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观测导弹飞行制造“眼睛”的人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love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福学(1939年—2016年),云南宣威人,生前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压电学的主要开拓者,为我国压电学和传感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发明了“锑锰酸铅(PMS)压电陶瓷”及其“三轴压电晶体角速率传感器”,并实现了产业化;发现了“气体摆现象”,建立了气体摆理论,并发明了“气体摆惯性器件系列”;发明了“动基座加速度和水平姿态的敏感技术”,建立了压电石英加速度计和水平姿态传感器产业化基地。坚守科研岗位50余年,先后获得科学技术奖国家级7项、省部级33项,申请和获国内外发明专利49项(国外17项);发表论文351篇,著作22部,其中“压电学”和“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分别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和中国图书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勤信人物”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16年5月18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首届勤信人物(团队)颁奖仪式隆重举行,现场500余名师生怀着崇敬的心情聆听了张福学获评“勤信人物”称号的颁奖辞:“四十五年前,你在深山里探索;古稀之年,你在繁华中坚守。灯光下,你昼夜攻关,换来捷音频传;实验室里,你十年磨剑,国家奖梅开数度。坚守的初心,伴随探索的脚步,长跑一辈子,永不停歇。”就在颁奖仪式前不久,他与世长辞,离开了他钟爱的实验室。但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在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师生们依然历历在目;他不忘初心、服务祖国、潜心问道、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将永远散发出馥郁的芳香。
   大山里走出的放牛娃
  1939年,张福学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红桥镇老鸦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新中国成立前他家长期遭受地主的压迫和盘剥。战乱的岁月,贫困的家庭,张福学本没有读书的机会,但母亲还是咬牙送他入了学堂。张福学的启蒙学校是邻村废弃的寺庙改建的小学,四个年级的学生挤在一个教室。教室里是残缺的佛像,教室外是村民暂厝的棺材。即便学校条件异常艰苦,但当时能受教育的也大都是地主的孩子,张福学在其中饱尝排挤,但这也让他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通常一年级教师不讲课时,他就安静地听高年级的课程。凭借勤奋聪颖,张福学三年级便跳级考取县城最好的高小。高小毕业后,家中再没钱让他继续读书,张福学不得不辍学给富农当放牛娃。牛儿吃草的时候,他就躺在草地上,望着变幻莫测的白云,想着在学堂读书的日子。这样大约过了半年,1951年夏天,云南解放。一次赶集时路过书摊,张福学意外地看到了宣威中学正在招生的消息,最重要的是还有助学金。他欣喜若狂,顾不得赶集,便直接跑去报名,最终以优秀成绩考取了这所县城最好的中学。复学后的张福学更加刻苦努力,1954年,考入曲靖专区最好的中学—曲靖中学。1957年7月,张福学顺利考入云南大学物理系。在大學期间,张福学除了学好专业知识,还提升了思想觉悟,获得“‘五四’青年突击手”称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1年,大学毕业后,张福学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这一年,张福学22岁。他带着满腔豪情来到北京,开始了压电材料的研究。
   新型压电材料的发明者
  在研究所,张福学刻苦钻研压电理论和无线电陶瓷材料与器件专业知识,密切关注美国、日本和苏联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于语言不通极大地阻碍了他对国外相关著作的研究,他便开始自学外国语。他以前学习的是俄语,通过长期不懈学习,又掌握了英语、日语、法语、德语四门语言,成为用努力书写奇迹的传奇人物,赢得了同事们的敬佩。他阅读了大量有关无线电陶瓷材料的技术资料,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压电陶瓷的配方,感到我国现用的配方复杂又不经济,每年要耗费大量外汇进口贵重金属。由此他试想,如果能利用我国储量丰富的某些元素研制出性能良好的压电材料,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向党支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上级领导热情地支持他,并指定他担任课题组长。他从浩瀚如海的技术书库中,翻译了近百万字的资料,写下了几十万字的综述。他连续七年放弃探亲假,把时间全用在科研上面。
  张福学运用元素周期表归纳总结了当时一般压电陶瓷通过取代元素(碱土金属)和改性元素(过渡元素)提高性能的规律,与组里的同志经过一百多次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了性能良好的不同于美国专利的铌镁酸铅压电陶瓷。铌镁酸铅压电陶瓷性能好,工艺稳定,是压电陶瓷滤波器和水声换能器的良好材料,突破了一般压电陶瓷机械品质因素高则机电耦合系数必然低的“常规”,这在当时属国际首创。铌镁酸铅压电陶瓷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获得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其相关器件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张福学研制的BaTi03、PZT、PMS压电陶瓷和0-3型、l-3型、拨式结构压电复合材料及对人体压电性的研究,先后获中国、美国、英国发明专利9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为观测导弹飞行制造“眼睛”的人
  20世纪70年代,我国航天事业中机械陀螺体积大,可靠性差,对导弹的研发来说是个很大的困难。1970年,出于战略考虑,钱学森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导弹陀螺小型化的课题。张福学因提出利用压电效应实现压电惯性器件的论证而得到上级的重视,被委任研发压电陀螺。那时,全国数以万计的工业企业科技精英从祖国各地来到四川、云贵、青海、甘肃等地,开始艰苦卓绝的“大三线”建设,张福学也是其中一员,他来到了四川永川国防科工委1426所。
  实验室在大山环抱之中,为了把科研工作搞上去,张福学和同事们起早贪黑,废寝忘食,用土坯自制了土锻烧炉、土电火花切割器。很快地,他们研制出了第一个压电陀螺的样品,可是送到北京测试却因质量问题被打了回来。科研攻关哪有如此容易?张福学和全组同志继续查资料、摸索试验,做出了一种应用于压电陀螺的混合集成电路。对于这个集成电路,张福学倾注了很多心血,设计得非常严谨。这个集成电路得到大家的赞誉,所有人都欣喜地以为要成功了。然而,在测试的时候,最后一个指标却出现了异常,测试荧光屏上展现出一群“奔腾的野马”,混乱的杂波顿时淹没了有规律的讯号。这时一盆盆冷水泼来,甚至有人说,这是压电陀螺的“不治之症”。张福学没有泄气,重振旗鼓组建了攻坚组。他经常工作到深夜,甚至接连几个昼夜不睡觉,睡梦中出现的也是屏幕上那一片奔腾的野马。他这样拼命工作,身体越来越差,有一天体力不支晕倒在厕所里。当他苏醒过来,单位党委书记关心地对他说:“年轻人,不要着急,身体还是第一位的!”张福学嘴里答应着,心里还惦记着实验。隔了几天,他又晕倒在实验室里,同志们把他抬到了卫生所……历时5年,经过100余次实验,张福学终于找出了压电陀螺最后一个指标测试出现异常状态的症结,治愈了所谓的“不治之症”。他们自豪地宣布:中国的压电陀螺诞生!1974年,压电陀螺提供给“东风4号”和“东风5号”导弹发射试验,结果证明完全可用。虽然它不属于高精度陀螺,但其率先在国内实现了陀螺固体化。为此,张福学等受到国防科工委和中央军委的嘉奖。如今,我国国防领域的型号武器、舰船、坦克等的稳定系统,都在使用压电陀螺。压电陀螺的制造成功,填补了我国陀螺生产的一项空白,在我国陀螺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变革。人们把制造压电陀螺的人亲切地称作为观测导弹飞行装上“眼睛”的人。   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张福学主编了《压电学》,编著了《压电晶体陀螺》和《压电铁电应用》等。张福学推动了我国压电学的发展,被誉为我国压电学的主要开拓者。
   “气体摆”理论的创立者
  1985年,张福学调回北京工作,来到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组建的传感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新型惯性器件。这时他已经45岁,发明创造的最佳年华已过。但张福学认为,年轻人精力充沛,年长人经验丰富,一样可以发明创造。
  一次出差的过程中,张福学乘坐火车,满脑子想的是压电气流陀螺。邻座的乘客一路不停地喷云吐雾,他突然发现,无论吸烟者是躺是站,烟雾总是向上的!他联想到了蒸汽。回到实验室,他在一个密闭的腔体里进行自然气体浮升力的实验。实验证实了他最初的发现:当密闭腔倾斜时,在浮升力的驱动下,被加热的气体依然垂直向上流动。这就是说自然气体和固体、液体一样,也具有“摆”的特性。经大量实验和理论论证,张福学建立了“气体摆”理论。对于“气体摆”理论,同行有不同观点,有的专家甚至反对。但是,经过多次鉴定和评审,“气体摆”理论最终还是得到国内外认可。
  “气体摆”理论形成了惯性技术的一门新学科分支—气体摆惯性技术。这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等近千万元资助。在“气体摆”理论指导下发明的一维、二维和全方位气体摆水平姿态传感器,已在舰船和机器人的稳定系统中应用。日本和美国在国际会议上见到张福学关于气体摆传感器的报道后立即仿制,美国1995年亦申请了专利,但内容几乎和张福学的专利一样,而时间则晚了3年。
   科技工作者的榜樣
  传感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前身就是张福学在1985年到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组建的传感技术研究中心。20世纪80年代,实验室刚建立时条件十分有限,场地紧张,张福学和同事们索性在宿舍搞研究;没有钱购买实验设备,他们就到航空航天部去做试验;为了节省开支,大家还来到兵器工业总公司的三线厂去协作。在电科院主持的“压电射流速率传感器”课题论证会上,有人问张福学:“国外研制一个产品需要几百万美元,你为什么只要14万元?”张福学却反问:“只要14万元能办成的事,我为什么要那么多钱?”事实证明,在张福学的带领下,大家凭借勤奋刻苦、艰苦创业的精神,用较少的钱完成了别人要很多钱才能办的事。
  鉴于张福学在科研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国家授予张福学“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他先后7次到人民大会堂受奖。因其学术成就突出,对科技进步贡献巨大,被钱伟长院士主编的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物理学卷收录。在一次发言中,张福学认为做好科研工作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勤奋踏实。对待工作,张福学投入的时间是常人的2倍甚至3倍。他每天工作10余个小时,节假日和星期天照常工作。他笔耕不辍,专著23部,主编和编著5,000多万字,几乎都是加班加点完成的。第二,目标始终如一。张福学多次放弃升迁的机会,坚守科研第一线50多年,终于成为压电学和传感器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第三,创新意识,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张福学的每项发明都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理论论证和实验验证,最终取得成果。第四,毅力和坚持,不追求短期出成果。张福学第一项成果经历15年获国家发明奖,第二项成果经历14年获国家发明奖,第三项和第四项成果均经历13年才获国家发明奖。
  在科技工作中,张福学的言行给研究生做出了榜样。他培养硕士研究生31人,博士研究生18人,其中6人获优秀博士论文,有的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有的获评“跨世纪优秀人才奖”。他的学生遍布教育、科研和企业等领域,其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和企业家。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张福学的人生故事和科研精神,犹如茫茫海面上的一座灯塔,烛照后辈,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科研事业不懈奋斗。
   [责任编辑:于 洋]
其他文献
摘 要:日益加深的全球化趋势催生日益密切的国际交往,这一现象亦需要具备跨文化谈判能力的国际化人才。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谈判学”课程跨文化谈判教学的国际合作实践为例,分析跨文化谈判教学的实践目标及其实践路径,并构建了跨文化谈判教学的新型实践径路,即“基础搭建 谈判演练 成果反馈”三环节联动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谈判实践中培育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国际视野,并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教学模式探索提供借鉴。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全国、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出台系列举措科学规划辅导员队伍的选聘配备、培训培养、管理考核和发展方向。成立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心,系统谋划辅导员理论学习、工作研讨、实践创新、考核评优和学术研究工作。实施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建立了“心·锋”等一批辅导员分类发展团队,促进横向交流,推动工作协同;打造了“求石论事”輔导员沙龙、辅导员家访调研项目、辅导员素
为了培育师生由知到行的主动自觉,学校按照党史学习教育的方向和路径,努力把师生从党史学习教育开展过程中所获得的认知、情感、意志转化为日常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教育引导师生在学习党史过程中,始终与时俱进、身体力行,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在攻坚克难中激发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高应对风险、战胜挑战的能力水平。  为了促进党史主题教育在学校落地生根、扎实见效,学校持续推进“我为群
摘 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渠道。充分认识开展中德职业教育专本衔接合作培养的重要意义,分析和厘清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问题,探索与中国职业教育实际相适应的合作路径,提出并实施行之有效的对策和举措,是推进中德职业教育领域交流与合作、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德职业教育;专本衔接;合作培养  中国职业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
在北京市教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北京各高校重点抓住专业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两条主线,在专业、课程、师资、教材、实验室、图书馆等多个教学领域开展专项改革建设;同时不断拓展教育资源,建设校外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科研和创业能力,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北京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呈现出多头共举、多点开花的繁荣局面。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是北京高校“质量工程”建设
摘 要:常熟理工学院自2004年升为本科院校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构建适合学校办学定位与现状的教学质量保证长效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秉承持续改进的理念,边研究、边实践,分阶段逐步完成学校、二级学院、专业三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为新建本科院校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提供了一个参考范式。  关键词:专业认证;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2004年,常熟理工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升为本科院校。升本后,学校在转型发
□ 研究生导师数量不断增加,高校研究生导师规模占比仍是主体  □ 研究生导师规模增速不及研究生规模增速,生师比有所提升  □ 博士导师数量有所减少,博士硕士导师规模占比再创新高  □ 高级职称研究生导师数量不断增加,中级职称导师人数占比有所提高  研究生导师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关键力量,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十三五”期间,随着北京市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导师队伍的规模
摘 要:通识教育质量的好坏,正在成为衡量一所高校教育品质的极为重要的因素。由重视专业教育转向重视通识教育,是中国高校本科教育的重要转向和必然选择。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型高校,虽然加强通识教育面临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并没有影响其通识教育质量。学校以新文科理念为引领,采用独特的模块设计,打破专业界限,突破文理壁垒,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开设通识大讲堂,引入校外网络课程资源,构筑了具有鲜明特色的
摘 要:为了准确评估我国各类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动态状况,基于因子分析法对2012年—2016年我国综合大学、工科院校、农林院校、医药院校和师范院校五类高校科研绩效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类高校科研绩效综合得分及排名,从静态和动态维度评估各类高校的科研绩效水平。研究发现:各类高校的科研绩效之间不存在“规模效应”,且在“追赶效应”下各类高校科研绩效水平之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总结归纳出各类高校科研工作的不足
围绕北京市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和北京商业建设“国际一流的商贸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适应首都商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秉承学校历史形成的“立足财贸、面向市场、深入实际、服务企业”的科研特色和专业优势,依托京商文化和流通现代化科技创新平台、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和机构,集聚业内专家资源,北京财贸职业学院持续打造“北京商业智库”,为商业行业企业提供高水平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