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四川质量创新的对策建议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P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质量供给不足是当前经济增长乏力的关键因素之一,质量供给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以质量创新为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分析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质量创新的关系,针对四川省产品质量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四川供给侧改革中质量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质量创新;四川产品;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1.007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力,成为“十三五”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在四川省供给侧存在的系列问题中,质量供给不足是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关键因素之一。伴随经济增长由“速度时代”转向“质量时代”,质量创新已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探索质量创新的路径,以质量的提升“对冲”速度的放缓,是“新常态”下四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对于推动“四川制造”向“四川创造”、“四川产品”向“四川品牌”、“四川速度”向“四川质量”转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质量创新的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确立供给优先的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大力提升产品结构和质量来创造需求。
  1.1 质量创新可以创造和释放新的需求
  企业通过创新所提供的新的产品和服务,可以带动新的需求。在这其中,通过质量创新所形成的新的需求,既可以是原有产品上通过质量升级所带来的新的需求,又可以是通过质量变革形成填补空白的新的需求。
  1.2 质量创新可以实现微观产品质量和宏观经济发展质量“双提高”
  一二三产业所提供的微观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构成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基础。可以通过微观产品的质量创新来推动宏观经济发展质量的改善。
  1.3 质量创新是实现企业从“速度盈利型”转变为“质量盈利型”模式的关键
  长期以来,企业一直都依赖于经济高速增长来获取利润。当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中高速增长时,企业就会因总需求减少、产能过剩而导致利润减少,甚至亏损。因此,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转变企业的盈利模式,从“速度盈利型”转变为“质量盈利型”,摒弃由宏观决定微观的不正常企业盈利模式,推进微观质量创新创造宏观需求的能力。
  1.4 质量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
  质量供给不足是当前经济增长乏力的关键因素。因此,质量创新是推进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和创造消费需求,克服质量供给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的必然路径。
  2 四川省产品质量的现状及问题
  2.1 现状
  “十二五”时期,是四川省推动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省委、省政府把质量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抓手,有力推动“质量兴川”向“质量强省”跨越,有效支撑“三大发展战略”和“两个跨越”,质量发展取得突出成就。
  2.1.1 产品质量水平稳步提升
  省级监督抽查产品批次每年递增10%左右,达到2015年的1万2千批次,批次合格率从2010年的893%上升至2015年的939%;国家监督抽查四川省批次合格率逐年提升,2015年达到了943%,高于全国平均合格率32个百分点。在“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在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和省级监督抽查工作中实现了双高目标:一是国家监督抽查四川省的合格率连续五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连续5年正向提高。
  2.1.2 质量提升行动稳步推进
  从2011年德阳、绵阳、资阳、广安四个地区试点开展“质量监管质量提升”工作,到全省范围内的示范推广。五年来,共计对400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中开展“质量监管质量提升”行动,各地在“推进政府落实总体责任,创新质监监管方式,促进企业夯实质量基础”三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使各级政府更加重视产品质量,监管手段更加有效,企业质量基础更加坚实。通过质量提升,构建了产品质量社會共治的良好格局。
  2.1.3 分类监管工作全面实施
  五年来,共对全省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的3800余家企业进行了分类监管评价,国家质检总局公告四川省AA类企业161家,AA类企业数居全国第五位,实施信用监管、责任监管、常态监管和加严监管的差别化监管;对承担监督抽查、生产许可发证检验和风险监测的技术机构,实施工作质量分类监管,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公告四川省I类检验机构连续四年位居西部第一,进入全国前三;经三年的实践和探索,对安检机构实施了工作质量分类监管。一系列监管模式和方法的创新,使得质量监督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工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2.1.4 许可证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以激发市场活力、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为目标,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为核心,简化受理环节,改进企业审查方式,取消获证企业年度审查,优化产品检验环节,免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费,减少生产许可审批时限。改革机动车安检机构资格许可,取消机动车安检机构数量和布局限制,实现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2.1.5 质量安全监管更加有效
  把消费品安全监管作为新“三大安全”之首,强化风险管理理念,突出风险处置,使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从2012年首次对儿童服装等4种增加至2015年27种重点产品开展风险监测,初步建立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积极探索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监管,推进建立电子商务监管领导机构和专业技术机构,开展电子商务产品的质量状况调查,掌握情况,分析现状,为加强电子商务产品质量监管奠定了基础。   2.2 问题
  四川省质量整体水平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供给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质量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区域质量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部分地方重总量、轻质量的思维惯性依然存在。
  二是质量竞争力有待提升,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不足,原创性产品和创新技术较少,知名品牌不多,产品同质化严重,去产能、去库存压力较大。
  三是质量安全风险防控点多面大,全省有1万余家食品小作坊、近20万台套特种设备和大量的在建工程,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严重,质量安全形势不容忽视。
  四是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人才等质量基础相对薄弱,前瞻性研究支撑不足,保障质量发展的人财物投入不够。
  3 四川供给侧改革中质量创新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质量体制建设,确立企业质量主体地位
  质量创新的核心是确立企业质量主体地位,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制度框架,通过“放、转、治”(即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共同治理)来激励和约束企业追求更高的质量。破除阻碍企业质量权利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继续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质量安全准入类行政审批事项,建立质量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使质量成为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竞争要素。
  3.2 加强立法、执法,保障“关键质量”
  加强对涉及人民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领域、交通安全领域和生态环境领域等质量安全领域的立法,整合工商、质监、环保等监管部门,建立原料、加工、检测、物流全供应链的监管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保障产品安全。
  3.3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核心,大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
  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一核引领”、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经济区“四极赶超”,县域“多点支撑”、开放合作的质量发展格局。全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主抓、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机制,形成多元互动、有序共进的大质量工作格局。由点及面,打造四川品牌,塑造四川质量形象,引领四川企业走出去。实施质量创新、技术支撑、标准引领、品牌创建、质量信息、天府工匠等六大重点工程,增强质量发展保障能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完善产品认证和检测体系建设,建设高水平的四川工业标准体系。
  3.4 建立和运用质量大数据,创新质量服务和监管方式
  加快建立政府信息采集、存储、公开、共享、使用的技术标准,研究制定有关大数据的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应用标准和管理标准,建立质量大数据标准体系。搜集或生成政府相关部门、行业组织、技术机构、公益性第三方,以及企业和消费者等方面的质量相关数据,建立质量大数据平台,并以质量大数据平台为载体,为全社会共同参与质量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企业间信息共享交换的标准规范,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积极掌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企業的共性、个性化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消费者的主导作用,将大数据与质监工作结合,提高政府的质量风险监管能力,构建质量发展大环境。
  3.5 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推进社会质量共治
  借助政务中心等平台建设经验,依托网络技术,打造公众参与质量监督的一站式网络平台,并通过公共媒体推广质量监督平台,及时准确的公布质量事件,解决公众诉求。鼓励社会组织,尤其是知识型社会组织参与质量监督,通过社会组织参与质量问题听证、质量纠纷解决、政策制定、公共宣传等活动,避免公众参与的盲目性,提升质量监督的效率与效果。整合科研平台、科技转换平台与质量监督平台,发挥公共平台的作用,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所的点对点合作机制,助力产品质量提升。发挥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作用,推动质量中介服务机构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塑造先进质量文化,推动发布《四川省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指南》。丰富质量宣传形式,深入开展全国“质量月”、“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标准化日”、“世界计量日”等群众性质量活动。
  3.6 创新质量人才培养和服务体系,提高质量创新动力
  产学研结合创新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大规模发展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在职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建立质量管理人才库,采取政府出资、企业申报、协作的基本模式,引导企业进行质量管理创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质量管理人才参与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完善质量管理评价、评选、鼓励机制,弘扬工匠精神,树立质量与品牌意识,打造一支质量创新、质量管理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程虹,陈昕洲,罗连发.质量强国战略若干重大问题研究[J].宏观质量研究,2013,(3):1-14.
  [2]刘晶晶.质量创新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制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30-31.
  [3]李唐,余红伟,等.微时代企业质量创新的机制与途径——以奇虎360公司为例[J].宏观质量研究,2015,(1):10-21.
  [4]钱进.四川:积极开展质量提升对标达标行动[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7,(12):38.
其他文献
摘 自香港回归以来,大陆与香港同胞的交流合作愈加紧密。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交际中难免产生误解。加上大众媒体在传播中缺乏伦理导向、对两地文化缺乏深入理解,更容易激发矛盾。
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将人的社会关系置于共同体场域之中,思考共同体如何可能使人更为自由,通过检测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和国家共同体的存在状态,指认市民社会的抽象共同体
摘 要:就动车车载的有关问题展开研究,主要讨论和描述了动车车载平台系统的系统架构、设计原则、匹配方法依据等方面的,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描述和阐述为动车车载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理论和模型依据。  关键词:动车车载;系统架构;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23.106  1 系统架构  动车车载平台架构设计方案
4月25日,在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二批名栏建设座谈会上,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右)与广州大学副校长陈永亨(左)分别代表教育部与广州大学签署《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
摘要:医院暴力事件频繁发生,不仅给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严重妨碍了医院正常的就医秩序,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为了有效预防医院暴力事件的发生,因此应用室内定位技术,开发研制了一套医院暴力预警系统,通过系统报警、实时定位和摄像系统,能够让安保人员第一时间采取保护措施,有效预防和阻止医院暴力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室内定位;医院暴力;提前干预  中图分类号:TB文献标识码:A
庄周与萨特,对人的存在意识与存在方式都曾进行了痛苦而深刻的思考:关于个体孤独、绝对自由、悲观而乐观等命题,都曾是二者为命途多舛的人类生命所作的无奈而悲凉的存在选择,让我
本文较详细地讨论了用电子技术对增安型电动机的过载、堵转进行保护(tE保护)的问题。分析了电路设计原理、调试方法。按照GB3836.3—83的有关规定讨论了保护标准,给出了测试结果和结论。
黄滨,教授。1982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9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研修班;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班;现为广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烧结金属丝网微孔阻燃防爆元件,对其阻燃机理、制备工艺和性能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烧结金属丝网微孔阻燃防爆元件具有安全性能好、阻力小
全国防爆电气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届第一次全会会议纪要全国防爆电气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届第一次全会于1996年6月11日至16日在沈阳市召开。出席会议的有第三届标委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