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卫健委发布《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来,口罩在疫情防控中起着重要作用。3月17日,国家卫健委印发《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对普通公众、特定场所人员、重点人员、职业暴露人员进行分类,并对不同场景下戴口罩提出科学建议。
《指引》提示,普通公众在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时,可以不戴口罩;当处于人员密集场所时,在中、低风险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与其他人近距离(小于1米)接触时应戴口罩;处于人员密集的医院、汽车站、火车站、地铁站、机场、超市、餐馆、公共交通工具,以及社区与单位进出口等场所的工作人员,在中、低风险地区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在高风险地区戴医用外科口罩或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
《指引》明确,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冠肺炎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从入境开始到隔离结束)为重点人员,宜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无呼气阀、符合KN95/N95及以上级别的防护口罩。职业暴露人员,如普通门诊、病房等医护人员,低风险地区医疗机构急诊医护人员,从事疫情防控相关的警察、保安、保洁等,可戴医用外科口罩。
《指引》强调,佩戴多个口罩不能有效增加防护效果,反而增加呼吸阻力,并可能破坏密合性。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时间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每4小时应更换一次口罩。
在外就餐,6个提醒做好个人防护
3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在餐饮机构用餐过程中如何做好个人防护”的提示,旨在减少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传播的机会。具体包括:①排队过程中要佩戴口罩,减少与人交流,与相邻的顾客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②避免用手直接触碰被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付款时尽量选择非直接接触的付款方式,减少使用现金结算;③选择表面清洁的桌椅、靠近门窗等通风较好的位置,用洗手液在流水状态下洗手或使用手消毒液揉搓双手;④摘下口罩时,注意保持口罩内侧清洁,避免面对面就座,可选择同向而坐,且相隔1米以上;⑤尽量缩短就餐时间,就餐时减少同行人员之间的交流,如餐厅就餐人员较多,应选择打包带走的方式;⑥就餐结束后,立刻离开餐厅,减少在餐厅逗留的时间。
新冠肺炎患者:膳食调理促康复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后,应通过合理饮食、心理调节、适量运动等方式促进身体的康复。其中,膳食方面的总体建议为:膳食平衡、食物多样、注重饮水、通利二便,尤其要注重开胃、利肺、安神、通便。有怕冷、胃凉等症状者,可适当多吃生姜、葱、芥菜、芫荽等;有咽干、口干、心烦等症状者,宜食绿茶、豆豉、杨桃等;有咳嗽、咯痰等症状者,宜食梨、百合、杏仁、白果、乌梅、小白菜、橘皮、紫苏等;有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者,宜食山楂、山药、白扁豆、茯苓、葛根、莱菔子、砂仁等;有便秘等症状者,宜食蜂蜜、香蕉、火麻仁等;有失眠等症状者,宜食酸枣仁、柏子仁等。
风寒感冒,禁服“双黄连”
2020年3月2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发布公告,决定对双黄连颗粒等口服制剂(包括颗粒剂、糖浆剂、片剂、泡腾片、分散片、咀嚼片、含片、合剂、滴丸、硬胶囊、软胶囊、滴剂等)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进行统一修订。监测数据显示,服用双黄连口服制剂后主要有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潮红、过敏或过敏样反应、头晕、呼吸困难、心悸等不良反应;风寒感冒者、对其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双黄连颗粒等口服制剂;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肺移植或可为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带来“曙光”
对于部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而言,肺移植或是挽救生命的希望。
2月29日,无锡市人民医院陈静瑜教授团队成功实施了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双肺移植手术。陈静瑜教授介绍,新冠肺炎病例接受肺移植手术有三个医学前提条件:一是病人经呼吸机 ECMO维持,呼吸衰竭不可逆;二是该药物治疗后,核酸检测连续多次呈阴性;三是其他脏器功能基本正常,全身状况能够承受肺移植手术。3月2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肺移植科主任韩威力教授也完成了一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肺移植手术。
“中国经验”揭示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
2020年3月13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宋元林教授团队与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及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合作,于国际著名医学期刊JAMA子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在线发布了一项针对新冠肺炎(COVID-19)的研究成果。此项研究首次揭示COVID-19患者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以及从ARDS进展至死亡的危险因素,发现高龄、中性粒细胞增多、器官和凝血功能障碍是导致患者发生ARDS并进展至死亡的关键危险因素。同时,该研究首次提出已发生ARDS的COVID-19患者使用甲泼尼龙可能获益的观点。
非洲猪瘟疫苗研发成功
3月1日,《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在线发表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最新研究成果。该实验室创制了一种非洲猪瘟弱毒活疫苗。研究人员以我国第一株非洲猪瘟病毒分离株PigHLJ2018为骨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基因缺失的重组病毒。通过在猪体内进行系统的致病力、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试验,遴选出一株具有7个基因缺失的病毒,符合弱毒活疫苗安全性标准,可对非洲猪瘟的致死性攻击提供有效保护。经系统评价,该弱毒活疫苗对家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具备实现产业化应用前景。
“七分饱”或可“抗衰老”
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组、曲静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研究组,美国索尔克生物学研究所等研究团队用大鼠做实验,将一批实验大鼠分为3组:年轻任意进食组、年老任意进食组、年老节食组,并对“年老节食组”大鼠以“七分饱”(任意进食量的70%)干预9个月,这相当于人类从中年开始节食,一直持续到70岁。结果发现:超过1/2的衰老细胞和1/4衰老基因可被“七分饱”逆转,“七分饱”状态还可抑制大鼠内的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