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技尽善笔色尽美,灵动造化纵横才华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jiawei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丁伟是当代青年实力派画家中的佼佼者,丁伟的作品给人以强烈的灵动之美,既有西方油画色彩的绚烂,又有中国写意画的韵味,色彩和笔触是构成丁伟油画总体精神内涵和彰显其外在艺术品质的最重要因素,产生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民族气质,这一切源自他的勤奋、才华以及娴熟的油画技巧和发自心底的蠢蠢欲动的创作激情。
  关键词:丁伟 油画 灵动 笔触 色彩
  丁伟是当代年轻实力派油画家中的佼佼者,长期笔耕不辍,孜孜以求,一直保持着对油画创作的极大热情和爱好,近年来更是硕果累累,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特征也逐渐明朗起来,给人以强烈的灵动之美,他时而宏幅巨制,时而咫尺半幅,时而粗笔写意,时而精画细琢,皆能得于心应于手。这一切源自他的勤奋、才华以及娴熟的油画技巧和发自心底的蠢蠢欲动的创作激情。
  一、灵动美
  观丁伟的油画首先是震撼于作品的灵动之美。所谓“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由于技法的娴熟而产生的画法上的思不竭、笔不困,游刃有余、生动灵变的艺术境界。这一点犹如中国画“由技进道”的精神境界。绘画作为一种技术性较强的创造活动,对于画家来说拥有一定的技术修养是至为重要的因素,北宋画家郭熙说:“画有法,岂可草草。”但郭熙又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①这是借由庖丁“游刃有余”的高超解牛技术来说明娴熟的技术对画家心理制约性的消解,并由此带给画家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如果画家的技术不熟练,就只能如苏轼说的“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②。丁伟的油画早已摆脱了纯粹技法的羁绊与刻意表现,工具材料只是画家表现艺术创意和情感的一种媒介,画布上的色彩与笔触的交融、重叠看似无意却胸有成竹,正所谓“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对于不同的题材和表现对象,画家尊重内心的真实感受,会运用略有变化的笔触与色调,无意间即呈现出生动鲜活的艺术生命力,给人一种生生不息的灵气。
  所谓灵的另一方面的理解是指作品透露出的画家内在的灵气和才华,即便是一幅小品,寥寥几笔,亦能从中看出画家对色彩、构图、用笔的大胆取舍和创意思维,强烈的明暗和色彩对比似乎是画家的艺术冲动在咆哮,灌注了画家的艺术感知和禀赋,所以丁伟的油画极少见到凝滞、乏味、浮躁的作品,总给人一种意气洒脱、爽快淋漓的感受,这不仅是画家长期艺术素养的积淀和认知的结果,必定也是画家内在特有的艺术感知能力的自然流露和展现。
  或许有的画家有技法但缺乏灵气,难免露出思竭意滞的匠气;也或许有的画家有少许灵气但技法不够娴熟,这就是所谓的“物虽行于心,不形于手”,此二者都难达到一定的艺术境界。而丁伟凭借着对油画艺术的天然敏感和爱好,再加上他勤奋好学和娴熟的技法功底,让他的作品有一种从外到内的生生之灵气,给人一种豁然明朗的感觉。
  所谓“动”指的是作品所呈现出的一种强烈而活跃的生命力的动感,是相对于凝滞晦涩而言的。动感自然是建立在灵的基础上的,由于画家在笔墨技术上的修养和娴熟达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生动灵活、恣意洒脱的表现方法以及明暗取舍构图的大胆创意,都构成了丁伟作品生命活力的动感,并因此带给画家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二、色彩美
  如果说灵动之美是丁伟油画作品呈现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色彩之美就是丁伟油画塑造灵动之美的第一要素,色彩美是丁伟油画中构成画面总体精神内涵和彰显其外在艺术魅力的最重要因素,它不仅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印象,还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变化。
  看丁伟的油画,会震撼于他对色彩的敏感捕捉与灵性表现。我们知道油画是利用油彩来塑造形象的,对色彩的运用和把握很关键,这正好与中国画的“色不碍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 那么色彩就是油画的生命。如果油画创作忽略了色彩的作用和力量,犹如画家放弃了油画作品的肌肤和血液。当代油画家往往用丰富的色彩想象力来表达艺术冲击力,色彩固有的魅力在当代油画中得到了淋漓的发挥,促进了油画色彩个性化、多样性的发展。
  无疑,丁伟也受当代审美文化和油画大趋势的影响,但他从不为了某种形式而刻意模仿,他遵从内心最真实的艺术感受,尊重油画艺术的特征和本质规律。如果说丁伟学生时代的油画还偏于技法与造型的训练,并由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在之后的创作中丁伟已经完全从技法中解放出来,天马行空,纵横才华,在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状态下,将畫家的才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丁伟的油画用色极为丰富且准确到位,冷暖色调非常协调,他很善于捕捉和发现生活中微妙的色彩变化,每幅都以审美感受去准确地把握景物的色调,画中用色则灵活多变,随心而夺,尽展油彩的美丽与魅力。在他的作品中,色彩已经完全冲破了造型的束缚成为情感言说的主角,他从天、地、物、整体与局部、大色块与小色块、远与近等诸种关系协调中构成色彩的丰富性和节奏感。并在色彩之间相互融合的瞬间呈现出画家强烈的内心感受,那闪烁着的如阳光般的黄色如同在激情中燃烧的画家自己一样。在这里,客体的真实呈现不再成为必然,内心的真实诉诸画面丰富的色彩,进而确立起自身的审美价值。
  为了满足表达的需要,他有时以高度概括和夸张的手法自由地处理色彩的构成关系,但这并没有影响画面应有的效果,相反使色彩具有一种更强烈的生命张力。
  三、笔触美
  油画是色彩与笔触共舞的艺术,在油画中笔与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塑造一幅油画外在的形式品质。由于偏平的油画笔更易于纵横变化色块于画布上,笔触的灵变生动会大大增强色彩的魅力。笔触的大小、方向、光滑、粗糙的变化不仅本身体现了画家创作时的心理状态,而且笔纹的参差错合,也往往对应着我们生活中的某些自然物理痕迹,通过油画笔触,物体的质感在画面中得以呈现,这也是近现代以来油画家们倾向于通过追求色块与运笔的表现来达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和冲击力,由此实现绘画笔触的个性化效果。
  丁伟的作品有强烈的笔触美感,丰富而准确的色调借助灵动的笔触,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趣味性。画家尝试利用笔触的断续、粗平、虚实、厚薄、色彩轻重等变化真实性地反映事物,使得绘画作品在保证真实性的同时,还能达到百看不厌、耐人回味的效果,同时也在适中的画面肌理中展示良好的视觉效果。
其他文献
摘要:《发条橙》是美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是非常经典的暴力美学和荒诞美学风格电影。导演库布里克是许多导演争相模仿的对象,他在《发条橙》中的音乐运用和色彩运用是非常出彩的,而他对镜头语言的掌控更是炉火纯青。整部影片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体现了导演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新颖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发条橙》 库布里克 创作手法 暴力美学 怪诞美学  《发条橙》是美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
我认真地在书房里写作业,一个朋友敲门进来,说:“走,出去踢球吧!”我无奈地摇摇头说:“不了,我还要写作业呢。”“什么作业?我怎么没有?”我答道:“这是我上课外补习班的作业。”  朋友冷笑了一声,说:“你真惨啊!我的世界里,我想干嘛就干嘛,我妈从不管我,我爸在牌桌上,管他的输赢。这样好,我自由了。”说完,他扭头就走了。还真羡慕他,无天管无地收。  而我呢?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我有世界吗?
徐鵬飞漫画
摘 要:姚拓是重要的马华文学创作者。在《走死运的人》中,他用一种幽默诙谐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个荒诞却又有趣的故事。小说中的周志奋是一个“多余人”形象。但是这样的“多余人”形象是有价值的,他的存在是具有超越时空和国界的普遍社会意义,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姚拓 周志奋 “多余人”  姚拓是马华文坛著名的作家,他不仅出版了《二表哥》《四个结婚的故事》《姚拓小说选》等小说集,并且有散文集《
摘要:《隐身衣》中的“隐身”之意,表面上是在音乐世界中建立精神乌托邦,深层分析则是一种反乌托邦书写。一方面,《隐身衣》中的精神乌托邦是建立在意外与巧合之上的,因其不稳定性与临时性而被游戏化和虚幻化;另一方面,所谓的“隐身”,不仅是隐藏在音乐世界中,还隐藏于与过往和未来都割断了联系的现时之中,将个体从历史中抽离,使其从具有历史性的现代个体变为没有历史的后现代人。在与现实的妥协中进行的反乌托邦想象,是
摘 要:对梦境的书写,构成了李锐、蒋韵夫妇在其作品《人间:重述白蛇传》中叙述空间的虚境,与“实境”相互映照;叙事情節、人物性格、主旨立意更加立体深邃、意蕴重重。在潜藏的梦意中,粉孩儿和香柳娘均呈现出与日常生活迥异的本真面貌—— 一位陷入身份困境难以解脱,一位显现出慈悲的神性光辉;不仅如此,粉孩儿与香柳娘这一对“畸零儿”,在梦境中有着另类的生命体验与交流——他们不仅重新认识到彼此的特殊身份(“蛇人”
艺术与生命意境  ——宗白华美学思想探析  ⊙何 咪[贵州大学, 贵阳 550025]  摘 要:艺术,既具有美的认识和写照,又离不开生命主体的感受和体悟,更进一步,是一种生命的感触、凝练,以及体察。艺术与生命二者之间,不是分离而是结合,不是割裂而是交融,只有将艺术与生命进行深度的构造与融合,才能产生惊叹的艺术,迸发生命的灵动,并在生命主体与艺术的交融中得以凝练、提高和升华。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不仅有
摘 要: 《百年孤独》 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屹立于世界文坛。在这部作品中,加西亚·马尔克斯通过叙述不同人物的不同爱情,得出布恩迪亚家族孤独受挫的秘密来源于他们不懂得真正的爱情。为深入解读该主题,本文通过再现阿玛兰妲与皮埃特罗、赫里内勒多、奥雷里亚诺之间充满渴望、逃避、接受、拒绝、热烈、隔绝的爱情故事,反映出她了解、反抗和持守孤独的心路历程,折射出布恩迪亚家族、马孔多民众乃至整个拉美民族保守封
摘 要:当代诗人侯马于2015年末在《诗潮》上发表的新诗《致未来》,是其近期进行生活经验入诗的实验之作。这首看似简单的诗歌,以文本细读的方式,进行层层解读。揭示出其从一件生活小事入手,展开对中国当下教育问题的反思。  关键词:向下 中国故事 细读 教育  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不断攀升,中国文学开始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与自觉,作家们开始写只属于中国的故事,在故事中展现只属于中国的传统,西方故事与西
摘要:毕飞宇的小说《哺乳期的女人》改编成电影后,产生了一个新的电影文本,具有了同原作不同的阐释空间。改编后的电影文本将二三十年前出现的留守儿童与老人问题的初倪进行了一种当下语境的再现,让我们有了一种新的思考。当两个文本进行对话,对于其中问题的反思,似乎还是在回顾那个温情而感性形而上关怀,这便是文学或者电影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毕飞宇 《哺乳期的女人》 小说 电影  一、当下社会问题的再现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