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我校对学校评选出的首批10位“智慧教育特色教师”进行了表彰。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身处教育教学一线,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透露着教育的智慧。比如,在实践“学生自主管理型班级文化建设”的黄雪迎老师班里,家庭作业都是由学生自定的,班级所有的大小事务都设有专门的岗位,有专人负责,且须竞争上岗,做得不好要下岗,学生个人岗位越多越光荣;班级成员在学习、工作、生活上突出的表现,能够计人“奖励储蓄卡”,达到一定水平能够获得相应的奖励……
“智慧教育特色教师”只是福田小学教师群体发展的一个缩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学校所倡导的“用心做智慧教育”的理念以及在此理念指引下,学校开展的文化土壤“改良”实践——培育“智慧教育”特色文化。
转变育人理念。构建“智慧”管理
在基本育人理念上,我们始终认为,“分数不等于质量”“知识不等于智慧”,真正的教育应借助于知识并最终“酿造”出人生的智慧。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主动探索转变旧有的质量观,从以下几个维度来重构学校质量体系:第一是做人,第二是健康,第三是文化知识的学习。
我们的共同愿景是:从福田小学走出去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具有“礼让、有序”的核心品质。在我们福田小学的育人理念当中,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而为了贯彻这个理念,我们创建了自己校本特色的教育载体——“福娃一日常规”。这是我们从“文明进校、物品摆放、环境卫生、两操集会、课间休息、文明就餐、午休阅读、有序放学”八各方面构建起来的一个具有福田特色的行为习惯养成体系。比如,“物品摆放”,我们要求学生早上到校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空书包,把书包挂在椅子靠背上,然后对书、本子、其他杂物按照种类、用途、大小进行分类,最后再整齐有序地放进抽屉,书脊统一朝外以便于拿取。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给自己营造一个整齐有序个人学习空间,更重要的是通过物品摆放这个习惯的训练培养学生有序思维、有序做事的品质。为了确保养成教育成效,我们又建立了一个名为“福娃争星”的养成教育评价监控体系。这样,从做人教育的目标,到做人教育的载体,再到做人教育效果的评价监控,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的做人教育就落到了实处,做出了实效。
此外,在操作层面我们还创造性地实施了中层领导联系制、科任老师护导制、班级管理小岗位制、示范班级免检制、升旗手展示制等制度,着力构建智慧型管理方式。因为要让老师成为“智慧型教师”,我们的管理首先要能体现教育智慧。例如,值周班轮岗制,值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值周工作,从实践中接受体验式教育,本身既是检查实施的主体,也是行为的示范者,同时也是检查过程的受教育者,“检查”则具有了示范、督促、体验等等复合的功能。而且,值周班还担负整个升旗仪式的策划、组织与实施。这样的变化,使得升旗仪式由原来一切都由固定人员来完成,也就是做个形式、走个过场的活动变成了各个班级个性化展示的舞台。其教育的功效被最大化!
建立反思机制。探索“智慧”之路
倡导“用心做智慧教育”,很大的阻力来自老师们的惯性思维方式和简单化的教育行为习惯——学校的要求被以命令的方式简单地传达给学生,对班级中出现的问题也很少进行理性的,追根溯源的分析梳理,而采用简单的批评说教的方式。这在倡导做智慧教育的初期,表现得尤为严重。为推动教师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习惯的转变,我们建立了教育反思机制。在校园网开设“智慧教育”栏目,专门用于老师上传自己的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的案例、反思。同时,针对“问导教学”,开设了专题论坛“周思录”:一个阶段确定一个主题,引导老师每周作专题性的反思,在论坛上进行交流。并规定每学期每个老师都必须发帖,而且学校要组织人员对质量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列入年度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考评。的确,要改变固有的习惯是很难的,老师也一样,有时也必须借助一些外力。
搭建交流平台。培养“智慧”之师
实践经验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教育智慧的重要源泉。为此,我们积极搭建“智慧教育”的交流平台——“智慧教育大讲坛”“问导教学分享会”。具体做法是:每周一教师会后30分钟时间,留给教师交流“智慧教育”的做法、心得体会、教育案例……人员的确定有几种途径:年级联系领导或相关科室推荐、教师自主报名,有时也会随机抽签。做得好,说得好的,我们还把他们推广出去,有兄弟学校来参观交流时,让他们代表学校做“智慧教育”的经验介绍。这既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同时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他们去总结提炼、反思提升,并且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仅过去的两年就有70余人次30多位老师(占全校一半)为近70所兄弟学校参观团作经验介绍。“问导教学分享会”则安排在每周四下午放学后进行,主题与“问导教学周思录”一致。
在这样的场合接受历练,对老师成长的帮助是非常大的。目前,我们有一批老师脱颖而出,快速地成长起来了!而且我们采用的一个策略是分阶段分批次、有重点地推出不同的老师。
创设展示舞台。营造“智慧”氛围
过去,管理者往往有一个不自觉的倾向,眼睛只盯牢哪些老师没做好——做得不够当然要提醒,但更重要的是让做得好的老师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这不仅能鼓励先进,同样也能起到鞭策后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有利于营造做“智慧教育”的良好氛围。
“智慧大讲坛”是一种形式,我们还组织了“智慧教育特色教师展”。结合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发动全体教师申报个人和班级管理的特色化成果。申报过程中老师要提供书面报告,意义在于,让教师对自己个性化智慧教育的做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反思。学校组织考评组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初评,获得通过的再进入下一轮现场的考核。最后评出了第一批10位特色老师,学校对他们进行物质、精神奖励的同时,还将他们的事迹材料做成展板公开展出。
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引导老教师将自己的专业成长和特色的形成融入学校倡导的“智慧教育”,从而推动“智慧教育”向纵深发展!
我们还将结合校园长廊文化建设,创造更多的智慧教育展示平台。
改造硬件环境。创建“智慧”阵地
我校的基础硬件设施,在前期的建设中已基本到位,校园环境更是一流。但如何让硬件环境更好地服务于“智慧教育”呢?
一方面,从“智慧教育”的需要出发,进行一些必要的环境改造;另一方面,一些常规的建设项目,也要充分挖掘其教育的功能,拓展“智慧教育”的阵地。
如,为创建更为生动的体验教育基地,我们将学生公寓前的花园改造成了“百果园”。在不破坏整体设计的前提下,改种上了杨梅、柿子、橘子、桃子等水果。并采用班级认领的方式,把百果园建设成一个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亲近自然、责任感培养等主题教育的阵地。
再如,暑期学校对教室的墙面进行重新粉刷。这是一项常规的建设,但我们没有简单对待。开学前,在教师层面组织专门研讨,使老师们明白,墙面保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问题,而是一个教育的机会,是学生成长的契机。开学后,又进行定期的检查评比。结果,不仅全校教室的墙面保护都做得非常好,而且教师生动的个性化教育智慧被充分激发。
“智慧教育特色教师”只是福田小学教师群体发展的一个缩影。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学校所倡导的“用心做智慧教育”的理念以及在此理念指引下,学校开展的文化土壤“改良”实践——培育“智慧教育”特色文化。
转变育人理念。构建“智慧”管理
在基本育人理念上,我们始终认为,“分数不等于质量”“知识不等于智慧”,真正的教育应借助于知识并最终“酿造”出人生的智慧。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主动探索转变旧有的质量观,从以下几个维度来重构学校质量体系:第一是做人,第二是健康,第三是文化知识的学习。
我们的共同愿景是:从福田小学走出去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具有“礼让、有序”的核心品质。在我们福田小学的育人理念当中,有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而为了贯彻这个理念,我们创建了自己校本特色的教育载体——“福娃一日常规”。这是我们从“文明进校、物品摆放、环境卫生、两操集会、课间休息、文明就餐、午休阅读、有序放学”八各方面构建起来的一个具有福田特色的行为习惯养成体系。比如,“物品摆放”,我们要求学生早上到校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清空书包,把书包挂在椅子靠背上,然后对书、本子、其他杂物按照种类、用途、大小进行分类,最后再整齐有序地放进抽屉,书脊统一朝外以便于拿取。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引导学生给自己营造一个整齐有序个人学习空间,更重要的是通过物品摆放这个习惯的训练培养学生有序思维、有序做事的品质。为了确保养成教育成效,我们又建立了一个名为“福娃争星”的养成教育评价监控体系。这样,从做人教育的目标,到做人教育的载体,再到做人教育效果的评价监控,构建起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的做人教育就落到了实处,做出了实效。
此外,在操作层面我们还创造性地实施了中层领导联系制、科任老师护导制、班级管理小岗位制、示范班级免检制、升旗手展示制等制度,着力构建智慧型管理方式。因为要让老师成为“智慧型教师”,我们的管理首先要能体现教育智慧。例如,值周班轮岗制,值周班每个学生都参与值周工作,从实践中接受体验式教育,本身既是检查实施的主体,也是行为的示范者,同时也是检查过程的受教育者,“检查”则具有了示范、督促、体验等等复合的功能。而且,值周班还担负整个升旗仪式的策划、组织与实施。这样的变化,使得升旗仪式由原来一切都由固定人员来完成,也就是做个形式、走个过场的活动变成了各个班级个性化展示的舞台。其教育的功效被最大化!
建立反思机制。探索“智慧”之路
倡导“用心做智慧教育”,很大的阻力来自老师们的惯性思维方式和简单化的教育行为习惯——学校的要求被以命令的方式简单地传达给学生,对班级中出现的问题也很少进行理性的,追根溯源的分析梳理,而采用简单的批评说教的方式。这在倡导做智慧教育的初期,表现得尤为严重。为推动教师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习惯的转变,我们建立了教育反思机制。在校园网开设“智慧教育”栏目,专门用于老师上传自己的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的案例、反思。同时,针对“问导教学”,开设了专题论坛“周思录”:一个阶段确定一个主题,引导老师每周作专题性的反思,在论坛上进行交流。并规定每学期每个老师都必须发帖,而且学校要组织人员对质量进行评价,并将结果列入年度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考评。的确,要改变固有的习惯是很难的,老师也一样,有时也必须借助一些外力。
搭建交流平台。培养“智慧”之师
实践经验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教育智慧的重要源泉。为此,我们积极搭建“智慧教育”的交流平台——“智慧教育大讲坛”“问导教学分享会”。具体做法是:每周一教师会后30分钟时间,留给教师交流“智慧教育”的做法、心得体会、教育案例……人员的确定有几种途径:年级联系领导或相关科室推荐、教师自主报名,有时也会随机抽签。做得好,说得好的,我们还把他们推广出去,有兄弟学校来参观交流时,让他们代表学校做“智慧教育”的经验介绍。这既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和鼓励,同时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他们去总结提炼、反思提升,并且促使他们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仅过去的两年就有70余人次30多位老师(占全校一半)为近70所兄弟学校参观团作经验介绍。“问导教学分享会”则安排在每周四下午放学后进行,主题与“问导教学周思录”一致。
在这样的场合接受历练,对老师成长的帮助是非常大的。目前,我们有一批老师脱颖而出,快速地成长起来了!而且我们采用的一个策略是分阶段分批次、有重点地推出不同的老师。
创设展示舞台。营造“智慧”氛围
过去,管理者往往有一个不自觉的倾向,眼睛只盯牢哪些老师没做好——做得不够当然要提醒,但更重要的是让做得好的老师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这不仅能鼓励先进,同样也能起到鞭策后进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样做有利于营造做“智慧教育”的良好氛围。
“智慧大讲坛”是一种形式,我们还组织了“智慧教育特色教师展”。结合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发动全体教师申报个人和班级管理的特色化成果。申报过程中老师要提供书面报告,意义在于,让教师对自己个性化智慧教育的做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反思。学校组织考评组对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初评,获得通过的再进入下一轮现场的考核。最后评出了第一批10位特色老师,学校对他们进行物质、精神奖励的同时,还将他们的事迹材料做成展板公开展出。
之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引导老教师将自己的专业成长和特色的形成融入学校倡导的“智慧教育”,从而推动“智慧教育”向纵深发展!
我们还将结合校园长廊文化建设,创造更多的智慧教育展示平台。
改造硬件环境。创建“智慧”阵地
我校的基础硬件设施,在前期的建设中已基本到位,校园环境更是一流。但如何让硬件环境更好地服务于“智慧教育”呢?
一方面,从“智慧教育”的需要出发,进行一些必要的环境改造;另一方面,一些常规的建设项目,也要充分挖掘其教育的功能,拓展“智慧教育”的阵地。
如,为创建更为生动的体验教育基地,我们将学生公寓前的花园改造成了“百果园”。在不破坏整体设计的前提下,改种上了杨梅、柿子、橘子、桃子等水果。并采用班级认领的方式,把百果园建设成一个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亲近自然、责任感培养等主题教育的阵地。
再如,暑期学校对教室的墙面进行重新粉刷。这是一项常规的建设,但我们没有简单对待。开学前,在教师层面组织专门研讨,使老师们明白,墙面保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问题,而是一个教育的机会,是学生成长的契机。开学后,又进行定期的检查评比。结果,不仅全校教室的墙面保护都做得非常好,而且教师生动的个性化教育智慧被充分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