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1月上中旬,东亚的古典音乐迷有福了:柏林爱乐乐团在北京、首尔、上海、香港和东京各举行了两场音乐会。
能够在自己居住的城市直接欣赏世界最好的交响乐团的演奏,当然是乐迷梦寐以求的,特别是柏林爱乐由西蒙·拉特尔爵士执掌指挥棒3年了,能够欣赏当今世界最有人气的指挥与柏林爱乐的合作,真是生平快事,而且对我来说,是属于惊喜,因为消息是忽然传出来的,不像香港艺术节明年的节目现在都已经安排好、可以订购了(莫扎特歌剧《唐乔凡尼》和旧金山交响乐团的演出是古典音乐方面的重头戏),事先没有想到,故有喜出望外之感。
这次柏林爱乐在东亚各城,均各演奏两场,演奏的曲目完全一样。因此,比如说我在香港就不会得陇望蜀,如果各地的演出曲目不同,设若柏林爱乐在北京演奏的是莫扎特,在上海演奏的是布拉姆斯,在东京演奏的是马勒,在首尔演奏的是德沃夏克,那么我就会非常失落,我不可能到其他四个城市去追。
我看的是第一场演出,我要看拉特尔如何处理和再创造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亦即《英雄》。拉特尔是比较晚近才开始指挥贝多芬的,据说他敬畏贝多芬。
一个开始在国际乐坛崛起的新生代指挥家,其曲目表上却没有莫扎特和贝多芬,拉特尔的情形就是如此。看来,他是将贝多芬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等自己觉得时机成熟了,才开始演奏贝多芬。
音乐会的上半场两首曲子都是法国作曲家的作品,柏辽兹的《海盗》和拉威尔的《鹅妈妈》,下半场是贝多芬的第三。可以说,随着指挥的手势,乐团从一开始就显示了高超和近乎完美的演奏。
我关注的是拉特尔的指挥。必须有比较才能看出他的特点和创造力。在这位英国爵士之前很长的时间里,柏林爱乐的指挥是大名鼎鼎的卡拉扬(任期1954—1989)和阿巴多(任期1989—1998)。
卡拉扬是指挥家中的“帝王”,他那种权威、精确和完美绝对是日耳曼式的,也完全符合柏林爱乐这个德国乐团的传统和风格。我有时觉得,卡拉扬中年以后非常热衷指挥柴可夫斯基的乐曲,但是老柴那种斯拉夫式的绝望和抒情,卡拉扬无法充分发挥。
阿巴多既是卡拉扬的弟子,也是他的接班人。意大利人阿巴多没有卡拉扬那种威权,更像一个颇有诗人气质的绅士。从DVD看他指挥的贝多芬交响乐全集,总的印象就是:绅士。阿巴多晚年身体欠佳,也影响了他的指挥生涯。
与他的两个前任相比,拉特尔是一头狮子,一个骑士(条顿骑士团那种骑士,而非在城堡向贵妇人献殷勤的骑士),他对作品的理解,对乐团的驾驭,肢体语言乃至于一头灰白卷发下炯炯有神、忽然发光的眼睛,都凸现了这种狮子和骑士的特质。柏林爱乐选择他,显然是寄希望于这位属于新世纪的指挥家,为这个百年老乐团带来新的活力。他做到了这一点,也因此征服了全世界的乐迷。
看着充满活力的西蒙·拉特尔和柏林爱乐,我不禁想起卡洛斯·克莱伯,心中既有惆怅,也有一点幸运感。
克莱伯是一个非常“另类”的指挥家,他不属于任何一个乐团,哪怕是柏林和维也纳爱乐这两个世界顶级的交响乐团选择了他,他也不为所动。他对自己和乐团的要求都到了苛刻的地步,是一个彻底的唯美主义和完美主义者。他又很少出现在欧洲和美国以外的音乐厅,很少灌唱片和录像,使其他地方的乐迷没有机会欣赏他。克莱伯在2003年去世之后数月,世人才获悉这一噩耗。
不过,很少录像和录音,不是完全没有,幸运的是,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的乐曲有CD和DVD各约四五种近年出版,使我们得以一窥这位指挥家。过去我只听过他指挥的CD,但是只有在看了他指挥的DVD之后,才较为充分领略克莱伯那种非凡的神仙般的气质。克莱伯指挥过的乐团都是欧美一流的乐团,即使是这些乐团,在有幸与克莱伯合作之后,都会在克莱伯的指挥下,到达前所未有的境界,乐团的演奏呈现“井喷”式的极致,现场观众都有心醉神迷的狂喜;欣赏克莱伯指挥的DVD,仍然能够感觉到这种境界。我说的幸运感,即是由此而来,毕竟我们生活在21世纪。
克莱伯的指挥艺术无与伦比,他不用乐谱,不用指挥棒,但是他的身体就是指挥棒;看他的指挥是一种享受,他就是音乐,他指挥的动作轻盈,有时是全身的动作,音乐似乎就是从他的身体里流泻出来的,克莱伯的指挥就是带有仙气的行云流水。克莱伯留给乐迷的遗憾仍然是巨大的,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的天才,在天国他肯定也还坚持着自己的完美,真是令人赞叹。
能够在自己居住的城市直接欣赏世界最好的交响乐团的演奏,当然是乐迷梦寐以求的,特别是柏林爱乐由西蒙·拉特尔爵士执掌指挥棒3年了,能够欣赏当今世界最有人气的指挥与柏林爱乐的合作,真是生平快事,而且对我来说,是属于惊喜,因为消息是忽然传出来的,不像香港艺术节明年的节目现在都已经安排好、可以订购了(莫扎特歌剧《唐乔凡尼》和旧金山交响乐团的演出是古典音乐方面的重头戏),事先没有想到,故有喜出望外之感。
这次柏林爱乐在东亚各城,均各演奏两场,演奏的曲目完全一样。因此,比如说我在香港就不会得陇望蜀,如果各地的演出曲目不同,设若柏林爱乐在北京演奏的是莫扎特,在上海演奏的是布拉姆斯,在东京演奏的是马勒,在首尔演奏的是德沃夏克,那么我就会非常失落,我不可能到其他四个城市去追。
我看的是第一场演出,我要看拉特尔如何处理和再创造贝多芬的第三交响乐,亦即《英雄》。拉特尔是比较晚近才开始指挥贝多芬的,据说他敬畏贝多芬。
一个开始在国际乐坛崛起的新生代指挥家,其曲目表上却没有莫扎特和贝多芬,拉特尔的情形就是如此。看来,他是将贝多芬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等自己觉得时机成熟了,才开始演奏贝多芬。
音乐会的上半场两首曲子都是法国作曲家的作品,柏辽兹的《海盗》和拉威尔的《鹅妈妈》,下半场是贝多芬的第三。可以说,随着指挥的手势,乐团从一开始就显示了高超和近乎完美的演奏。
我关注的是拉特尔的指挥。必须有比较才能看出他的特点和创造力。在这位英国爵士之前很长的时间里,柏林爱乐的指挥是大名鼎鼎的卡拉扬(任期1954—1989)和阿巴多(任期1989—1998)。
卡拉扬是指挥家中的“帝王”,他那种权威、精确和完美绝对是日耳曼式的,也完全符合柏林爱乐这个德国乐团的传统和风格。我有时觉得,卡拉扬中年以后非常热衷指挥柴可夫斯基的乐曲,但是老柴那种斯拉夫式的绝望和抒情,卡拉扬无法充分发挥。
阿巴多既是卡拉扬的弟子,也是他的接班人。意大利人阿巴多没有卡拉扬那种威权,更像一个颇有诗人气质的绅士。从DVD看他指挥的贝多芬交响乐全集,总的印象就是:绅士。阿巴多晚年身体欠佳,也影响了他的指挥生涯。
与他的两个前任相比,拉特尔是一头狮子,一个骑士(条顿骑士团那种骑士,而非在城堡向贵妇人献殷勤的骑士),他对作品的理解,对乐团的驾驭,肢体语言乃至于一头灰白卷发下炯炯有神、忽然发光的眼睛,都凸现了这种狮子和骑士的特质。柏林爱乐选择他,显然是寄希望于这位属于新世纪的指挥家,为这个百年老乐团带来新的活力。他做到了这一点,也因此征服了全世界的乐迷。
看着充满活力的西蒙·拉特尔和柏林爱乐,我不禁想起卡洛斯·克莱伯,心中既有惆怅,也有一点幸运感。
克莱伯是一个非常“另类”的指挥家,他不属于任何一个乐团,哪怕是柏林和维也纳爱乐这两个世界顶级的交响乐团选择了他,他也不为所动。他对自己和乐团的要求都到了苛刻的地步,是一个彻底的唯美主义和完美主义者。他又很少出现在欧洲和美国以外的音乐厅,很少灌唱片和录像,使其他地方的乐迷没有机会欣赏他。克莱伯在2003年去世之后数月,世人才获悉这一噩耗。
不过,很少录像和录音,不是完全没有,幸运的是,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的乐曲有CD和DVD各约四五种近年出版,使我们得以一窥这位指挥家。过去我只听过他指挥的CD,但是只有在看了他指挥的DVD之后,才较为充分领略克莱伯那种非凡的神仙般的气质。克莱伯指挥过的乐团都是欧美一流的乐团,即使是这些乐团,在有幸与克莱伯合作之后,都会在克莱伯的指挥下,到达前所未有的境界,乐团的演奏呈现“井喷”式的极致,现场观众都有心醉神迷的狂喜;欣赏克莱伯指挥的DVD,仍然能够感觉到这种境界。我说的幸运感,即是由此而来,毕竟我们生活在21世纪。
克莱伯的指挥艺术无与伦比,他不用乐谱,不用指挥棒,但是他的身体就是指挥棒;看他的指挥是一种享受,他就是音乐,他指挥的动作轻盈,有时是全身的动作,音乐似乎就是从他的身体里流泻出来的,克莱伯的指挥就是带有仙气的行云流水。克莱伯留给乐迷的遗憾仍然是巨大的,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独特的天才,在天国他肯定也还坚持着自己的完美,真是令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