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动力,教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就意味着学生会选择性的注意某一方面的信息,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一定的策略,才能有效地开展好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问题;设计;策略
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动力。数学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三大因素: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其中,教学目标需要问题来展现,教学过程需要问题来活化,教学对象需要问题来触动。问题教学法越来越被多数人认同,问题教学法中教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有选择性的注意某一方面的信息,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一定的策略,才能有效地开展好教学。
策略一,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
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引起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条件,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应该设计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这样的问题追问中,学生始终处于问题的激发下,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发挥了积极性,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策略二,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思考性。
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可分成两大类别:一种是事实的问题,一种是思考的问题。事实的问题强调是对具体的事实或信息的回忆,只需要用是与否来回答。思考的问题往往包括想象、判断、评价、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及知识的重新组合。教师经常设计一些不需要深入思考,直接从书本上找答案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对细枝末节的东西感兴趣,而较少把注意的重点放到知识概括和结构化上去,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种不愿意主动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整体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这是教师在问题设计中必须注意避免的行为和后果。因此问题要具有思考性,并且难度要合适。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既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策略三,設计的问题必须具有真实性。
真实的问题总是能够产生争议的问题,凡不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即为假问题。真实的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提问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
策略四,设计的问题的难度要适宜。
问题并不是难度大就有作用,而是指问题的解决过程能否激发学生强烈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孜孜以求,探究解决,应当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维,探究都能解决,即:跳一跳,够得着。
策略五,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对同一知识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设计成问题,以问题设计角度的新颖、方式的丰富多彩,即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我们知道,兴趣是创造力的原动力与维持力,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推动力和激发力。问题或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具有多种可能的结论,促进学生的个性思维,这对于学生的思想解放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策略六,设计问题要有适当的反馈性。
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气氛。大多数教师都非常注意鼓励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都能够给以积极的评价。但是,在课堂上不是学生所有的回答都是精彩的,正确的,如果教师一味地用“真不错”“好”等话语来反馈学生,缺少更具体的指导,这种评价和反馈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要让学生感觉教师的反馈评价是对学生智慧火花闪现的引导与奖赏。
策略七,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广度。
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结构,所提问题深度应遵循少数优等学生经独立思考后能解答,绝大多数学生经充分思考并经过教师的点拔后也能理解的准则。
策略八,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
学生真正进入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有用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争取展现给教师学生讨论、评定。这种课堂给人们最大的启示是:学生思维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氛围和条件,把权力还给学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够得到发挥。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问题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从而构成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得探求问题的答案。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所以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一定的策略才能有效地开展好数学教学。
◆关键词:数学;问题;设计;策略
数学的真正组成部分是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动力。数学教学设计必须考虑三大因素: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其中,教学目标需要问题来展现,教学过程需要问题来活化,教学对象需要问题来触动。问题教学法越来越被多数人认同,问题教学法中教师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意味着学生有选择性的注意某一方面的信息,因此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一定的策略,才能有效地开展好教学。
策略一,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
在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引起的,教师应给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条件,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应该设计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这样的问题追问中,学生始终处于问题的激发下,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发挥了积极性,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策略二,设计的问题应该具有思考性。
教师在课堂上所提出的问题可分成两大类别:一种是事实的问题,一种是思考的问题。事实的问题强调是对具体的事实或信息的回忆,只需要用是与否来回答。思考的问题往往包括想象、判断、评价、推理等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及知识的重新组合。教师经常设计一些不需要深入思考,直接从书本上找答案的问题,容易使学生习惯于对细枝末节的东西感兴趣,而较少把注意的重点放到知识概括和结构化上去,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种不愿意主动动脑,不爱深入思考,不会从整体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这是教师在问题设计中必须注意避免的行为和后果。因此问题要具有思考性,并且难度要合适。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既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问题的信心。
策略三,設计的问题必须具有真实性。
真实的问题总是能够产生争议的问题,凡不能引起争议的问题即为假问题。真实的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提问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
策略四,设计的问题的难度要适宜。
问题并不是难度大就有作用,而是指问题的解决过程能否激发学生强烈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孜孜以求,探究解决,应当与学生实际水平相适应,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维,探究都能解决,即:跳一跳,够得着。
策略五,设计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对同一知识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设计成问题,以问题设计角度的新颖、方式的丰富多彩,即可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我们知道,兴趣是创造力的原动力与维持力,好奇心是创造力的推动力和激发力。问题或具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或具有多种可能的结论,促进学生的个性思维,这对于学生的思想解放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策略六,设计问题要有适当的反馈性。
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气氛。大多数教师都非常注意鼓励学生,当学生回答问题后,都能够给以积极的评价。但是,在课堂上不是学生所有的回答都是精彩的,正确的,如果教师一味地用“真不错”“好”等话语来反馈学生,缺少更具体的指导,这种评价和反馈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要让学生感觉教师的反馈评价是对学生智慧火花闪现的引导与奖赏。
策略七,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广度。
我们的课堂教学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顾及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结构,所提问题深度应遵循少数优等学生经独立思考后能解答,绝大多数学生经充分思考并经过教师的点拔后也能理解的准则。
策略八,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主动性。
学生真正进入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有用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争取展现给教师学生讨论、评定。这种课堂给人们最大的启示是:学生思维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氛围和条件,把权力还给学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够得到发挥。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问题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从而构成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得探求问题的答案。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所以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一定的策略才能有效地开展好数学教学。