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9月24日下午,有网友发布了一段发生在南京地铁三号线上的视频,引发众多网友热议。视频显示,当天下午,一名年近40的中年男子为老人让座后,不满身边另一位十七八岁的年轻小伙没有起身让座,便骂他没有家教。见小伙子没有吭声,为发泄情绪,该男子又以小伙子跷二郎腿脚尖对着他为由,用脚猛踹小伙胸部。此举引发了周围其他乘客的不满,纷纷指责该男子。其中一位乘客说道:“他买了票就可以坐,你选择让座是好事,但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在众人的劝说下,该男子当场向小伙道歉。
此事也引起了南京地铁公安的关注。9月26日上午,当事男子孙某主动联系地铁警方投案,当天下午地铁警方找到了当事小伙樊某,并进行了相关调查取证工作。最终,孙某因在公共场所随意殴打他人,构成了寻衅滋事的违法行为,被處以行政拘留4日的处罚。
重塑公共道德需要人人参与
地铁是公共场所,个人的行为会对公共秩序和他人安全造成影响,因此要求每个参与人遵守规则,讲究礼让。前者是底线要求,后者是更高的道德要求。
其实在中国传统智慧中,也不乏建设公共道德的思想资源。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主要就是讲如何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忠恕之道,推己及人,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到这一事件,其实旁观的乘客已经把道理说得很明白,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只要乘客没有违反法规和公序良俗,就不能强迫人家站起来。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能用来要求别人。不能因为自己让过座,就要求别人也这么做。
公共道德的准则,不是要求所有人都毫不利己,而是不损害他人和公众的利益。随时愿意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和方便,这是道德水平比较高的人,甚至是圣人。自己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但不应要求人人都变成圣人。有经济学者用古代智慧解释市场机制下的社会合作理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后面还可以加一句“己所甚欲,也勿施于人”,这样可能更符合现代意义上的群己界限和自由本意——哪怕是你认为好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同样,自己做了好事,也不等于就站上了道德高地,可以要求别人也这么做。很多坏事,都是借着这样的名义干出来的。
因此,非常在意社会化身份的中国人,仍应从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塑造更好的公共道德。这样才能少一些容易暴躁和令人生厌的规则破坏者,每个人也能生活得更加体面从容。
做了善行也不能道德绑架
众人对这名中年男子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其进行道德绑架已经很令人不适,何况还诉诸暴力。应当承认,让座是一种高尚的善行,尊老爱幼也是传统美德。在此情境下,未让座的年轻小伙相较于该男子,确实存在着某种道德劣势。但在地铁这个公共空间内,除了老弱病残孕专座之外的座位资源配置,基本遵循着“先来后到”优先于“让座”的规则,我们确实应该鼓励大家给老人让座,但不应使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而该事件的发生,也再次提醒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道德这个议题。道德本身是复杂的,情景不同,道德的适用性自然也大不相同,但是其最基本的原则仍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让座、扶老人等善行值得称赞,这是道德的天然属性使然。但善行毕竟不是人人必须履行的义务,一旦转向苛责未做出善行的人,道德绑架便由此产生。其结果是,由于自己无法随时随地行善而人人自危,这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中年男子这一脚,踹破了道德绑架者常常戴着的“道德光环”。这不是在劝人行善,而是赤裸裸的伤害和侵权。真正的善,也该遵奉权利本位等价值,自觉跟道德绑架行为割裂开来。
此事也引起了南京地铁公安的关注。9月26日上午,当事男子孙某主动联系地铁警方投案,当天下午地铁警方找到了当事小伙樊某,并进行了相关调查取证工作。最终,孙某因在公共场所随意殴打他人,构成了寻衅滋事的违法行为,被處以行政拘留4日的处罚。
重塑公共道德需要人人参与
地铁是公共场所,个人的行为会对公共秩序和他人安全造成影响,因此要求每个参与人遵守规则,讲究礼让。前者是底线要求,后者是更高的道德要求。
其实在中国传统智慧中,也不乏建设公共道德的思想资源。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主要就是讲如何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忠恕之道,推己及人,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到这一事件,其实旁观的乘客已经把道理说得很明白,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只要乘客没有违反法规和公序良俗,就不能强迫人家站起来。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不能用来要求别人。不能因为自己让过座,就要求别人也这么做。
公共道德的准则,不是要求所有人都毫不利己,而是不损害他人和公众的利益。随时愿意为了他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和方便,这是道德水平比较高的人,甚至是圣人。自己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但不应要求人人都变成圣人。有经济学者用古代智慧解释市场机制下的社会合作理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后面还可以加一句“己所甚欲,也勿施于人”,这样可能更符合现代意义上的群己界限和自由本意——哪怕是你认为好的事,也不要强迫别人接受。同样,自己做了好事,也不等于就站上了道德高地,可以要求别人也这么做。很多坏事,都是借着这样的名义干出来的。
因此,非常在意社会化身份的中国人,仍应从传统智慧和现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塑造更好的公共道德。这样才能少一些容易暴躁和令人生厌的规则破坏者,每个人也能生活得更加体面从容。
做了善行也不能道德绑架
众人对这名中年男子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其进行道德绑架已经很令人不适,何况还诉诸暴力。应当承认,让座是一种高尚的善行,尊老爱幼也是传统美德。在此情境下,未让座的年轻小伙相较于该男子,确实存在着某种道德劣势。但在地铁这个公共空间内,除了老弱病残孕专座之外的座位资源配置,基本遵循着“先来后到”优先于“让座”的规则,我们确实应该鼓励大家给老人让座,但不应使用道德绑架的方式。而该事件的发生,也再次提醒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道德这个议题。道德本身是复杂的,情景不同,道德的适用性自然也大不相同,但是其最基本的原则仍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让座、扶老人等善行值得称赞,这是道德的天然属性使然。但善行毕竟不是人人必须履行的义务,一旦转向苛责未做出善行的人,道德绑架便由此产生。其结果是,由于自己无法随时随地行善而人人自危,这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中年男子这一脚,踹破了道德绑架者常常戴着的“道德光环”。这不是在劝人行善,而是赤裸裸的伤害和侵权。真正的善,也该遵奉权利本位等价值,自觉跟道德绑架行为割裂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