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规的刑法立法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刑事法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il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合规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当前合规实践中存在企业责任基础不明、合法性基础薄弱等问题.因此,全面建立企业合规制度还需进行刑法改革.企业合规刑法立法应围绕“企业刑事责任”与“合规计划”两个核心展开,通过将企业刑事责任客观化、适用推定原则体现“严”;通过将合规计划的有效实施规定为定罪量刑情节、增设单位缓刑等方式实现“宽”,充分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具体而言,建议修改《刑法》相应条款,扩大单位刑事责任范围,将有效合规治理规定为单位刑事责任的基础、增设单位缓刑制度,并将非刑罚处罚措施、社区矫正以及职业禁止等适用于单位,以为司法机关行使裁量权创造充分空间.
其他文献
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具有独立的法律内涵,是指以农村土地为客体,借助出租(转包)、入股、融资担保等形式以实现权利变动的法律关系的集合.土地经营权流转具有主体开放性、客体特定性以及流转方式多样性等特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法政策考量既包含“经济利益与粮食安全的价值兼顾”,又应顾及“规模经营与小农经济的利益平衡”.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完善应从以下三方面发力:一是发挥集体所有权的协同作用,二是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调节机制,三是保障流转农户与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以尺度重组和制度嵌入为切入点,探究“飞地经济”的跨界空间治理实践.研究发现:第一,“飞地经济”的空间格局、空间联系与类型模式为跨界空间治理提供了空间选择与治理选择;第二,“飞地经济”的跨界空间治理实践成效表现为经济上的互利共赢、社会上的互动共治、文化上的互鉴共融、生态上的互助共识和资源上的互换共享.基于此,提出从定位空间选择、优化软硬环境、加强制度建设和健全保障机制四个方面进一步推动“飞地经济”的跨界空间治理实践.
在传统媒体时代,隐私是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利存在的,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项权利并没有受到中国公民的重视.随着人们自主意识的持续觉醒和社会教育的加强,公民对隐私保护的主观认知和法律意识都有了极大的提高.进入智媒体时代,数字化生存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状态,而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快速普及,给公民的隐私保护带来深刻影响:隐私从人们的交往话题变成交往介质,人格属性之外的财产属性在数字化社会不断彰显,整合型隐私的出现更令公民隐私保护面临新的严峻局面.智媒时代公民隐私内涵的快速演进需要隐私主体和社会组织
基于2017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深入探讨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目前仍处于较低水平,文化及行为维度融入进程滞后于身份认同及经济融入;家庭式流动总体上对于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式流动完整程度以及流入地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均具有正向影响,在流入地结构完整的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促进作用最大;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不同维度呈现双向影响趋势,对身份认同及经济融入呈现显著正向影响,对文化接纳和行为适应则
协助组织卖淫罪虽然是独立的犯罪,且不排除帮助犯的正犯化情形,但在司法实践中不可能离开组织卖淫罪而独立地认定本罪.不管规定协助组织卖淫罪的法条性质如何,都需要区分组织卖淫罪的从犯与协助组织卖淫罪.一方面,不能全面肯定组织卖淫罪的从犯,否则会导致量刑的不均衡,也会给司法实践徒增麻烦.另一方面,对于组织卖淫罪的教唆犯,即使其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也只能认定为组织卖淫罪且按从犯处罚.除教唆犯外,对于在组织卖淫案件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情形,均应认定为协助组织卖淫罪,而不应认定为组织卖淫罪的从犯.协助组织卖淫罪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