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省忻州市素有“跤乡”之称,1960年,时任忻定县(现忻州市)县委副书记白云代表忻定县参加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文教群英大会,会上正式命名忻定县为“摔跤之乡”。当地民众摔跤活动世代流传,演习成俗,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历史上,此地是中原农耕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门户,因此战乱频繁,民众苦难,铸就了人民吃苦耐劳,秉性刚烈,强悍善武的民风,凝聚了民众抵御强暴、忠勇爱国的思想情操,从而孕育出了挠羊赛这种民间习武健身的活动。
忻州摔跤起源后唐皇帝
摔跤是中国最古老的的竞技运动项目之一,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了摔跤专业艺人,汉武帝时还曾举行过两次摔跤大会演。两晋南北朝以后,随着民族间交流的不断密切,摔跤手们相互切磋技艺,有了较为固定的场所,称为“擂台”。此后历朝历代,摔跤运动作为生活技能和休闲娱乐项目,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五代十国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不仅善于打仗,而且多才多艺,对摔跤情有独钟。旧《五代史》记载,李存勖儿时生活在现忻州市代县,少有材力,善角抵(摔跤)。做了皇帝之后,曾因摔跤技不如人,奖励对方一座城池。忻州市体委官员、摔跤协会主任胡竟仑说,忻州摔跤的兴起正是起源于后唐皇帝李存勖。
也有另一种说法。南宋时期,著名抗金将领岳飞为抵御外敌,在岳家军的训练项目中设有角抵。岳飞遇害后,其部下有名忻州籍的士兵陈效婴回到家中,把在军中学到的摔跤技术传给乡亲,以酬抗金心愿。从此,摔跤作为强身、自卫之术,在忻州、定襄、原平一带流传开来,成为一种习俗。
“挠”起来
挠羊赛为山西省忻州、原平、定襄一带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竞技体育,它以摔跤为竞技形式,以羊为赌注,故名“挠羊赛”。
挠羊赛起源明朝初期。古时的摔跤被称为角抵,忻州盆地对角抵有“跌对、跌跤、摔跤”等不同叫法。明朝初期,随着大量中原人士往山西迁徙,也为此地带来了中原传统庙会。在当时,民风彪悍的当地民众将角抵加入到庙会之中。庙会上除了听戏,还要把摔跤当做一种竞技形式,并以羊为赌注,获胜者可将羊抱走。于是,人们开始将“角抵”称为“挠羊”。“立了秋,挂锄钩,唱戏挠羊放牲口”,挠羊赛开始成为一种习俗,相传至今。
胡竟仑介绍,人们所说的“挠羊赛”,实际上是一种口语化称呼。“挠”在忻州话中解意为“扛”、“抱”,即胜利者把羊抱回家。忻州有句俗语:“唱戏不摔跤,瞧的人就少。唱戏又摔跤,十里八村都来瞧。”每逢庙会,挠羊赛必不可少。挠羊赛开始,赛场四周人山人海,选手们把平日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挠羊赛的规矩是胜利者继续和新的对手摔,连续摔倒六位对手,便是了不起的“挠羊汉”,颇有打擂的意味。比赛中,选手的穿着也有讲究。参加比赛的选手上身统统赤背,下半身穿短裤或长裤。比赛时,因选手上半身无处可抓,但对手的裤子又不准抓,只可抓裤腰带,然而挠羊赛选手的腰带多是系一条极细的麻秧丝,一抓即断。腰带断后,赛事暂停,只有待双双整好服装后,才能继续进行比赛。
“过去,家里孩子多,男娃娃都会摔跤,要是不会摔跤,就得被欺负”。胡竟仑介绍,在上世纪60年代,摔跤甚至已经成了当地民众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不仅在逢庙会、唱戏时,村、县之间也时常会有比赛。农闲时候,在田间地头也有擂台。人们不分体重级别和年龄大小,一跤见胜负。“挠起来”也成为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提到近些年忻州市摔跤的发展,胡竟仑及忻州市体委为其做出很大的贡献。2006年,为“忻州挠羊赛”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顺利入选。除此之外,在忻州市体育馆内开设摔跤博物馆。胡竟仑说:“希望通过这些文字和图片,回顾并记住忻州摔跤历史。”但记者在忻州走访时发现,很多20岁以下的青少年竟不知“挠羊赛”为何意,甚至对“摔跤之乡”都感到陌生。胡竟仑认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舍不得让他们从小练习摔跤。过去人们练摔跤,都出于兴趣爱好,可现在小娃娃们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课本或者电脑上。
忻州摔跤节从2003年开始,已经举办了六届,胡竟仑希望通过摔跤节带动跤乡文化,打造出城市品牌,促进地方经济。但胡竟仑口中“我们小时候村村户户都要参与的民间项目”,如今的参赛选手却只有体校的学生和从内蒙古请来的跤手。
摔跤之乡的奥运遗憾
解放以后,我国竞技体育开始发展。1958年,在全国摔跤锦标赛中,定襄籍运动员张毛清获得次轻量级第一名,这是山西体育在全国大赛中首次夺得金牌。在次年举办的首届全运会上,另外一名出自忻州摔跤世家的挠羊汉崔富海和忻州籍入伍战士高书文一举夺得中量级和轻量级2块金牌。此后,除第二届全运会没有斩获外,忻州跤手在前后10届全运会摔跤项目上摘金夺银,共获得金牌23块。
在全国历次比赛中诞生了数十位全国冠军,却没有诞生过一位奥运冠军,也是忻州市体委和老一辈忻州跤手的遗憾。对此,忻州市老一辈摔跤运动员崔富海最有发言权。从1956年进入山西省摔跤队开始,崔富海从运动员到教练员,一生都在从事摔跤运动,他是山西竞技摔跤的奠基人。但谈到奥运金牌,崔老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摔跤运动员缺少大赛经验,“除了人种方面的原因,我们那时候经历的国际大赛太少,当时经济条件不允许,但现在经济上去了,群众基础又没有原来好了。”
摔跤世家
历史上的摔跤世家无从考察,但当代山西省内摔跤世家崔家十分令人瞩目。在山西省忻州市北部的奇村,是有名的“挠羊场”,崔家在这里孕育并诞生。崔氏家族在当地有着浓郁的传奇色彩。崔家五代共16人,先后驰骋海内外赛场,全国赛事中获得金牌20余枚,奖牌40多枚。为表彰其骄人成绩,1983年忻州市政府授予“摔跤世家”称号。 摔角世家的第一人是崔银忙,他的摔跤经历可追溯到清末或民国之初。那时候,崔银忙正值20岁左右,是跤场上闻名乡里的挠羊汉。不过,他只是开创摔跤世家的先驱,真正使这个家族获得辉煌的是他的后辈子孙。他膝下的4个儿子除长子早逝外,次子崔贵海继承父亲的“衣钵”,依然在挠羊场上纵马驰骋。三儿子崔富海是挠羊赛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摔跤世家进入鼎盛期。在人才辈出的摔跤之乡,崔富海有一代宗师的称谓,除了赛场上骄人的战绩,他在退役后始终坚守摔跤运动,做出卓越的贡献。
崔富海1935年出生,在他儿时的记忆中,尽管生活贫困,但摔跤让他的生活苦中有乐。在父亲和兄长的影响下,从小就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崔富海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赢得了“挠羊汉”的美誉。1956年,他被选进山西省体工大队。当时山西省摔跤比其他省市起步较晚,民间“挠羊赛”与正规比赛要求的规则不同。但崔富海和队员们刻苦训练,研究比赛规则,在当年的全国摔跤比赛中,取得了中量级第五名的成绩。1958年,又夺得了全国摔跤锦标赛的亚军。1959年,是崔老年轻时最风光的时刻,他作为山西省体育代表团的旗手,参加了首届全国运动会,并为山西省取得了首枚金牌。忻州之所以能在1960年被评为“摔跤之乡”,和崔富海优异的成绩密不可分。
“文革”时期,崔老短暂告别运动场,但他对摔跤运动的执着和热爱仍在继续,一边工作一边训练,一有时间就去参加挠羊赛,向喜欢摔跤的年轻人传授经验。1979年,崔老重回运动场,担任山西省摔跤队自由式摔跤教练。1981年作为教练,带领运动员赴罗马尼亚参加了第十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983年,年近花甲的崔老调到忻州体校担任教练,做起了最基础的人才培养工作。他认真总结经验,将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整理出了珍贵的学术资料。《抱腿41式及应用》、《续抱腿种种》、《抱腿技术研究》等专著在全国摔跤届被广泛应用,对摔跤运动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早已经退休的崔老并没有闲赋在家。他在自己的老家奇村,在忻州市体委的帮助下建起了“跤园”。“跤园”就像是一个小型的摔跤博物馆,记载着摔跤世家珍贵的历史资料,门外有两个篮球场大的训练场。崔老介绍,要把跤园建设成民间青少年的摔跤培训基地,而且要成为忻州挠羊赛文化研究和展示的场所。从2009年开始筹建跤园,30多万元投资全是他和家人的积蓄。崔老说:“现在,摔跤运动的基础不好,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摔跤之乡’被更多人熟知。”
历史上,此地是中原农耕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门户,因此战乱频繁,民众苦难,铸就了人民吃苦耐劳,秉性刚烈,强悍善武的民风,凝聚了民众抵御强暴、忠勇爱国的思想情操,从而孕育出了挠羊赛这种民间习武健身的活动。
忻州摔跤起源后唐皇帝
摔跤是中国最古老的的竞技运动项目之一,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了摔跤专业艺人,汉武帝时还曾举行过两次摔跤大会演。两晋南北朝以后,随着民族间交流的不断密切,摔跤手们相互切磋技艺,有了较为固定的场所,称为“擂台”。此后历朝历代,摔跤运动作为生活技能和休闲娱乐项目,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五代十国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不仅善于打仗,而且多才多艺,对摔跤情有独钟。旧《五代史》记载,李存勖儿时生活在现忻州市代县,少有材力,善角抵(摔跤)。做了皇帝之后,曾因摔跤技不如人,奖励对方一座城池。忻州市体委官员、摔跤协会主任胡竟仑说,忻州摔跤的兴起正是起源于后唐皇帝李存勖。
也有另一种说法。南宋时期,著名抗金将领岳飞为抵御外敌,在岳家军的训练项目中设有角抵。岳飞遇害后,其部下有名忻州籍的士兵陈效婴回到家中,把在军中学到的摔跤技术传给乡亲,以酬抗金心愿。从此,摔跤作为强身、自卫之术,在忻州、定襄、原平一带流传开来,成为一种习俗。
“挠”起来
挠羊赛为山西省忻州、原平、定襄一带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竞技体育,它以摔跤为竞技形式,以羊为赌注,故名“挠羊赛”。
挠羊赛起源明朝初期。古时的摔跤被称为角抵,忻州盆地对角抵有“跌对、跌跤、摔跤”等不同叫法。明朝初期,随着大量中原人士往山西迁徙,也为此地带来了中原传统庙会。在当时,民风彪悍的当地民众将角抵加入到庙会之中。庙会上除了听戏,还要把摔跤当做一种竞技形式,并以羊为赌注,获胜者可将羊抱走。于是,人们开始将“角抵”称为“挠羊”。“立了秋,挂锄钩,唱戏挠羊放牲口”,挠羊赛开始成为一种习俗,相传至今。
胡竟仑介绍,人们所说的“挠羊赛”,实际上是一种口语化称呼。“挠”在忻州话中解意为“扛”、“抱”,即胜利者把羊抱回家。忻州有句俗语:“唱戏不摔跤,瞧的人就少。唱戏又摔跤,十里八村都来瞧。”每逢庙会,挠羊赛必不可少。挠羊赛开始,赛场四周人山人海,选手们把平日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挠羊赛的规矩是胜利者继续和新的对手摔,连续摔倒六位对手,便是了不起的“挠羊汉”,颇有打擂的意味。比赛中,选手的穿着也有讲究。参加比赛的选手上身统统赤背,下半身穿短裤或长裤。比赛时,因选手上半身无处可抓,但对手的裤子又不准抓,只可抓裤腰带,然而挠羊赛选手的腰带多是系一条极细的麻秧丝,一抓即断。腰带断后,赛事暂停,只有待双双整好服装后,才能继续进行比赛。
“过去,家里孩子多,男娃娃都会摔跤,要是不会摔跤,就得被欺负”。胡竟仑介绍,在上世纪60年代,摔跤甚至已经成了当地民众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不仅在逢庙会、唱戏时,村、县之间也时常会有比赛。农闲时候,在田间地头也有擂台。人们不分体重级别和年龄大小,一跤见胜负。“挠起来”也成为人们常说的一句话。
提到近些年忻州市摔跤的发展,胡竟仑及忻州市体委为其做出很大的贡献。2006年,为“忻州挠羊赛”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顺利入选。除此之外,在忻州市体育馆内开设摔跤博物馆。胡竟仑说:“希望通过这些文字和图片,回顾并记住忻州摔跤历史。”但记者在忻州走访时发现,很多20岁以下的青少年竟不知“挠羊赛”为何意,甚至对“摔跤之乡”都感到陌生。胡竟仑认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舍不得让他们从小练习摔跤。过去人们练摔跤,都出于兴趣爱好,可现在小娃娃们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课本或者电脑上。
忻州摔跤节从2003年开始,已经举办了六届,胡竟仑希望通过摔跤节带动跤乡文化,打造出城市品牌,促进地方经济。但胡竟仑口中“我们小时候村村户户都要参与的民间项目”,如今的参赛选手却只有体校的学生和从内蒙古请来的跤手。
摔跤之乡的奥运遗憾
解放以后,我国竞技体育开始发展。1958年,在全国摔跤锦标赛中,定襄籍运动员张毛清获得次轻量级第一名,这是山西体育在全国大赛中首次夺得金牌。在次年举办的首届全运会上,另外一名出自忻州摔跤世家的挠羊汉崔富海和忻州籍入伍战士高书文一举夺得中量级和轻量级2块金牌。此后,除第二届全运会没有斩获外,忻州跤手在前后10届全运会摔跤项目上摘金夺银,共获得金牌23块。
在全国历次比赛中诞生了数十位全国冠军,却没有诞生过一位奥运冠军,也是忻州市体委和老一辈忻州跤手的遗憾。对此,忻州市老一辈摔跤运动员崔富海最有发言权。从1956年进入山西省摔跤队开始,崔富海从运动员到教练员,一生都在从事摔跤运动,他是山西竞技摔跤的奠基人。但谈到奥运金牌,崔老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摔跤运动员缺少大赛经验,“除了人种方面的原因,我们那时候经历的国际大赛太少,当时经济条件不允许,但现在经济上去了,群众基础又没有原来好了。”
摔跤世家
历史上的摔跤世家无从考察,但当代山西省内摔跤世家崔家十分令人瞩目。在山西省忻州市北部的奇村,是有名的“挠羊场”,崔家在这里孕育并诞生。崔氏家族在当地有着浓郁的传奇色彩。崔家五代共16人,先后驰骋海内外赛场,全国赛事中获得金牌20余枚,奖牌40多枚。为表彰其骄人成绩,1983年忻州市政府授予“摔跤世家”称号。 摔角世家的第一人是崔银忙,他的摔跤经历可追溯到清末或民国之初。那时候,崔银忙正值20岁左右,是跤场上闻名乡里的挠羊汉。不过,他只是开创摔跤世家的先驱,真正使这个家族获得辉煌的是他的后辈子孙。他膝下的4个儿子除长子早逝外,次子崔贵海继承父亲的“衣钵”,依然在挠羊场上纵马驰骋。三儿子崔富海是挠羊赛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摔跤世家进入鼎盛期。在人才辈出的摔跤之乡,崔富海有一代宗师的称谓,除了赛场上骄人的战绩,他在退役后始终坚守摔跤运动,做出卓越的贡献。
崔富海1935年出生,在他儿时的记忆中,尽管生活贫困,但摔跤让他的生活苦中有乐。在父亲和兄长的影响下,从小就有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崔富海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赢得了“挠羊汉”的美誉。1956年,他被选进山西省体工大队。当时山西省摔跤比其他省市起步较晚,民间“挠羊赛”与正规比赛要求的规则不同。但崔富海和队员们刻苦训练,研究比赛规则,在当年的全国摔跤比赛中,取得了中量级第五名的成绩。1958年,又夺得了全国摔跤锦标赛的亚军。1959年,是崔老年轻时最风光的时刻,他作为山西省体育代表团的旗手,参加了首届全国运动会,并为山西省取得了首枚金牌。忻州之所以能在1960年被评为“摔跤之乡”,和崔富海优异的成绩密不可分。
“文革”时期,崔老短暂告别运动场,但他对摔跤运动的执着和热爱仍在继续,一边工作一边训练,一有时间就去参加挠羊赛,向喜欢摔跤的年轻人传授经验。1979年,崔老重回运动场,担任山西省摔跤队自由式摔跤教练。1981年作为教练,带领运动员赴罗马尼亚参加了第十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1983年,年近花甲的崔老调到忻州体校担任教练,做起了最基础的人才培养工作。他认真总结经验,将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整理出了珍贵的学术资料。《抱腿41式及应用》、《续抱腿种种》、《抱腿技术研究》等专著在全国摔跤届被广泛应用,对摔跤运动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早已经退休的崔老并没有闲赋在家。他在自己的老家奇村,在忻州市体委的帮助下建起了“跤园”。“跤园”就像是一个小型的摔跤博物馆,记载着摔跤世家珍贵的历史资料,门外有两个篮球场大的训练场。崔老介绍,要把跤园建设成民间青少年的摔跤培训基地,而且要成为忻州挠羊赛文化研究和展示的场所。从2009年开始筹建跤园,30多万元投资全是他和家人的积蓄。崔老说:“现在,摔跤运动的基础不好,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摔跤之乡’被更多人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