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联合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预测小儿绞窄性肠梗阻的作用研究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kkk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术前血清D-二聚体联合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在小儿绞窄性肠梗阻早期预测中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4年5月至2017年4月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临床诊断为急性肠梗阻的小儿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手术证实绞窄性肠梗阻36例作为实验组,再将绞窄性肠梗阻根据术中有无肠坏死分为肠坏死组和无肠坏死组。而将非绞窄性肠梗阻29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入院时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病史、实验检查等临床资料。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血清D-二聚体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最佳临界值,计算两个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正似然比、负似然比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

结果

36例绞窄性肠梗阻的患儿中,经手术证实肠坏死11例,包括肠系膜裂孔疝4例、肠套叠4例、肠扭转2例、嵌顿性腹股沟斜疝1例;无肠坏死25例,包括嵌顿性腹股沟斜疝8例、肠套叠9例、肠粘连伴肠扭转4例、肠旋转不良2例、大网膜裂孔疝1例、肠系膜束带压迫1例。绞窄性肠梗阻伴肠坏死组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无肠坏死组[(1115.55 ±469.39)μg/L比(576.20±195.22)μg/L, t=3.67,P<0.05)];绞窄性肠梗阻伴肠坏死组的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无肠坏死组[(63.75±20.72)ng/ml比(21.90±10.76)ng/ml, t=6.33, P<0.05)。绞窄性肠梗阻无肠坏死组与非绞窄性肠梗阻组相比,血清D -二聚体[(576.20±195.22)μg/L比(338.07±179.53)μg/L]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21.90±10.76)ng/ml比(13.83±9.09)ng/ml]水平明显较高(均P<0.05)。绞窄性肠梗阻组与非绞窄性肠梗阻组的血清D-二聚体[(741.00±390.61)μg/L比(388.07± 179.53)μg/L]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34.69±24.17)ng/ml比(13.83±9.09)ng/ml]水平相比明显较高(均P<0.05)。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当术前D-二聚体的最佳临界值为551.50 μg/L时,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敏感性、特异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0.86、0.86;而肠脂肪酸结合蛋白的最佳临界值为24.01 ng/ml,其敏感性、特异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0.90、0.81;将血清D-二聚体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进行平行联合检测,其敏感性为0.87,特异性为0.77,正似然比为3.78,负似然比为0.17。

结论

血清D-二聚体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联合检测是术前早期预测小儿绞窄性肠梗阻行之有效的方法,并能判断绞窄性肠梗阻的严重程度。两者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术前早期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敏感性。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真空负压吸引术治疗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并文献复习,了解新生儿颅骨凹陷的临床特点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1997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8例新生儿颅骨凹陷性骨折,其中11例采取保守观察,7例采用产科负压吸引器负压吸引复位,年龄为2 h至25 d,凹陷深度为0.3~1.3 cm。结果18例患儿均在出生后即发现颅骨凹陷性骨折,均为顶骨凹陷,
目的探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时机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仅经口服普萘洛尔治疗的血管瘤患儿(年龄1~12个月)。随访记录对比病灶变化、有无副作用及复发等情况。数据均由χ2检验评估,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满足本研究条件的患儿共271例,其中男85例,女186例。治疗完成后,随访时间为(9.2±3.5)个
高校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责任,高校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新一代大学生的命运。在重视素质教育的现代社会,提高教师的思政以及业务素质在建立人才强国上起着重要作用。
斑点追踪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检查的新技术,对左心室肥厚的诊断以及心功能评估临床应用广泛.现从斑点追踪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不同原因左室肥厚的临床应用做一总结.“,”Speckl
期刊
@@
在院内发生的急性肾损伤中,对比剂导致的急性肾损伤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可以导致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病率、死亡率和医疗花费,然而目前只有术前水化作为普遍的预防措施.造影剂
目的探讨运用超声引导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36例轻度移位型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在创伤后12~96 h内进行超声辅助下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术中复位时,通过3个标准切面(肘前桡侧、肘前正中、肘前冠状位)上的超声图像用于连续监测肱骨外髁骨折的复位效果,骨折复位固定后,通过5个标准切面(肘前桡侧、肘前正中、肘前
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增殖期与消退期婴幼儿血管瘤的基因表达谱进行研究,以进一步阐明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从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行手术切除治疗的8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的手术标本,采用Trizol一步法提取增殖期与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的总RNA,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经GCBI平台分析得到差异基因,在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
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