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借鉴大类招生背景下国内外高校已有研究成果,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连续四年大类招生改革经验为基础,通过对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管理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个案研究和个人访谈等,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挑战,并从实践的角度探索总结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学生管理
中图文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1-0013-04
一、引言
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引擎中,以“大类招生”为关键词,进行国内发文总量指数分析(如图1所示),不难发现,2013年至今,有关大类招生的研究和关注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这也间接说明近年来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采取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简单来说就是指有关院校在招生录取时只按学科大类而不按具体专业进行招生,学生进校接受1—2年的通识教育后,再进行专业分流的一种培养方式。2001年,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举办实验班,首先在我国开创了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先例,自此之后,全国开始掀起一股通识教育热潮,现今,此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很多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然而,通过认真分析中国知网关于大类招生研究成果的学科分布、机构分布以及研究进展发现,目前开展大类招生改革的机构主要还是集中在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开展大类招生研究的比例仅占到12.76%,而在所有有关大类招生的职业院校研究成果中,几乎所有的研究都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分流机制等教学实施等内容上,对于大类招生新体制下学生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即使个别本科院校开展了一些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研究[1-5],然而这些成果也主要还是以本科院校学情为主,大多结论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办学背景。为此,探索一种能够适应职业教育开展大类招生改革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成了高职院校改革的迫切需求。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研究结合国内外关于大类招生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四年大类招生改革实践为基础,深刻总结了改革四年来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探索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新途径。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高职院校开展大类招生,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报考的积极性,而且还具有“有效整合学校大类专业的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生源质量、避免冷热专业两极分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优势[6-8]。然而,这一招生改革的实施却也不同程度地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新问题。
(一)大类招生后,学校相关配套制度欠缺,评价体系不利于新学生工作的开展
大类招生改革过程中,各大高校虽然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制度,但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大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相关体制和考评体系不利于大类招生院系顺利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方面,学校各部门对开展大类招生和未开展大类招生的院系进行年终考评时,仍然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不能针对大类改革院系因“分流、分班、分寝”所带来的管理难度给予区别对待,打击了大类招生改革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类招生后,学院在学生管理队伍配备、分工、奖惩,以及寝室管理、推优资助、心理辅导等多方面,针对出现的新情况还缺少一定的制度保障,很容易导致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出现“工作人员相互推诿、工作效率明显不高、管理对象怨声不断”等问题。
(二)专业分流后,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出现新挑战
在寝室方面,为促使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寝室文化氛围,一般开展大类招生的学校会在大类分流后进行新的寝室调整,学生需要重新充退水电费、重新更换新舍友、重新租赁新设备、重新磨合新感情,不仅给学校寝室管理部门和学生带来较大工作量,同时还会导致学生心理不适、矛盾易发频发等问题;在学生群体方面,大类招生后新的寝室和班级重组,以及新班委、班主任的更换,迫使学生原先良性生活学习交际圈被打破,导致学生认同感低、凝聚力差,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教师很难把握学生动态,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在信息重组方面,“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会带来多部门、多系统信息的重新更新匹配和过渡衔接等问题,例如寝室信息、学籍信息、学生档案及奖学助贷推优入党等,给新班级的管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量;最后,大类招生中的专业分流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还会带来专业分配不平衡,为了防止造成冷热门专业不均,学校通常按照成绩和平时表现进行均衡,不仅造成部分学生抵触所学的专业,而且还改变大类招生初衷,不符合部分学生意愿,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学生管理队伍结构配置单一,管理人员思想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实践和调研,开展大类招生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基本上仍由辅导员专人负责,即使有的学校配备了班主任、专任老师、联络员等人员,但多层管理人员也常会因不坐班、工作忙等这样那样的原因,相互推诿工作,不仅导致了工作效率不高,而且還会导致直接负责管理的辅导员每天疲于应付日常琐碎的大量工作事务,没有思考总结并创新工作的时间。此外,部分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意识不高,有的管理人员对新媒体的使用跟不上学生的节奏,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动态,有的管理人员管理方式落后,过度注重大类招生改革过程中的管理结果,甚至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在遇到棘手问题时,仍采取强制强压措施,忽略了行政强制手段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不适和反感,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大类招生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面对大类招生改革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新问题,高职院校应当在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基础上尽快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思路和对策,才能更好地适应大类招生改革,做好复合型人才培育服务工作。 (一)全方位打造高素质复合型学生管理队伍,实现全员管理育人工作
众所周知,基层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一个辅导员管理的学生数量达几百人,多而繁杂的学生事务原本已经让他们忙得不可开交,而大类招生改革后,分流、分班、分寝、信息变更等工作让学生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烦琐,仅仅依靠辅导员和班主任已经不能完全胜任高强度的管理工作,这就需要高校不断优化学生管理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班主任+下寝教师+家长+班助”的复合型管理队伍,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约束,让不同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分工协作,才能共同实现全员育人。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为保证分流前后工作的顺利过渡,该校大类招生完成后每个大类专业配备一名辅导员,辅导员一经确立即使分流后也不再变动,直至整个大类学生毕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保证重新分流分班后很多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衔接,同时还有利于指导其他管理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相关情况,有效地开展工作。对于班主任和班助,因分流前后班级编制的不同,该校在分流前后会为大类专业方向的每一个行政班级配备不同的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班级事务的管理,同时每个班级配备两名(1男1女)高年级优秀学长做班助,协助解决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存在的琐碎问题,这样既增强了高年级学长的责任感和能力,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此外,为更好实现寝室育人工作,学校还在大类学生的每个寝室里安排一名专业老师和学生党员作为联络员,定期下寝,了解学生状况,协助解决学生问题。为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学生家长进校园、进教室、进食堂,与孩子共听一堂课、共进一顿餐,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与老师共同解决孩子问题的同时,为学院大类招生学生管理工作建言献策。通过打造这一复合型人才管理队伍,不仅有效避免了“辅导员因工作杂、精力少而无法把工作做细做精,班主任因管理经验少、教学任务重而不能把工作做好,高年级学生想参与到低年级学生的管理服务中而缺少锻炼机会”等弊端,同时还在家长的参与、监督下,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真正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作用。
(二)多维度搭载有效的自媒体学生管理工作平台,开启“互联网+”学生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化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每个学生都配有一部手机一台笔记本,网络信息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和心理变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类招生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抓住当今大学生爱上网、爱玩微信、爱看微博、爱上QQ空间等特点,紧随“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搭建一些喜闻乐见的便于学生接受的自媒体平台,融管理于娱乐中,开啟“互联网+”学生管理模式。一是开发类似“爱班级”的微程序或者微网站,申请专业微博、微信公众号,建立有关大类招生和分流相关的特色栏目和板块,发布一些与大类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通知、职业信息和动态新闻,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宣传、跟踪调查和思想引导。二是建立班级工作QQ群或微信群,随时发布一些日常工作相关的通知、求职信息或者大类相关的动态新闻,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把家长也加入到工作群,以便监督、约束学生更好地配合开展工作,同时,管理工作者也可与每个学生互相添加QQ和微信,这样不仅可以通过设置特殊好友的方式及时关注重点学生的异常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而且还可以通过发电子红包的方式活跃整个班级的氛围。三是开发一系列专业相关的精品课程或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制作一些安全教育相关的微电影或者微视频,提高学生的安全隐患意识。四是搭建学生信息数据库管理平台、顶岗实习和实践平台、教务管理等平台,做好学生日常表现的登记变更工作,这样及时新的管理工作人员出现变更后也可对学生以前的基本信息和表现情况有所了解,保证工作的顺利衔接。
(三)多方面丰富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和手段,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内容
大类招生后,因学生分流、重新分班分寝、更换班主任和班委等事宜,不仅打破了他们原有的交际圈,带来情感上的失落感和不信任感,同时导致他们越来越不愿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有的学生因新室友生活习惯不同而矛盾重重,有的学生因分流没有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情愿待在寝室里玩游戏,有的学生因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出现了厌学、忧虑等心理问题,为此,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在传统管理模式基础上不断丰富工作方式和手段,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一方面,探索取消班级管理制的新模式,即大类招生后不要再按照行政班级编制进行管理,可以尝试开展社区化和专业化管理方式,大类分流前按照专业或生活区整体配置复合型管理人员和开展精品集体活动,大类分流后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分类指导和个体引导,同时,分流后生活区原有住宿人员不再调整,楼长和寝室长也不再变化或者微小变化,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因重新分班、分寝产生情感失落,同时还有利于公寓的整体管理。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上传下达管理模式外,管理工作人员也可通过联系寝室、户外拓展游戏、个体谈心谈话、班委座谈、发送学生生日祝福短信等方式培养师生感情,了解学生动态,以便更好地解决大类学生实际问题。最后,开展大类招生后,学生的时间越来越不充分,多而杂的各类团学活动不仅浪费了师生的时间,而且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工作管理者应该严格控制活动的数量,提升活动的质量,多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既能主导社会主旋律同时还能适应学生心理接受规律的特色精品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性劳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价值观和提升团队凝聚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类招生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因再次分流、分寝,以及不能选到理想的专业方向而出现异常心理问题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多,高职院校还需在大类改革实施的全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设置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和工作室,做好分流前后和就业前后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
(四)多主体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强化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
当前,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部门采取行政命令的态度,直接参与管理工作人员以服务学校和老师为目的,未能真正把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尤其实施大类招生以后,不少高职院校为了保障大类招生改革的顺利实施,用一些硬性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开展的不少工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意愿。为此,学校多种管理主体需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学生意愿和利益作为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强化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在管理人员层面,要充分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及分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制度的硬性管理与情感因素相结合,切实围绕大类学生的实际利益和意愿开展工作,给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而不是制度约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体。在学生层面,要加强大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意识,在有限的专业学习时间里,大力发展高效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和专业社团,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专业水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总结与展望
高职院校实施大类招生改革后,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针对这些新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和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新的工作方法和对策,但是任何一种管理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对不同的工作,作为高校管理者,只有结合自己学校大类招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胆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工作规律,才能更好适应大类改革发展的需求,培育出“宽口径、厚基础、专业宽”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萌萌.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1):97-98+106.
[2]王毅兵,王媛媛.药学院大类招生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模式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7,(18):25-27.
[3]朱永祥,廖兴.浅论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视界,2016,(12):67+101.
[4]颜梁柱,杨明婉.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07):125-126.
[5]周钗美,张懿,陈向日,彭俊艳.大类招生体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S1):87-89.
[6]韩建民,张波.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实行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04):89-91.
[7]卢燕.论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必然性[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21(01):95-98.
[8]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01):88-89.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学生管理
中图文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1-0013-04
一、引言
在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引擎中,以“大类招生”为关键词,进行国内发文总量指数分析(如图1所示),不难发现,2013年至今,有关大类招生的研究和关注度呈现逐年增长趋势,这也间接说明近年来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高校正在采取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简单来说就是指有关院校在招生录取时只按学科大类而不按具体专业进行招生,学生进校接受1—2年的通识教育后,再进行专业分流的一种培养方式。2001年,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举办实验班,首先在我国开创了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先例,自此之后,全国开始掀起一股通识教育热潮,现今,此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很多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然而,通过认真分析中国知网关于大类招生研究成果的学科分布、机构分布以及研究进展发现,目前开展大类招生改革的机构主要还是集中在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开展大类招生研究的比例仅占到12.76%,而在所有有关大类招生的职业院校研究成果中,几乎所有的研究都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分流机制等教学实施等内容上,对于大类招生新体制下学生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即使个别本科院校开展了一些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研究[1-5],然而这些成果也主要还是以本科院校学情为主,大多结论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办学背景。为此,探索一种能够适应职业教育开展大类招生改革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成了高职院校改革的迫切需求。基于这样的背景,本研究结合国内外关于大类招生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四年大类招生改革实践为基础,深刻总结了改革四年来学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探索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生管理新途径。
二、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高职院校开展大类招生,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报考的积极性,而且还具有“有效整合学校大类专业的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生源质量、避免冷热专业两极分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优势[6-8]。然而,这一招生改革的实施却也不同程度地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新问题。
(一)大类招生后,学校相关配套制度欠缺,评价体系不利于新学生工作的开展
大类招生改革过程中,各大高校虽然纷纷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制度,但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大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相关体制和考评体系不利于大类招生院系顺利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方面,学校各部门对开展大类招生和未开展大类招生的院系进行年终考评时,仍然采用统一的考核标准,不能针对大类改革院系因“分流、分班、分寝”所带来的管理难度给予区别对待,打击了大类招生改革学生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类招生后,学院在学生管理队伍配备、分工、奖惩,以及寝室管理、推优资助、心理辅导等多方面,针对出现的新情况还缺少一定的制度保障,很容易导致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出现“工作人员相互推诿、工作效率明显不高、管理对象怨声不断”等问题。
(二)专业分流后,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出现新挑战
在寝室方面,为促使形成良好的学习和寝室文化氛围,一般开展大类招生的学校会在大类分流后进行新的寝室调整,学生需要重新充退水电费、重新更换新舍友、重新租赁新设备、重新磨合新感情,不仅给学校寝室管理部门和学生带来较大工作量,同时还会导致学生心理不适、矛盾易发频发等问题;在学生群体方面,大类招生后新的寝室和班级重组,以及新班委、班主任的更换,迫使学生原先良性生活学习交际圈被打破,导致学生认同感低、凝聚力差,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教师很难把握学生动态,不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在信息重组方面,“大类招生,分流培养”会带来多部门、多系统信息的重新更新匹配和过渡衔接等问题,例如寝室信息、学籍信息、学生档案及奖学助贷推优入党等,给新班级的管理人员带来较大的工作量;最后,大类招生中的专业分流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还会带来专业分配不平衡,为了防止造成冷热门专业不均,学校通常按照成绩和平时表现进行均衡,不仅造成部分学生抵触所学的专业,而且还改变大类招生初衷,不符合部分学生意愿,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学生管理队伍结构配置单一,管理人员思想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根据实践和调研,开展大类招生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基本上仍由辅导员专人负责,即使有的学校配备了班主任、专任老师、联络员等人员,但多层管理人员也常会因不坐班、工作忙等这样那样的原因,相互推诿工作,不仅导致了工作效率不高,而且還会导致直接负责管理的辅导员每天疲于应付日常琐碎的大量工作事务,没有思考总结并创新工作的时间。此外,部分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意识不高,有的管理人员对新媒体的使用跟不上学生的节奏,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动态,有的管理人员管理方式落后,过度注重大类招生改革过程中的管理结果,甚至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在遇到棘手问题时,仍采取强制强压措施,忽略了行政强制手段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不适和反感,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大类招生改革的顺利实施。
三、大类招生背景下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面对大类招生改革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新问题,高职院校应当在传统学生管理模式基础上尽快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思路和对策,才能更好地适应大类招生改革,做好复合型人才培育服务工作。 (一)全方位打造高素质复合型学生管理队伍,实现全员管理育人工作
众所周知,基层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一个辅导员管理的学生数量达几百人,多而繁杂的学生事务原本已经让他们忙得不可开交,而大类招生改革后,分流、分班、分寝、信息变更等工作让学生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和烦琐,仅仅依靠辅导员和班主任已经不能完全胜任高强度的管理工作,这就需要高校不断优化学生管理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班主任+下寝教师+家长+班助”的复合型管理队伍,并建立相关的配套制度约束,让不同的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相互配合、分工协作,才能共同实现全员育人。以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为保证分流前后工作的顺利过渡,该校大类招生完成后每个大类专业配备一名辅导员,辅导员一经确立即使分流后也不再变动,直至整个大类学生毕业,这样不仅可以有效保证重新分流分班后很多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衔接,同时还有利于指导其他管理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相关情况,有效地开展工作。对于班主任和班助,因分流前后班级编制的不同,该校在分流前后会为大类专业方向的每一个行政班级配备不同的专任教师担任班主任,负责班级事务的管理,同时每个班级配备两名(1男1女)高年级优秀学长做班助,协助解决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存在的琐碎问题,这样既增强了高年级学长的责任感和能力,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此外,为更好实现寝室育人工作,学校还在大类学生的每个寝室里安排一名专业老师和学生党员作为联络员,定期下寝,了解学生状况,协助解决学生问题。为实现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学生家长进校园、进教室、进食堂,与孩子共听一堂课、共进一顿餐,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与老师共同解决孩子问题的同时,为学院大类招生学生管理工作建言献策。通过打造这一复合型人才管理队伍,不仅有效避免了“辅导员因工作杂、精力少而无法把工作做细做精,班主任因管理经验少、教学任务重而不能把工作做好,高年级学生想参与到低年级学生的管理服务中而缺少锻炼机会”等弊端,同时还在家长的参与、监督下,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真正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作用。
(二)多维度搭载有效的自媒体学生管理工作平台,开启“互联网+”学生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化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每个学生都配有一部手机一台笔记本,网络信息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和心理变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类招生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可以抓住当今大学生爱上网、爱玩微信、爱看微博、爱上QQ空间等特点,紧随“互联网+”时代的步伐,搭建一些喜闻乐见的便于学生接受的自媒体平台,融管理于娱乐中,开啟“互联网+”学生管理模式。一是开发类似“爱班级”的微程序或者微网站,申请专业微博、微信公众号,建立有关大类招生和分流相关的特色栏目和板块,发布一些与大类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通知、职业信息和动态新闻,加强对学生进行专业宣传、跟踪调查和思想引导。二是建立班级工作QQ群或微信群,随时发布一些日常工作相关的通知、求职信息或者大类相关的动态新闻,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能把家长也加入到工作群,以便监督、约束学生更好地配合开展工作,同时,管理工作者也可与每个学生互相添加QQ和微信,这样不仅可以通过设置特殊好友的方式及时关注重点学生的异常动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而且还可以通过发电子红包的方式活跃整个班级的氛围。三是开发一系列专业相关的精品课程或微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制作一些安全教育相关的微电影或者微视频,提高学生的安全隐患意识。四是搭建学生信息数据库管理平台、顶岗实习和实践平台、教务管理等平台,做好学生日常表现的登记变更工作,这样及时新的管理工作人员出现变更后也可对学生以前的基本信息和表现情况有所了解,保证工作的顺利衔接。
(三)多方面丰富学生管理工作方式和手段,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内容
大类招生后,因学生分流、重新分班分寝、更换班主任和班委等事宜,不仅打破了他们原有的交际圈,带来情感上的失落感和不信任感,同时导致他们越来越不愿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有的学生因新室友生活习惯不同而矛盾重重,有的学生因分流没有选到自己喜欢的专业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情愿待在寝室里玩游戏,有的学生因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出现了厌学、忧虑等心理问题,为此,需要学生管理工作者在传统管理模式基础上不断丰富工作方式和手段,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内容。一方面,探索取消班级管理制的新模式,即大类招生后不要再按照行政班级编制进行管理,可以尝试开展社区化和专业化管理方式,大类分流前按照专业或生活区整体配置复合型管理人员和开展精品集体活动,大类分流后按照专业方向进行分类指导和个体引导,同时,分流后生活区原有住宿人员不再调整,楼长和寝室长也不再变化或者微小变化,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因重新分班、分寝产生情感失落,同时还有利于公寓的整体管理。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上传下达管理模式外,管理工作人员也可通过联系寝室、户外拓展游戏、个体谈心谈话、班委座谈、发送学生生日祝福短信等方式培养师生感情,了解学生动态,以便更好地解决大类学生实际问题。最后,开展大类招生后,学生的时间越来越不充分,多而杂的各类团学活动不仅浪费了师生的时间,而且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工作管理者应该严格控制活动的数量,提升活动的质量,多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既能主导社会主旋律同时还能适应学生心理接受规律的特色精品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重复性劳动,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价值观和提升团队凝聚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类招生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因再次分流、分寝,以及不能选到理想的专业方向而出现异常心理问题的学生变得越来越多,高职院校还需在大类改革实施的全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设置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和工作室,做好分流前后和就业前后学生的心理辅导教育。
(四)多主体转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强化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
当前,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部门采取行政命令的态度,直接参与管理工作人员以服务学校和老师为目的,未能真正把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尤其实施大类招生以后,不少高职院校为了保障大类招生改革的顺利实施,用一些硬性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开展的不少工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意愿。为此,学校多种管理主体需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把学生意愿和利益作为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强化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在管理人员层面,要充分树立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及分流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制度的硬性管理与情感因素相结合,切实围绕大类学生的实际利益和意愿开展工作,给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而不是制度约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体。在学生层面,要加强大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意识,在有限的专业学习时间里,大力发展高效的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和专业社团,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锻炼学生的专业水平,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总结与展望
高职院校实施大类招生改革后,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针对这些新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和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一些新的工作方法和对策,但是任何一种管理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针对不同的工作,作为高校管理者,只有结合自己学校大类招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胆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工作规律,才能更好适应大类改革发展的需求,培育出“宽口径、厚基础、专业宽”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萌萌.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1):97-98+106.
[2]王毅兵,王媛媛.药学院大类招生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模式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7,(18):25-27.
[3]朱永祥,廖兴.浅论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视界,2016,(12):67+101.
[4]颜梁柱,杨明婉.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与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07):125-126.
[5]周钗美,张懿,陈向日,彭俊艳.大类招生体制下的学生管理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S1):87-89.
[6]韩建民,张波.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实行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10(04):89-91.
[7]卢燕.论高等教育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必然性[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21(01):95-98.
[8]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0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