起的人物,你知道他们是谁吗?你知道他们的事迹吗?这节课,我们就要去搜集家乡名人和他们故事?
然后讨论活动方式:可以向家长了解,可以到临海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还可以上网查询下载信息,然后制作“家乡名人录”。
课后学生分头行动开展调查记录,第二课时学生展示结果:唐广文馆博士郑虔,诗、书、画被唐玄宗誉为“三绝”,其在临海设馆广授门徒,为台州文教始祖;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有骆临海之称,他的诗集称为《骆临海集》;朱熹在东湖小瀛洲建上蔡书院,并手书书院匾额;戚继光在临海抗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抗倭故事。临海在历代科举中屡屡出现“一门三巡抚”“兄弟四进士”“父子同折桂”的盛况。史载,仅宋一代临海就有217人中进士,在全国各县中位居第五。近代的革命勇士杨哲商舍身殉国,科学家朱洗立学立德。 以上资料在课件上显示,一页一图一简介,师生在课件的辅助下互相交流。学生仿佛漫步古今名人长廊,对家乡名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作为临海人的自豪感也自然而生。
2. 找准教材切入点,彰显榜样的感染力
道德与法治教材也为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本土人文资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例如,在二年级下冊第一单元“我和大师交朋友”的教学中,就可以拓展一系列的本土课程,如组织团队活动,查找家乡名人,按时代、类别等编排制作名人录;开展名人故事讲稿撰写评比,讲名人故事比赛。
而在三年级下册“了不起家乡人”一课的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瞻仰名人陵园、名人像,参观名人故居、纪念馆,实地寻访名人生平事迹;搜寻名人名言,制作个性化书签;通过采访相关人员、网络查询、古迹实地考察等方式寻访名人风采,收集整理资料,建立家乡名人文化墙;开展“向家乡名人学一学”的大讨论,学名人精神,励志成材。
尽管这些名人是历史人物,隔着时代的鸿沟,但他们是家乡的名人,他们的经历、事迹中有着许多临海元素和印记,临海这座城能使他们穿越历史的长河相遇。学生与这些名人没有地域的隔阂,有着莫名的亲切。
这些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能使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更饱满,形式更丰富,效果更突出。
三、聚焦民俗特色物产,丰富教材内容,使教学彰显地域的魅力
1. 了解民间艺术
临海的民间艺术形式多样,令人叫绝。黄沙狮子作为南狮的代表上了央视,受到全国人民的称赞;临海词调古朴而不失清新,花鼓别致而极富情韻,还有精美的剪纸艺术,巧妙的编织技艺等,都是临海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极具开发价值的课程资源。这些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学生很感兴趣,以此作为学生课外实践的资源,不但独具特色,而且效果明显。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家乡民风、民俗小论坛”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和学生一起讨论民风民俗中一些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之后,引导学生:当然,民风民俗中有很多合理、健康、有文化内涵的内容,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临海也不例外。你们知道临海有哪些健康、有意义的民风民俗、文化传统吗?
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内容。教师根据实际条件播放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黄沙狮子的表演、临海词调的演出;或邀请“张家剪纸”传承人现场演示,并鼓励学生动手尝试。
教学中引领学生了解家乡民间艺术的过程,对学生家乡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2. 体验民风民俗
临海的传统节日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如众所周知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临海是“十四夜”闹元宵,“八月十六”过中秋,在“民风民俗”主题教学中就可以安排探寻其中的渊源。
例如,在“欢天喜地过新年”和“中秋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在完成祖国传统节日的教学后,分别拓展临海的元宵节和中秋节的内容。让学生课前了解这两个节日的时间、习俗,课堂上组织反馈课件搜集的资料,探究节日渊源。在探究中品糟羹,吃元宵,观花灯,通过品尝家乡的风味小吃,体验家乡真实、有趣味的生活,感受家乡淳朴可爱的乡情。这既是一堂节日文化主题课,又是一堂家乡特色探究课。
3. 宣传特色物产
临海不仅民风淳朴,而且物产丰富,涌泉蜜橘、白水洋杨梅、大石葡萄、羊岩勾青、杜桥眼镜……许多的特色物产在全国都是有知名度的。在“家乡特产知多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家乡特产带进课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轻松愉悦中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特产。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撰写解说词介绍家乡特产,设计广告语推销家乡的特产,唤醒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些特色物产也可以开发成实践性课程资源,如实地采摘活动,家乡物产网络推广活动,省农博会参展策划。以“省农博会参展策划”为例,教师引导:我们临海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每年都有许多的物产出现在省农博会上。今年的省农博会即将开展,如果请你们为这次参展进行策划,你们认为应该甄选哪些物产参展,怎样布置展厅展柜,怎样做好广告营销?让学生围绕这个策划情境分组讨论,合作完成策划书,分组汇报。然后全班讨论各组策划书的优缺点、可行性,并分组改进自己的策划书。最后鼓励学生整理好策划书投给相关部门。具体参与让学生兴奋,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
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一门生活化的综合型育人课程,仅仅用教材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生活经历、心灵体验都是具有实效性的课程资源。临海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历史文化沉厚绵延,人文物产丰富璀璨,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大胆开发,合理利用,临海时时处处都藏有道德与法治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魏星.小学思品课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