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李昌鸿与其夫人的作品《竹简茶具》,获得了德国莱比锡贸易博览会金奖。而且李昌鸿还与师傅顾景舟、徐秀棠一起合编了《宜兴紫砂珍藏》,对推动宜兴紫砂文化的研究,紫砂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为了感恩顾老对自己的这份恩情,更为了让这种传承精神更好地發扬下去,李昌鸿大师在80岁高龄时,参加了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善道行动”,资助大学中愿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帮助中国的紫砂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大工匠的小故事
宜兴紫砂壶,历史悠久,名扬四海。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名家辈出。 “壶艺泰斗”顾景舟便是其一。顾老制壶风格严谨、取材甚广、形神兼备、气质高雅。近日,我们专程拜访了得顾老真传的徒弟李昌鸿大师,听他为我们讲述这段难忘的师徒情谊。
李大9币是一位看上去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的老者。头戴一顶灰色呢制礼帽、身穿同样质地的中国老式盘扣上衣。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很难想象这样一位体态轻盈、步伐康健的老者竟已是82岁高龄。
据李大师回忆,他和顾老相识于紫砂老一厂,18岁时便成了顾老的徒弟。紫砂老一厂是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简称,建于1955年,由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大老艺人集合当时民间制壶和陶刻的紫砂艺人一起成立的。历时30余年,培养了一批紫砂大师,被称为紫砂界的“黄埔军校” “大师的摇篮”。
李大师的夫人沈蘧华大师也出自老一厂,两人均是顾老的第一代入室弟子。李大师介绍说,当年顾老对他们要求颇为严格,以今天的标准看就是严苛了。为了让他们专心打基础,顾老在一开始便要求他们, “你们学紫砂,组织上讲了,让你们安心做好接班人,学徒3年,不准谈恋爱,谁要是违反了,谁就回家。”而且为了培养紫砂事业的接班人,顾老当时也未娶妻。期间,有人给顾老介绍对象,顾老把李大师也叫去了,对他说: “别人给你们介绍了一个师母娘。”李大师一看,人长得蛮秀气,皮肤也好,听说就是文化低一些。那天晚饭本来吃得好好的,就因为“师母”说错了一句话,顾老便不再理她了。原来,快到春节了,在顾老的窗台上,放着一盆水仙花,开得格外好看。这个“师母”便说了一句, “这个洋葱头的花开得真好看啊!”顾老一听把眉头一皱,嘀咕了一句, “这么没文化!”第二天,便叫来介绍人把这个“师母”带回去了。后来,徒弟们上班看不到“师母”,便问顾老,顾老说: “不要提她,没文化,我种的水仙花被她说成洋葱头,家里来了这么多人,让我的脸面往哪里搁?”徒弟们便劝他, “她不懂,但在您身边,您可以好好教她嘛。”顾老说: “已经把她送走了。”现在,提起这件事儿,李大师还是不断感叹, “当年的师傅就是这样,不管是教徒弟还是选‘师母’都是一样严格。”
还有一件事李大师记得特别清楚,给我们讲述时也是眉开眼笑、声情并茂的。 “师傅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人,喜爱喝茶,每天上班,到了厂里,打上一壶水,冲了茶,便叫我拿个杯子过去喝一杯,告诉我上午要喝一杯茶。而且,师傅的茶叶都是一包一包裹好的,放在烧好的紫砂壶里面存好,每天上午喝一包,下午喝一包,茶叶保存得很新鲜。尤其是绿茶,打开就有一股甜味。”透过李大师的眼睛,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既和蔼又严谨的老先生,对徒弟们恩威并施,时而像一位朋友、时而又是一位威严的长者,不由得让人钦佩他的领导艺术。
“师傅一再要求我们把基本功打扎实。”时至今日,李大师的目光里依然充满了对顾老的敬畏与钦佩之情。有一道工序需要“啪啪啪”打3下,他不小心打了4下,被顾老听到了,教育道: “昌鸿啊,你怎么又忘记了?3下变成4下了?”他心里一惊,心想: “哎呀,我在干活师傅还在注意着我。”还有一次,制壶时只能转着壶打5圈,他不小心打了6圈,顾老又过来讲了: “昌鸿,你刚才多打了一圈,有没有注意?”他诚惶诚恐地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从此以后,这两道工序,他再也没有错过,每次都是认真地数着,不敢有一丝马虎。所谓“严师出高徒”,正是因为师傅的严格,才让徒弟们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师傅,才得以将这卓越的制壶工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通过李大师对师徒二人这几件小事的讲述,我们从老一代大师身上,看到了他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看到了他们秉持一颗赤子之心,摒弃浮躁喧嚣,坐得下、立得住,反复揣摩、悉心钻研,把产品打磨出极端品质的这份执着,胸怀博大、技艺精湛,令人钦佩!我想,这才是宜兴紫砂壶“流传于指尖,传承于后世”的独门绝技吧。
为了感恩顾老对自己的这份恩情,更为了让这种传承精神更好地發扬下去,李昌鸿大师在80岁高龄时,参加了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善道行动”,资助大学中愿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帮助中国的紫砂事业进一步发扬光大。大工匠的小故事
宜兴紫砂壶,历史悠久,名扬四海。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名家辈出。 “壶艺泰斗”顾景舟便是其一。顾老制壶风格严谨、取材甚广、形神兼备、气质高雅。近日,我们专程拜访了得顾老真传的徒弟李昌鸿大师,听他为我们讲述这段难忘的师徒情谊。
李大9币是一位看上去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的老者。头戴一顶灰色呢制礼帽、身穿同样质地的中国老式盘扣上衣。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抑扬顿挫,很难想象这样一位体态轻盈、步伐康健的老者竟已是82岁高龄。
据李大师回忆,他和顾老相识于紫砂老一厂,18岁时便成了顾老的徒弟。紫砂老一厂是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的简称,建于1955年,由吴云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七大老艺人集合当时民间制壶和陶刻的紫砂艺人一起成立的。历时30余年,培养了一批紫砂大师,被称为紫砂界的“黄埔军校” “大师的摇篮”。
李大师的夫人沈蘧华大师也出自老一厂,两人均是顾老的第一代入室弟子。李大师介绍说,当年顾老对他们要求颇为严格,以今天的标准看就是严苛了。为了让他们专心打基础,顾老在一开始便要求他们, “你们学紫砂,组织上讲了,让你们安心做好接班人,学徒3年,不准谈恋爱,谁要是违反了,谁就回家。”而且为了培养紫砂事业的接班人,顾老当时也未娶妻。期间,有人给顾老介绍对象,顾老把李大师也叫去了,对他说: “别人给你们介绍了一个师母娘。”李大师一看,人长得蛮秀气,皮肤也好,听说就是文化低一些。那天晚饭本来吃得好好的,就因为“师母”说错了一句话,顾老便不再理她了。原来,快到春节了,在顾老的窗台上,放着一盆水仙花,开得格外好看。这个“师母”便说了一句, “这个洋葱头的花开得真好看啊!”顾老一听把眉头一皱,嘀咕了一句, “这么没文化!”第二天,便叫来介绍人把这个“师母”带回去了。后来,徒弟们上班看不到“师母”,便问顾老,顾老说: “不要提她,没文化,我种的水仙花被她说成洋葱头,家里来了这么多人,让我的脸面往哪里搁?”徒弟们便劝他, “她不懂,但在您身边,您可以好好教她嘛。”顾老说: “已经把她送走了。”现在,提起这件事儿,李大师还是不断感叹, “当年的师傅就是这样,不管是教徒弟还是选‘师母’都是一样严格。”
还有一件事李大师记得特别清楚,给我们讲述时也是眉开眼笑、声情并茂的。 “师傅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人,喜爱喝茶,每天上班,到了厂里,打上一壶水,冲了茶,便叫我拿个杯子过去喝一杯,告诉我上午要喝一杯茶。而且,师傅的茶叶都是一包一包裹好的,放在烧好的紫砂壶里面存好,每天上午喝一包,下午喝一包,茶叶保存得很新鲜。尤其是绿茶,打开就有一股甜味。”透过李大师的眼睛,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既和蔼又严谨的老先生,对徒弟们恩威并施,时而像一位朋友、时而又是一位威严的长者,不由得让人钦佩他的领导艺术。
“师傅一再要求我们把基本功打扎实。”时至今日,李大师的目光里依然充满了对顾老的敬畏与钦佩之情。有一道工序需要“啪啪啪”打3下,他不小心打了4下,被顾老听到了,教育道: “昌鸿啊,你怎么又忘记了?3下变成4下了?”他心里一惊,心想: “哎呀,我在干活师傅还在注意着我。”还有一次,制壶时只能转着壶打5圈,他不小心打了6圈,顾老又过来讲了: “昌鸿,你刚才多打了一圈,有没有注意?”他诚惶诚恐地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从此以后,这两道工序,他再也没有错过,每次都是认真地数着,不敢有一丝马虎。所谓“严师出高徒”,正是因为师傅的严格,才让徒弟们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师傅,才得以将这卓越的制壶工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通过李大师对师徒二人这几件小事的讲述,我们从老一代大师身上,看到了他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看到了他们秉持一颗赤子之心,摒弃浮躁喧嚣,坐得下、立得住,反复揣摩、悉心钻研,把产品打磨出极端品质的这份执着,胸怀博大、技艺精湛,令人钦佩!我想,这才是宜兴紫砂壶“流传于指尖,传承于后世”的独门绝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