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课题组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在成就需要、自我接纳、个人道德、认知需要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缺陷,健全人格教育迫在眉睫,亟待寻找有效的完善途径。
贾东桥在《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中提出:“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就如无根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下面,我针对“如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谈谈自己的理解。
丰子凯先生对人格曾做过形象的比喻,他把人格看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人的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
健全的人格是指人格构成的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平衡发展。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以积极进取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健全的人格不是先天的,是在先天生理结构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先天素质我们无法左右,但教育和社会实践对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用更大。
一、提高教育者的水平,树立健康人格的典范
(一)教师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培养创造能力。
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人格魅力的最直接呈现,也是影响学生素质的最直接因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提高业务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要密切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将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教育的规律与教育的艺术,提升品位。
(二)教师要修身,树立健康人格的典范。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对教师来说,观念更新,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是它无法取代人格的力量。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里的“身”不仅指教师以身作则,而且包括追求至善的人格。
1.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精神,要不断提高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要将自己的生命融于人类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不断磨练意志。
2.教师要具有修身意识,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师要处处严于律己,要有言行一致的人格风范,以《教师文明行为规范》的贯彻实施为主,让各种不文明言行首先在教师中杜绝,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3.教师要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面对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教育工作是复杂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成熟的理智感,正确的挫折观,积极的自我暗示,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合理的情绪排泄的方式。
4.教师心中要充满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用爱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发挥,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友情,同时受到鼓励、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二、借助古诗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优美,形象生动,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净化心灵。多读古诗文,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三、积极组织群体活动,让活动锤炼学生的人格
(一)组织协作性较强的活动,在活动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践活动是锻炼人的最好方式,丰富多彩的交往不仅可以扩大认知领域,优化认知结构,而且可以开阔胸怀,淡化冲突,消除不良情绪。
学生参加的协作性较强的活动有很多,如:有计划地组织文娱联欢、通讯联络、旅游参观、社会调查、手工制作、班级劳动、创办《班级日报》、与家庭成员共同完成协作性的题目、夏令营、爬山或爬长城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团结友爱、尽职尽责、感激、同情、尊重、节制、大度、审美等,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合理组织竞争性的群体活动,培养竞争意识,形成奋斗精神。
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是克服人格障碍的清醒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向学生传播正确的竞争思想,适时地创造一些竞争的环境,合理组织富有竞争性的活动,如学科竞赛、学风竞赛、评先评优、文体活动竞赛等,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长此以往,就能让学生敢于拼搏,形成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等人格品质,这就有助于消除学生身上存有的甘居下游、萎靡不振等不良人格表现,推动学生的人格不断成熟和完善。
四、养成良好的习惯
健康人格塑造的关键,在于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从培养习惯到改变人格,通过新的习惯克服和改变原有的人格弱点。
(一)生活习惯。
1.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这是宣泄感情、剖析自己、冷静面对问题的一种好办法,可以让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不平衡的情绪得到调整,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2.要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因为有规律的生活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天长日久,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这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
3.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不仅可以緩解刻板紧张的生活,而且可以放松心情、增加生活乐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习习惯。
1.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发言、积极讨论的习惯,从而在良好的发言习惯中树立平等、民主的社会意识,促进自信品质的形成。
2.促使学生养成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促使学生养成严律己、宽待人的习惯。
五、构建健全人格评价体系
在培养健全人格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人格发展水平测试机构,实行阶段性评价,达到科学管理、系统监控、以先带后、以理服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健全人格的评价体系的制定要注意时间性和实践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健全人格的形成会促进技术发展、经济迅速增长、社会和谐发展。希望各位同仁都重视这个课题,真正促进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国民。
贾东桥在《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中提出:“人格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思想道德教育就如无根浮萍,总是漂流在人的思想表面而不能深入下去。”下面,我针对“如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谈谈自己的理解。
丰子凯先生对人格曾做过形象的比喻,他把人格看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人的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
健全的人格是指人格构成的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平衡发展。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以积极进取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健全的人格不是先天的,是在先天生理结构的基础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先天素质我们无法左右,但教育和社会实践对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用更大。
一、提高教育者的水平,树立健康人格的典范
(一)教师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培养创造能力。
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一个教师在课堂上人格魅力的最直接呈现,也是影响学生素质的最直接因素。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提高业务水平,树立终身学习的自觉性,要密切关注现代科学的发展变化,善于吸收和利用新知识拓宽教学内容,将科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摸索、总结教育的规律与教育的艺术,提升品位。
(二)教师要修身,树立健康人格的典范。
“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对教师来说,观念更新,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是它无法取代人格的力量。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这里的“身”不仅指教师以身作则,而且包括追求至善的人格。
1.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精神,要不断提高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要将自己的生命融于人类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不断磨练意志。
2.教师要具有修身意识,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师要处处严于律己,要有言行一致的人格风范,以《教师文明行为规范》的贯彻实施为主,让各种不文明言行首先在教师中杜绝,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
3.教师要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面对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教育工作是复杂的,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成熟的理智感,正确的挫折观,积极的自我暗示,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合理的情绪排泄的方式。
4.教师心中要充满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用爱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发挥,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友情,同时受到鼓励、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二、借助古诗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优美,形象生动,为广大青少年所喜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净化心灵。多读古诗文,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和完善人格修养,提高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三、积极组织群体活动,让活动锤炼学生的人格
(一)组织协作性较强的活动,在活动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实践活动是锻炼人的最好方式,丰富多彩的交往不仅可以扩大认知领域,优化认知结构,而且可以开阔胸怀,淡化冲突,消除不良情绪。
学生参加的协作性较强的活动有很多,如:有计划地组织文娱联欢、通讯联络、旅游参观、社会调查、手工制作、班级劳动、创办《班级日报》、与家庭成员共同完成协作性的题目、夏令营、爬山或爬长城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会团结友爱、尽职尽责、感激、同情、尊重、节制、大度、审美等,进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合理组织竞争性的群体活动,培养竞争意识,形成奋斗精神。
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是克服人格障碍的清醒剂。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向学生传播正确的竞争思想,适时地创造一些竞争的环境,合理组织富有竞争性的活动,如学科竞赛、学风竞赛、评先评优、文体活动竞赛等,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长此以往,就能让学生敢于拼搏,形成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等人格品质,这就有助于消除学生身上存有的甘居下游、萎靡不振等不良人格表现,推动学生的人格不断成熟和完善。
四、养成良好的习惯
健康人格塑造的关键,在于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从培养习惯到改变人格,通过新的习惯克服和改变原有的人格弱点。
(一)生活习惯。
1.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这是宣泄感情、剖析自己、冷静面对问题的一种好办法,可以让压抑的心理得到释放,不平衡的情绪得到调整,有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2.要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建立良好的作息制度。因为有规律的生活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天长日久,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这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
3.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不仅可以緩解刻板紧张的生活,而且可以放松心情、增加生活乐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学习习惯。
1.促使学生养成主动发言、积极讨论的习惯,从而在良好的发言习惯中树立平等、民主的社会意识,促进自信品质的形成。
2.促使学生养成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3.促使学生养成严律己、宽待人的习惯。
五、构建健全人格评价体系
在培养健全人格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人格发展水平测试机构,实行阶段性评价,达到科学管理、系统监控、以先带后、以理服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健全人格的评价体系的制定要注意时间性和实践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健全人格的形成会促进技术发展、经济迅速增长、社会和谐发展。希望各位同仁都重视这个课题,真正促进教育的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健全人格的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