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前线。
1951年3月,我们新兵被敲锣打鼓欢送到湖南湘潭易俗河,编入7团2营5连。在易俗河训练了四个月,过了中秋,坐上北去的列车,六七天后到北方,10月3日听说我们已经过了鸭绿江。
12月30日我们来到朝鲜战场东线前沿阵地,我被编入68军204师611团警卫连。警卫连下设警卫排,工兵排,侦察排,化学排。与我一同在611团的青山桥地区乡亲有王昌绪、彭贤逵、彭贤启、赵修道、赵修远,还有些记不清了。
押解南朝鲜女俘虏
我们被补充到阵地连队,就听到枪炮声,那时心里既兴奋又紧张。我当兵的目的就是要打击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者,手里握的钢枪都冒出汗水了。我的主要任务是警卫,有时要押送俘虏,抬担架……
阵地上押下来的俘虏多是南朝鲜兵,也有美国俘虏。
我是机动兵,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补充。我经常一个人押解15-20名俘虏,任务十分艰巨。一路上枪上膛,眼睛四处张望,来不得半点马虎。最令人难忘的是和赵修远押送20多个南朝鲜女兵,真是惊险万分。20多个女俘虏,全部不穿衣服,一手举树枝条作伪装,防敌机轰炸,一手捂住下身,手一放就开枪。当时有敌机飞过,我们命令她们就地蹲下,高举树枝伪装成小树林。女兵不比男兵,一路上经常有人摔倒,弄得我们十分为难。最后还是把她们安全地押送到了师部。
因为打俘虏挨处分
战役期间,我们团的任务是守阵地。朝鲜二三月间,冰天雪地,在洞外站岗是特别辛苦的。我一个多星期没脱衣服,没洗漱,有时急行军,有时打阵地防御战,都要大量消耗体力,要出汗。汗水渍出衣服外气味很难闻。一到冷下来,沾在背上像一层冰,难受至极,要靠体温慢慢焐干。就这样,往往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我们也当过守卫,轮流守卫阵地。我们的主阵地是938.2和890.2高地,共守了13个月。
1952年7月13日黄昏,我方发动金城大反击,这是我在朝鲜参加的最后一次战役,由防御转为进攻。我们是68军尖刀团,突击插入敌方阵地。电影《奇袭白虎团》其实就是以我们团的战斗经历为蓝本。
7月14日10点左右,我们来到一个山洞前,快速迂回前进。在接近洞口时,一个丁姓联络员被洞内敌人打伤在洞口三米处。老乡彭贤逵立功心切,一心想多抓俘虏,向里面猛冲。突然里面一阵枪响,彭贤逵在洞口倒下,牺牲了,我们很气愤,三支枪同时朝里面开火。敌人顶不住就投降了,原来是个南朝鲜排长,一出洞就要饼干吃。我亲眼见到彭贤逵是被他打死的,走上去就是一个重耳光,打得他趔趄了几下才站住。事后组织找我谈话,批评我没有执行好俘虏政策,并把我入团的时间推迟了6个月。
冒死传令立军功
大反击期间,我担任警卫任务。因为战场上减员很严重,我们警卫排的人员什么事都做。当时正连长牺牲,副连长挂花,指导员担任指挥,我负责架设电话线。
有一次,正值下雨,道路泥泞难行,电话线被战士们踩到烂泥里,我借敌人照明弹的亮光多次把电话线从紧巴巴的烂泥巴里抠出来架好,最后还是不通。离我们400多米处的山头是我们团的另一阵地,有一个营负责守卫,但减员严重,剩下不到100名战士。电话不通,有个命令必须送达,我抢先申请,一个人时而匍匐前进,时而隐蔽巧插,哪管头顶上子弹呼啸,硬是凭着“一定要完成任务”的信念,完成了任务。
当时山上大胡子袁营长的通信员牺牲了,便要我做他的临时通信员,并在我的“临时立功证”上(实际上此证也是作为战士牺牲后确认身份的依据,有籍贯和所属部队),写了“小鬼完成任务勇敢有功”让我收好。战斗结束后评功时,我被评为三等功。我还多次被评为战斗英雄、练兵模范,树为全团标兵。
另外,我曾8次回国接送首长家属,次次出色完成任务。1953年战争结束后到1955年间一直帮朝鲜重建家园,我属于最后一批回国的。1955年麦子发青时回到江苏徐州,回国后入了党,调到612团。我先是参加了教导营的培训,再回连队后担任副指导员。1957年5月,响应党的号召复员回湖南湘潭,当时的口号是“哪里来回哪里”“支援农业第一线”。复员后,担任大队民兵营长。
这里有两个小插曲。其一是1953年12月,一次部队奉命过河,因为桥很窄,只供炊事员、病号通过,我们都是从河里通过。过小桥之前,传下命令说要每个人脱了鞋子穿上袜子准备过河。可能口令是在传的过程中出了差错,应该是“脱了袜子穿上鞋,过河时动作快点”。结果闹了个小笑话,是全体穿袜子行军至河边,虽然心里很纳闷,但军人是以服从为天职,还是按上级指示行动。
其二是1953年,停战前的一次战斗,下午两三点,美国人的火力很猛,压得我们抬不起头。当时阵地后有苏联最先进的喀秋莎炮,有四个苏联炮手,我方要求他们开炮压下敌人火力,可苏联军官说不行,当时李炳智团长、李庚新政委只好强令他们开炮。我当时恰好送信至这里,亲眼目睹苏联炮手在强迫之下开了炮,24发炮弹一瞬间全发了出去。一道道火光,电闪雷鸣般,美国人的火力点和坦克顿时哑了。过去只听说过喀秋莎炮厉害,这次才真正识得它的神威。
打完炮后,炮兵马上转移,因为美国是不肯吃亏的,后来果然来了两趟美机将这炮兵阵地炸得稀巴烂。至今想起喀秋莎大炮的神威还心中佩服。
回忆过去的艰难岁月,捡拾战争中点滴故人旧事,一是作为史料缅怀,二是让后世子孙明白: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有我们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许多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今天的幸福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当格外珍惜。
1951年3月,我们新兵被敲锣打鼓欢送到湖南湘潭易俗河,编入7团2营5连。在易俗河训练了四个月,过了中秋,坐上北去的列车,六七天后到北方,10月3日听说我们已经过了鸭绿江。
12月30日我们来到朝鲜战场东线前沿阵地,我被编入68军204师611团警卫连。警卫连下设警卫排,工兵排,侦察排,化学排。与我一同在611团的青山桥地区乡亲有王昌绪、彭贤逵、彭贤启、赵修道、赵修远,还有些记不清了。
押解南朝鲜女俘虏
我们被补充到阵地连队,就听到枪炮声,那时心里既兴奋又紧张。我当兵的目的就是要打击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者,手里握的钢枪都冒出汗水了。我的主要任务是警卫,有时要押送俘虏,抬担架……
阵地上押下来的俘虏多是南朝鲜兵,也有美国俘虏。
我是机动兵,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补充。我经常一个人押解15-20名俘虏,任务十分艰巨。一路上枪上膛,眼睛四处张望,来不得半点马虎。最令人难忘的是和赵修远押送20多个南朝鲜女兵,真是惊险万分。20多个女俘虏,全部不穿衣服,一手举树枝条作伪装,防敌机轰炸,一手捂住下身,手一放就开枪。当时有敌机飞过,我们命令她们就地蹲下,高举树枝伪装成小树林。女兵不比男兵,一路上经常有人摔倒,弄得我们十分为难。最后还是把她们安全地押送到了师部。
因为打俘虏挨处分
战役期间,我们团的任务是守阵地。朝鲜二三月间,冰天雪地,在洞外站岗是特别辛苦的。我一个多星期没脱衣服,没洗漱,有时急行军,有时打阵地防御战,都要大量消耗体力,要出汗。汗水渍出衣服外气味很难闻。一到冷下来,沾在背上像一层冰,难受至极,要靠体温慢慢焐干。就这样,往往是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我们也当过守卫,轮流守卫阵地。我们的主阵地是938.2和890.2高地,共守了13个月。
1952年7月13日黄昏,我方发动金城大反击,这是我在朝鲜参加的最后一次战役,由防御转为进攻。我们是68军尖刀团,突击插入敌方阵地。电影《奇袭白虎团》其实就是以我们团的战斗经历为蓝本。
7月14日10点左右,我们来到一个山洞前,快速迂回前进。在接近洞口时,一个丁姓联络员被洞内敌人打伤在洞口三米处。老乡彭贤逵立功心切,一心想多抓俘虏,向里面猛冲。突然里面一阵枪响,彭贤逵在洞口倒下,牺牲了,我们很气愤,三支枪同时朝里面开火。敌人顶不住就投降了,原来是个南朝鲜排长,一出洞就要饼干吃。我亲眼见到彭贤逵是被他打死的,走上去就是一个重耳光,打得他趔趄了几下才站住。事后组织找我谈话,批评我没有执行好俘虏政策,并把我入团的时间推迟了6个月。
冒死传令立军功
大反击期间,我担任警卫任务。因为战场上减员很严重,我们警卫排的人员什么事都做。当时正连长牺牲,副连长挂花,指导员担任指挥,我负责架设电话线。
有一次,正值下雨,道路泥泞难行,电话线被战士们踩到烂泥里,我借敌人照明弹的亮光多次把电话线从紧巴巴的烂泥巴里抠出来架好,最后还是不通。离我们400多米处的山头是我们团的另一阵地,有一个营负责守卫,但减员严重,剩下不到100名战士。电话不通,有个命令必须送达,我抢先申请,一个人时而匍匐前进,时而隐蔽巧插,哪管头顶上子弹呼啸,硬是凭着“一定要完成任务”的信念,完成了任务。
当时山上大胡子袁营长的通信员牺牲了,便要我做他的临时通信员,并在我的“临时立功证”上(实际上此证也是作为战士牺牲后确认身份的依据,有籍贯和所属部队),写了“小鬼完成任务勇敢有功”让我收好。战斗结束后评功时,我被评为三等功。我还多次被评为战斗英雄、练兵模范,树为全团标兵。
另外,我曾8次回国接送首长家属,次次出色完成任务。1953年战争结束后到1955年间一直帮朝鲜重建家园,我属于最后一批回国的。1955年麦子发青时回到江苏徐州,回国后入了党,调到612团。我先是参加了教导营的培训,再回连队后担任副指导员。1957年5月,响应党的号召复员回湖南湘潭,当时的口号是“哪里来回哪里”“支援农业第一线”。复员后,担任大队民兵营长。
这里有两个小插曲。其一是1953年12月,一次部队奉命过河,因为桥很窄,只供炊事员、病号通过,我们都是从河里通过。过小桥之前,传下命令说要每个人脱了鞋子穿上袜子准备过河。可能口令是在传的过程中出了差错,应该是“脱了袜子穿上鞋,过河时动作快点”。结果闹了个小笑话,是全体穿袜子行军至河边,虽然心里很纳闷,但军人是以服从为天职,还是按上级指示行动。
其二是1953年,停战前的一次战斗,下午两三点,美国人的火力很猛,压得我们抬不起头。当时阵地后有苏联最先进的喀秋莎炮,有四个苏联炮手,我方要求他们开炮压下敌人火力,可苏联军官说不行,当时李炳智团长、李庚新政委只好强令他们开炮。我当时恰好送信至这里,亲眼目睹苏联炮手在强迫之下开了炮,24发炮弹一瞬间全发了出去。一道道火光,电闪雷鸣般,美国人的火力点和坦克顿时哑了。过去只听说过喀秋莎炮厉害,这次才真正识得它的神威。
打完炮后,炮兵马上转移,因为美国是不肯吃亏的,后来果然来了两趟美机将这炮兵阵地炸得稀巴烂。至今想起喀秋莎大炮的神威还心中佩服。
回忆过去的艰难岁月,捡拾战争中点滴故人旧事,一是作为史料缅怀,二是让后世子孙明白:在我们生活的土地上有我们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许多有名和无名的英雄,今天的幸福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当格外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