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四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事关全面小康、事关发展全局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五中全会重点从这六个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以五中全会描绘的蓝图为引领,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我们才能谱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推进绿色发展,真抓实干才能见效。进一步提高绿色指标在“十三五”规划全部指标中的权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度保证。无论是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还是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都是为了尽快遏止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筑牢绿色发展的底线。
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随着对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转型升级添加强劲的“绿色动力”。抓住绿色转型机遇,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我们完全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赢。
风物长宜放眼量。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生态文明红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就一定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发展目标,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为中华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
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五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封闭只会窒息自己的生机。以世界眼光审时度势、在全球范围谋篇布局,是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国必然的选择。
“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的理念,着力实现合作共赢,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必将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告诫全党: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设立自由贸易区……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一个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是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谋划发展,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体现了开阔的国际视野。
谋大局、开新篇,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作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同样离不开中国。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要想在下一步发展中扬长避短、乘势而上,必须认真研究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形成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由此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走好开放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郑重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五中全会从六个方面,对开放发展进行了部署: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按照这样的部署奋战“十三五”,我们就能以开放发展实现合作共赢,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
改革开放以来,从建立经济特区,到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再到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发展的历程也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历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开放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我们一定能将“中国号”巨轮驶向更开阔的水域,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六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于全体人民。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迈向全面小康的过程,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一方面,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的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共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制度设计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五中全会作出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八个方面的部署,这既是关于共享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也是我们推动共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坚持共享发展,首先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要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当前,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对此,要采取超常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对1800万左右的低保人口、1.3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2亿多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上千万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900多万失业人员等特定人群,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更加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针对他们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坚持共享发展,关键是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归根到底要通过制度来落实,有了公平正义的制度,共享发展才有坚实的根基。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只有让发展成果公平共享,全面小康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让人民幸福安康,中国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稳健前行。通过共享发展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增强发展动力,不断增进人民团结,让13亿多中国人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
——四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成为突出的民生问题。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是事关全面小康、事关发展全局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五中全会重点从这六个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周密的部署,为绿色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以五中全会描绘的蓝图为引领,切实把生态文明的理念、原则、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我们才能谱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推进绿色发展,真抓实干才能见效。进一步提高绿色指标在“十三五”规划全部指标中的权重,把保障人民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作为更具约束性的硬指标,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度保证。无论是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还是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都是为了尽快遏止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筑牢绿色发展的底线。
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随着对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转型升级添加强劲的“绿色动力”。抓住绿色转型机遇,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绿色水平,我们完全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双赢。
风物长宜放眼量。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生态文明红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就一定能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发展目标,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为中华民族赢得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
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五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封闭只会窒息自己的生机。以世界眼光审时度势、在全球范围谋篇布局,是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国必然的选择。
“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开放发展”的理念,着力实现合作共赢,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必将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告诫全党: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设立自由贸易区……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一个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是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谋划发展,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体现了开阔的国际视野。
谋大局、开新篇,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作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同样离不开中国。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要想在下一步发展中扬长避短、乘势而上,必须认真研究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形成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由此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走好开放发展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郑重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五中全会从六个方面,对开放发展进行了部署: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按照这样的部署奋战“十三五”,我们就能以开放发展实现合作共赢,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
改革开放以来,从建立经济特区,到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再到加入世贸组织,中国发展的历程也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历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开放发展,实现合作共赢,我们一定能将“中国号”巨轮驶向更开阔的水域,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 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六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才能真正造福于全体人民。
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的理念,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迈向全面小康的过程,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一方面,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的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共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制度设计都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五中全会作出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等八个方面的部署,这既是关于共享发展的有效制度安排,也是我们推动共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坚持共享发展,首先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要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当前,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对此,要采取超常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对1800万左右的低保人口、1.3亿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2亿多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工、上千万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900多万失业人员等特定人群,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更加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障基本民生,针对他们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坚持共享发展,关键是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归根到底要通过制度来落实,有了公平正义的制度,共享发展才有坚实的根基。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只有让发展成果公平共享,全面小康才能凝心聚力;只有让人民幸福安康,中国才能在现代化道路上稳健前行。通过共享发展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增强发展动力,不断增进人民团结,让13亿多中国人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