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当前山区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德育工作方法中存在的误区,按照“一岗双责”的具体要求,对山区学校贯彻落实“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理念过程中所采取的德育工作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我校实际,探寻适合山区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旨在对山区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一岗双责 山区学校 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22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思路。“一岗双责”制的提出也把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人确定为:“全体教职员工”,这使得德育不再是班主任、政教主任等的事情,科任教师也无法置身事外。而认真审视当前山区学校德育工作,不难发现实际德育工作中存在严重的“淡化师德教育”的误区。众所周知,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方向,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山区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德育严重滞后等问题。据此,结合“一岗双责”的具体要求,探寻山区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刻不容缓。
一、“一岗双责”,明确职责,强化师德建设。
“一岗双责”是指某一具体岗位兼有双重责任,即该岗位的本职工作职责和安全管理工作职责。结合学校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学校教师工作的“一岗双责”应是指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同时承担着学校德育管理的责任,也就是教师在完成教好专业知识的业务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安全管理等德育责任。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强化师德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职业操守。
由于种种原因,山区学校存在较多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或者隔代教育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德育难题。这些学生要么自命清高,不善或不屑与人沟通,或“喋喋不休”,经常“惹是生非”,唯恐无人认识。教师几乎成了他们“最亲密的人”,很大程度上,他们把教师当成他们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也需要与他们常常“打交道”,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和道德教育。一旦处理不好,后果不堪设想。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职业操守。
面对此种情况,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同时也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到我校来开讲座,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操守,以更好地解决面临的一些德育难题。
2.各种课程的考勤、值班坐班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养成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我校落实上课点名制度,科任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该如实登记学生缺席、迟到、早退等情况,课后及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对于未经请假无故缺席的学生,班主任会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确保学生的安全。同时,我校学生大部分都是住宿生,晚修期间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纪律和学习效果,实行值班教师坐班制度,值日教师除了如实反映学生的动向、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外,还应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这样,值班教师坚守岗位,明确职责,学生的纪律意识、学习意识等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3.把好学校入门第一关,杜绝学生违纪行为,维护学校安全。
学校大门关系着师生的安全,政教处组织年轻教师、协同保卫人员在中午和下午放学到上课这段“空档区”,对于一些未佩带校章的学生进行登记,以免社会闲杂人员假冒学生混进校园,消除校园的安全隐患。同时,禁止学生携带饭盒、无牌无证经营的一些“垃圾食品”进入校园,引导学生注意饮食安全。值班教师不辞辛苦、风雨无阻、坚守岗位,使学生主动遵守纪律,拒绝“白色污染”和“垃圾食品”,进出校门自觉佩带校章等,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4.优化甄选机制,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是这个单位最直接的管理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对学生产生影响,班主任的素质与能力关乎一个班集体班风、学风,甚至可以说和一个班集体的“荣辱兴衰”紧密相连。班主任工作的效果直接跟班主任的威信有关。而要树立班主任的威信,就要有科学的管理方式与技巧,做到言出必行,令行禁止,奖罚分明,让学生心服口服,从而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本校实行班主任班级负责制,在学生评价中:业务能力、责任心、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等四项都强的教师当中,选择一批责任心强、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师作为班主任。通过优化甄选机制,大大提高了班主任的整体素质,使得班级管理有条不紊,班风学习井然有序,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夯实基础。
二、“刚柔相济”,形成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山区德育的另外一个误区就是过于注意教师而忽视了德育的另外一个方面:学生,误认为德育只是“管”好学生,“教”好违纪的学生。这样往往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却收效不大。而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树立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我校从学生实际出发,“刚柔相济”,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德育工作发挥真正的效果。
1.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山区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行为观念与德育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对于高一新生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到军训基地进行军训,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行为习惯;通过校史、校训教育,让学生通过对校史的了解和校训的感悟,树立“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为我荣”的远大理想;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教育,通过对学校各項规章制度的了解,让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明确学习目的。 2.注重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
山区学校“留守儿童”或者隔代教育情况较为突出,学生跟家长之间存在较大的隔阂,有些学生甚至对家长长期在外工作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继而产生对家长的“仇恨心理”。缺少关爱的孩子往往更加渴求关爱,这些人一部分会“力争上游”,通过良好的成绩来引得学校老师与同学们的注意,这种情况相对较好,只要对这些学生及时进行沟通与教育就能够明白父母的不易与苦心,从而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另一部分就是比较麻烦的“问题学生”或“后进生”,他们往往通过违反纪律、顶撞老师、惹是生非等来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从而引起学校老师、父母的注意,达到获取关爱的目的。对于这类学生,单纯的说教效果不明显,有时候甚至会“适得其反”。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开展了形式各样的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比如,请了专家学者到我校进行巡回演讲。演讲过程中,请一些同学上台透露心声,给父母、老师一个拥抱,说出自己的缺点及以后要怎么办等,一些沉迷网络游戏、违反纪律、顶撞老师的学生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场表示要“痛改前非”等等。
当然,一场演讲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但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道德情感得到升温,从而通过学校班主任老师等的教育及时巩固成果,让这种道德的认知内化为学生道德的行为,这也不失为实现“标本兼治”的良好方式。
3.把德育效力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规划纲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推进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要解决德育难题,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之外,还要及时将德育效力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把德育与智育两手都抓好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信心百倍了,也“知荣辱”了,还会想着去违反纪律吗?我校通过班级管理制度,把班级荣誉与学生纪律、道德行为等联系起来,把班级的荣誉感与学风、班风联系起来,把德育标准作为“文明班”、“表扬班”等的评价条件,让学生自觉将德育的目标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及时巩固德育的成果,起到了“德智雙收”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等“刚性”的教育与校风、班风等德育氛围“柔性”的管理,我校学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了我校响当当的名片。
三、建立健全的科学管理体制,促进山区学校德育工作长效发展。
德育要获得长效发展,必要常抓不懈,要将“立竿见影”与“润物细无声”结合起来,除了抓好教师与学生两方面,还应建立健全科学管理体制,才能给德育工作发展提供保证措施。
具体做法如下:①更新教育理念,增强责任意识,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与管理水平;②优化机制,加强师德建设,明确责任,提高教师职业操守与整体素质;③落实常规管理制度,狠抓常规工作,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与操守;④完善班级管理制度,落实班级管理制度,及时公布、接受监督;⑤落实德育系列活动,学校要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⑥落实家校互动模式,保证家校信息渠道通畅。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山区学校德育的任务更加艰巨。探寻山区学校德育发展的模式,让学生形成德育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仍任重道远。本文拙见,望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一岗双责 山区学校 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22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思路。“一岗双责”制的提出也把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人确定为:“全体教职员工”,这使得德育不再是班主任、政教主任等的事情,科任教师也无法置身事外。而认真审视当前山区学校德育工作,不难发现实际德育工作中存在严重的“淡化师德教育”的误区。众所周知,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方向,德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山区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存在德育严重滞后等问题。据此,结合“一岗双责”的具体要求,探寻山区学校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刻不容缓。
一、“一岗双责”,明确职责,强化师德建设。
“一岗双责”是指某一具体岗位兼有双重责任,即该岗位的本职工作职责和安全管理工作职责。结合学校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学校教师工作的“一岗双责”应是指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同时承担着学校德育管理的责任,也就是教师在完成教好专业知识的业务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安全管理等德育责任。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强化师德建设。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职业操守。
由于种种原因,山区学校存在较多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或者隔代教育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德育难题。这些学生要么自命清高,不善或不屑与人沟通,或“喋喋不休”,经常“惹是生非”,唯恐无人认识。教师几乎成了他们“最亲密的人”,很大程度上,他们把教师当成他们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也需要与他们常常“打交道”,对他们进行思想引导和道德教育。一旦处理不好,后果不堪设想。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职业操守。
面对此种情况,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同时也请了一些专家学者到我校来开讲座,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操守,以更好地解决面临的一些德育难题。
2.各种课程的考勤、值班坐班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养成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我校落实上课点名制度,科任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该如实登记学生缺席、迟到、早退等情况,课后及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对于未经请假无故缺席的学生,班主任会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确保学生的安全。同时,我校学生大部分都是住宿生,晚修期间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纪律和学习效果,实行值班教师坐班制度,值日教师除了如实反映学生的动向、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外,还应处理一些突发事件。这样,值班教师坚守岗位,明确职责,学生的纪律意识、学习意识等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学习效果明显提升。
3.把好学校入门第一关,杜绝学生违纪行为,维护学校安全。
学校大门关系着师生的安全,政教处组织年轻教师、协同保卫人员在中午和下午放学到上课这段“空档区”,对于一些未佩带校章的学生进行登记,以免社会闲杂人员假冒学生混进校园,消除校园的安全隐患。同时,禁止学生携带饭盒、无牌无证经营的一些“垃圾食品”进入校园,引导学生注意饮食安全。值班教师不辞辛苦、风雨无阻、坚守岗位,使学生主动遵守纪律,拒绝“白色污染”和“垃圾食品”,进出校门自觉佩带校章等,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4.优化甄选机制,提高班主任的整体素质。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最基层的组织单位,而班主任是这个单位最直接的管理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对学生产生影响,班主任的素质与能力关乎一个班集体班风、学风,甚至可以说和一个班集体的“荣辱兴衰”紧密相连。班主任工作的效果直接跟班主任的威信有关。而要树立班主任的威信,就要有科学的管理方式与技巧,做到言出必行,令行禁止,奖罚分明,让学生心服口服,从而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本校实行班主任班级负责制,在学生评价中:业务能力、责任心、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等四项都强的教师当中,选择一批责任心强、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师作为班主任。通过优化甄选机制,大大提高了班主任的整体素质,使得班级管理有条不紊,班风学习井然有序,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夯实基础。
二、“刚柔相济”,形成学生道德认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山区德育的另外一个误区就是过于注意教师而忽视了德育的另外一个方面:学生,误认为德育只是“管”好学生,“教”好违纪的学生。这样往往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果却收效不大。而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形成道德认识,树立道德情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我校从学生实际出发,“刚柔相济”,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德育工作发挥真正的效果。
1.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
山区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行为观念与德育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对于高一新生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到军训基地进行军训,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行为习惯;通过校史、校训教育,让学生通过对校史的了解和校训的感悟,树立“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为我荣”的远大理想;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教育,通过对学校各項规章制度的了解,让学生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明确学习目的。 2.注重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
山区学校“留守儿童”或者隔代教育情况较为突出,学生跟家长之间存在较大的隔阂,有些学生甚至对家长长期在外工作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继而产生对家长的“仇恨心理”。缺少关爱的孩子往往更加渴求关爱,这些人一部分会“力争上游”,通过良好的成绩来引得学校老师与同学们的注意,这种情况相对较好,只要对这些学生及时进行沟通与教育就能够明白父母的不易与苦心,从而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另一部分就是比较麻烦的“问题学生”或“后进生”,他们往往通过违反纪律、顶撞老师、惹是生非等来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从而引起学校老师、父母的注意,达到获取关爱的目的。对于这类学生,单纯的说教效果不明显,有时候甚至会“适得其反”。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学校开展了形式各样的生命教育与感恩教育。比如,请了专家学者到我校进行巡回演讲。演讲过程中,请一些同学上台透露心声,给父母、老师一个拥抱,说出自己的缺点及以后要怎么办等,一些沉迷网络游戏、违反纪律、顶撞老师的学生也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场表示要“痛改前非”等等。
当然,一场演讲也许不能改变什么,但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道德情感得到升温,从而通过学校班主任老师等的教育及时巩固成果,让这种道德的认知内化为学生道德的行为,这也不失为实现“标本兼治”的良好方式。
3.把德育效力转化成学习的动力
《规划纲要》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推进思路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要解决德育难题,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之外,还要及时将德育效力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把德育与智育两手都抓好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信心百倍了,也“知荣辱”了,还会想着去违反纪律吗?我校通过班级管理制度,把班级荣誉与学生纪律、道德行为等联系起来,把班级的荣誉感与学风、班风联系起来,把德育标准作为“文明班”、“表扬班”等的评价条件,让学生自觉将德育的目标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及时巩固德育的成果,起到了“德智雙收”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通过学校规章制度等“刚性”的教育与校风、班风等德育氛围“柔性”的管理,我校学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了我校响当当的名片。
三、建立健全的科学管理体制,促进山区学校德育工作长效发展。
德育要获得长效发展,必要常抓不懈,要将“立竿见影”与“润物细无声”结合起来,除了抓好教师与学生两方面,还应建立健全科学管理体制,才能给德育工作发展提供保证措施。
具体做法如下:①更新教育理念,增强责任意识,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与管理水平;②优化机制,加强师德建设,明确责任,提高教师职业操守与整体素质;③落实常规管理制度,狠抓常规工作,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与操守;④完善班级管理制度,落实班级管理制度,及时公布、接受监督;⑤落实德育系列活动,学校要给予充分的时间保证;⑥落实家校互动模式,保证家校信息渠道通畅。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的,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山区学校德育的任务更加艰巨。探寻山区学校德育发展的模式,让学生形成德育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仍任重道远。本文拙见,望能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